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富翁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月雨白
恰好,道格现在还年轻,拥有足够的时间。
美国报业集团的总部,位于纽黑文港码头附近。
从客船下船,只要走两分钟就能到。
哪怕是冬日,纽黑文码头依旧行人如织。
布莱尔没有时间居高临下欣赏楼下路过行人的百态,他的桌子上满是各种信件。
美国报业集团的框架虽然搭建起来了,但是处理起信息来,却依旧很困难。
为了协同整个报业集团的报道步调,就需要从美国报业集团的总部,起到中心枢纽的作用。
尽管在去年,横跨大西洋,链接欧美两个大陆的线缆已经铺设成功,电报已经能在大洲间传播。
但是,哪怕在纽黑文这样的港口城市,也依旧没有长途电报,只有城市内的短途电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电报产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赚钱。
固然,信息的时效性很重要。
但是,投资巨大盈利的前景却不一定好。
首先,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发电报的需求,其次,电报的价格也有些高。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电报线使用的是相对稀有的金属——铜。哪怕架设好了,一不注意就会失窃。
高昂的线路维护成本,几乎没有谁能够承担的起。
因此,在美国城市内的电报更多一些。
虽然城市内依旧有被偷盗的风险,但是相对来说更高的人口密度,也能勉强的覆盖掉失窃的成本了。
美国陆上电报行业,真正的开枝散叶,还是随着铁路网的建立,才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
毕竟,铁路有铁轨,铁轨需要防止偷窃,所以铁路公司有负责巡道的武装人员。
在火车道的旁边,树上一根又一根电线杆子,架设起线路。
正好能一套人员,维护两套系统。
虽然,铁路公司依旧不能避免财产损失,但是相比于单纯的电报线路来说,至少安保成本能够接受了,也能开始盈利了。
美国报业集团,也并非不用电报。
但是,电报一是在区域内有限制,二是只能发短讯,三是信息容易被窃取。
因此,在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全通讯网络之前,美国报业集团,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这种原始的传播方式。
布莱尔收到的信件,十有**都是与杜邦有关。
杜邦的爆炸,其实就算美国报业集团不炒作,依旧会有很多人关注。
特别是那些曾经被杜邦炸过,而幸存下来的人。
他们对于杜邦,可是怀着深仇大恨,杜邦的工厂炸了,他们一下子就觉得人身已经得到了释放。
曾经不可能完成的复仇,已经有人帮他们做了。
并且,当他们看到了报纸上对于杜邦爆炸的报道。
有些人就拿起了自己的笔,叙述起了杜邦的罪恶。
杜邦的七宗罪!
揭露杜邦罪恶的一生!
我曾经很幸福,知道我的家庭遇到了杜邦。
这些文章完全是自发性的,拥有真情实感。
哪怕这些字句,看上去并不像是新闻报道,但是却拥有真情实感,只要在合适的时间报道出去,就会对杜邦产生严重的打击。
杜邦的股东们,得知杜邦的工厂炸掉了之后,没有人喧闹着要分股份走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打算再造一个工厂。
当然了,此时的杜邦,已经没有剩下太多技术人员了。
甚至,现在还剩下,没有加班的技术人员,对于再造一个工厂也是一脸懵逼。
因为他的能力有限,所以他根本就做不到再造一个工厂。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个萧条的时间里,曾经设计过造船行业的资深总工程师,说不定都在路边卖汉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再招一些技术人员,简直不要太轻松。
不过,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放弃寻找罪魁祸首的念头。
可是,他们调查了半天,却调查不出什么来。
这倒不是道格这边的反侦查意识有多好,只是这个时代对于调查来说,科技水平依旧不够。
不过,水平不够,可以依靠人来凑。
杜邦请了几乎所有侦探,想要让他们探明到底是谁对他们动的手。
面对着巨额的奖金,侦探们哪里能把持的住?
他们甚至都没有看过掏钱这么阔气的雇主,更别提比佣金还要多不知道多少的奖金。
尽管侦探们并没有调查出什么,但是他们依旧在努力的调查。
他们说,他们不是为了钱才这样努力,而是他们坚信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凡是走过,必有痕迹。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算他是一个不与任何人交流的野人。
如果有人要寻找他,也能通过他留下的痕迹,寻找到他。
侦探们中间有一个说法,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他就会像是踩在雪上一样,留下自己行动的脚印。
反侦察能力低的人,就是过膝的鹅毛大雪,穿着婴儿盆那样打的鞋子,踩出来的痕迹。
只要不是瞎子,就能够看出来。
而那些反侦察能力高的人,就像是整个冬天里好不容易盼来的第一场雪,薄薄地,脚印落上去也是轻轻的,但还是有可能根据这些,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情报。
不过,哪怕走过就会留下痕迹。依旧还是怕一件伟岸的东西,那就是——时间。
没错,就是害怕时间。
证据就像是在雪堆里的脚印一样,一旦雪融化了,脚印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虽然侦探们嘴上说的好像是很有信心,但是他们其实一个个都快着急死了。
那那么多钱!
只要干完这一票,岂不是移民英国都行?
只不过,听说英国的气候不是太好,总是阴雨连绵的天气。
这样的话,抓住了制造爆炸的人,说不定移民法国也行。
虽然,这样做白日梦的侦探,连法国都没去过。
只是听说过巴黎这么个地方。
调查作案人员谋求反击的杜邦,也没有忘记在宣传领域反击。
他们开始找媒体洗白了。
甚至,他们还找了不少美国报业集团旗下的公司。
对于这样的洗白文章,布莱尔特意向道格请示了一下。
之所以要请示,主要是因为布莱尔不确定要不要为杜邦洗白。
道格对此倒是来者不拒,他让布莱尔酌情将绝大部分报纸,都分别与杜邦谈下了合作。
谈下了合作,洗白的文章发表了。
但是,效果却没有杜邦想像的那么好。
因为,这些洗白,几乎没有人认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杜邦那边的人,洗白的时候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洗白的内容,只有有真实性,能够让读者产生信服的感觉,他们才能够相信。
像是杜邦提供的文章,都是那种文字水平较差的文章。
这种文章,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杜邦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们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雇佣一位优秀的记者,写更好的洗白文章了。
至于为什么不是所有美国报业集团的公司,都接了杜邦的广告。是因为布莱尔不想杜邦发现异常。
如果所有报纸,都答应了杜邦,说不定杜邦那些人真的能发现一些什么。
例如,发现美国报业集团,真的就是美国报业集团,而不是随随便便起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所有事情只有一个人做的小公司。
但是,在这个名称愈发浮夸的年代,美国报业集团,算不上是最浮夸的。
除了美国报业集团之外,像是泛美报业集团,美洲报业集团,或者是世界报业集团的名字也都有。
还好,没有宇宙报业集团这样的名称。
道格取这样的名字,寄希望于这样的名字,能够让更多的人相信美国报业集团的名头。
但实际上,在实际的采访中。
对于美国报业集团这个名称,美国报业集团下面的报纸,却几乎都将他们去掉了。
这不是因为那些下面的报纸不听话。
恰恰下掉美国报业集团的要求,正是布莱尔下发的。
虽然,联合在一起对外公开,听起来就大气磅礴。
但是,目前道格对于报纸的要求却不是这样。
他希望能够在事实垄断的时候,市面上的报纸看起来却都是独立的。
毕竟,哪怕是再畅销的报纸,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而不同的人群之间,可能还会有一些矛盾。
想要满足所有人,不如就让他们互相不知道,自己看的东西,其实出自于一批人之手。
这样,甚至可以引导他们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切的交流。
到时候,只要是人脑子打出了狗脑子,报纸还就有新的题材可以讨论了。
报纸在这个年代,尽管销量并不是很多。
但是,作为公共知识唯一获取的地方,看过报纸的人真的不少。
卖出去的一份报纸,甚至要被超过十个人看一遍。
这个年代的识字之人,对于信息的获取,依旧有着很大的需求。
只不过,有的人能买得起看得懂报纸,有的能看得懂报纸但是买不起,还有的既看不懂报纸也买不起报纸,只能听别人说报纸里面的新闻了。
布莱尔这边,留了一部分报纸喷杜邦,另外一些报纸,却收着杜邦的钱说着好话。
甚至,当杜邦的人了解的时候,发现有时候舆论是在朝着他们的方向倾斜。
但是,没过多久,又会丧失回去。
杜邦在这一次次波动中,一次又一次的花钱。
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在他们看来,似乎自己已经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哪怕在舆论领域战胜道格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他们又怎么能想到,他们花的每一分广告费,都是在让道格的钱包变的更鼓一些,财富更多一些。
第一百五十一幕 亨利-杜邦
亨利杜邦,是杜邦家族的一员。
不过与其它成年家族成员,都在杜邦公司工作,哪怕杜邦已经被外人掌控依旧在杜邦工作不同,他在学校读书。
他读书的学校,也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西点军校。
成立于十八世纪初的西点军校,不光是一个军事学校,自从西尔维纳斯·萨耶尔少校,担任校长,引入更加规范化的教程后,西点军校也成为了美国首屈一指的工程学校。
铁路桥梁港口公路,西点军校的学生,像是在这些方面点了专精天赋。
或许,许多人觉得这些工程方面的事情,与军事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萨耶尔校长认识到了,军事的本质是后勤的战争。
前方的战斗力再强,如果失去了后勤,也只是一扎就爆的气球。
因此,想要长时间的保持极强的战斗力,就要最大的程度保证后勤。
军事化管理的工程建设,让萨耶尔校长看到了曙光。
在他担任了校长后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西点学生,都开始擅长起了工程建设。
亨利杜邦,正是这个阶段上学和毕业的学生。
他从学校学到的,不光是军事素养,以及工程能力,还有的是对于多人协作的管理能力。
独立生活的他,脸上的线条先上去都要更加的刚毅。
当他得知杜邦工厂爆炸,数位亲人炸死炸伤,那些窃取了杜邦企业的小丑们,还在进行拙劣的表演。
他带着愤怒回到了杜邦。
杜邦的股东之一希维尔手中拿着报纸,看着报纸上的文字,满是怒不可遏的表情,我知道了!这都是骗局!这些报纸!这些报纸都是道格克莱登那边的报纸!
我们所有投到报纸里的钱,都便宜了那个混蛋!
我!
我真是气炸了!
希维尔将报纸甩在桌子上,气的来回踱步。
旁边的其它股东说道,看来,我们也要买几家报纸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