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领主大闹历史三千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炎垅

    实际上,杨沂中早就通过斥候侦骑探知数万宋军的部署,他的参将建议他各个击破。杨沂中哈哈大笑说:“各个击破,太浪费时间了!那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将淮西平定下来。本将就是希望他们一起来,吾可聚而歼之!”

    宋军兵士因为己方明显比对方占据绝对兵力优势,人人士气高涨,无论兵将都认为这是白捡功劳的时刻。他们一个个抡刀舞枪争先恐后的从四面涌来,还有百余仗的距离,宋军弓弩手就胡乱放箭。这个距离,即使“飘”都基本上不可能让他们的箭矢“飘”到汉军的军阵。

    此时的汉军就如同放置在原野上的一块磐石,一动不动。甚至单个兵士们的脸上都毫无表情,如同雕塑般。这三千余人是由千余火枪手,一千五百多长枪兵,还有五百多背嵬卒构成。他们大多是来自宋宫大内的宿卫神武军。

    只到冲在最前方的宋军离汉军军阵不到六十仗时,背嵬卒们才开始齐射手中的神臂弩。做工最好的神臂弩有效射程可达七十仗。

    头戴范阳毡笠,身披薄甲的宋军厢兵自然是无法抵御这种疾射,在箭雨中一批批的倒了下去。如同潮水涌来的宋军中不时发来连声惨叫,重弩所发射的重箭洞穿了一个个头颅和身躯。

    但是数量只有五百,且发射速度缓慢的神臂弩在单位时间内造成的伤亡,相对于数万宋军来说还是很微小的。神臂弩的攒射只是让蜂拥而来的宋军稍微混乱了下,微微迟缓了他们一下进攻的步伐。

    等到汉军空心方阵四周的宋军距离只有四十仗时,宋军的箭矢也能够到对方了,这个时候,背嵬卒们让自己的战马全部沿着长枪兵的人墙卧倒。漫天的箭矢胡乱无章的飞来。叮叮咚咚的或是打在火枪手支起的大盾和长枪兵的板甲上,或是被长枪拨开。

    在距离宋军三十仗的距离上,千余名火枪手开始轮替齐射。汉军阵地上腾起一股股白烟,清脆的连串巨响回响在战场上空。重型火绳枪喷涌出的气浪掀起阵阵飞沙走石。

    最前面的宋军兵士齐齐倒下去一层,跟在他们后面的兵卒连忙刹住脚步。但后面的兵卒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只以为汉军在放大炮仗壮胆,在号角鼓声的激励下,继续争先恐后的向前冲杀着。

    于是前方刹住脚步的兵卒中有不少人会被后方的人流冲倒,踩踏而过,过了片刻又是在一阵“炮仗响”中倒下一批人,而后踩踏倒一批人。

    如此这般,宋军在伏尸几波后总算冲到汉军阵前。此时后方兵士经过满地面目全非的尸体和哀嚎的伤兵,大多已意识到在




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绳枪
    此时江宁城中,三万汉军北伐主力在此云集,其中八千是从崇明调来的崇明近卫军,其余是帝国国防军。

    岳飞在军营校场上反复摆弄这一支新式火枪。此枪依旧是火绳点发,并没有进化到燧发枪。当前处于启蒙时代中期的崇明城虽然已可生产中大尺寸的齿轮,连杆,棘轮等精密机械部件,也可以生产霹雳弹上那种一次性燧发式“撞针”,但还无法批量制造出燧发枪所需要的那种微小尺寸的精密部件和击发燧石蓄能用的微小弹簧。因此岳飞即使能设计出燧发机构,崇明城工坊也无法批量造出燧发枪。

    这新式火枪外观类似初始那个时空历史上明代广泛使用的三眼铳。但实际上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后者只是个原始的三管联装火铳,是以点燃药捻引线的方式来点火,而且枪管极短,自然谈不上瞄准射击。

    岳飞手中的这个新式火绳枪也是三个粗长的八棱枪管联装成品字形,而后装在枪托上。特点是,这联装的枪管可以旋转,而且在枪托构件的约束下,每次旋转刚好是120度,旋转到此时,枪管上的火门盖恰好被构件上一个小匙拨开。此时火枪手扣动扳机,将火绳插入药室中瞬间点燃药室内的火药,发射出弹丸。而后火枪手松开扳机,火绳复位,再将枪管旋转120度,进行下一发射击,如此可以连发三铳。

    除此这三联铳管是可以快速拆卸下来,所以若火枪手再多背一个三联铳管和独体铳管,那么就可以连发七铳。而岳飞知道日常一般战斗,每个火枪手也就放五六铳。若是放了七铳还不能解决战斗,那就以最后的独体铳管反复装填弹药使用。

    火绳枪的火绳和调节火绳的构件也得到极大改进,火绳燃烧速度更慢了。因此原来的火枪兵点燃火绳后,需要每隔分钟时间就要调节下火绳头,现在这个时间延长到三四分钟之长。而且现在调节火绳头位置稍稍旋转下旋钮就能做到。

    岳飞正砰砰砰的试着枪,岳云赶来说:“父皇,杨沂中有重要军情送到。”岳飞连忙放下枪,接过岳云的手中的信笺打开看了起来。

    岳云在一旁小声的说:“父皇,张浚意图向荆湖北转移。如今牛皋那边刚刚谋夺下鄂州,正分兵进驻湖北各个州县。他这数万淮西精锐一去,牛皋必然压力不小。我们是不是要暂缓渡江北上,先行去支援牛皋。”

    岳飞读完信笺,摇头说:“不行,如今金国方面必然已有所行动,他们很可能主动进犯淮南两路,而如今淮南经此一变,必定防御薄弱。我们北伐主力必须即刻渡江,进驻淮南。牛皋那边,朕相信他顶的住。”

    岳飞停顿思虑了下,又对岳云说:“云儿,你带一千火枪手以及充足的弹药溯江而上去支援牛皋部,嘱咐他说,若是张浚来犯,只需击败击溃张浚即可。不用死缠烂打。对方若是向湖南两广逃窜,也毋须紧追不舍。只需巩固好荆湖即可。因为金兵很可能不日就从襄阳南下,袭击我后方侧翼。任务完成后,将火枪和剩余弹药都留给牛皋,再从火枪手从抽选些教官给他,让他自行训练自己的火枪手。而后带着这些火枪手速速返回淮西归队。”

    岳云有点疑惑说道:“火枪留给牛皋,那这一千火枪手用什么”岳飞微微一



第三十八章 兵进淮北
    江夏城东二十里处,罗家山北麓和东湖湖岸间的原野上,满是淮西宋兵的尸体,残破的军旗。常败将军张浚毫无意外的又吃了一次败仗。

    他的三万淮西精兵从黄州南渡后既按原定计划向江夏城进发。行至罗家山就遭遇到早就严阵以待的汉阳军。

    一万余汉阳军列阵于罗家山北麓和东湖南岸之间,将淮西军的去路封的死死的。

    张浚见到如此情况不仅没想着绕道而行,反而认为这是个聚歼汉军的机会。立刻颁布了军令,令三军组织起进攻。打前锋的是两千穿戴步人甲,手持长达一仗两尺大斧的重装斧兵。他们身后还跟着两千神臂弩手。这四千人可谓是整个淮西军精锐中的精锐。

    不同的是,现在没有长枪兵为他们提高近程掩护。为了保护这些火枪手,牛皋集中了军中所有枪矛手和弓弩手。

    但这些枪矛手的枪矛长度和对方重步兵的长斧不相上下,弓弩手的箭矢也无法洞穿宋军重装步兵的重甲,同时这些枪矛手和弓弩手还要遭受到对方神臂弩手和其它弓弩手的不断攒射。因此,他们的作用有限,若是重步兵真逼近了,他们也保护不了火枪兵。

    双方的箭矢不断打在火枪兵面前那撑起的大盾和宋军的重甲之上,叮叮咚咚的声音不绝于耳。火枪兵有架在地上的大盾掩护,没受到箭矢什么伤害,但后面的牛皋部汉军兵卒中箭受伤的不少。

    当重装甲士在这些火枪手的七十步射程内时,火枪兵这才开枪齐射。一些宋军重甲应声倒下,后面的弓弩手也不少被流弹所伤,他们无法再毫无顾忌的攒射。

    一千火枪兵前后做了三轮射击,最后两轮是瞄准射击。最后一轮射击时,大多重装步兵已冲近到不到两仗的距离,手中大斧已经挥起。

    此时最后一轮射击的枪声陆续响起,这些重甲步兵被近距的火枪打成蜂窝一般,战场上只剩下百余名还站立着的重甲斧兵,他们中只剩几十个还在向前冲,其余已迈着笨拙的步伐向回奔逃。

    火枪手后面的枪矛兵们发现自己的枪矛够不着对方,干脆冲到火枪兵前面,乱枪向那几十个还在前行的重甲斧兵捅去。后者被捅翻在地,却没怎么受伤。直到有汉军兵士提醒:“扎脸”,他们那链甲覆盖的面孔才被纷纷而至的矛刃扎成蜂窝。

    紧接着,临安城外那一幕再次上演。崩溃逃亡的几十名重甲步兵感染了成千上万跟在他们后面的弓弩手,刀盾手。眼看对面汉军的步卒向自己冲来,也纷纷向后退却。当枪声响起时,这种退却顿时演变成溃败…….

    张浚在江夏城东边收拢起溃兵,发现伤亡,走散了近七千人,且伤亡的人大多是重甲步兵和弓弩手。淮西军没有辎重,每个兵卒只带了够十日之需的干粮。

    所以张浚虽还有一战的实力,但他知道自己若不能速速在湖北攻城略地,缴获大量粮草物资,就不能在此久留。于是他带着残军败将绕过江夏,尽量贴着幕阜山脉的西麓向南逃窜而去。只要逃至岳州,投奔连南夫和韩京,自己也算达到了战略转移的目的。

    牛皋本要去追击,岳云将岳飞的话转达给他,他这才罢休。岳云将一千杆火枪和剩余弹药全部留给牛皋,又抽选了几十人做为教官留下。这才带着剩余的人乘快船顺水而



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
    杨沂中在千里镜中看到韩常所带的金兵正沿着河岸滚滚而来。虽然这些金兵都秃顶结辫,但与金兵打过多年交道的杨沂中知道,这些兵卒并非女真鞑子兵,除了一些百夫长,千夫长等头目外,基本上都是汉人兵卒组成的“签军”。

    看到这,杨沂中冷笑一声:“二鞑子韩常,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而后吩咐下去:“传我军令,列进攻阵形。”

    汉军迅速将行军队列变换成进攻阵形,在连天的鼓号声中向韩常的金兵杀去。

    此时,韩常却下令停止了前进,反而让金兵步卒变换成防御阵型。杨沂中的一个参将提醒到:“启禀将军,这金军之中未见骑兵,太反常了。一般来说金军无论在何处驻屯,多少都会配置骑兵。即使不配置拐子马和铁浮屠,普通骑兵也会配置。他们不会在两军步卒交锋之时用已远伏在外围的骑兵突击我侧背”

    杨沂中听了这话,觉得有些道理,便传下去两条军令,一是派出数十侦骑在外围五里范围内侦查警戒,二是要在进攻时军阵后方的火枪手不得开枪,保留住手中火枪已装填好的弹药。

    韩常看到汉军越行越近,心情就像看着一个正走向自己陷阱的野兽。双方相距不到百步时,两军阵前的空中出现密集的箭矢来回飞梭着。汉军前方的火枪手将背上的大盾早就持于手中,现在举盾于身前。后方的背嵬卒已策马向右翼展开,一方面规避箭矢,另一方面企图迂回到金兵左翼侧面突击。

    汉军长枪手身上那被冲床冷轧出来成型的类哥特铠在初夏的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照的人睁不开眼。韩常对如此精良甲胄也是吃了一惊。他心里叫道:【打造如此一套甲胄得需要多高技艺水准的工匠,得耗费他多长时间。汉军哪来这么多技艺高超的工匠。】

    两军相距不到百步时,汉军军阵突然停止前进,前方的兵卒打开大盾支架端放在地上,而后齐齐蹲坐在地上,将火枪架在大盾之上。

    韩常正纳闷汉军要耍什么花样时,那些大盾后猛然腾起一阵白烟,而后一连串清脆的巨响在韩常耳边轰然而鸣,将韩常吓了一跳。自己阵前第一列的不少刀盾手像是隔空被人推了一把,向后摔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但是他们身前的橹盾拼起的盾墙似乎完好无损。

    韩常惊叫道:“南蛮子用了什么巫术!”站在阵后的他自然是看不见那些橹盾上突现的小孔。金兵阵中顿时慌乱了起来,幸运的是汉军这样的“魔法”没有连续施放下去,火枪手放完枪后,汉军继续停驻在原地,等待他们装填弹药。混乱的金兵军阵渐渐恢复了平静。

    但是片刻后,白烟巨响和刺鼻的硝烟味再次出现在战场,金军阵前的橹盾后又倒下去不少金军兵士。刚刚恢复正常的金兵军阵再次混乱起来。

    参将提醒还处于震惊状态的韩常:“都统,南蛮子的骑队从我们左翼抄上来了。”韩常这才恢复了正常,喝令道:“全军环形防御,我们只需堵住他们的前方,铁浮屠和拐子马将包抄他们的右翼和后侧,而他们的左边是淮水。只要我们的铁骑及时赶来,就是这些南蛮子的末日!”

    他说这话的同时,对面汉军军阵后,一名侦骑飞马而来,离杨沂中还有数仗远,就高喊道:“报!…三里外发现大量金兵铁骑,正向



第四十章 背水之战
    在铁浮屠距离汉军军阵不到五十仗距离时,汉军前列的火枪手密集齐射,马啸嘶鸣中,铁浮屠纷纷滚落马下。

    二十息后,剩余的铁浮屠已冲至阵前不到三仗处,每个人都高举起手中的马刀。这个时候第二轮枪声响了,同时长枪手的枪林落下,密集的矛刃悬在还未倒在枪火下的铁浮屠面前。

    幸存的铁浮屠刹不住马步,人马一头撞在矛刃之上,将另一端顶在地上的长枪枪杆顶成弓形,矛刃还是深深的刺入马体和人体之中。有些长枪后端没顶地上,长枪刺入对方同时,长枪手也被巨大的冲力惯倒,枪也脱手而去。

    但依旧有些铁浮屠幸存了下来,他们从密集的长枪枪杆缝隙中滚落到地上,马上又爬了起来。此时已没什么能阻碍他们的杀戮。

    他们眼前的火枪手还在满脸惊慌的装着弹药,手已经抖的厉害,而那些长枪手的矛刃已在自己身后,他们最多用枪杆挥打自己,但这毛用也没用。

    他们挥起手中的马刀向眼前的火枪手劈砍而去。十余名火枪手的人头或手臂被劈落在地,有的火枪手转身就向后跑。

    一名铁浮屠举刀向一名火枪手奋力斩去,那火枪手下意识的将还没上好弹药的火枪一举,随着叮当的一声金属撞击之声,熟铁的铳管被斩开一道深深的刀痕。与此同时后方背嵬卒射出几支箭矢,正中铁浮屠的胸膛,然而在重甲防护下他毫发无损。

    这铁浮屠再次劈出一刀,这一刀对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躲过。四尺外,一个伸到他脑袋边的八棱铳管喷出了火焰。随着一声巨响,铁浮屠戴着重盔和面罩的脑袋顿时成了一个烂西瓜,尸身顺着挥刀的姿势扑倒在地上。

    随着此起彼伏的枪声,那十余名冲入阵中的铁浮屠纷纷被近距离的重型火枪轰的支离破碎。原来是杨沂中眼见正面火力薄弱,两侧的金兵步卒顿兵不前且不足为惧,索性将两侧的火枪兵抽调到正面。

    十余仗后的第二排两百余铁浮屠转瞬即至。他们身后则是千余拐子马和普通的签军骑兵。“三段轮射!”指挥火枪手的百夫长高声吼道。现在所有火枪手都集中到正面,再采用齐射的方式就会浪费火力。

    汉军军阵之中立刻又响起一轮枪声,而后每隔不到十息就响起一轮枪声。随着一腾腾白烟,一轮轮巨响,后面的铁浮屠,拐子马纷纷连人带马滚落在地。少数冲到阵前的铁浮屠,拐子马被密集的长枪所制住,极少能成功“渗透”阵中的铁浮屠又会被一些冷枪近距狙中。

    在侧面观战的韩常看得都呆住了,嘴角的肌肉不停的抽搐着。他这个主将如此,别说底下的那些签军步卒了,一个个两股颤颤起来。

    “都统,这样不行,再这样飞蛾扑火般消耗下去,我们的铁骑都要耗光啊。”一名鞑子参将醒悟过来,向韩常提醒说。

    “对,停止攻击,撤退!”韩常醒悟过来下令道。那参将又说道:“不,现在撤退还无必要,卑职看汉军火器厉害,但这些使用火器的兵卒全集中在正面,若我军东西两侧的步卒向前攻击,也许能取得奇效。”

    韩常一琢磨,说道:“可以一试。”金军阵中立时鼓号大做,列阵于东西两方的步卒方阵在金兵头目的喝令下,



第四十一章 光复之后
    老鞑子的人头被快刀斩落,围观的人群并没有意料中的喝彩,只是他们脸上麻木的表情有了几丝不易察觉的变化。

    不久,秃头辫发的血淋淋人头挂在村口前的大槐树上,树干上还出了个告示。一个汉军兵卒敲着铜锣,招呼村民来观看,怕这些村民不认识字,一名军中文吏还高声朗读起来。

    原来告示内容是关于从鞑虏手中罚没来的财产土地处理的。罚没的财产除按标准分发给那些被解救的奴隶还有掳掠当妻妾的女子外,剩余的全部充公以做军资。土地则是尽量找到原地主返回,除非原地主的土地来源不正者除外,如北宋末期一些利用位高权重大肆兼并土地的大贪大蛀者。

    若是找不到原地主,则一半充军,作为未来奖励军士功勋之用,另一半分配给同村各家各户。

    那文吏读完后,对围观的村民说道:“各位老乡,你们村管事的何在”众人表情还是麻木不仁的样子,一名老太婆颤颤巍巍的走上前,小心翼翼的用手指了指挂在树上的那颗人头嚅嗫着说:“他就是管事的…是庄主。”
1...7879808182...1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