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想到房奴兵,已经在共和军中官拜正将的吴扆也觉得好笑。他在开封府也有一套房子呢!本来准备给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做婚房的,现在看起来用不着了。

    那俩个小子,都出息着呢!大的那个,还成了少主的伙伴,将来的前程,怕是在自己这个老爹之上啊。

    正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吴玠的时候,几名骑士飞马而来,大约是第三骑兵将的传骑,看到吴扆军旗上的灯笼(现在是夜间,正将的将旗上都挂着小灯笼以传递信号)就寻了上来。

    是第八将正将队吗?

    正是!自有第八将的军机上去搭话,对了口令,验看了腰牌。

    第三骑兵将武天正将通报,辽军暂时被阻挡在大牛山以东海面上!请第八将迅速前往!

    这个人直呼武天其名是共和军(幽州军)通讯条令规定的。在共和军中,凡是各种通报命令上的官员名,除武好古之外,都必须使用全名加军职,不得使用字和号,也不需要避讳。免得产生误解和歧义。

    而武好古则称大王或执政。

    知道了!吴扆应了一声,去告诉武天正将,就说本官马上率部赶去。

    喏!

    打发了传骑,吴扆立即下令道:急行军,目标黄家沟!

    急行军!目标,黄家沟

    立即就有传令的骑兵,沿着第八将的行军队伍一边奔跑,一边大喊。本来就在快速前进的部队,陡然加速,开始在官道上奔跑起来!

    大牛山,武天的正将旗,已经在山顶之上高高飘扬了。

    武好古的首席假子,现在已经爬到了一将之首的地位。而且还主管着一个强大的骑兵将!手底下足足有5000名铁甲骑士,实在是一支强大的武力。

    不过他现在却不敢命令自己的骑兵发起可怕的集团冲锋。因为敌人这时还在辽海冰面上呆着,他不确定自己的5000甲骑上了冰面,会不会把冰层踩碎?如果5000铁骑都掉进冰冷的海水里面,那可真是死得不明不白了。

    所以他只是将手下的骑兵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布署在大牛山的山坡上,两部摆在海滩上。他自己的正将队,则登上大牛山,在山顶设阵,观察着辽人的兵马。

    辽兵数量还真是不少,在依稀出现的月光底下,浩浩荡荡的分成好几路进军,都打着火把,居高临下俯瞰,就看见几条火龙徐徐而来。总兵力怕是不下五万!

    除了兵力雄厚,更让武天感到有点扎手的是辽军中的生女真。完颜宗弼已经向他通报了此事,据说在辽军中打头阵的是顺国部生女真,都是完颜部的对头。他们总共有六七百户,都投靠了耶律延禧。

    在极限情况下,可以出动1000骑!而且他们的战斗力,也和完颜部不相上下。

    不过现在这些战斗力和完颜部不相上下的顺国部生女真并没有出现。冲在前面的,还是辽军自己的远拦子。和武天派出的假子骑士(第二代假子)战在了一起。

    用武好古的私产养成的假子骑士,现在已经到了第二代了。和上一代一样,都是从通过各种渠道从辽国买来的少年,既有燕地贫苦的汉家少年,也有草原上的小牧奴,还有黄头女真的小猎奴。都由武天的兄弟们负责训练和养成,当年买了一千五六百,现在还剩下八百多(其余或是淘汰,或是死亡),都是最好的战士,大部分派到了第三骑兵将。

    在这群假子骑士面前,辽人的远拦子马根本不够瞧的。就算是比拼契丹骑兵最拿手的骑射,还是占尽了上风。

    差不多就行了,再打下去,说不定就把辽狗吓跑了。

    传令!武天这时大声下令,让斥候队后撤,将冰面战场让给辽狗布阵!

    htt:

    请记住本书域名:。手机版网址:




第1173章 共和国的崛起 十九
    随着共和军斥候骑兵的全面收缩,大牛山以东,直到旅顺关长城的渤海堡(位于渤海岸边的一处石堡)之间,长达三十里的冰封海面,全都让给了远道而来的辽军。

    不过在冰面上走了几个时辰的辽兵,并没有马上投入作战。而是在距离海岸线两三里外的冰面上,渐渐展开了一个一字长蛇阵。被萧奉先带上战场的辽军,正兵加辅兵,总数多达五万六七千人!虽然在史书上经常可以看到几十万人对砍的大阵仗。但是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几万大军布列出来,就已经有铺天盖地的效果了。而且指挥调度起来,也很不容易。

    这年头没有电报,没有手机,没有卫星通信,传递命令只能靠金鼓号角和传令兵的嗓门。

    人少一点还好调度,真要有几十万大军,那得多高的指挥艺术才能调度自如?

    至于大宋官家们最爱的将从中御,在千里之外的宫殿里面画阵图指挥打仗,那已经不是艺术,而是法术了

    而萧奉先的指挥水平只能说是平平,哪怕有一堆幕僚家臣辅佐,驾驭几万人的大军就已经手忙脚乱了,真要给他几十万人,只怕不用马政出兵,自己就乱套了。

    平心而论,耶律延禧利用辽海海面大面积冰封的机会进行迂回的布署是个高招!而且选得日子也好,是政和二年的除夕夜。虽然马政已经有所预料,但也仅仅是在冰面上布署了几百个骑兵进行警戒。

    如果萧奉先真的是名将,譬如换成耶律大石萧干萧合达他们,也许就亲率顺国女真的600骑加上7000具装甲骑先行,用最快的速度绕过旅顺关长城,打马政一个措手不及了。

    虽然不一定能赢,但是马政所部的损失一定小不了!

    可是萧奉先偏偏没有这样的胆略,行事只是中规中矩,五万六七千人浩浩荡荡南下。声势不小,却也给了对手应变的时间。

    而当萧奉先的大军绕过旅顺关长城之后,遭遇到集结起来的共和军骑兵的骚扰和阻拦时,他也没有毅然决然的将部队马上投入战斗,打一场混战。而是四平八稳的开始布阵,似乎准备和共和军来一场堂堂之阵。

    五万六七千大军在冰面上布阵,可不是件三下五除二就能完成的事儿。武天怕自己的骑兵踩碎了冰面,萧奉先一样有这个担心。旅顺府的天气也不是冷到了可以让冰面变成钢铁的地步。

    所以萧奉先只得小心翼翼地拉出了一个正面宽达二十里的长蛇阵。布阵二十里本来就挺费时间的,而且还是如履厚冰——虽然厚,但是踩在上面的人有好几万,还有八千多匹马,不小心点能行吗?

    因此直到吴扆率领的共和军第八将开到大牛山以东,黄家沟以北的海滩上时,萧奉先的大军还在乱纷纷的布署。

    看着冰面上多到数不清的辽兵,吴扆也有点傻眼。他只带着五千多战兵上阵,对手却展开了一个至少二十里的大阵,这叫他老吴怎么防啊?五千多人要展开二十里,平均一里地才二百多人,摆一列横阵都不够啊!

    而那些辽人为什么不趁着自己的军队没到就发起进攻?武天的骑兵虽然人数较多,正兵辅兵加一块上了万,但也没有布防,只是组成了三个攻击集群。

    另外,辽海沿岸也没有什么防御设施。只有用来掩护旅顺关长城侧翼的渤海堡,用来瞭望海面的大牛山堡,大牛山东侧的黄家沟山寨,以及大牛山西南的九头山堡等为数不多的堡垒城寨。而在黄家沟山寨到渤海堡之间,沿海二十多里全都是农田。只有在半岛另一侧的东海(黄海)沿岸,才有旅顺商市的围墙。在旅顺关长城内侧,还有一连串的兵营。

    也就是说,萧奉先如果可以果断一点,趁着共和军没有抵达战场,就将行进中的部队直接投入战斗,现在至少可以在农田上布阵,说不定还能抢下几个农庄。

    可是萧奉先却在布阵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存天理,杀胡虏,分田地,当公民

    共和国,万胜!共和国,万胜!

    就在吴扆琢磨着要怎么布置防御的时候,他手下的几千共和主义战士忽然炸了锅,欢呼沸腾起来了。

    大约是带队的中下级军官们觉得敌人很多,自己的部下可能会害怕,所以带头喊起口号。这一喊不要紧,顿时就把共和军步兵的士气激发到了顶点,几千人一阵阵的欢呼,呐喊声席卷过海面,甚至压住了海涛滚动的轰鸣。

    附近的骑士也受到了感染,和步兵们一起欢呼。

    吴扆麾下的三个部将,看到部下士气爆棚,也纷纷派出传骑请战。

    吴扆看到士气高昂,也觉得可以给对手来个下马威。于是就派出了第八部和第一百零八部出阵,自己则率领正将队,工兵营,骑兵营和第二百零八部在黄家沟设阵,等待后续主力抵达。

    存天理,杀胡虏,分田地,当公民

    梦想着用军功加分考进云台学宫的杜国良,这个时候和他的同伙兄弟们组成了一道横阵,喊着口号,伴着一阵阵的鼓声前进。他穿着全装瘊子甲,扛着天津弩,腰带上还挂着长剑,左手护臂上还扎着一面小圆盾。可真是全副武装了!

    在杜国良所在的弩兵队横阵之后,不到十布开外,就是朱大和尚朱二和尚所在的长枪队了。两个和尚在一个伙里,伙相当于排,在列成队横阵时,通常会组成一列横队。两个和尚所在的伙,现在处于队横阵的第一排!这可是个最危险,也最容易建功的位置了。

    跟在长枪队后方的,则是刀盾手。他们大多是身长力大,武艺出众的壮士。一旦长枪兵突破成功,就是他们上场收割生命的时候了。

    另外,现在隶属于两个炮兵部(团)的大炮还没拉上来。所以现在只能依靠杜国良他们手中的弩箭,射得辽兵阵脚纷乱了。

    正满头大汗忙着布阵的萧奉先也发现了幽州军的攻势!

    三千多步兵,居然向五万多人的步骑混合军团主动发起进攻!这些幽州军的脑子真的不正常啊!

    枢密,和萧奉先一起将兵的御营独特萧兀纳主动出来请战,给老夫3000铁骑,老夫去冲杀一阵吧!

    萧奉先远远看着自己的右翼前方,摇了摇头,不可,大牛山上有幽州军的铁骑,他们要是居高临下冲起来,对咱们不利。

    幽州铁骑的战斗力,实在有点可怕啊!

    而且咱们的骑兵要留着冲他们的大炮,萧奉先道,还是用步兵迎战吧。他们的大炮没有来,咱们大辽的勇士还怕他们的步兵?特纳(萧兀纳的字号),你去指挥右翼的步兵吧。

    喏!

    萧老头领了命令,带着亲卫就策马飞奔着往右翼而去。与此同时,辽军右翼的飞虎军,也没等萧老头抵达,就先分出了4000人(其中一半是无甲的守铺辅兵)迎了上去。

    现在摆在辽海冰面上的辽军都是下马骑兵,也就不分什么长枪刀盾弓箭了。契丹骑兵都是身备三仗的,马枪弓箭刀盾都是备着的。

    不过那么多家伙也不可能同时带着上战场,毕竟下了马,变成步兵了,东西太多不好拿。

    所以这4000人,一半带着弓箭和刀盾,一半只带了马枪,用来防幽州军的铁骑。

    还是契丹人的下马骑兵先射出了羽箭,他们使用的是顽羊角弓,射程比普通的马弓要远,在七八十步的距离上都能穿透比较单薄的皮甲和纸甲。但是对于天津生产的瘊子甲,那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也就是叮叮当当的听个响!

    不要怕,低下头,继续前行!

    怕个鸟,有天理保佑!

    咱们的瘊子甲刀箭不入

    辽人的箭雨落下来的时候,第八将的基层军官们就开始给部下们打气鼓劲儿。同时也紧盯着各自的部下!这些军官,包括队正和押队,都换上了天津钢打造的陌刀,这是用来对付骑兵和督战的兵器!陌刀看着挺吓人,刺杀挥砍起来都很厉害。

    这个时候,谁要敢临阵脱逃,不用说,就是一刀斩杀!

    不过现在共和军的官兵正是士气最盛的时候,都想着杀胡虏,当公民,谁会想到逃跑?

    看到对面的铁人只是蒙着头前进,箭簇打在他们身上一点用也没有,辽人的下马骑兵也有点急了,可是除了一**抛射箭雨,也没有别的法子。

    就在双方的距离拉近到不足三十步,共和军的弩手即将开始可怕的千弩齐射时,辽人后阵,号角声音连连响起。放箭的士兵们突然停止射击,转身向弓箭递给了后面士兵,又从他们手中接过了长枪!

    弓箭手转瞬之间,竟然变成了长枪兵!

    这种阵前换装的战术,本来是隋唐精锐府兵常用的招术,现在居然被辽人用来对付共和军了。

    长枪兵的突击,就要撞上弩兵的齐射了!



第1174章 共和国的崛起 二十
    杜国良做梦都没有想到持着弓箭的敌人,摇身一变成了长枪兵,还嗷嗷叫着朝自己冲过来了!

    这可怎么办啊?

    他的上司没有给他太多时间去胡思乱想,刺耳的哨音和军官的叫喊声随即响起。杜国良和他的战友们早就被训练出了条件反射,下意识的就将早就上了箭簇的弩机举起,用弩托顶着肩膀,将弩机头部的准星对准了正扑向自己的敌人。第二排的弩手也将弩机架上了第一排战士的肩膀。而第三排第四排,则持弩待机。

    现在共和军弩兵的战术又有了一些变化,从最早的三排叠射,变成了现在的两排叠射。一个弩兵队配备了四个伙(每伙30人),可以列出四排的横队。这样就能分两拨轮射。第一第二排射完,弯腰上弦的时候,第三第四排进行叠射。然后再轮到第一第二排射击。

    这样就能用摆成四排的弩手打出持续不断的火力!

    又是两声短暂而急促的哨音响起,这是发射弩箭的命令。杜国良早就将弩机对准了二三十步外的一团人影,现在听到命令,毫不犹豫按下了扳机。嘣的一声响动,三棱利箭离弦而去,以极快的速度飞向目标。没有等杜国良看清箭镞是否射中了那团人影。张二蛋就扯着嗓子嚎了起来:全伙都有,向右转撤退!

    尽然要撤退了!

    不过也对,对方的长枪兵都快扑上来了,根本来不及再上弦射击了。

    杜国良连忙背上弩机,向右转身,然后跟着前面的战士,撒开脚丫子就跑。就在他们跑路的当口,第三排第四排的弩兵也举起了手中的弩机,很快也射出了杀伤力巨大的三棱箭簇。

    同时发箭的是隶属于两个部(团)的六个弩兵队,一共720名弩兵分两拨开火。至少射翻了300名契丹士兵。

    考虑到三棱箭簇的杀伤力,这720支弩箭,至少造成了200—300名契丹兵伤亡。而且所有的伤者,如果不及时医治,都会有生命危险。

    这样的伤亡率,对于游牧帝国的军队而言,通常是难以承受的。

    可是现在正是凌晨,又是冬天,天色还比较暗,正在蒙着头冲锋队辽兵也看不大清周遭战场的状况。不知道自己这边倒下多少同袍,只是看见对手在跑路,于是士气大振,拼命突击。

    张二蛋和杜国良还算运气,跑得比较快,没有被辽人撞上。可是第三第四排的弩手就倒霉了。根本来不及撤出,只好拔出佩剑硬扛了。

    就在辽海的冰面上,共和军的弩手和辽军的长枪兵正正撞了一个对面。这是枪兵和剑兵的对撞!宝剑再利,也比不了长枪,双方对撞的瞬间,共和主义战士就倒下了一片!
1...668669670671672...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