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李沐一伸猿臂,将长孙明月拉扯到自己怀里。
如同孩子一般在长孙明月的怀里拱着。
长孙明月轻轻一叹,抱着李沐的头,轻轻地抚摸着李沐的后颈。
“陛下,该起身了,外面侍卫还等着陛下启程呢。”
李沐原本微笑的脸瞬间凝结成冰,他直起头,干涩地问道:“你终究不愿随朕回京”
长孙明月脸色一黯,用手轻抚着李沐的脸,“该说的,昨日都已经说了。能有一夜之欢,便已是上天眷顾,又怎能贪得无厌呢”
李沐一把抓紧长孙明月在脸上的手道:“朕不管,你必须随朕回京。”
长孙明月伸出双手,再次将李沐揽在怀里,“回京又能如何让害死皇帝父亲之人的女儿入宫成为皇妃吗让我给一个杀父仇人侍奉床榻,生儿育女吗我又该如何面对满朝上下对我的指责和鄙夷呢”
李沐挣扎着,想从长孙明月的怀里脱离开来,“朕是皇帝,谁敢忤逆朕,朕灭他满门……。”
长孙明月用尽全身力气抱着李沐的头,呐呐道:“够了,真得够了。我与陛下始终有缘无份,一夜,便是一辈子。陛下难道还不明白,从得知你身世的那一天起,你我就如隔天涯吗”
李沐懂,他用力地抱着长孙明月的纤腰,“可朕不放心你啊,朕会担忧。”
“陛下放心,我会过得很好。这里的日子,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轻松。陛下应该知道,我一旦回京,就会象缺水的花儿般枯萎。如果陛下真爱护我,就让我在此自由自在地活着。这便是陛下对我最大的好。”
“真得非要如此吗”李沐慢慢地从长孙明月怀里探出头来。
“这样便是最好。”一滴眼泪,从长孙明月的眼中掉落,李沐的鼻翼流入嘴里,微微的咸苦。
“那朕能为你做些什么”李沐不甘心。
长孙明月摇摇头。
“你总得让朕为你做些什么吧”李沐大声喊道,如同一个孩子在向母亲索要糖果。
长孙明月本是要再次摇头的,可眼光流转之中,看见进来的小蛮。
便改变了主意。
“我还真有一事,想恳请陛下允准。”
李沐精神一振,“你说,朕无有不准。”
长孙明月放开一手,指向小蛮道:“请陛下带小蛮回京。”
李沐一愣,“呃……你这是何意朕身边不缺女人。”
长孙明月抿着嘴唇白了李沐一眼,“之前与陛下说过,我已认小蛮为妹妹,小蛮早已对李沂芳心暗许,请陛下带她回京,成全了她的心愿。”
此时,外面的小蛮闻听急了,她跪在帘外泣道:“姐姐,我不去长安,我要陪着姐姐,这么多年了,你我姐妹相依为命,若小蛮走了,姐姐就没人照顾了。”
&n
第八百七十六章 世间唯情话最为动人
世间言语,唯情话最为动人。
“嘤咛”一声,此时长孙明月内心的坚壳,被瞬间击打的粉碎,她的双手穿过李沐腋下,用尽全身的力气紧抱着李沐。
这一刻,在她心里,她是无畏无惧的。
一切的忧郁和离愁,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心心相连,彼此拥有。
纵然千山万水又能如何
两情相悦又岂在朝朝暮暮
……。
和气丽日,山风徐徐,二人相拥,却总有梦醒之时。
长孙明月忽地推开李沐,转身逃回屋里,只有小蛮在边上福身相送。
李沐唯有长叹一声,斯人就在眼前,却远隔天涯。
李沐一早就离开越州经杭州返回长安。
他并不担心长孙明月主仆的安全,从几年前,狼牙卫就在此处暗中安排了人手。
否则,长孙明月又岂能凭借主仆两个女子,平安待在此处数年呢。
也就是这两个未经历人世不堪的人,才能天真地以为,这世间好人多坏人少。
在马车里,李沐取出那方锦帕,诚如长孙明月所言,这帕子是有些年头了。
上面绣有一句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李沐初入长安,与长孙明月朦胧情窦初开,曾经念过几句诗词中的一句。
不想,竟在这帕上重见。
李沐能想象,以长孙明月离开长安时的急促,这方锦帕想来一直带在身边。
此时李沐的心中,涌起一股冲动,回去将她强行带回长安的冲动。
但冲动终归是冲动。
李沐更清楚,待情由浓转淡,二人之间的隔阂便会越来越清晰。
这是永远无法填满的鸿沟。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
……。
半个月后,李沐回到长安。
随即召见倭国使团。
勒令倭国无条件投降,给出的期限是一个月。
倭国使团不知道这一个月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仓皇离开长安,急返倭国复命。
次日,李沐颁布了征伐倭国的诏书。
大唐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动,无数的物资向港口集结,渡海运往伽耶和石见。
不过这次战争并没有影响大唐的整体战略收缩。
调动的军队无非是驻辽东唐军、归义军、及驻守在熊津等地的唐军。
除了从中原调动战略物资之外,大唐整体还是进入战略休整阶段。
此后,李沐与兵部右侍郎长孙涣有过一次私下奏对,随后,李沐下诏,重新起用长孙冲,爵山阴县子,授太常寺少卿、国子监侍讲之职。
……。
武统二年五月。
这“武统”的年号,并非出自礼部,也非内阁或者大学士们的遴选。
而是由李沐这个大唐天子一言而决。
按当时李沐的原话说,“朕是大唐皇帝,朕说武统那就是武统,朕就要武统,怎么了”
对,就怎么了。
于是,大唐继武德年号之后,就是“武统”年号,至于贞观年号,被随即废止,在史书中,做为从武德至武统之间分岔的一个旁支。
不过,当时李沐的话确实引起了朝野不小的震动。
内阁及军机十四大臣,皆担心李沐因此而穷兵黩武,将大唐引向战争的深渊。
只是李沐做为一个凭实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其实就相当于开国皇帝了,大臣们心中终究对李沐怀有一丝敬畏,不敢明里对抗。
特别是象房玄龄等这批归附的大臣们,更是噤若寒蝉。
&n
第八百七十七章 斯文人骂人的艺术
科举改革的意义,在于选何种才和选才方式。
更在于主要从哪个群体选才。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选中的人才能否为皇帝所用,或者说只为皇帝所用,这关系到帝位的稳固。
从世家豪族选才,不可能真心为皇帝所用。
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打上了家族的烙印,自始至终就不曾真正忠于皇帝,更不会真正忠于国家。
他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家族的利益。
当然,不是说寒门和贫家子弟就能不顾及自家的利益。
而说的是寒门和贫家子弟他们生来就没有靠山,就没有家族的牵绊。
他们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皇帝。
所以说,科举改革在李沐心中,非常重要。
比后世的国考重要多了。
因为它选的不是普通公务员,而是真正进入朝堂的储备人才。
都说培养一个官不容易,那培养一个重臣,就更不容易了。
从外放县令至州府,牧守一方,再位列朝堂,入内阁,这时间没有十七、八年,恐怕难以胜任。
而武臣就更夸张了,如果说低层军官,象队率、伙长还可以选拔方式择优取之。
那校尉、郎将以上的军官,不率军队去杀个几百、几千人,谁敢让他独领一军
常言道,没杀过人的将军,就是个纸糊的将军,就是又一个赵括。
问题是,世道渐渐太平,哪有那么多的人去供他们杀
科举改革分为文科、武举。
文科考三类:明经、明算、时政。
武举也考三类:军技、兵法、战略。
李沐颁布诏书,新旧划断,从科举制度改革起始,大唐各县主官、军队郎将、校尉、队率之职皆须从科举进士中选用,同时废止举荐、门荫制度。
也就是说,官员的世袭、门荫、举荐制,被彻底打破。李沐留了一丝缝隙,就是各县县丞、县尉之类的辅职,可供官员们安置子侄之用,这也是为了缓和既得利益团体的情绪,同时也为了旧政新政之间的过渡。
将门的世袭,也形如空置,好在李沐总算给将门也留了一丝颜面,队率以下还有更低级军官,那就是伙长和什长的职位。也就是说,将门还有这两个位置可供家中子侄安置。
这种留白,是极具意义的。
它最大程度地化解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都保留了颜面,彼此之间不会太过狰狞。
先不说普通人家选拔的子弟,远没有将门子弟那种耳闻目染的觉悟,加上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往往在什长、伙长的任用上,将门子弟确实先天就胜于普通人家子弟。
而文科就更加不堪比较了,官宦人家和世家豪族掌握着天下最大部分的书籍。
纸贵、书更贵。
寻常人家负担不起书籍和纸张的耗费,这才是世家掌控天下人才的真正原因。
这种差距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可能被消除。
但文科、武举从制度上,给了天下人才一个公平较量的平台。
所以,朝野上下,从开始的震惊中,慢慢就平和下来了。
他们都认为,寻常人家的子弟,不管文科、武举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对将门、官宦无法造成真正的威胁。
在他们看来,皇帝此举只不过是在做秀,收买人心。
科举制度于是被顺利地推行下去。
……。
“已经三天了,陛下召见孔颖达和国子监众学士,不知意欲何为”
第八百七十八章 有那么难吗?
ps:感谢书友“duwers_du”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放肆。”
房玄龄这下没客气,在政事堂公然指摘、诋毁皇帝和已经颁布政令,这真要追究起来,房玄龄这个首辅也逃不了责任。
“刘尚书,你心中若有异议,可径直向陛下上疏或劝谏或陈请,岂可私下诋毁。”
刘弘基有些不甘心地回道:“老夫所言都是事实,并无半句虚言,诸公心里都很清楚,这天下读书人有多少。寻常人家恐怕连一页纸,一本书都买不起,还怎读书,怎么参加科举最后无非是在原本的读书人中遴选人才入仕。”
韩瑗这下终于找到机会怼上刘弘基了,“刘尚书此言差矣,陛下在江南东道,不,江南道实施免费教育,为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提供读书的机会,又怎会是沽名钓誉呢”
刘弘基嗤道:“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也敢在老夫面前卖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植一个能入朝堂的栋梁之才,所需何至十年陛下在江南道扶持办学确是有益天下读书人,但时间才五年,改变不了现状。”
韩瑗反诘道:“至少陛下去做了,虽然只有五年,但只要继续做下去,再有五年,未尝不能有贫苦人家的孩子成才,立于朝堂之上。如果象刘尚书什么都不做,尽在此空口白话,那就算有再好的政令,也无济于事。”
刘弘基不屑道:“就凭那些赤脚泥汉婆姨还想入朝堂这真滑天下之大稽了。”
房玄龄愣愣地看在政事堂外的天空,他的心里也有疑问,皇帝究竟想做什么在做什么
……。
李沐在做什么
他正与孔颖达和一众学士,在原本门下省的弘文馆中,罗列汉字。
三天时间,孔颖达和一众学士已经列出的汉字就多达二万多个,这还刚刚开头。
汉字太多了,可怜李沐一个后世穿越来的大学生,竟然有一半以上的汉字不认识。
这可不怪李沐文盲,实际上,这世上真要能认全汉字的人,着实不多。
何况,这些可都是古汉字。
李沐对古汉字的认识,基本来自梁仲业。
可梁仲业本身就是个半吊子,又能教得了李沐多少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