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有限无敌
在北京时也正是侯恂发现李自成不是成大事的人,所以才回老家种地。侯恂感觉自己一定不会看错,才在朱宏三这里投上自己的全部本钱,那就是让儿子侯方域去南京参加科举应试,同时给自己在朱宏三阵营中的老朋友姜曰广写信,互致友谊。
侯方域去了南京,很快就中了乡试和会试,并且调到朱宏三身边出任要职。虽然侯方域再给侯恂的家书中对朱宏三很不满意,但是侯恂却在书信中看到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帝。侯方域的书信也更加坚定了侯恂的判断,那就是朱宏三就是侯恂要找的中兴之主。
事实也证明侯恂是对的,在神武六年二月初一,刚过完春节,侯府南园就迎来了五十个人高马大的锦衣卫。
当然在满清的统治区锦衣卫不能光明正大的行动,但是河南现在和筛网也差不多,除了洛阳开封等几个大城还在满清手中外,其他城市属于什么势力的都有。至于紧挨着南直隶的归德府,更是密探遍地盗匪横行,所以这些锦衣卫来到商丘这里并没有费多大劲。
锦衣卫带来的消息让侯恂精神一振,神武皇帝要在三月十五日誓师北伐,让侯恂在三月前赶到扬州。
侯恂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多年的布局终于结下果实。如果侯恂估计不错的话,这次面君后自己一定被起复,职位吗估计最次也是巡抚侍郎。
侯恂在家休息几天,准备一下就跟着锦衣卫去了扬州。
余应桂听皇帝问起侯恂,赶紧回答道:陛下,侯恂现在是布衣,并没有跟随官员前来,他在城里等候!
朱宏三点点头,不再说话,在锦衣卫的护送下走进扬州城。
来到南城的一处大宅子,这地方原本是扬州一个大盐商所有。不过这盐商早已经逃亡到外地,现在生死不知,这地方就成了朱宏三临时行宫。
朱宏三车马劳顿,稍事休息后,马上接见了侯恂。
侯恂进屋后看到当中坐着一个高大的中年人,留着齐胸的胡须,头戴乌纱笼帽,身穿大红色五抓金龙袍。侯恂知道这个就是那个神武皇帝,赶紧上前跪下行礼,并三呼万岁!
侯先生请起,新朝规定有功名者不用下跪!
侯恂起来后躬身答道:草民记住了!
朱宏三看了看面前这个帅老头,和他儿子侯方域有几分相像。穿了一身靛青色麻布长衫,头上戴着一方儒士头巾。
侯恂给朱宏三的第一印象不错,毕竟谁都喜欢好看的,朱宏三也不意外。朱宏三对侯恂很好奇,朱宏三知道侯恂提拔了左良玉,并且江湖传言左良玉靠卖屁股上位,可是看到侯恂的样子又有些不太相信。毕竟侯恂长的这么帅,和左良玉互推屁股的画面实在不敢想象。
第七百四十章 出征
朱宏三打量侯恂的同时侯恂也在打量朱宏三,在民间中关于这个流氓皇帝的传说有很多,什么贪财好色无情无义等等,但是侯恂今天看到朱宏三后马上发现,这个皇帝不简单,并不像其他文人说的那样,除了吃喝嫖赌啥都不是。
其实根本不用细想,中国古代的皇帝可能昏庸可能英明,但是只要能坐稳江山的就没一个是傻瓜。因为在那种政治大染缸中,就是正德皇帝那种纨绔,也能历练成一个合格的皇帝。更别说朱宏三这种前世就是体制内的小官僚,经过这世二十多年浸淫,更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侯先生,从河南过来旅途劳顿了,道路可还好走?
侯恂躬身回答道:谢陛下的关心,归德距离扬州还算近,再加上有锦衣卫护送,一路上平安无事!
好!侯先生,朕这里叫侯先生来扬州,就是想问一下先生可愿意起复?
侯恂听皇帝这么说心中暗骂:这不废话吗?不愿意起复老夫费这么大劲干什么?
心中这么想但是话不能这么说,侯恂赶紧答道:天下纷乱已久,前明的几个皇帝都不是中兴之主,那时草民已经心冷,只想在河南老家了此残生!但是现在不同了,天佑大明,出现了陛下这个英主,陛下的功劳可比汉之光武!所以草民得知陛下宣召后立刻赶来,愿为陛下献此残躯!
朱宏三最喜欢和这种识时务的老官僚说话,因为这帮老家伙都看够了官场上的起起落落,什么道德底线都没有,只要能继续当官什么都好说。现在朱宏三听侯恂这么拍马屁龙颜大悦,高兴的说道:好!朕也是爽快人,也就不说废话了,朕准备委任侯先生为北直隶总督,兼管山东,怎么样?侯先生可愿否?
侯恂和东林那些好友多有书信往来,他知道新朝官制和前朝有些不同,总督成为常设官职,并且主管数省的军事民生,真正是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一方土皇帝。
侯恂赶紧躬身谢恩:臣愿意为陛下鞠躬尽瘁!
朱宏三十分反感臣下说什么鞠躬尽瘁,朱宏三自己以前就是小官僚,他太知道这些臣下是怎么想的,一个个口号喊得山响,但是真正干事情的没几个。
候爱卿,朕不用你鞠躬尽瘁,也不用你死而后己,只希望你到任后能造福百姓!北方已经乱了二十多年,大片荒地无人耕种,地方盗匪丛生,所以你这个总督任务很重啊!
这个请陛下放心,但是臣有两点要求,第一请陛下赐予臣便宜行事之权,第二请陛下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
中国从秦汉开始就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管理制度,一点儿不逊色于工业革命前的欧美。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其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功能明确,制度完备,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往往通过同时采取死刑复核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两大模式来将死刑案件中的决定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死刑复核制度是对那些拟判处死刑的案件,在最终定判之前必须奏请皇帝核准;死刑复奏制度则是指对已判定死刑的案件,在行刑之前必须再次奏请皇帝进行核准,只有待死刑复奏批准命令下达之后,方可行决。
明清时期的死刑,分为立决(立即执行)和秋后决(秋后执行)两种形式。凡是性质特别严重的死刑案件中,如谋反大逆谋叛及杀人强盗罪中之严重者,要立决,一般死刑则待秋后决。这两种死刑都要经过中央司法机关和皇帝的审核批准。对于立决的死刑案件,明朝建立了朝审制度加以审核。朝审是天顺二年下诏,三年开始实行,且从此永为定例,每岁霜降后进行,历朝遵行,所以史称朝审始于天顺三年,成为对在京立决重囚法定的每年必行制度。
大明死刑复核权在皇帝手中,也就是不管邢部和锦衣卫的诏狱,在法律上都没有随便弄死人的权利,不过这是法律,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漏洞的。
朱宏三听侯恂这么说有些犹豫,以前朱宏三为了给地方督抚权利,每次任命督抚是都有便宜行事的权利,也就是四品以下官员可以先斩后奏,但是现在已经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在给督抚这种权利就有些过了,毕竟全国所有的生杀大权都要操于皇帝一人之手。
朱宏三看了看侯恂,最后还是决定给他这个权利,毕竟北方乱了这么长时间,不用重典不能快速的恢复社会秩序。
好!朕可以答应你,给你便宜处置之权,但是只是针对盗匪,平民和官员还是要走正常的司法程序!朱宏三并没有将权力完全放开,只是给了侯恂一半的权利。
至于第二条粮食很好解决,南方握有大量产粮区,并且还有吕宋安南这种地区,再加上土豆和玉米已经在广东大面积种植。这种东西虽然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是没吃的时候狗屎都能舔两口,有这种东西吃还不满足吗?
侯恂的条件得到满足,这个老家伙愉快的下去准备上任,接下来朱宏三还要接见军队将领。
朱宏三只带来四个师,其他所有部队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集结在扬州这里。当然打仗不是比人数,扬州这里水网密集,也不是二十多万军队能展开的。所以朱宏三决定兵分三路,骑兵归李元胤带领走中都凤阳去徐州,五个师的火枪兵主力由赵国栋带领,沿着运河北上攻占满清在南直隶最后一个重镇,淮安。还有两个师由赵国良带领,上船北上去朝鲜,从鸭绿江口的九连城登陆,抄满清的老家沈阳。
在扬州休息三天后,朱宏三立刻带着部队出征。在扬州北门城外,朱宏三让李承恩宣读圣旨,任命建宁郡王世子李元胤为骠骑将军,带领所有五万骑兵走凤阳,李元胤接旨后带着所部骑兵沿着官道奔凤阳而去。
五万骑兵,马匹就有八万多,飞驰开来马蹄声如同奔雷一样。坐在朱宏三身边的皇孙朱升铎兴奋的大叫:骑兵好威风!
朱宏三摸了摸朱升铎的头说道:孩子,骑兵看着威风,但是属于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铁与火的时代!
朱升铎还不明白这么高深的话语,转头问道:皇爷爷,铁与火是说火枪和火炮吗?
对,孺子可教也!一会儿跟着皇爷爷出征,去看看火炮的威力!
赵国良被任命为行军副帅,带着两个师在扬州再次上船,转回长江,坐军舰去朝鲜。而这次主帅是赵国栋,这家伙这次终于超过钱勇成了主帅,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样。
朱宏三看了看身边的钱勇,问道:怎么样?你也想去吗?
不想去是孙子!钱勇心中想道。可是钱勇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次领兵了,因为自己已经是军中第一人,在立功就是不知死了。
陛下,臣认为陛下的安危才是重中之重,所以臣愿在陛下身边!
看到钱勇识时务,朱宏三点点头:钱勇,朕这是在保全你,占了北京后你就当中军大都督吧!掌管京城防务!
钱勇现在的职务是中军左都督,大都督是武昌郡王朱宏义,但是这次北伐作为朱宏三嫡系的朱宏义并没有跟来,现在更是将朱宏义的大都督职位交给钱勇,也意味着朱宏义彻底被朱宏三抛出权力核心之外。
朱元璋建国之后沿用了元朝大都督制度,然而大都督府权力太大,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彻底沦为养老机构,其一议政权丧失,其二太监监军的压迫,其三兵部权力不断的膨胀。就这样五军都督府由总内外诸军事的中枢机构变成处处受制于兵部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实权被削弱殆尽。
按照后世的套用,五军都督府大概相当于国家的大战区,从明朝地图来分析,以国都为中心,共有四个方位,那么不妨将五军都督府理解成分别管理国家首都及附近的军队以及国防四方的军队, 这么分法正好是五处。 前军相当于国防的南部,那么后军相当于北部。 左军相当于国防的东部,那么右军相当于西部。
而朱宏三即将占领全国,所以也要为将来的全国兵权规划考虑。朱宏三身为穿越者,自然有样学样,将后世的大军区制度直接套用五军都督府上,那就是中军都督府负责中原各省,前军都督府负责北方蒙古诸部和辽东,后军都督府负责西藏和云贵缅甸印度次大陆各地,左军都督府负责西北各省和西域诸国,右军都督府负责两广和南洋诸国。
钱勇以为派他当中军大都督是去养老,但是钱勇不知道这完全是皇帝要重用他。
第七百四十一章 第二道防线
淮安城和扬州城苏州城杭州城,并称于大运河运上的四镇,也就是所谓淮扬苏杭的淮,就是指的淮安城,这里也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跨过淮安城向北,便到了遍食面食以及使用齐鲁语言的北方。淮安古城饮食习惯以米饭为主,为南北分界的重要城市。
在明末淮安也成了满清和南明神武朝廷的分界点,这里驻扎了满清六省总督江南巡抚江南总兵等多位高官,还有从山东河南调来的十五万重兵。当然这十五万兵丁都是洪承畴逃到淮安后东拼西凑弄来的。为了维持这十五万人洪承畴这几年将淮安周围各县收刮殆尽,民间更是一点存粮都没有,遍地饿殍。
淮安城兴建于正德三年,在宋代古城的基础上重建,虽然城墙高深,但是和扬州南北二京相比还是不够看的。同时淮安这里地处运河,正好是黄河水道和运河水道交汇处,明军的那种小炮艇可以直接抵近射击,所以城内兵丁虽多,但是守城的文武官员都对守城前景并不乐观。
洪承畴原本以为给他一年时间就可以和扬州的军队持平,但是洪承畴忘了算两边的经济实力。占领南直隶浙江的神武政权在财政上根本不是满清能比的,有中国富庶之地的财政支撑,再加上南方并没有怎么损失的人口结构,神武政权以每年二个师的速度在扩充新军。
可是洪承畴这三年恨不得刮地三尺,在本就残破的河南和山东,好不容易才筹够十五万军队。虽然人数上和对面的明军差不多,但是素质上就要差的老多。明军这边都是十八到三十的壮年,清军那边是从十二岁到六十岁的老弱病残。明军这边一个个都标配有全套装备,从火枪到刺刀,从袜子到军帽,清军那边只有一万多精锐才有完整的军服兵器,其他人不要说军服,就是武器也是分得一些残破刀枪。这些人别说对上精锐的明军,能不能打过以前的卫所兵都不一定。
但是洪承畴也没办法,满清控制区除了陕西和南直隶有些粮食外,其他各省都是这个样子。洪承畴已经给满清朝廷去过多次求援文书,但是等来的无非就是中央的一纸圣旨,让洪承畴在本地解决。
如果在五年前,满清刚占领南直隶的时候,淮安和山东等地还是比较不错的,两淮盐场大部分都在满清手中,虽然产的食盐不能同广东精盐相比,但胜在便宜。可是神武朝廷占领扬州后,两淮盐场大部分被明军占领,就是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十九个盐场也被明军水师破坏殆尽。粮食更不用说了,河南穷的都吃人肉了,山东虽然强点,但是也差不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洪承畴这三年殚心竭力好不容易凑够这十五万人,这已经是全部了。
洪承畴在得知神武皇帝在南京誓师北伐后,在淮安的总督衙门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在淮安的大小官员都参加了。会上这些官员知道南明北伐在即的时候,一个个都默不作声,纷纷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江宁巡抚周伯达是除了洪承畴以外最大的官职,他看到所有官员情绪低落,站起来说道:各位同僚!现在南明大军就在眼前,正是你我报效圣上的时候,我周伯达在此立誓,城在我在,城亡我亡!
周伯达这也是没办法,他一家老小都在北京,不这么说第二天就要全家人头落地,但是其他中级官员就没这么忠诚了。淮安大批的中级官员原本都是本地人,很多都是当地的士绅,这帮家伙才不管你那个皇帝坐江山,只要保证他们的身家性命就好。
洪承畴看到会开成这个样子,站起来说道:希望大家激发天良,报效君恩!本督知道明军势大,但是有那个吃里扒外不要怨本督不讲人情!好了,散会!
马得功是洪承畴的心腹,看到大小官员离开后低声问道:制台大人,这帮家伙一个个唉声叹气,莫不是想要献城投敌不成?
洪承畴苦笑一声:哼!别说这帮家伙,就是周伯达大概也起了投诚的心思!
马得功刚才看到周伯达慷慨激昂的样子,实在没想到这么浓眉大眼的家伙也想着叛变革命?
不能吧,周大人全家都在京师,他敢这么做吗?
家人算什么,妻子可是再找,儿子可以再生!周伯达是崇祯十年进士,和神武朝廷的首辅马明远是同科,有这层关系基本可保他性命无忧,说不定能原职留用也说不定!
马得功听周伯达关系这么硬,心中急速转动,低声问道:制台大人,哪咱们。。。马得功的意思很明显,现在满清已经风雨飘摇,实在不是个好地方,俗话说得好,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不如开门投了明军得了。
马得功这么想无可厚非,明末的武将字都不认得,自然不能用什么忠君思想来约束他们。但是洪承畴可不是目不识丁的丘八,洪大人两榜进士出身,那是有理想有道德有底线的三有官员,那能和马得功一样反复无常呢?
洪承畴坚定的说道:本官不准备投降,在辽东本官已经做了一次贰臣,难道还要本官做在做一次?
马得功听洪承畴这么说有些无语了,洪大人是不是读书读傻了,管他投降几次,只要能活着就一切都有可能。
制台大人。。。马得功刚要说话,就看洪承畴摇了摇手,打断马得功的劝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