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隐龙惊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李沐笑道:“诸位可想好从何处购买铁矿石了吗”

    沈界道:“杭州本地不产铁矿,何需皆从扬州购进,大都来自北方,因大运河运输方便。不过也有一部分是从山南西道经长江运来,只是为数不多。我等商议,也是从扬州购买,如此既方便,又节省时间。”

    李沐闻听,心里有了嘀咕,杭州不是有铁矿吗

    记得余杭县闲林埠有铁矿。

    另外绍兴漓渚铁矿是中型矿了,不过这是在越州。

    可余杭县却是杭州府辖下啊,而且相距才五六十里路,这距离正好避开人口密集区。

    虽然规模是小型,但后世所谓的小型,在这个时代的钢铁产量却是相当巨大了。

    想到此,李沐不动声色,对沈界道:“容孤考虑几天,五天后,诸位再来听信,如何”

    沈界道:“如此我等五日后再来,告辞。”

    李




第四百章 深以为然
    李沐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朝廷虽然取消了铸造铁器的禁令,可矿藏依然是朝廷控制的。

    换句话说,这铁矿的发现需要上报朝廷。

    这个时代铁与金银一样,是硬通货。

    张士衡摇摇头道:“殿下误会了,以殿下救灾使杭州百姓活命无数的功劳,原本下官可以当作不知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是。可此事关乎余杭百姓的福祉,下官不敢私相授受。”

    李沐与魏征眼神一碰,魏征问道:“那依你的意思,该当如何”

    “下官只有两个请求。”

    “讲。”

    “一是矿藏须有偿招募本县百姓开掘,二是本县在籍百姓每年都将在此矿中得到分红。”

    魏征看了李沐一眼,问道:“还有吗”

    “没了。”

    李沐突然问道:“你就不想要点钱财”

    “钱财不过身外之物,下官不是恋栈之人。殿下到任前,下官就已经向朝廷提交了辞呈,原本两月前就该告老还乡,只是被天灾所阻。如今托殿下之福,灾情平定,朝廷的旨意估计不日便会到来,下官便要返回瀛州乐寿了。”

    李沐有点喜欢上这个年过花甲的老头了,看着他不卑不亢的眼神。

    “张县令,若孤想留下你,为杭州百姓做些事,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啊”

    张士衡一愣道:“下官年事已高,已经半截入土之人,还能为百姓做什么”

    “张县令在武德朝时,应该是崇贤馆学士吧”魏征突然问道。

    张士衡一怔道:“正是,魏公知道”

    李沐道:“孤有心在杭州兴办学馆,以求教化江南万民。张学士如果愿意,何不居馆讲授。”

    张士衡犹豫道:“可下官年迈……。”

    李沐仰首道:“孤会在杭州各县设立县学,十岁以下的孩子,无论贫富人人皆可进学,一切学费皆由官府承担。孤要兴办的学馆将是江南最大的学馆,从县学中以科试选拔顶尖学子入学,如此学府,张县令也无意吗”

    张士衡躬身道:“下官愿意。”

    李沐冲魏征一笑道:“你放心,你方才所提请求孤都准了,此铁矿开掘之后,每年每户都将分得五贯以上的钱财。”

    “下官替余杭百姓谢殿下大恩。”

    如果铁矿被朝廷收为国有,那余杭县百姓除了提供免费劳役,恐怕连一文钱都得不到。而现在,李沐提供了付费劳役的基础上,承诺给予余杭百姓每户每年五贯钱。

    这五贯钱如果省吃俭用,足够一家人一年的花费了。

    也正因为如此,让张士衡感觉到李沐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般官员遇上这种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朝廷禀报,因为这能让他的仕途变得畅通。

    很少会想到当地百姓的得失。

    “大恩称不上,但让余杭百姓都富起来,这一点孤还是能做到的。张县令不妨在孤身边监督着。”

    “臣虽然老迈,可但凡一息尚存,定不负殿下厚爱。”张士衡颤巍巍地跪下道,这是君臣之礼,以示上下尊卑名份。

    李沐生受了此礼之后,搀扶起张士衡。

    张士衡激动道:“老朽晚年得遇明主,此生无憾。老朽别无用处,可底下有几名弟子,还可入殿下眼,老朽会修书,令他们前来杭州,为殿下效力。”

    “孤得张公,实为意外之喜。”

    “老朽交接完余杭县衙门事务,便去钱塘府投奔殿下。”

    ……。

    过了两天,沈界等人如约而来。

    李沐由此与乡绅们确定了在余杭县闲林修建铁器工坊。

    铁器工坊占地三千亩,投资额高达五十万贯,招募的人员高达万人之多。

    说它是大唐最大的铁器工坊,丝毫都不为过。

    整个余杭县,也才六千户,三万余人。

    如果不是旱灾聚集了各州灾民,单余杭的人口不足以招募到如此庞大的雇工。

    办妥了铁器工坊之后。

    李沐开始将精力专注于办学。

    李婉顺三姐妹和秦心,已经将军营



第四百零一章 朕也信
    李世民看着江山万里图,好久才点头道:“朕也信。”

    “可神机卫在李沐手中,轻易却动不得。就算李沐同意交出神机卫,可陛下与臣都明白,以李沐现在的能为,不出一年,又会有另一支神机卫出现在他手中。”

    李世民再次点头道:“朕忧虑的就是此。”

    房玄龄道:“事情到了今天,其实也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用人不疑,君臣合力,完成这幅江山万里图。要么杀了他,以绝后患。最后如何取舍,还得陛下乾纲独断。”

    李世民若有所思起来。

    房玄龄躬身道:“臣告退。”

    李世民无意识地点点头。

    房玄龄出殿而去。

    好半晌,李世民才回过神来,心中大骂。

    这房玄龄与于志宁其实是一路货色,什么都说了等于什么也没说。

    朕要是能杀李沐,还用得着你们聒噪

    关键问题在于,李沐已经不是两年多前刚来长安时的李沐了。

    想杀他,谈何容易

    更关键的是,朕能亲手杀自己的儿子吗

    李世民摇摇头,恼怒道:“传长孙无忌。”

    当长孙无忌来到李世民面前时。

    李世民的心情已经平复下来。

    “辅机啊,江南旱灾已经平息,于志宁前往江南巡抚已经返回,这是李沐给朕的书信,你看看该如何处置啊”

    长孙无忌双手从李世民手中接过李沐的书信。

    大致地看了一遍,然后递还给李世民。

    “臣以为李沐救灾有功,理该议赏。”

    李世民闻听一愣,这可不象是长孙无忌啊。

    怎么,今天替李沐说项了

    李世民道:“赏确实该赏,可朕心中也有忧虑。”

    “陛下的忧虑想必是李沐麾下的神机卫吧”

    “知吾者辅机也。”

    “神机卫确实强悍,金光门事变之后,臣对神机卫战力强悍的因素思索了很久。”

    “有何发现”李世民有些好奇。

    “臣发现,李沐招募兵员时,所选择的都是十四至十八岁之间的半大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李沐便以极其丰富的食物供他们吃喝,再以极大的体力训练加以配合,由此让这些士兵体格明显较普通禁军强壮。”

    李世民点点头道:“确实如此,朕也有耳闻,可这无法在南北衙禁军中施行。”

    长孙无忌苦笑道:“确实无法施行,如今禁军的年龄大都在二十多岁,身体已经长成,虽然也能增加些体力,但不可能与十四、五岁的孩子相比,更何况,以李沐训练神机卫的花销去训练禁军,不用说天下六十万府兵,就是长安三十万禁军就足以吃垮朝廷了。”

    “所以,朕担心的不是李沐,而是他麾下的神机卫啊。朕相信李沐不会反,可保不齐他麾下将领有从龙之意啊。”说完,李世民的眼神往长孙无忌处瞄了瞄。

    长孙无忌听得懂李世民话中的意思,也不想否认。

    玄武门之变确实是李世民下令发动的,可如果没有长孙无忌一群人用两三年时间的鼓动,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之间,恐怕不会闹到如此地步。

    所谓身不由己,莫过于此。

    长孙无忌可不想触碰这些陈年往事,他转移话题道:“其实臣这几天也有思虑此事。”

    “可有想出什么妙计来”

    “还真想出一计,只是不知道陛下是否采纳”

    “快说来与朕听听。”

    “前些天,派往百济调解百济与新罗战事的使者回朝,言及百济阳奉阴违,不遵我朝旨意,甚至出言羞辱我朝使者之事,陛下雷霆震怒。”

    李世民被长孙无忌一提及,脸色立时阴暗起来。

    煌煌天朝上国,被百济这么一个弹丸小国公然抗旨,确实有辱天可汗的威名。

    可李世民还是忍耐下来了,现在还不是收拾百济的时候。

    长孙无忌看了看李世民的神色,继续道:“臣的意思是,以李沐神机营渡海北上,助新罗击百济。如果能成最



第四百零二章 时不我待啊
    李沐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可有的政令颠三倒四,甚至朝令夕改。

    就象李沐改革杭州的征税制度。

    原本是想令官府和百姓都省事些,将每年赋税中的绢、麻都折合成钱,这样点算方便,家中没有绢麻的百姓也不必去市场购置。

    官府也可省去许多人力进行丈量征收。

    这无疑是一项善政,可真正施行起来。

    李沐才发现,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活法。

    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一家人不纺织的。

    李沐的这个政令一下,绢、麻等织物价格立马暴跌。

    这就影响到每户百姓了,他们手中的财富迅速缩水。

    而铜钱变得稀缺起来。

    家家户户开始囤积铜钱,直接影响到了市面流通。

    好在李沐还是知错能改的。

    立即下令回复原有赋税征收办法,不过在后面还是留了道口子。

    那就是以自愿的方式进行以钱抵物的交税方式。

    这样的例子很多。

    当然李沐的反应速度很快,加上只有杭州一州之地,扭转局面并不困难。

    加上杭州百姓在经历大旱大涝之后,对李沐有一种盲目的崇拜。

    基本上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和混乱。

    不过私底下有好事者,给李沐取起了外号。

    如“一日三变郎”、“朝令夕改王”……等等。

    李沐闻听后,也是一笑了之,并不追究。

    在他看来,一个美名远没有那么重要。

    而杭州百姓取的外号中依然流露着对李沐的爱戴之意。

    但无论怎么说,百姓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被李沐下令修筑的水泥路纵横钱塘城内,连贯八县,可谓是四通八达。

    百姓们下地耕作、走街穿巷的时间节省了。

    原本需要走一个时辰的,现在只要半个时辰的功夫。

    从钱塘湖畔新田传出精耕细作的种田方式,渐渐深入人心。

    百姓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学习这种方式。

    大批在宝石山、吴山种植茶桑的百姓,领到他们的月薪后,开始前往市集购买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大量的钱货开始流通。

    慢慢地周边州县的商贩们开始向钱塘府涌来。

    有人潮的地方就会有钱潮,而钱潮更会引来人潮,如此循环不止,兴旺不止。

    解决了水利、道路的基础设施,引导了农商工三者分流,填饱了肚子。

    这三桩事已经让杭州初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日子里,魏征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他对李沐有种近乎于溺爱的心态,虽然对李沐很多政令有不同意见。

    可魏征总是去建议而不是阻拦,最后他都是顺从地签字盖印。

    与其说魏征是个刺史,不如说是个幕僚更合适些。
1...132133134135136...3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