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聘:重生娇妻入怀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原来你也在
黄舟挽在江南醉霄楼露了脸,又有她数首莲花诗词流传出来,这可是大才,在加上烟雨楼无出其右的策划,浪漫江南的才子们疯狂了。
这明路既懂得诗词,又懂得美酒,还能策划出蟠桃盛宴,选出来的七仙女也是各个动人至极,真真是个懂得风花雪月的好手。
江南沸腾了啊,人人都在谈论明七公子,不少人都在京城听说过明路公子,又传出他曾经拒绝南山书院杨老山长,真是一个性情中人。
自古以来,江南都是一个信奉浪漫传奇的地方,他们不管你是什么人,只欣赏你是不是一个有才情、有性格的人。
无疑,明七公子就是这么一个懂得风花雪月、又有才情和性格的人。
烟雨楼开幕后,整个江南为之沸腾,更是得知明七公子是部署蟠桃盛宴的人,热爱浪漫的江南人怎能不沸腾
当然这些追逐,有黄舟挽的手笔在,其中江家织造坊就出了不少力,她需要让明七公子有较大的影响力,明氏商铺要开遍整个天圣,需要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号召百姓。
能省下不少事。
伴随着明七公子的出名,明家商铺更是有这么一句话传了出来——“明家商铺,童叟无欺。”
这么一句话由江南传出,终于传回京城。
江南是鱼米之乡,每年都有数不清的货物运送到整个天下,有数不清的商人,以及游历的人来来去去,借由这些走南闯北的人,传播明七公子的名号,传播明家商铺。
以后明家商铺开在哪里,会被当地的人更容易接受认可。
同时,也能增加明七公子在京城的影响力。
在这京城,默默无声的人未必安全,反而是活在风口浪尖上的人,被人关注着,反而没有那么容易被人下黑手,盯着的眼睛多,谁想动手,都要掂量些。
明家商铺在京城、在江南,在另外十二处城镇落地生根,只是在这由夏渐渐入秋的几个月内完成。
黄舟挽终于对着京城这一潭水,有了些直面的底气。
“外界传闻总是不可信太多,小弟是个生意人,这是想着法子算计银钱,也想着能够像兄长们一样,多得些青春美少女的芳心。”
“哈哈哈……,七弟你该没加冠。”
几人笑闹了一通,小别重逢,兄弟几个再聚头都很开心。
“五哥,你笑得比哭还难看。”米飞还是那个米飞。
尼玛,你们都把老子妹妹教成什么样子了我笑的出来吗
黄文举也不笑了:“六弟,你来。”
“干什么”米飞很老实的把头伸了过去。
第221章:悲催米飞
米飞当时很想回一句,不就是装沉稳,谁不会啊,他现在已经能唬住不少人了。
那杨老头知道米飞会不当一回事,直接带着他看了一面平整的山崖。
“写不出来,或者不听话,就在这上面刻字,把《礼记》刻满山崖,不然你这辈子都别想下山。”
这老头威胁他啊。
“为什么一定要刻《礼记》啊”
不知道所有的书本,最无聊的就是《礼记》,但凡是和礼搭上边,就没有不麻烦的。
黄舟挽皱着眉头,有些沉凝:“六哥觉得《礼记》无用”
米飞刚想说一句是,又觉得不对劲儿。
孙一鸣本来没当回事儿,不过想起什么,面色也不太好。
就连一向沉闷的书呆子何绍思,面色也很难看。
王志明兄弟两个,也是欲言又止。
黄文举都想去敲米飞的脑袋了,枉费舟晚还说这小子聪明,是一块璞玉,应当被好好的打磨。
“你们这都是怎么了”米飞真的是糊涂了,兄弟几个这是怎么了他不喜欢礼这麻烦的东西,又不是一两日了,至于一个个如临大敌的模样
还是黄舟挽,兄弟七人,如今六个人都对人情世故多了通透,唯有平日里一直嬉皮笑脸的米六哥还是这么懵懂。
“六哥,可知道怀化将军王勃”
米飞显得很兴奋:“知道,他的大戟舞得非常好,领军也很有一套。”
“飞鸿将军邓将军呢”
米飞的眼睛都亮了:“知道,这个是以一当十的好手,据说以一当百也不在话下。”
“虎威将军袁将军怎么样”
米飞更加的向往:“这位将军可是我天圣少有的悍勇将军,沙场上曾经单枪匹马入敌军大阵,斩杀敌军首领首级!”
“他们现在都在哪”
“这……。”
黄舟挽逼迫道:“六哥,可知道他们的下场如何”
“他们都是……英雄”米飞有些闪躲。
“哈哈哈……,这些英雄去哪了他们的家人怎么样可是高官侯爵,蒙阴子孙后人”
米飞被黄舟挽逼得往后退了几步。
“七弟。”王志明有些不忍心,“别别逼得太狠。”
王启明反而拉住王志明:“哥,你不要管,有些事不能等,已经让他胡闹的太久了。”
“你们都是什么意思”
黄舟挽干脆走到米飞面前,盯着他的眼睛道:
“六哥,我刚刚诘问于你,为什么几位哥哥没人为你说话,即使三哥,也只是想要你再等等,四哥和你的性子很像,他也很讨厌《礼记》,他为什么不替你说几句话”
“还有二哥,他平时最守礼,作为兄弟,如此为难兄长,二哥为什么不喝止我”
米飞这会儿已经慌了:“为……为什么”
好像有什么可怕的事要发生。
“因为那三个人最后的结果,袁将军被腰斩,邓将军被幽禁,王将军满门抄斩,三族之内的亲人都被流放的苦寒之地。”
“他们都是英雄,这没错,但是你如果当众说出来,被人传了出去,米老将军恐怕就要绑着你上殿请罪,米氏全族都会被你牵连,即使当时皇上不处置,心里也难免不猜忌。”
“一旦皇帝猜忌了某个臣子的家族,有你红口白牙的话在,这就是明证,皇上默许之下,百官难道还会放过向皇上示好的机会”
“六哥,你可知道那
第222章:遵纪守法
“无论是谁,都应当遵纪守法,他既然胆敢违逆法度,自然有人依照律法严惩于他,他确实违背律法了,不是吗”
“天朝立法以来,一直以礼法为尊,违法逆礼者,天下共斩之,六哥,这礼法不能不懂。”
王启明也是深有同感:
“六弟,你可知道为兄这次为什么没有替你说话当年我也是年纪小,偏偏胆子大,什么捣蛋事没做过最厉害的一次,我差点烧了家里的祠堂,那一次,祖父的脸都吓白了。”
一向沉稳如山的王老御史,铁骨铮铮,即使面对皇上,也是寸步不让。
还真是没听说过王老御史会吓得脸白,这京城风云动荡,不少家的祠堂都被烧过,只是这王家不是差点烧了,还没烧起来。
“王家祠堂供奉着天子的赏赐,其中有一件还是始祖皇帝的字迹。”
不用解释了,皇帝御赐的东西,还有始皇帝的字迹,这东西要是烧了,或者有那么一点点的损坏,所有人都能猜到,王启明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再见到光,甚至有可能被秘密处死,即使王家,也会日渐落魄,然后被一阵风刮没。
“六弟,你明白了吗无知者无惧,但是因为你一个人的错儿,很有可能葬送一个家族,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再不能用年少无知当借口。”
“京城中,不起眼的门户,总是要对人卑躬屈膝,起眼的门第,万众瞩目,自然是荣光无限,也是很多人眼中的肉中刺,我翻遍天圣京城十年内的大案,权贵犯下的抄家灭门之类的大罪,都是从违礼开始。”
“礼法,尤其是礼,太过繁琐,很容易被人找到错处,我们都是出身世家大族,活在众人的眼光之中,最容易遭了帝王的忌惮,即使不惜此身,也要为了家族,该懂得一定要懂。”
米飞有些糊涂,但是往日发生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在他的脑子里一件件清晰起来。
真的是有很多事,就是因为他不懂的礼法,被人钻着空子欺负,吃了不少暗亏。
记得小时候和表兄打架,那小子总是在事后,说些什么兄长应该友爱兄弟,是他错了,认错的是表兄,最后挨罚的人却是米飞。
再后来,是贵妃的侄子,那小子也想算计他,不过那一次孙一鸣在米飞身边,三两句话,就把人打发了,听说后来,贵妃还被皇上责罚。
当时大哥说了什么
“贵妃之侄,我们自然应当让路,稍候再去拜见皇后娘娘。”
后来才知道,这世间有个词儿叫“宠妾灭妻”,贵妃仗着自己受皇上的宠爱,居然能纵容自己的侄子去拦皇后的客人,这是坏了礼。
“京城之中,尤其是权贵人家,张嘴闭嘴都是不离礼法,不少心思不善的人,都是费着心思把人往无礼的路上绕,要知道无礼后面跟着就是不法,得了有一个无礼的名声,在京城几乎人人喊打。”
米飞终于有些明白了,黄舟挽眼睛里有些不忍,但是这不忍必须忍下来,他们现在逼迫他,总比在别人那里吃了大亏,才学得聪明的好。
“六哥,知礼法,除了能保护自己不落了他人陷阱,还有别的用处。”
“你看我天圣,地广人博,如果没有礼法约束,该有多乱套”
“别的不说,胡人那边未曾开化,他们往往都是父死,儿继妻,兄死,弟继妻,他们信任所谓的强者为尊,儿子作乱弑父从来不新鲜,更别提兄弟姐妹相残,都是明面上的事。”
米飞要吐了,他总是标榜自己不是个迂腐守礼的傻子,那些个无礼的东西真是恶心。
黄舟挽好像还嫌不够:“哥哥们大概还不知道,胡人都是用左手吃饭。”
“这是为什么”
黄舟挽不怀好意的笑笑:“因为他们的右手是上厕所用,而
第223章:读书的用处
而且江南城中如今有人吃不饱饭,连一张纸都买不起,十年后这些吃不饱饭,有没读过书的人会怎么样
万一碰上灾年,或者什么祸事,这些没有读过书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会怎么样
读书最大的用处,是识字,是明理,要知道忠君爱国,没有受到这样思想熏陶的人,他们只要一饿肚子会怎么样
这是一支巨大的不稳定的因素。
况且,读书有六艺,除了考功名,算数好的还能做个账房先生,又或者驾马车,字写得好都能给人写春联,或者干脆卖字画,能干的事很多。
礼、乐、射、御、书、数,学会哪一样,只要费心雕琢一番,总是有所成,只要有所成,就不愁找不到活计。
平民百姓只要能有口饭吃,有衣服穿,基本上都不会犯乱。
但是如果没有饭吃,没有衣穿,都不识字,不知道什么叫做忠君报国,民智不曾开化,被有心人一忽悠,就扛起锄头造反了。
江南不能乱啊,那是天下的粮仓,只要江南一乱,断了粮食,天圣别处的米粮价格就会攀升,米粮乃是民生,只要断粮,民生乱了,就离民乱不远了,国家就乱了。
所以米粮的价格一直都有官府控制,各地都有粮仓,万一哪处地方出现断粮,官府立刻就会放粮救助,这粮食绝对不能乱。
江南如果乱了,天圣的粮仓乱了,会造成整个天圣的恐慌,这天下的粮食即使能救急一个州府,或者几个州府,但是救助半个天圣还是很难。
更何况,只要粮食出问题,别的吃食也会价格攀升,食物攀升,最容易民乱,只要民乱,很容易产生哄抢。
“到时民不是民,官府势必会派兵镇压,军队到了,自己人的刀口对上自己人,鲜血淋漓的场面心酸,没了百姓,谁来种地,江南只要青黄不接,天圣的粮仓也会跟着吃力。”
“粮食始终是我天圣的重中之重,江南的粮食不能出问题,江南的百姓不能出问题。”
总是说繁华盛京城,才情满江南,如今这江南的子弟居然不读书了,实在是可笑。
黄舟挽嘲讽的笑了笑,江南已经有问题了:“哥哥们,可知道我在江南还看到了什么”
“燕地的难民。”
孙一鸣最先反应过来:“燕地有灾情”
是啊,整个天圣都不知道燕地有灾情,燕地距离江南不近,他们久居京城,不知道也很正常。
“燕地有灾情,燕王就在京城,为什么不报给京师,好让京城赈灾”
黄文举冷笑:“是啊,燕王为什么不报给京城,不报给皇上皇上可是对那位贤名在外的燕王厚待有加。”
不用说了,这次连米飞都明白了,燕王之所以不报灾情,当然是因为自己的贤王名声。
而且,这只要有灾,往往就预示着封地的封王德行有失。
“地方只要有灾情,报给皇上,即使是藩王的封地,皇上也一定会调派钱粮支持,这对于地方而言是好事。”
“虽然说,地方有灾情确实很容易给封地藩王带来不好影响,但这天下各地哪里不会受灾,这事很正常,燕王究竟为什么会瞒着”
别人不知道,黄舟挽却是很清楚,这燕地多年前第一次爆发虫灾,刚好是燕王接受封地第一年,这个时间点很敏感,再加上之后,更是大旱三年。
好好的燕地,以前都是只有兵祸,神知道燕王接了封地之后,就接二连三的出事,难免闲话。
京城的闲话有多恐怖。
如果是一个不在乎名声的藩王,厚着面皮向皇上要钱要粮食,皇上以仁义著称,少不了大礼支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