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将臣一怒
“不过,家主放心,那些纨绔子弟虽然以多欺少,但是并未对少爷下死手,少爷所受的不过是一些皮外伤而已。”郑伯解释道,长安城的纨绔子弟虽然混账,但是也不过是想让郑敞体会一下他们挨打的感受,并未下死手,否则以那些将门子弟的武艺,就是有十个郑敞恐怕也不够打的。
郑氏家主心疼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他从小都对其娇生惯养,连他都不舍得动一个手指头,如今却被人打得如此凄惨,而他却只能忍气吞声,毕竟这只是小辈的恩怨。
“你先养好伤,一切交给为父处理。”郑氏家主仔细交代一番,转身出门离开。
郑氏家主亲自出面,自然要胜过郑敞这个纨绔子弟,随着郑氏家主的不停的斡旋妥协,以及利益交换,原本五姓七望岌岌可危的形势渐渐地稳定下来,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别说,五姓七望只是首次遇到挫折而已,根本没有伤筋动骨,虎威犹在。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随着墨家子突破五姓七望的围剿,五姓七望将其降服的算盘全部落空,五姓七望不可战胜的神话终于被打破了。
夜幕降临,郑氏家主拖着一身疲惫回到,想了想为了稳住局势付出的代价,却不有一阵肉疼,那些新兴的权贵简直就是趁火打劫,从他身上勒索了不少好处。
“父亲!如今墨家子已经逃出生天,郑家为何还要付出偌大的代价维持这已经失败的局势。”刚刚恢复行走的郑敞询问道,那些纨绔子弟还是有些分寸,并未下死手都是一些皮外伤,郑敞只是受一点皮肉之苦而已。
在郑敞看来,既然墨家已经逃出生天,为何郑家还要继续和墨家村对抗,单单在长安洛阳两地和墨家子打价格战,五姓七望每日的损失都无法估计。
郑氏家主恨铁不成钢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一眼,无奈道:“这就是你和墨家子的差距,墨家子走一半看三步,而你只看眼前,墨家子远赴江南,的确是逃出了生天,但是却丢掉了偌大的中原市场,你仅仅看到郑家在长安城中受到了的损失,却没有看到在长安洛阳以外,五姓七望已经瓜分了墨家村留下的空白市场,相比之下,长安洛阳的这点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啊!”郑敞不由心中一震,不有惊喜道。
“这么说,我五姓七望还没有败?”
郑氏家主傲然道:“自古以来,谁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五姓七望和墨家的不过是刚刚交手一招而已,现在论胜负还早得很,墨家现在如日中天,我等的目的则是不停地削弱墨家,据每年的墨家村财报,墨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钱财研究墨技,一旦墨家村失去了大量的钱财,定然会黔驴技穷。”
“可是,墨家已经得到了江南的支持,已经下江南了。”郑敞无奈道。
郑氏家主冷笑道:“别忘了,江南世家和我等五姓七望一样,同样也是世家,萧瑀那个老狐狸故意出工不出力,仅为墨家村打通一条线,想要将墨家子彻底逼向江南一方只是原因之一,恐怕同样也不想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墨家。”
“父亲英明!”郑敞佩服道。
郑氏家主点头道:“如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削弱墨家,未来有一日,未必不能胜过墨家,而我五姓七望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五姓七望传承千年,并不是没有遇到过危机,然而能够屹立不倒,岂能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击败,这同样也是五姓七望的底气。
“多谢父亲指点!”郑敞郑重道,他自然知道父亲和他说这么多,乃是为了让他重新振作。
郑氏家主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对于墨家下江南,我等还需静观其变,江南乃是多有蛮荒之地,想要变成鱼米之乡,可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人心难测,就算墨家一心相助江南复兴,江南领情不领情还不一定呢?”
郑氏家主一言而中,在江南之地,一场关于墨家的争议正在悄然而起。而起因正式墨家在江南推广的棉种和柔佛水稻。
农民乃是天下最为朴素之人,同样也是最为固执之人,哪怕是江南官府已经大力宣传种植棉花和柔佛水稻的好处,然而为之所动的人却寥寥无几。
墨唐 第一千章 无药而医
“种棉?”
“我松江府世世代代以桑蚕为生,田间种稻,村头种桑养蚕,墨家子桑基鱼塘的确是深得我心,然而要是我等将田地里的都种植棉花,那我等吃什么么?”一个桑农坚决摇头道。
作为农民,自然是土里种植粮食最为保险,虽然墨家宣传棉花的好处颇多,一来松江府已经是桑蚕的种地,对于棉花并不迫切,二来,棉花乃是新物种,松江府的百姓自然对其心有抵触。
墨大耐心的解释道:“这位老丈多虑了,棉花可是织造出白叠子,虽然比不上丝绸精美,绝对却胜过麻布颇多,只要是老丈将棉花种出来,我墨家立即高价收购,绝对要比老丈的种植稻谷收成要高。”
“至于老丈所说的粮食问题,老张只需种植柔佛引进的水稻,即可一年两到三熟,如此算下来,就算是老丈一年的收成并没有减少,还可以多了一季棉花,那可是平白的多了一季的高收成。”墨大劝说道。
“柔佛的水稻,请恕我老丈愚钝,恐怕伺候不好如此精妙的庄稼。”桑农听到柔佛水稻的产量根本不为之所动,固执的认为自己世世代代耕种的粳稻才是最好的。
墨大不由沉默,眼前的一幕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同样的情形他不知道已经经历过多少遍了。
“不知道长者一亩地一年的收成几何?”墨顿忽然问道。
桑农傲然道:“老夫乃是方圆最好的庄家把式,足以达到一年两熟,每亩至少收成两担半稻子。”
老农并没有说谎,但是也没有说实话,他所说的两担半的收成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
墨大忽然一笑道:“既然如此,墨家每亩地可以支付给长者五担稻谷,而代价则是租用长者一年的田地用来种植棉花和柔佛水稻,不过长者要负责照顾田地,如此一来长者横竖都不吃亏,如果收成好还会有奖金,不知长者意下如何?”
“还有这等好事?”桑农惊讶道。
墨大自信道:“长者如果不相信,墨家可以先付一半的稻谷作为定金。”
面对如此好事,桑农自然不会拒绝,当下二人签订好文书,请了里正做了公证,随即此事立即轰动了十里八乡,越来越多的桑农纷纷前来找到了墨大签订文书,争种棉花和柔佛水稻。
“大哥,你此招虽好,但是又是给稻谷,又是发奖金的,最后赔本的还是我墨家而已。”一个墨家子弟愁眉苦脸道。
墨大摇摇头道:“那你就错了,我发给桑农的还是他们自己的钱,如果桑农改种棉花和柔佛水稻,一年的收益恐怕正好是五担稻谷和发放的奖金,我不过是将他们原本应得的钱和稻谷给他们罢了,当然这样的招数只需用一次即可,只要这些桑农得知棉花的高收益和柔佛水稻的高产,日后就不用墨家再这般行事了。”
墨家子弟不由啼笑皆非,之前墨家拼命宣传让桑农广种棉花和柔佛水稻,然而却无人响应,墨大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不废一文钱,竟然让这些桑农主动积极的种植棉花。
“这真是一块宝地。”
墨大环首,松江府的肥沃的土地,以及充沛的水量,不由喃喃自语,江南的气候适宜,树木四季常青,降水充足,实乃农业的上佳之地。
“这真是一块大凶之地。”
远在两湖之地的墨五看着面前的河水,心有余悸道,谁能想象得到如此清澈见底,绿波荡漾的河水竟然含有极为恐怖的血吸虫病。
“墨五大夫,怎么了?”一个江南医师连忙问道。
“此地同样也有血吸虫病!吩咐下去,立即再此挂上牌子,写明此水有血吸虫,严禁下水以及捕鱼。”墨顿郑重道。
“是!”江南医师立即点头应道,转身吩咐下去,立即有里长开始布置公告。
看着平静的河水,墨五不禁感叹,这一路前来,他们不知道发现了多少处水源含有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分布之广泛,感染人数之多,简直是让人不寒而栗。
“墨五大夫,治疗大肚子病之药。”一直跟随的江南官员心中迫切道,大肚子病就是他们当地对于血吸虫病的说法,医者将其称之为蛊,而墨五却知道所谓的蛊不过是肉眼看不见的虫而已。
墨五摇摇头道:“医家并未对症之药。”
江南医者不由眉头一皱道:“就连青龙真药也不行!”
听到青龙真药的名头,众人心中不由一喜,纷纷将希冀的目光投向墨五。
墨五摇了摇头道:“墨某来江南第一时间就已经在患者身上用上了青龙真药,可惜并无一人有疗效。
顿时,所有人一阵失望,大肚子病可是笼罩在江南头上的梦魇,让人挥之不去,可是谁能想到就连大名鼎鼎的青龙真药也对其无效。
“难道我江南就任此蛊病肆虐。”江南医者悲声道。
“非也,医家虽然没有找到治病之药,但是却找到了此病的罪魁祸首。”墨五话语一转道。
“当真!”顿时江南医者闻言大喜,如果真的找到了源头,只需掐断源头,那岂不是说就有了彻底解决血吸虫病的方案。
“还请墨五大夫赐教。”随行的江南官员激动道,他自然也想到了此法。
“正是此物!”墨五并没有卖关子,而是直接从草丛中,用镊子捏了出来一个细小的螺。
“这是田螺!”江南医者看着面前熟悉的东西,不由惊声道。要知道江南各地水域遍布,田螺更是数不胜数,如果血吸虫病的根源乃是田螺的话,那恐怕根本灭之不净。
“不可能!本官经常食用田螺,小时候也曾经下水抓过,怎么没有染上大肚子病。”江南官员皱眉道。
墨五摇头道:“这并非田螺,而是钉螺,钉螺身体小而细长,和墨家的出产的钉子极为相似,故在下为其起名为钉螺。”
“还真是如此!”江南医者看着墨五手中的钉螺,忽然感叹道,不过饶是如此,他也知道这种钉螺分布极广,想要将其灭杀恐怕也是极难的。
“据医家目前研究,水中唯有此物身上含有和大肚子病一样的蛊虫。再加上但凡有大肚病出现的区域,皆有钉螺出没。墨五可以推断,人之所以感染大肚子病,就是因为此物,但凡有此物生产的水域,皆有可能感染于人。”墨五肯定道。
“而人被感染之后,则会慢慢的腹大四肢消瘦,同时再将蛊卵从粪便中排出,随后再倾倒入江河湖泊之中,感染更多的钉螺,从而让此蛊病越传越广,这要是此病从先秦时期不显,而到了大唐时期人数激增至百万,如果再不治理,江南千万人口将会面临此病威胁。”墨五心有余悸道。
江南官员不由一阵尴尬,江南民风淳朴,的确有将夜香倒入河水之陋习,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行为让血吸虫病进一步泛滥。
“本官回去之后,立即下令禁止此陋习。”江南官员坚定道。
墨五点了点头道:“此病极为复杂,墨某给江南出三策可以控制此病,第一,但凡有钉螺的河流湖泊一律禁止下水,如此一来方可让尽可能少的染病。”
“第二,但凡感染上血吸虫病人的粪便一律掩埋,不可倾倒河道,或者随意倾倒,以免威胁水源。”
“第三,立即消灭钉螺,无论是用毒,还是人工灭杀,决不允许钉螺再肆意泛滥,让血吸虫病肆意扩散。”
江南医者重重的点头,他一生醉心于行医,最为头疼的恐怕就要数大肚子病了,如今终于看到了治愈的希望。
“如此一来,不出二十年,江南血吸虫病定然得到遏制,那时候江南大兴将再无后顾之忧。”墨五深吸一口气道。
墨唐 第一千零一章 揠苗助长和催熟秘技
蛊病最为让人感到恐怖的事情则是它的神秘,一点没有了神秘性,那自然没有人在对其忌讳莫深。
既然医家已经找到了血吸虫病的元凶,自然知道了笼罩在江南百姓头上千年的阴云顿时烟消云散。
不就是不能下水么,不就是小小的钉螺么?不就是掩埋患病之人的粪便么?尤其是当医家宣布血吸虫病并不会人传人之后,几乎江南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在江南齐心协力之下,一场浩浩荡荡的治理吸血虫病的运动在江南展开,一个个村庄将一个个分布钉螺的水道挂上牌子,并严禁村民下水。
无数百姓自发出动,沿着河岸掘地三尺消灭钉螺,河道中,用网,用毒,也不放过一颗钉螺。
随着江南治理血吸虫病的开展,另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整个江南开展,一个个作坊拔地而起,这边刚刚治理好的血吸虫病的河道很快安装上一个个水利机械。
杨思齐不愧是邓陵氏一脉的传人,原本空有一身墨技无处施展,最后只能沦落到制作奇巧淫技的木偶,在墨家村庞大的机械支持之下,杨思齐一身所学尽展无疑,。无数疑难问题在他的手中迎刃而解,江南之地机械作坊遍地开花。
“这才是真正的墨家之路!”
杨思齐看到面前一个巨大的水车拔地而起,不禁连连感叹道,相比之下,他之前制作的木偶看似精巧,然而却无一丝实用。
如果他能早日悟通这个道理,何至于灰溜溜的从朝堂赶了出来。
“不过此时也不晚!”杨思齐看到江南一片繁盛之场景,不由心思浮动,江南之地不正是他邓陵氏一脉大兴之地。
既然相里氏一脉可以在墨家村打下一片天地,那他也同样可以让墨家邓陵氏一脉在江南之地开花散叶。
随着墨家下江南,如同在平静千年的江南之地投下巨石,掀起了惊天大浪,新式的机械作坊普及,新式的农作物推广,吸血虫病得以治理,原本不适宜种田的丘陵被开垦成了梯田,或者是种上了果树,整个江南之地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随着江南的焕发勃勃生机,一个个商队闻讯而来,很快一车车的江南特产出现在长安城的街头,当然最为有名的特产还是当数岭南的荔枝。
在长安城可是风靡一时,成为上层贵族世家口中的美味,可惜价格昂贵,对于普通的人家来说,哪里舍得品尝一下上百文一斤的水果。
然而让长安城市民没有想到是,荔枝的热潮还没有消散,墨家子又从江南运回来大批的新的岭南水果,香蕉。
“香蕉,此乃何物?”不少长安百姓疑惑道,他们可是没有听说过还有这个水果。
一个岭南商人得意到道:“这诸位就有所不知,香蕉同样也是岭南的特产,形状瘦长,成熟时是黄色,味道极为香甜,乃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岭南商人回味起香蕉的美味,不禁一脸的留恋,他可是离开家乡数年,已经多年没有吃过家乡的香蕉了。
“不过,我等怎么听说,墨家子这一次运回来的大多是青色的香蕉,根本不熟。”一个市民皱眉道,香蕉作为墨家子江南大开发的又一个产品,很多人都将其和荔枝相提并论,一经运回来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不熟的果实怎么能吃!墨家子怎能犯这样的错误。”众人不由纷纷皱眉。
“不错,青色的香蕉极难入口,根本无法食用!”岭南商人也亲自证实道。
“就连不熟的果实都摘了,墨家子这不是揠苗助长么?”一个儒生不敢置信道。
揠苗助长出自于墨子公孙丑下曰: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乃是世人皆知的典故。
“不可能,墨家子行事常常出乎意料,又岂会犯这等幼稚的错误。”也有人乃是墨家子坚定的支持者,摇头反驳道。
“就是墨家子有天大的理由,不熟的香蕉也不能吃,这简直是就是糟蹋粮食。”不少人嗤之以鼻道。
一时之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墨家子揠苗助长,也有人认为墨家子必有后招,然而在有心人的诱导下,更有人将墨家子运回青香蕉和江南大开发联系在一起,认为此两件事情皆是揠苗助长,一时之间,江南大开发乃是揠苗助长的传闻立即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墨侯怎会犯如此糊涂,如今正是江南大开发的大好时机,墨兄从江南运回如此多不熟的香蕉,此等揠苗助长的行为,岂不是给人口实?”萧锐看着面前大批的青色香蕉进入墨家库房,不由痛心疾首道。
如今墨家子的香蕉刚刚入库,而长安城就已经传开,再加上将其和江南大开发联系在一起,显然是那些世家在做手脚,妄图给江南大开发抹黑。
墨顿却摇摇头道:“萧兄,别人不知道香蕉的特性,难道你也不知道么?香蕉一旦开始成熟,不出三五天就可以熟透,一旦熟透的香蕉根本不可能运输,哪怕是加冰保鲜也同样如此。”
萧锐无奈的点了点头道:“的确如此,这也是香蕉在岭南盛行,其他地方却无缘一见,哪怕是江南也只有少部分流通。”
墨顿朗声道:“然而熟透的香蕉虽然无法运输,然而未熟的青香蕉却可以长时间的运输,哪怕是从岭南运到长安城,却不会有丝毫的损失。”
“可是这些青香蕉又有何用,又不能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坏掉。”萧锐痛惜道。
“这有可难,我们把这些青香蕉变熟不就可以了?”墨顿自信道。
“变熟!你以为香蕉还在树上呀!”萧锐不禁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的看着墨顿。
墨顿提点道:“萧兄可曾记起,在中原地带,同样也有一种水果是在果实未熟的情况下采摘,然后再经过人工催熟的,形成可口的美味。”
“墨侯所说的莫非是柿子!”萧锐眼神一亮道,长安三原的柿子最为出名,而柿子同样也是在不熟的时候采摘的。
莫非墨顿要懒香蕉或者是烘香蕉,顿时萧锐看向墨顿的表情不知道有多么的怪异。
墨顿哪里不知道知道萧锐心中所想,不由苦笑道:“墨家从柿子成熟之中,发现了催熟之秘技,哪怕是青涩未成熟的香蕉,只要经过墨家秘技催熟,很快就可以变得香甜可口的熟香蕉。”
墨顿伸手一挥,一个墨家子弟打开一个封闭的仓库,只见仓库中,竟然整整齐齐的摆放着一串串的香蕉,每一串香蕉都已经由青变黄,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这就是催熟秘技!”萧锐剥开一个熟透的香蕉,品尝着熟悉的美味,不禁眼睛一亮。
“萧兄若是喜欢,可是拿回去一些给襄城公主,想必襄城公主定然会喜欢。”墨顿含笑道。
“那为兄就不客气了!”萧锐朗声大笑道,看着面前熟透的香蕉心中却是思绪万千。
相比于荔枝的产量和运输的苛刻,香蕉的产量极高,再加上青香蕉极易运输,只需普通的马车即可将从岭南运回,如果是荔枝只能是世家贵族的口中珍品,面前的香蕉毕竟会是普通百姓口中的美食,如此庞大的市场,这才是江南真正的商机。
那些世家所言不错,江南大开发的确是时机不成熟,如果强行开发恐怕还真有揠苗助长的行为,而墨家的加入却犹如这道催熟秘技,让原本并不成熟的江南大开发最终变成香甜可口的果实。
墨唐 第一千零二章 公主临盆
“催熟秘技!”
随着大批的成熟,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香蕉出现在长安城的街头,立即引起了轰动。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盛传墨家子揠苗助长的行为竟然会有如此反转,墨家子竟然拥有将未熟的青香蕉催熟的秘技,这可是闻所未闻的秘技。
“这怎么可能?”
“别人不可能,对墨家子来说,却没有什么不可能?”
“墨家子不愧是墨家子,岭南的荔枝成熟之后用硝石制冰来保鲜,而岭南的香蕉却反其道而行之,竟然将青果催熟,简直是对症下药呀!绝了!”
不少长安百姓听闻催熟秘技的时候,不禁拍案叫绝。
“可是这样未熟就摘下的果子能吃么?尔等就不怕吃了闹肚子!”也有人深深的怀疑,看着香味诱人的香蕉有些敬而远之,毕竟以世俗的经验,未熟的瓜果是无法食用的。
“这有什么不能吃的,我等常吃的柿子不都是未熟就摘了下来,懒柿子、烘柿子、柿饼,哪一个不是美味至极,据说墨家子的催熟秘技的灵感就是来自于柿子,既然柿子能吃,那同样催熟的香蕉自然也可以吃。”有人科普道。
“原来如此?”不少人恍然大悟,柿子乃是关中百姓最爱的美食,自然对于柿子极为熟知,有了柿子珠玉在前,众人在看向香蕉的时候多了几分认同,不由怦然心动,如果能够尝尝岭南美食倒也是一件美事。
“就算如此,岭南的水果我等也是吃不起,一斤就上百文,不是我等老百姓能够吃得起的。”不少人酸酸的说道,荔枝可是价值百文一斤,而同样从岭南运回来的香蕉恐怕同样价格不低,顿时不少人心头一暗,岭南水果不远千里送到长安城,单单运费都让人咂舌,不用想这岭南的香蕉恐怕同样价格不低。
然而当他们看到香蕉价格的时候,不禁目瞪口呆,失声惊呼道:“五文钱一斤!”
“这香蕉才五文钱一斤。”
“不错,就是五文钱一斤!”一个墨家子弟点头道。
“这香蕉从岭南不远千里运回来,而价格却仅仅是荔枝的半成。”众人纷纷不敢相信道。
墨家子弟傲然道:“岭南水果在当地的价格并不贵,真正昂贵的则是运输成本。青香蕉产量极高,而且还未成熟的时候容易运输,哪怕是普通的农夫也可以运送,自然价格不贵,更何况墨家已经在岭南下达了巨额的订单,等到大批的香蕉运回,香蕉的价格还会再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