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杂家宗师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胖一点

    郭同大喜:师父,叫什么。

    马晋脸上露出一副怪异的笑容:为师给你起个艺名叫德刚,郭德刚!

    看着郭同满脸懵逼的念叨这个新名字,马晋一本正经的忽悠。

    所谓德,顺应自然也,刚,谓之刚硬不屈,为师给你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你能够刚柔并济,不屈不挠。

    而且郭德刚这名,叫起来也比那个郭同顺耳多了。

    听了马晋的话,郭同才知道自己的这个名字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心里十分满意,对着马晋连连道谢。

    谢谢师父赐名,谢谢师父赐名。

    马晋摆了摆手,继续忽悠道:为师还专门给这个名算了一卦,你这个名字天生带火,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到底是少年心性,马晋几句话就把哄的小黑胖子高兴不已,跑到师兄弟堆里跟其他人显摆。

    马晋看着兴奋的郭同,脸上浮现笑意,他给小黑胖子起这个名,也不全是为了恶搞。

    后世那么多相声演员,他最爱老郭,让郭同改名也是想着沾点人家气运,也许郭同就成为了大乾的老郭了呢。

    再说了,同样姓郭,郭同可比老郭早生几百年,谁占谁的便宜还不好说呢。

    过了一会,郭同越玩越疯,跑到院子里不停的喊着自己的新名字。

    郭德刚郭德刚

    他这样叫喊,马晋也不阻止,只是微笑看着,但等郭同喊道要孝顺师傅时,马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这名字会不会妨师徒啊

    第二天

    郭同他们一早就跟着包宝去了鼎香楼,马晋没有跟着,儿孙自有儿孙福,徒弟也一样,不能什么是都得他亲自操心,更何况他今日还有事情要办。

    叫上休假回来的祝虎,马晋坐上车赶往北城,在离梨花巷没多远的一条街道停下,马晋下车,来到的一个宅子前,敲门叫人。

    不一会,一个老头开门,看到是马晋,连忙口称东家将马晋请进到正厅。

    很快,徐许从门外匆匆赶来,见过礼后,马晋向徐许问道:怎么样了。

    徐许脸上带笑:回东家,人手已经招齐,和书店那边理清首尾,新华社已经筹备完毕,只等您一声令下。

    马晋点点头,沉声道:把消息散出去吧。

    是。

    :卡文了,这章磨磨蹭蹭写了三个多月小时,我得理理思路,今天只四更吧。

    嗯,求点月票,打赏。




第二百三十二章 那些写小说的作者们
    北城宅子

    马晋和徐许说的事,是他让徐许专门筹备新华社,而这个新华社,则是以后专门负责出版事务的产业。

    这件事是马晋回来后,和安逸及徐许商议好几天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在马晋离京的半年,新华书店可谓是战果累累,发售近十二万本,书店赚个盆钵满溢,自不必多说,而其他书籍也是销量高涨,为马晋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首先,历时几个月,官步的中部终于写完,发售后销量持续上扬,直逼三万,可以说除了,整个京城就属官步的最火。

    算上稿费和一点分红,光是凭借这本新书,官步就拿了三百多两纹银。

    官步把家里的老宅给卖了,又向书店借了点钱,再加上稿费,凑巴凑巴,咬牙买了一间两进的小院,将自己老娘接进去享福。

    如果一年前,官步想都不敢想有这么一天

    和官步前后发书的还有杜山,说起来这个杜山真是个快枪手,写书极快,完本后,他休息了不到半个月,就继续投入创作中。

    然后用三个多月的功夫,就写完了一本三十六万字的,交稿时把安逸和徐许都给震住了,引为天人。

    算起来,和杜山同时出道的师弟官步,同样的时间,写的字数连他一半都没到。

    至于马晋

    呵呵

    虽然杜山写书速度快,但的销量却有点不尽人意,一万五的销量虽然比高出一点,但和官步的三万销量相比,还是有些相拙见行。

    杜山的稿费也只拿了一百两出头,因为销量没过两万本,还没有分红。

    分红,是马晋和安逸为了激励那些作者所搞出来的制度,虽然份额不高,但零零散散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两,对那些作者来说,相当于领了两份稿费。

    当然,分红也是门槛的,书籍销量最低两万本,而且,如果销量达到五万,分红的份额还会提高。

    当然,目前除了官步,还没有其他作者有分红的资格。

    嗯,马晋不算,他是老板

    杜山是官步的师兄,年纪也比其大上七八岁,成绩却只有人家的一半,他心里不由也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杜山到底也是而立之年的岁数,大小的风雨也经过一些,增强好胜的心思没那么重。

    所以低靡了几天,杜山有重整旗鼓,准备新书,不过这次不在写隋唐了,他把目标瞄准了正火,准备写本。

    马晋前两天专门请新华旗下的作者吃了顿饭,席间问起了杜山的新书,结果才知道,这一个月的时间,杜山已经写了一半了,差不多四月末就可以交稿。

    当时在坐的作者,包括马晋,或多或少的都脸带羞惭

    再这要说一下,不算马晋,除了官杜这两人小有名气外,新华还有一个知名的作者。

    就是那个神神秘秘的笙悦,上部虽然销量一般,但风评很好,而且书迷很忠诚。

    在外面盗版遍布的情况下,还有很多书迷为了支持笙悦,还专门来新华花更多的钱购买正版。

    最后硬是生生的把的总销量冲到了一万多,书店存货不够,又加印了两次。

    这可让安逸和徐许开了眼,就是马晋的,也没有这个待遇啊

    这件事情让安逸他们觉得,的前景绝对不会低,于是徐许写信催稿,没办法,这个笙悦从来没露过面,联系全靠写信,就是写信,也是把信放到一个客栈里,人家自己去取。

    这么遮遮掩掩自己的身份,再结合那细腻的文风,也怪不得马晋和徐许都怀疑这个笙悦是女人。

    徐许写信催了十几次,但那个笙悦就是拖,最后让徐许惹急了,才给个准话,六月之前,准时交稿

    除了这三个混出了点名堂的,新华还有十二位签了长约的作者,这些人都是新书发售时,有了一定成绩,被安逸徐许觉得有潜力的,才签下契约。

    不过马晋信奉成绩说话,销量为王,这些作者最多的,也不过卖了五千本,成绩落人一等,他们的稿费肯定没有官步等人的多。

    同等的条件,他们的稿费只有官步他们的一半,甚至更少。

    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成绩上升,待遇也会随之提高。

    这半年里,这些作者出了十几本书,也给书店进账了几千两,但销量没有一本过一万的。

    不过为了安抚人心,只要新书赚了,书店都会酌情封一份红包给作者,至少在待遇上,新华一直做的问心无愧。

    马晋离开这半年来,新华书店发售新书近三十本,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收来的稿子试水,赔本买卖。

    一小部分不亏也不赚,剩下的大部分还是有赚头的,不算最赚钱的,入账近三万两。

    给马晋提出的出版这条发展计划,开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新华大赚,其他书商也不是傻子,看出有利可图,纷纷也重金收稿,整个书肆行当里面一片腥风血雨。

    虽然也有不少人因为没选好书稿,被坑的不轻,几百两上千两的银子打了水漂,但也博一把就成功的。

    像文化堂的佟万哲,当年起家时,就以眼光独到著称,这家伙学着马晋重金求稿,还真捞到了一条大鱼,有个姓唐的青年另辟新径,写了一本。

    主写隋炀帝杨广的风流一生,情节香艳火爆,干货满满,当即引起京城的小轰动,狂卖两万多本。

    老佟打了个漂亮的单身仗。

    其他的一些书商,也有一些收获,小赚了一笔,有了好处,他们继续出书的心变得火热,满京城的淘换好稿子。

    这些人的行动,虽然眼下没有对新华构成什么威胁,但为了防患于未然。

    回来没几天的马晋就开始行动,和安逸他们商议了之后,决定将新华书店分成两部分。

    书店的职责没有什么变化,由安逸掌管,负责新书的印刷和发行销售。

    而徐许带着一批人单独出来,组建新华社,专门负责向外界收稿,和新书的审核排版,这些出版事物。

    而且作者契约,稿费这些工作也由新华社这边负责。

    徐许担任新华社主编,单独归马晋统管。

    成立这个新华社,一是为了分工明确,另起炉造,减轻书店那边的压力,也方便马晋管理。

    二是其他书商的虎视眈眈,多少也给了马晋一些压力,成立一个专业的出版机构,培养一批职业编辑,也能更好发掘一些未曾发现的宝玉。

    以后新华社的主要工作,就是和满京城的书商抢人才,力保京城第一书商的名号。

    除了补充新血,也得防着自家的作者被人挖墙角,为此,马晋打算让新华社弄一些福利制度,毕竟好的福利才能留得住人才。

    他准备让新华社经常搞一些作者的定期聚会,集体郊游什么的,逢年过节还要送些年货节礼,发点奖金等等。

    这些事花钱不多,却能促进感情,拉拢人心,而且还能当做宣传的要点,借此吸引外界人才。

    这些事情让书店来办,不免有些不伦不类,有了新华社就名正言顺多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马晋在为以后铺路,他心里有个想法很久了,成立新华社就是第一步。



第二百三十三章 你特么能不能离我远一点
    新华社

    马晋被徐许领着见了一些新华社里的人手,这些人中,让马晋最看重的,也是新华社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那几个徐许精心找来的编辑。

    一个优秀的编辑既要有精准的眼光,能从一堆投稿中挑出有价值的稿子,还要对小说市场有了解,明白读者喜欢什么,对手下作者提出一些有建设的意见。

    好的编辑会是作者的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是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纽带。

    一群有经验有能力的编辑,会是出版社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徐许找来的七个编辑,有五个是他的同窗朋友,全部都是读书人出身,其中有一个叫伏谨的,还是个秀才。

    马晋让徐许去招新华社的编辑时,徐许也不认识其他人,想了想,就把这群朋友同窗都叫来了。

    当然,这也是征求了马晋之后,徐许才去叫的人,不然刚负责新华社,就把一群自己人塞进来,再大方的老板也会心存芥蒂。

    而马晋同意徐许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合适的人手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没有,就是徐许,也是马晋一点点的带出来的,再加上徐许天资聪慧,学东西举一反三,现在才能独当一面。

    就这样,马晋也培养了徐许近半年,才慢慢放出去的。

    都是新手,与其弄些生人来教,还不如让徐许招几个熟人,知根知底,人品能信的过,和徐许配合也默契。

    还有感情作为羁绊,以后培养出来,也不容易被人挖走。

    而且这群人的学识不弱,脑子也聪明,有徐许和他带着,相信不久之后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编辑。

    除了这五人外,还有两个编辑,是马晋安排进来的,马家水军首领付孔和军师扈来。

    这俩人是马晋专门派到新华社,用来干脏事的,挖人抢稿泼脏水

    马晋从来不是个规矩的商人,除了文字狱太下作他不屑使外,正常的商业手段,他从来不会吝啬。

    而且付孔手下掌管的水军,经过半年的努力,发展了大批的下线,情报网遍布大半个京城。

    官府和那些权贵的私密事,他们是不敢打听,但平常的老百姓就没事了,京城发生了什么大事小情,只要外界露出风,马晋水军都能探来消息。

    从这点上,就算和黑衣卫相比,也不逊色多少。

    毕竟马晋几千两的银子不是白花的

    马晋有一个小本本,里面就就专门记着他从水军情报里挑出来的有用讯息。

    而且付孔他们来新华社不光是为了干脏活,这也是马晋为下一步做的铺垫。

    付孔他们只是第一批,等把他们两个培养出来,马晋还会招一群机灵的水军进来,让付孔他们以老带新。

    等时机成熟,这群人就会成为新华社的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

    徐许任主编,这七个人是编辑,以马晋的意思,付孔他还有用处,其他五个编辑,一人负责二至三个作者。

    以后谁签下新的作者,那个作者就归那个编辑负责,编辑每月五两银子,而且还有绩效,手底下作者销量高,新华社也会对负责他的编辑给予奖励。

    至于以后新来的编辑,也是按照这个规矩来。

    而官步杜山笙悦他们三个,是新华社仅次于马晋的王牌,先暂由徐许亲自负责,以后等编辑充足了,再另行安排。

    除了这些人外,新华社还有两个车夫,配了两辆马车,供这些编辑使用,还买了八个杂役,负责一些琐事。

    另外,因为新华社里都是重要的书稿,为了防止有人不轨,马晋派了十五个护卫,负责看护。

    这一年中,马家的护卫队不停的扩充,现在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多人了。
1...115116117118119...3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