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有限无敌

    可是到了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发生变化,国家对蒙古从攻势变为守势。守卫总比进攻要花钱,所以中央开始逐渐将分成比例提高,到了万历后期为了镇压各地叛乱更是直接取消了分成制度,所有正赋都要归到中央。

    按理说明朝中期经过上百年的和平,各省人口剧增,人口增加了赋税也应该多了,为啥赋税还不够用了呢?很简单,人口增多读书的人也变多了,这些人都是不交税的。

    除了这些还有各省的土地兼并,官员的增多各地的大地主也增多。这就导致了流民越来越多,各地活不下的流民起义规模也越来越大,朝廷疲于应付,财政支出越来越大,只得加重赋税和徭役。

    原来在北方永不起科的土地,景泰时已全部征收赋税。正统元年,朝廷把江南诸省的田赋大部分折征银两,叫作金花银,规定米麦每石折价二钱五分。成化时又增为一两,这就使农民的负担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在这个时候加税,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能解一时之渴,却会危及生命。不过朝廷的统治者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在土地日益集中和赋税徭役日益加重的过程中,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农民打一石粮,交给朝廷的赋税达到八斗。一些农户,今日缴税,明日借贷,已经无法生存。交不起税,就得卖儿卖女,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流亡。宣德时,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流民,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余万户。天顺成化间,流民的数量超过一百万。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明朝政府通过里甲关津禁山等措施防止农民的流徒,有时甚至展开残酷的镇压。然而在流民的队伍里,藏有武器,有秘密结社的组织,也有自己的领导人,于是流亡的斗争形式便发展为武装的起义。

    当年朱元璋因吃不饱去当了和尚,还是无法生存,就投了义军,终成一代帝王。具有讽刺的是,他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没有到来,不过几代人的时间,他的后代也给百姓带来了同样的流亡生活。流民,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他们没有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下的自由民,而是成为起义军源源不断的兵源。土地兼并严重的湖广福建江西,税赋较重的浙江四川山东都先后发生了小规模的起义。

    明中叶的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使得明朝政府在嘉靖初年不得不在政治上作一些适当的改革,实行了减轻租银整顿赋役以及抑制宦官裁撤锦衣卫校尉等等措施。

    但是由于贪污的盛行和庞大的军费支出,造成明朝财政的困难,政府每年所入二百万之额,不能充所出之半。嘉靖三十年,明朝政府于南直隶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叫作加派。嘉靖三十六年又在江南等地增役银四十万,叫作提编。以后又出现了箕敛派括算税契折民壮等等加派的名目。豪绅地主有特权免赋免役,贫苦农民的生活更加痛苦,流民更多,起义更繁。明朝到此时,已是风中柳絮,飘摇不定。

    在明朝面临即将危亡的时刻,历史给朱家王朝一个机遇,把一个叫张居正的人推上了政治舞台。作为一代名相,张居正爱美女尚奢华,看上去,全没有明代名士的气节。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文字中,也看不出文章大家的风味,倒是有实干家的意味。张居正一生功勋,首推改变赋税制度的一条鞭法,使得明政府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现在朱宏三在江南推行的新法,也不过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加强版而已。

    一条鞭法,说白了就是把各乡各里应交纳的徭役和粮食,汇总到州县,各州县汇总到府,这样层层上交汇总,而且每石粮折合银多少,每个徭役,折合银多少,直接上交白银。把原来繁杂的名目统一到一个条目下,所以叫一条鞭。

    张居正的改革很大程度缓解了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危急,但是中国官场有一个弊端,就是人亡政息。等张居正死后,他所倡导的改革被他的好弟子万历皇帝尽废,张居正也被抄家掘坟,儿子还被逼死一个。

    万历末期为了筹集抵御后金入侵和镇压农民起义军费,朝廷对田赋加派了赋银。主要分为辽饷剿饷练饷,统称三饷。辽饷,是为筹措辽东驻军饷项对田赋的加派。万历四十六年开征。开初每亩加派三厘五毫,以后不断加征,达每亩十厘以上。剿饷是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所用军饷对田赋的加派。崇祯十年开征。照旧粮额加征**,每石折征钱八钱,又另征银一分四厘九丝,以一年为期,但以后并末取消。练饷是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练兵军饷对田赋的加派。崇帧十二年开征,每亩征银一分。

    这个时候明朝的国家财政和信用已经彻底破产,三大饷的征收只不过是饮鸩止渴,明朝灭亡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地方在为国家征收正赋的时候往往搭车收费,这也是没办法,地方官吏也是人,为了维护地方政府的运作,也需要钱财。所以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陋规,什么火耗摊派捐输常例等等名头,这些都可以归于地税。在明朝后期,各地方征收的地税甚至要数倍与朝廷的正赋。

    朱宏三在广州称帝后,对明代这种赋税制度很了解,朱宏三一开始准备借着满清和流寇的屠刀将江南士大夫杀个精光,然后自己扮演救世主的形象去解放他们,就像北方各省一样。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宏三忘了自己手下这帮家伙也是士大夫,随着朱宏三势力越来越大,自然要接受南下逃往的江南士人,这些人为了各自目的的不同都在撺掇朱宏三早些北伐。而当时李成栋和金声桓反正,全国反清形势一片大好,所以朱宏三脑袋一热,放弃当年定下在广州闷声发财的战略,转而四处出击抢地盘。

    而军事上的代差让朱宏三的北伐十分顺利,那些江南的地主还没被满清杀光就被朱宏三解放。这下朱宏三可就为难了,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那些江南大地主们偏偏在反清中站对了队,朱宏三还没办法借助满清屠刀弄死他们,所以朱宏三为了解决财政危急只好祭出新政这一招。

    新政的推行让中央的财政危机极大缓解,也减缓了江南各地的土地兼并。手中有钱的朱宏三开始恢复北方经济,第一步就是减少各地的财政分成,将山东河北等破坏不严重的省份分成降为三成,而河南陕西这些重灾区直接减免赋税,同时还给予大量拨款。

    当然这些钱要被地方官员贪污一部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被用在实处,所以各地开始缓慢恢复,北方各省治安也大为好转。




第八百九十七章 报备
    方逢年在这里长篇大论,用了半个时辰给马绍光详细讲解了明朝的赋税制度,真是听得马绍光云山雾罩。

    马绍光以前当过地方官,对赋税制度还算有些了解,但是他所了解的只是皮毛,什么时候收正赋,提留火耗如何合理合法的收等等,方逢年说的这些最核心的东西他还真不懂。

    马绍光虽然听不懂,但是方逢年是他的上官,还是他的长辈,不装着听懂实在不好。没办法马绍光只好连连点头略有所思不时发问等等,装作仔细聆听。

    方逢年多年为官,自然知道马绍光只是敷衍自己,方逢年在长篇大论结束后笑道:子恒,老夫知道你没听进去,只是你要担任的盐务司非同小可,每年你们盐务司收取的盐税在三百万银元以上,明年更是预计达到四百万银元,担任这种要职不懂税法很容易被人欺骗!

    方逢年说的可是真话,盐务司责任重大,自然地方那些盐商胥吏要欺上瞒下,作为盐务司主官的马绍光如果不懂税法很容易落入圈套。当今皇帝可不是什么善类,如果马绍光被查出来失职,那就离倒霉没多远了。

    马绍光听方逢年这么说赶紧站起来躬身感谢道:小侄刚才孟浪了,多谢叔父教导,小侄一定多多学习税法,不让国家流失一分税银!

    听马绍光这么说方逢年点点头:子恒,不流失一分税银是理想状况,但是你知道,下面胥吏都什么德行,只要尽量挽回损失就行了!还有盐务司下属几个员外郎都是老人,这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年纪大了吗工作上就有些懈怠,还需子恒贤侄担待些!

    马绍光一听就明白了,那几个老家伙肯定走了方逢年的门路,但是马绍光能说什么?

    请叔父放心,小侄心中有数!

    方逢年听马绍光这么说满意的点点头,然后说道:好,贤侄明天报道吧!今天叔父家中还有事情,就不留你吃饭了!

    马绍光听方逢年这么说赶紧起身告辞,出了方府大门马绍光一头雾水,今天他来拜望方逢年原本以为这个老家伙能对自己一番说教,但是哪想到老家伙只是絮絮叨叨说让自己照顾他的人。马绍光想了想也想不透方逢年为何这么说,没办法马绍光只好回家,准备明天去上班。

    第二天一早,马绍光早早起来准备官服,今天是他上班的日子。马绍光将自己的五品官服找出来穿上,盐务司郎中也是五品,和他的知州一样品级,这样也就无需做新官服了。

    付氏在边上帮助马绍光穿上官服,马绍光问道:岳父大人先走了?

    对,父亲要去上朝,天没亮就走了!

    马绍光点点头,他五品的身份还没资格上朝,倒不是品级不够,只是他作为部委直属官也就失去了上朝的资格,反而顺天府尹和大兴宛平两个附郭县有资格上朝面圣。

    马绍光吃完早餐后,在夫人和儿子们的陪同下来到二门,门外有一顶二人小轿在那里等候。

    马绍光对付氏说道:中午我就不回来吃饭了,晚上可能回来,如果不回来我会让人回来通知!说完对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说道:你们三个要在家好好读书,明年三月顺天府乡试延志延元要下场考试,这几个月就不要出门闲逛了,在家好好读书!

    马绍光在家很有威严,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赶紧躬身保证,一定好好读书,不让父亲失望云云。

    马绍光看到儿子们答应,转头对付氏说道:家中还剩多少银子?

    付氏想了想说道:银元还剩一千二百六十多个,银子还有三百多两?夫君有用吗?

    马绍光身为五品知州,每年的俸禄是两千一百个银元,再加上灰色收入等等,每年有将近三千银元。

    马绍光叹了口气说道:咱家常住岳父家也不是办法,有机会我去城中看看,找一处上好宅院咱们搬出来!

    马家在北京不是没房子,马济远的国公府现在就闲置中,只是国公府面积太大,马绍光全家算上奴仆才十几口人,住不起不说,马绍光的身份地位也不敢住马济远的国公府。如果马济远挂了,作为嫡子的马绍光继承马济远的秦国公爵位,那自然可以入住。但是现在马济远还活着,马绍光就不可能住进国公府。

    付氏听马绍光说要搬出去,不免有些惆怅,她刚见到自己亲娘,现在就要搬出去,实在有些不舍,但是付氏知道马绍光十分在乎面子,一个堂堂五品郎中却要寄宿在岳父家中,实在有些丢人。

    马绍光对身边的管家说道:上午你没什么事情去找一下城中的牙人,问问东城有什么好房子!管家赶紧点头答应。

    都安排完毕后马绍光出门上了小轿,起身赶奔千步廊的组织部报道。

    朱宏三当年改组吏部,将官员任免和考核分开,分别成立组织部和人事部,组织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免,人事部负责官员的功绩和考核。虽然职权有些减弱,但是组织人事二部也是大衙门,每天来门前求官的官员也是排出多远。

    组织部位于千步廊青龙街第一栋房子,也是前明吏部衙门的所在。组织部门口摆放一对石狮子,门前一个高大的牌楼,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清正廉明!这四个字是当今神武皇帝亲自手书,为的就是告诫全天下官员们,一定要清正廉明,不要忘记初心。当然道理官员们都知道,但是真拿皇帝说的话当回事的还没有几个。

    马绍光来到组织部门前已经九点多了,原本他以为自己今天来只是报备,应该很快。但是来到这马绍光知道自己想错了,组织部门前排队的官员足有好几百。

    这也是没办法,大明全国上下数十万官员胥吏,朝廷规定七品以上的官员调动必须要来北京报备。比如说你在广东当知县,干的不错,人事部在五年大计考核中给你评个上上,组织部这边选调你去四川当知州,这就要来北京报备。四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更是麻烦,除了在组织部报备还要等候见皇帝,这叫殿辞。

    全国上下七品以上官员足有十多万,每年升迁调任降职获罪的就有数万人,所以每天来组织部报备的足有数百人。这还只是来办正经事的,那些来京师跑官送礼的还没算在其中。

    马绍光看了看门口长长的队伍,走到门口刚要报出自己的名号,那知道门口的书办听都没听,直接拿出一个木牌塞到马绍光手中:排队排队,没看到这么多人吗?

    马绍光看了看手中的号牌,上面写着组织部文选司典吏科,二百三十一号!

    好家伙,自己前面有二百三十多人,那自己还不要排到晚上去?想到这马绍光问道:这位书办,本官从广西来,有组织部的调令文书。。。

    马绍光还没说完,那个书办一脸不耐烦的说道:你以为你谁啊!不管品级大小,一律排队!

    这时排在前面的几个官员也纷纷叫道:你这个家伙快去后面排队,我们都排了一个时辰了,你以为自己是谁?来就想排在我等前面?你以为付阁老是你爹吗?

    马绍光看了看众怒难犯,没办法只好拿着号牌来到队伍最后面排队。

    排在马绍光前面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官员,身穿从六品服色,看到马绍光排在自己后面低声问道:这位上官来自那里?

    马绍光拱了拱手说道:本官来自广西永安州,不知老兄来自那里?

    广西?够远的!小弟来自山东,这次进京也是来组织部报备!

    马绍光看了看长长的人流问道:老兄,你我排在二百多名,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完事了?

    那个官员冷笑道:哼哼,这帮胥吏正是要借着这个机会好发财!老兄你看到没,使了银元就可以往前排,要不就等着吧!小弟我在京师已经等了半个月,每天都来排队,现在也没见到文选司的郎中呢!

    门房收礼这件事马绍光也知道,当年他当知州时对手下收取贿赂睁一眼闭一眼,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只要手下这帮家伙不太过分马绍光也不想管。只是没想到今天轮到自己被这帮门房胥吏们为难!

    马绍光看了看人群都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其中有几个四品的混迹其中,三品以上的一个没有。

    老兄,为何没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排队?

    这太简单了,三品以上都是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等高官,二品不用说了,不是巡抚就是总督。这帮胥吏也知道大人物不好惹,弄不好那天就来组织部当了侍郎,那可是上眼皮。所以这帮杀才胥吏只要看到有三品高官过来马上放行,礼金那是半点也不敢收的,只是苦了你我这样的小官,还要受这帮胥吏的眼色!



第八百九十八章 文选司
    那个山东来的官员话很多,也很幽默,几分钟不到就和马绍光混熟了。

    这位上官,下官是江西人士,姓陈名叔明,草字子昭!不知大人如何称呼?

    马绍光知道这家伙要拉关系,不过官场讲究多个朋友多条路,他既然想要结交自己,那自己何乐不为呢?

    原来是陈大人,本官姓马名绍光,草字子恒,今年虚度四十一年!

    原来是马兄,马兄称呼小弟名字即可!

    马绍光和这个陈叔明在这里有一搭无一搭的在聊天,这时就听到队伍前面传来喧哗声。

    马绍光看了看前面也看不清什么,不禁问道:陈贤弟,前面怎么了?

    陈叔明撇了撇嘴说道:无非是那个地方官在门口装大爷,被组织部的书办训斥了!小弟来半个月了,这种事见多了。很多地方的知府来到这里以为还和地方一样,对这些书办喝五做六。他们也不想想,这里是什么地方?掌管你官运的地方,跑到这里装大爷能好的了?升调科的一个小小经承都能收拾你,在你档案中记上口眼歪斜那就完了!

    明代吏部选官最为重要一点就是看长相,如果长得身材高大目若朗星,这样的人肯定能当大官。相反如果长得尖嘴猴腮獐头鼠目,这样的人别说当官了,功名能不能留住都不一定。

    不过万事都有个特殊,如果长得好不拿钱上供自然马上变成獐头鼠目。相貌再难看给了文选司郎中银子那也能变成潘安宋玉那样的美男子,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钱财。
1...481482483484485...5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