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隐龙惊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那么,李沐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引进占城稻。

    其实占城稻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在后世七、八十年代存在过那么十来年。

    百姓称它为早稻或者早米。

    那口感就一个字,“燥”!如嚼稻草一般。

    农村里,很少有人愿意吃它。

    大都将它与蕃薯藤一起煮了,用来喂猪。

    但终究是米,如果饥饿时,一样可以让人有饱腹感。

    至于为什么这般难吃,原因很简单,它长得快。

    这就象后世的猪肉,一百天就养大的猪,怎么能与一年养大的猪相比呢

    占城稻的生长周期只有不足五十天。

    也就是说,从种下到收割,不足两个月,就能吃了。

    所以,百姓将它与晚稻配合,一年种两茬来增产。

    李沐现在动起了这个脑筋。

    早稻再难吃,也不需要唐人吃,辽东靺鞨、室韦、高句丽、百济乃至倭国至少二千万的人口等待着吃它。

    如今大唐的南疆边界在安南,置有安南都护府,治所交州。

    与占城不过数百里地的距离。

    李沐已经下旨,令安南都护府遴选大批早稻良种,运往杭州府。

    准备在杭州府进行试种。

    不过这事,李沐谁都没有告知,尚属于大唐最高机密。

    ……。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三项新政在大唐各州县顺利地推行下去。

    新军的组建也已经完成。

    一正二副,三个主帅上各领了两卫新军,正在积极组织训练。

    刘德威也如李恪所料,得到了大理寺卿的位置。

    吐蕃、靺鞨、室韦的局势也得到了控制。

    而倭国在减少了一半人口之后,也正式进入了休养生息阶段。

    与吐蕃不同的是,倭人更容易管理。

    从倭国皇族全灭之后,倭国没有发生过一起上千人的叛乱,局势一直很平稳。

    被大唐册封的二十四个倭国新贵族,已经彻底被倭国人认可。

    唯有天山山脉一线,唐军与突厥的军事演练月月不断。

    虽然大唐断然拒绝了金匮可汗朱邪克勒的求婚。

    但谁都明白,这仗一时打不起来。

    而大唐在册的人口,一年之间竟多了一千八百万,达到了五千六百万人。

    这可不是凭空生出来,也不完全是大唐新增四个道,入籍的新增人口。

    至少有六百万人,是被国内各地世家豪族隐匿的黑户。

    也就是为奴者。

    如果说之前,李沐发动的土地价格之战,砍掉了世家豪族的双臂,那么,大唐商团构想的实施,打垮了世家豪族最后一丝幻想。

    唐人太贵了。

    一个唐人的价值,相当于国内二十亩以上的良田。

    相当于十个,甚至二十个新设四道的百姓。

    对于商团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唐人,只是人,能种田、做工的人。

    所以,不用朝廷发话,他们便放出隐匿的黑户来。

    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还能在李沐面前,做个顺水人情。

    &nbs




第九百零一章 这是陛下设下的局?
    这几天在忙新书签约的事,码字也不在状态。今天总算将合同寄出了,呼呼,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码字了。

    ps :感谢书友“这世道真戳”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李恪沉默了许久。

    段志玄已经急得坐不住了,起身在书房内转起了圈。

    “段军机以为,陛下如今是真信任你我吗”李恪突然幽幽问道。

    段志玄急走的脚步,因李恪这句话,骤然停顿了下来。

    他看向李恪,问道:“殿下此话何意”

    李恪喟叹道:“陛下能从一个凉州军户之子,登上大宝,岂会轻易信人况且你我之前的身份,更难取信于陛下。而如今,他却不带随行禁军,微服南下。段军机难道真猜不出,陛下之意吗”

    段志玄惊愕地张大了嘴巴,他颤声问道:“殿下的意思,难道……难道这是陛下设下的局用来引我等入毂”

    李恪仰头长吁一口气,“父皇就是这么折在他手里的,本王岂能不引以为诫”

    段志玄大为失望,“可这么好的机会……殿下就打算这么放弃了”

    李恪点点头道:“这或许是个好机会,但风险太大,你我没有退路,一击不中,便永无翻身之日。所以,就算要发动,也须有十足的把握方可行事。”

    段志玄终究心中不服,问道:“以殿下看来,如何才算十足的把握”

    李恪答道:“等段军机收拢两卫军心,训练出一支精兵,那时就算是有把握了。听本王的,只有握在手中的实力,才是真正能令自己放心的。”

    段志玄郁闷地摇摇头道:“可到时,恐怕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

    李恪嘿嘿笑道:“不会。一个人在宫中待久了,有了出巡这个借口,那就再无阻拦了。陛下可以出巡一次,就会有两次、三次。他在明,你我在暗,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说到这,李恪的眼神变得犀利起来,“只要段军机能真正控制住手中军队,就算陛下不出巡,本王也可逼他出巡。”

    段志玄先是一愣,而后恍然,“殿下是说,由突厥出兵,逼迫皇帝前往西北”

    “本王为金匮可汗提供了那么的情报和物资,他自然应该回报本王些什么。”

    段志玄点点道:“殿下说得是,那臣就听从殿下的安排。”

    李恪道:“段军机尽管安心训练新军,凡事不可与苏烈、李勣争一时长短,韬光养晦,静待本王号令。”

    “是。”

    ……。

    其实,李恪确实错过了他复仇最佳的一次机会。

    李沐心里虽然不信任李恪,但此次南巡,确实不是为了给李恪挖坑。

    说句不中听的,李沐心中,还远没有将李恪抬举到做为对手的高度。

    李沐此次南巡,最大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即将诞生的皇长子,二是为了华亭港的造舰大业,三是要布局即将开始的春耕,安南都护府万石稻种已经运至江南,需要安排大规模的试种,然后在次年进行推广。

    再有一个就是,李沐也想巡视江南这个曾经的龙兴之地,切实看看,自己曾经播下的种子,是否已经茁壮成长,成长为攀天大树。

    所以,李沐根本就没有去考虑,将会遇到居心叵测者的阻击。

    他南巡的第一站,是华亭港。

    如今的华亭港,经过五年时间的发展,早已工坊林立,人潮涌动。

    国内各道而来的,和从南海方向而来文单、缥国、天竺,及至大食等国的商人,皆云集于此,进行货物的交流。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说它的繁荣已经几近与长安并肩,一点也不过份。

    而华亭港的造船坊更是港口的灵魂。

    方圆五、六十里的造船坊,说坊确实已经不甚合适。

    江南造船厂集中了三千多大唐最顶尖的造船工匠,辅助的雇工达到了五万余人。

    每天因



第九百零二章 朕的目标是大海
    ps:新书《汉明》已经上传。和尚恳请书友们,点击、收藏、投推荐票。另外,新书可以投资,只要看十分钟就算投资。已经签约,每人至少有几十币奖励,虽然不多,但麻雀虽小也是肉啊。

    刘仁轨沉默了一会,答道:“陛下自然有陛下的道理。”

    要说刘仁轨不怨,那是假的。

    做为石见总督,驻守石见五年之久,刘仁轨劳苦功高。

    特别是倭军打算登陆半岛时,刘仁轨采纳李义府的建议,在石见唐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组建“和平军”,主动阻击渡海倭军,获得海战完胜。

    这份功劳,绝不下于苏烈以五千骑兵,驱赶靺鞨、室韦大军两千里地。

    李沐虽然授了刘仁轨兵部右侍郎之职,特晋军机阁候补大臣。

    但终究没有让他再领兵。

    对于一个习惯了疆场的宿将而言,不领兵,勿宁死。

    刘仁轨更加焦急,他正当壮年,不想在长安领一份俸禄,浑浑噩噩地过完下半辈子。

    所以,李沐这一问,问得了他的心坎上了。

    刘仁轨眼里,瞬间红了。

    李沐听出来了,他回过头来,看着刘仁轨道:“朕确实有朕的道理。你在石见做得很好,特别是海上阻击倭军一战,令朕深感惊喜。你是一个大唐不可或缺的水军帅才。”

    刘仁轨闻听大喜,“谢陛下夸奖。那……臣还能领兵吗臣哪怕只做一卫将军,也心甘情愿。”

    就算是神机、神策两卫中,一个卫将军也不过正五品军职,就算是一卫大将军,也不过正四品衔,让一个兵部右侍郎,特进军机阁候补大臣去做一卫将军

    李沐斜眼看着刘仁轨道:“你以为朕这个大唐天子,就是个不识人,用人的昏君”

    刘仁轨心里一急,暗想这怎么说变脸就变脸啊

    “陛下恕罪,臣万万不敢作如此想”

    李沐见刘仁轨确实有些急了,也就不再逗他了,遂道:“朕早些年,就有心打造一支海军,只是心中一直没有合适的主帅人选,刘卿在白江口海战,还有海上阻击倭军之战,令朕心中有了抉择,这海军主帅之位,非刘卿莫属。不知刘卿意下如何”

    刘仁轨有些愣了。

    海军主帅

    这眼前的这些舰船确实能唬人,但刘仁轨经历过海战,对唐水军有多少人还是比较清楚的。

    早先三条主力舰船,后来又造了一条,加上现在的这条,五条主力舰船。

    每舰船往大了说,舰员每条不超过五百人,也就是说,满打满算,二千五百人就是极限了。

    这海军主帅听起来威风,实际上,还不如一个卫将军,卫将军麾下还有一万大军呢。

    所以,刘仁轨心里是万般不愿意,但问题是,他能把这想法说出来吗,敢说吗

    “陛下,臣……陛下……臣……。”

    李沐哪会知道刘仁轨所想

    他还以为刘仁轨是担心如何治军,毕竟,唐水军基本上没有出过蓝海,说难听点,还不如象大食、天竺商人海上驾船时间多。

    “刘卿不必担心,大唐沿海一带,多有善水之民,朕打算先向民间征募一万水手,按神机、神策两卫的军饷标准,想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刘仁轨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他脑子满满都是如何回绝掉这份“美差”,然后恳求皇帝允他去新军带兵,那可是十二万大军啊。

    等等,刘仁轨突然听到一万人,呃……先征募一万人

    这就说是,皇帝还要征募比一万人更多

    等等,按神机、神策两卫的军饷标准

    刘仁轨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有皇以来,历朝历代的水军,都是正军兼的,还没有真正独立出来的水师。

    哪怕汉末吴国,说是水师,



第九百零三章 海的那边有啥?
    刘仁轨正容应道:“臣遵旨。”

    “朕会令姜行本、杨务廉继续建造更大、更坚固的船,朕相信,总有一天,你会让朕听到捷报。”

    “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刘卿,你要记住,与登陆那片土地相比,朕更想要的是一支有着航行数万里乃至十数万里经验的海军,朕不介意需要多久,朕都能等,你可不要让朕失望啊”李沐的语气显得郑重起来。

    刘仁轨也是久经带兵之人,他确实明白皇帝的用意。

    不限时间,不限耗费,一次次没有目的的出海,为得就是练兵。

    这支军队的重要性,远比登陆那片未知的土地,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陛下嘱托,臣铭记于心,不敢有一丝懈怠。”

    李沐拍拍刘仁轨的肩膀,“朕信你。在后勤补给上,你尽管放心,只要你确实需要,不必管耗费多少,朕无有不应。所有开销,都不必经过内阁,由朕内帑直接拨付。如果真有登上那片土地的一天,你就算搜遍全境,也要为朕带来两件东西。”

    “敢问陛下,是何物”

    “都是长在土中的作物。”李沐简单地对刘仁轨描述了脑子里蕃薯和土豆的样子,而后绘了大概的图样,交给了刘仁轨,“记住,如果说海军很重要,那么这两件作物,比海军更重要。”
1...297298299300301...3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