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入苍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铮臣
“那咱就试试,我上楼打个电话,回头定时间。”唐老板迈着四方步走上楼,说实话人家局长能不能来他心里还真没底,毕竟是通过老板才接触上的,只能试着约一下,再说了这件事本就见不得光,万一漏了还不得让上线老板骂死,不过事已至此只能接着往下走,他也想好了只要魏局一到,胜负便已明了,一方面证明自己资源雄厚,震慑住这小子,让他知难而退,一方面借此机会和魏局加深一下感情,免得老板总觉得他的他干不成什么大事。
“魏局你好,我是鑫源的老唐,对对,不知道您说话方便不好好,有件事我想请您帮忙,是这样,我这新来了一批茶砖,有几份说是有年头的,嗯嗯,我知道你不收礼物,所以也不敢给您送过去,只是想请您过来帮我品鉴一下,以后我向外卖的时候也好知道这东西到底值个什么价。好好,咱一会见。”魏局这个人没什么其他爱好,就喜欢喝茶,老唐这个级别和人家本就说不上话,更别提送人家东西了,但经过老板介绍两人认识了,老唐也喜欢喝茶,以茶会友倒也私下见过两回,今天打着品茶的幌子约着见一面,魏局答应了过来,不过唐老板自己也觉得这局子好像有点玩大了。
唐老板迈着四方步下了楼,见李东还在看电视心里有些不悦。
“兄弟,一会儿魏局就过来哦,别说我欺负你,咱好好的,他到你走可好”
“你说的魏局大概多久能到”
“一小时吧。”唐老板给自己预留了一点时间。
“那咱先把第一局搞定,回头我再叫他回去。”李东的一句话差点没把唐老板气死。
“华仔,去把两位师傅请下来,就说咱这地界藏龙卧虎,有年轻人不服气,欺负我这没啥能耐的老头子”唐老板真的生气了,也不讲究什么风度了,他手里有几个小打手,装装样子还成,没什么本事,要不是这批货够分量,他也不会跟上面张嘴借人,一直都认为
第四十四章 赌局(三)
“小兄弟怎么称呼”众人还在回神的时候,宗师傅出现在大厅里。
“你是选手,还是来当裁判的”李东头也不抬,继续搭着邢师傅看电视。
“小兄弟,我们认输了,放开我那朋友可好”
“唐老板还没说话呢”
“兄弟,这一局你赢了,啥事咱好商量,先放人好不”在被宗师傅瞪了一眼之后,唐老板赶紧说好话。
李东放开了邢,随手拿出了电话。
“周艳,我在省城临江别墅区,和一个姓唐的朋友在一起喝茶,还约了xx区公安局的魏局长,不过他这茶真的不怎么好喝,我想你跟魏局打个招呼,让他别过来了,免得大家尴尬。嗯嗯,我知道,你不是让我尽量走正规程序吗,要不我按自己的方式去办”电话随即被挂断。
“兄弟身手不凡,鄙人姓宗,老唐有什么不对还望兄弟多担待,这是我们老板的名片,日后若是有什么买卖可以直接和我们老板联络,一定给兄弟最好的价格。”
宗师傅终究是行走过江湖的人,说话很是得体,姿态也放的很低,恭敬地递上名片,这时唐老板的电话响了,只见唐老板一顿哎哎,嗯嗯,随即满脸大汗的挂了电话,眼巴巴的看着李东。
“这是我的账号,一共600万,今天我要看到钱”李东站起来要走。
“兄弟,兄弟别急,你看你第一次到哥哥家,咋也得让哥哥尽尽地主之谊,华仔,没见都中午了么,赶紧安排厨房做点好菜,我要陪我兄弟好好喝一杯!”唐老板挡在李东面前,有些急切。
“怎么个情况难道还有第三局”李东莫名其妙的问。
“兄弟,这件事是哥哥做的不对,哥哥有眼不识泰山,今天你一定要在这吃顿饭再走,给我个敬酒赔罪的机会,宗师傅,您帮我劝两句!”老唐真的有些急了,满眼期盼的看向 宗师傅。
“兄弟,都是江湖人,相逢即是缘分,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老哥我虽然年纪有些大,但还是很喜欢交朋友的,给个面子可好!”
“李东。”
“宗福,这位是邢志高”两人相互介绍。
“我叫唐岐山,谢谢兄弟赏脸。”
唐老板终于松了一口气,其实刚刚的电话李东都听到了,是唐岐山老板打来的,在电话里把唐岐山一顿臭骂,估计是魏局不高兴了,打了电话给他的老板。巧的是今天他的老板正好来省城办事,目前正在向这边赶,要唐岐山无论如何都要留住李东。李东也想见见这位老板,以后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有相互利用的机会。半小时后,厨房准备的差不多了,老唐的老板也到了。
“哈哈哈!来来,让我见识一下能把我家老唐玩的溜溜转的青年才俊!”同样是大背头、一身唐装,但是放在这
第四十五章 安老的酒量
三天后,李东正无所事事的呆在办公室里,最近连开车的任务也没有了,现在就连刘梓华都羡慕他。李东觉得这很不正常,待遇好工资高,却没有正经事干,刘董脑子进水了么肯定不是,李东没有刻意思考其中的原因,自从加入了那个什么52局,至今不也是没什么工作安排么,身兼数职却没什么实际的作,不得不说这现象还真少见。
中午,李东正准备下班,刘董和那个中山装走了进来。
“小李中午有什么安排没有”刘董笑眯眯地问。
“您好刘董,中午没什么安排,您若是需要司机我们马上可以走。”
“嗯,没事就好,我和你安叔叔今天有有时间,想一起喝点酒,你要没什么事就一起吧,都说你酒量不错,让我们两个老家伙也见识一下。”
“刘董,这不太合适吧,我就是一司机。”对于突来的邀请李东有些措手不及。
“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要你来你就来,我们两个老家伙喝着有什么意思,我这个安兄你别看年纪不小了,但酒量那是一等一的好,至今未逢敌手,今天你也见识一下,还有,安兄还是个功夫高手,有兴趣的话,你俩可以相互切磋一下,说不定你会感兴趣。”
该来的总会来的,李东感觉到今天绝不是喝酒这么简单,不过刘董的话倒也勾起了李东的兴趣,他力量、速度都可以,唯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夫,他也想学一门适合自己的格斗技术,而这个安老能不能给他惊喜这让他很期待。
三人并没有出去,而是在单位食堂,刘董很喜欢食堂的氛围,不过毕竟级别在哪了,三人坐一桌并没有其他人过来参与。食堂的大师傅深知刘董的口味,上了小份水煮鱼、凉拌牛腱肉、等四个小菜,很下酒。也许知道这两人的习惯,直接拎来一大壶烧酒,足有十几斤,周围有不少老员工都注意到这边的情况,知道今天又要开眼界了。
“服务员,拿几个碗来,这小酒杯喝着太麻烦。”安老安排着,李东不禁皱起眉头,看这架势是要拼酒了,毕竟年龄摆在那里,这种喝法让人心里多少有些担心。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证明李东的担心是多余的。
“先来个开胃的,你我各来3碗,老刘就免了,他那酒量都不够给咱俩提鞋的。”众目睽睽之下,安老端起碗一饮而尽,连干三碗,虽然每碗都不满,但也足有2斤酒左右。安老放下碗抓了一颗花生放在嘴里,一边嚼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李东。
“大伯,安叔叔,您都多大岁数了还这么喝酒,别把身体喝坏了,服务员,换小杯来,慢慢喝呗,有的是时间。”刘梓华不知道从哪儿跑了过来,明显的袒护。
“小华,你是担心你按叔叔还是担心李东啊”刘董打趣得问。
“当然是担心安叔叔了,李东年轻,身体没问题。”
“那就是了,我都不怕你担的什么心,再说了这酒我都喝了三碗了,这点他总得补上吧。”
李东见这情况也不好推辞,拿起酒碗逐一喝干。安老顿时兴奋起来,叫了声好,接着又开
第四十六章 刘家大院的故事(一)
第四十六章 刘家大院的故事(一)
清康熙四年,山东省昌乐县刘齐郭庄贫苦农民刘尚隆报名参加了去黑龙江戍边的队伍,来到了宁古塔(现黑龙江省宁安市),在宁安东大街贩卖毛皮,康熙七年宁古塔成立十三官庄,刘尚隆一家去了金坑(地名)垦荒种地。当刘尚隆的孙子长大成人时,县衙又将他们迁到上官地村,在那里垦荒种地。
当时上官村只有几户人家,还是两家旗人,当时刘家只有一辆破牛车,车上只有一个装破烂儿的小柜子,上官地人都嘲笑他们叫小柜子刘家。刘尚隆和儿子将四个孙子从东到西分成四家,大孙子在东,二孙子、三孙子、四孙子逐个向西排开,最西边儿就是四孙子刘志宝,这就是形成上官地刘家的四大支系。
清康熙中期刘家还得靠镐头、镰刀、锄头垦荒种地,日子过得很苦,当刘志宝孙子刘永忠长大后,他决心改变穷苦的面貌,他领着儿子起五更爬半夜的苦干,终于建成了一个小的院落,有了两间房子和一个柴草垛。到了嘉庆年刘永忠已经有两个儿子,五个孙子了,不久刘永忠和长子都故去了,留下次子刘君启领着两个儿子和三个侄子耕种土地,当时土台子村也只有几户人家,有个姓陈的外号叫“陈奸头儿”的,家里人少地多,又有牛、马等牲畜,他想找个人多的人家换工,于是他就找到了刘君启,用两头牛换两个人耕地,刘君启派一儿一侄儿去,刘君启用两头牛开启了生荒地,当年就种上了小麦和黄豆,又赶上年成好,小麦、黄豆都丰收了,刘君启又买了两个小牛犊子养着,两年后小牛犊子套上了车,刘君启卖粮食又有了几个钱,一些旗人因男人出征无人种地就将土地撂荒了,后来只好低价出卖,刘君启趁此良机,大量的收购抛荒地,几年后刘君启领着儿子、侄子大干、苦干有了积蓄,接着是给五个壮劳力精挑选、细打听找好姑娘,娶媳妇、盖房子,繁衍生息,初步形成了一个刘家中院。
刘君启在光绪元年添了一个孙子,取名为刘玉升。刘玉升天资聪明,不到周岁,什么都会说了,六七岁就能帮助大人干活,刘君启经常拉
第四十七章 刘家大院的故事(二)
刘玉升当上了刘家大院的族长后,领着族人和长工、短工早起打垄铲田,晚上还领着人榨油,没日没夜的劳作,干木工活儿更是行家里手,那时候一个木匠轻松的养活一家人,他的勤劳得到了另一个美誉——刘半夜。当时的富裕来自勤劳和善于经营,再加扩大经营了三个榨油厂、三个酒厂、两个木工厂、两个肥皂厂,在街里又开了商店,还在大商店里投股份,刘家大院,富甲一方,家人吃穿用度远远好于其他人家。每年上交的皇粮、皇油、肉、皮毛、药材、豆饼等,交的早,交的足,交的质量又好,受到官府的表彰,后来县衙授予他九品庄头的称号,还有一定的职位,要他负责西南部半个县的征收工作,他穿着官服骑着马到沙兰站、新官地、上马河、杏山、莲花等地征收皇粮、国税,还有天灾免检税务等工作,一年忙到头,他分身无术,只好将家族的族长让给了弟弟刘玉珠,和一些族人来管理工厂。刘善人的称谓实际上是三个人——刘君启、刘玉升、刘玉珠,他们都致力于扶贫帮困,救助灾民,那时候总有大量逃荒的人来到这个苦寒之地,没有物质的保障早冻死饿死在街上了。
刘家大院儿的生产管理方法,完全是家长式的,刘君启和他培养出来的刘玉升,将四百垧土地分成了几个区,由刘玉升的兄弟们各自管理一个区,那十多个工厂也由侄子们和一些工人来管理,但是有一个大掌柜,他受族长管理,下面的作坊是一个管账先生一本账,一个铺子一个钱柜子,每天晚上算账,收
第四十八章 正宗功法
刘董说道这里略有停顿。
“我没猜错的话,刘董应给也是刘家大院的人吧。”
“嗯,是的,刘家分家后就没落了,的时候被定性为地主、富农,现刘家后人遍布全国各地,疏于联系。我也二十几年没有回去过了。今天说这些主要是回忆一下我的老家。其实还有一件事是刘家正史里没有涉及到的。”
刘玉升掌家期间大开善房,在那个年代救了不少人,这些人中就包括一个叫刘龙的人。这个人说起来比较特别,是被被人送到刘家大院的。当时是冬季,孩子穿的极为破烂,大概4-5岁的样子,送来的人说,是在一处山坳的小房子里捡的这孩子,房子里面有一具女性尸体,死了也不知多久,有些地方都露出白骨了,估计是这孩子的母亲。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生活了多久,在山上捡拾野果的时候被人发现,由于长时间没人管,这孩子几乎都不会正常行走,来的时候,一直在爬。刘玉升见这孩子可怜便收留了他,将他收做义子,并安排专人教他学习正常人的生活习惯。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孩子才会走路。但由于长时间爬行,造成双臂和双腿有点伸不直,简单说走起路来就像是现在的大猩猩。
进入学堂后由于身体有残疾经常被同学们取笑,时间久了,性格变得有些孤僻,每天放学就跑回家里,独自一个人在院子里玩耍。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后来他养母觉得这孩子太过孤僻,就问他喜欢什么,想培养他学点东西。刘龙选择了习武。这一点难坏了他养母,因为当时本地居民几乎都是农民,都是以种地为生,根本没有人会功夫,家里的几个护院也只不过比别人健壮些而已,况且这些护院在家里没受到威胁时主要的工作也是种地。
刘玉升为此事没少操心,托了很多人终于在宁古塔找到了一位流人武官-马波。马波在清末受官司牵连,被发配到宁古塔戍边。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也没有过于惊人的本领,只会几种简单的套路拳法。但在本地也算是正宗的武师。刘玉升以每月4块银元的价格雇佣他做刘龙的师傅,当年这是一个很高的价格。
马波见到刘龙很是失望,因为这孩子的先天条件实在太差,身体有残疾不说,个子也比同龄的孩子要矮小许多,奈何急需这笔钱,便应承了下来。刘龙很争气,学习很认真,每天勤修苦练。或许是营养跟上的缘故,在13岁的时候,一年时间长了20几公分,有了成人的样子,身体也因习武变得很强壮。
有一件事只有养母和马波都知道,这孩子自小爬行时落下的毛病,手肘和膝盖都有厚厚的老茧,初期都以为时间久了会自然脱落。可这孩子可能是因为痒的缘故,经常击打院内几颗大柳树以解痒,经年累月非但没有脱落,反而愈加厚实。倒霉的是院内的柳树,两米以下创痕累累。
5年后
&n
第四十九章 江湖纷争
本门功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以增强体质,力量、速度等方面为侧重,加强针对膝、肘基础训练。正常人习惯以拳脚对敌,遇敌第一反应也是拳脚,而膝、肘只是辅助,本功法是以膝肘为主,故而要改变动作习惯就必须加强膝肘的基础训练,养成下意识的自然反应,这一过程较为漫长,也是不可逾越的基础。
第二部分则是具体技法,图文并茂,图解一再强调,基础技法必须掌握但不要拘泥,应以此为基础,按个人条件自创适合于自己的技法,这也是刘龙在自创此功时体会,任何技法都不是一成不变,若想有成就,就要不断创新,因材施教,简单总结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第三部分则是对于收徒及施教的一些心得,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类似于日记,对于七个徒弟针对性的传授,也对两个徒弟未能出师的原因作了总结。主要总结要点如下:
1.“本门技法善攻,易杀,受之人,品为重,不善、好斗者拒之。”
2.“肢体、悟性大不同,不可一视同仁,扬其长、补其短。”
3.“收徒7人,最长者随学8年,技法、要领烂熟于心,却无人能出吾之右,概其因,四肢皆全之人难发其精髓。”
4.“途废之二人皆为意志不坚,本技不可取巧,惜二人之悟性。”
刘龙在学堂学习时间较短,写的东西也是半白话文,但也较为易懂。这门功夫侧重于攻击,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收徒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人品,心术不正、争抢好斗的人,不能收。不同人身体素质、个人悟性都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循规蹈矩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刘龙一共收了7个徒弟,最长的跟着他学习了8年,技法、技巧都已掌握,可就是不能超越他,总结原因是自己小时候留下的残疾症状适合于练这门技法,相反四肢健全的人倒很难将技法的威力发挥到极致。第4条谈到最后说道两个未能出师的徒弟以“取巧”带过,综合3.4来看,两人分析这两位师叔极有可能提出过收残疾人或是制造膝肘残疾孩子,以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此种想法在现代绝对是骇人听闻的,但在乱世,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很有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他将功法传给了生性平和的大师兄,并叮嘱相传弟子若是收徒年龄不可低于20岁。
对于李东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门派的隐秘了,李东还年轻,他对江湖的了解仅限于上学时看过的武侠小说,刘万刚的故事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摆在眼前的江湖,他甚至觉得刘董只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江湖的传说,但这个故事也未免太过真实,在这个热武器遍布全球的年代,居然还有工夫门派,还有技法传承,这仿佛给李东打开了一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