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远东王庭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程剑心

    罗兰的演说告一段落,千人大厅中的掌声如同山呼海啸经久不息。与会者的情绪全被罗兰精彩的发言调动起来,与之前死气沉沉的气氛构成鲜明对比。

    罗兰抬起双手,掌心朝下压了压,会场中的掌声随之平息,人们的目光再次聚集到这位年轻英俊而又思想深邃的王子殿下身上,对他接下来的言论充满期待。

    罗兰没有让大家的期待落空。抽象的话题已经谈得够多,也过了新鲜劲,延续这种风格难免使人生厌,是时候从哲学思辩的云端降落下来,谈一谈那些略显庸俗却更贴近生活的话题了。

    “不好意思,诸位女士们先生们,我曾承诺聊一聊轻松的话题,可惜我食言了,刚才我所说的一切恐怕很难称得上轻松,为了弥补这个错误,现在我们谈点实际的——寇拉斯政府即将推行的新闻出版新政策,能给在座的诸位带来什么好处”

    “我看到有人在摇头,有人面露不屑,是嫌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太庸俗”罗兰笑着自问自答,“不,这并不庸俗,我亲爱的艺术家们,只有当你们吃饱穿暖才能心无旁碍的搞艺术,而当你们的作品获得巨大成功,凭什么不能据此名利双收如果优秀的作品无法使你们获得名声,无法为你们带来金钱收益,那绝不是你们的错,而是社会亏欠了你们,我们的政府应该为此负责!”

    罗兰当众抛出这一论调,可谓石破天惊,立刻在会场中引起轰动。在座的文人、学者与艺术家反应各异,怀才不遇者激动的跳起来鼓掌欢呼,恨不得高喊“王子殿下万岁”,德高望重者则轻轻摇头面色不悦,认为罗兰不应该当众宣扬这种庸俗功利的观念,如果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名利与金钱,将置艺术的纯粹性于何地这岂不是要将艺术变成虚名与金钱的奴仆!

    更多人则保持沉默,期待罗兰详细讲述政府如何帮助艺术家名利双收。

    罗兰观察台下众人的神色变化,结果与他的预计差不多。饿着肚皮仍然能够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毕竟是极少数,视名利如浮云者多半已然功成名就,沉默的大多数还需要为生活奔波,很多文艺工作者甚至还无法指望艺术创作养家活口,不得不于创作之外操持另一份贴补家用的生计,名利对他们而言绝非可以视若草芥的身外之物。

    “我刚才的那些话可能触犯了某些人圣洁的艺术理念,我也承认自己是一个缺




第1379章:远东报业辛迪加(Ⅱ)
    寇拉斯堡国家大剧院迎来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全体与会者自发起立鼓掌,向这位真正关心艺术创作、真心诚意为创作者谋福利的王子殿下致以最高的敬意。

    “殿下,创建全国新闻出版协会的点子真精彩,最初您提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只是一个类似‘作家协会’那样的清水衙门,结果听了您的解释才发觉这是一个集中管理和运营版权的商业机构,真佩服您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约翰普利特发自内心地钦佩罗兰。

    罗兰脸上笑容依旧,心里却在暗道惭愧。

    “集中管理和运营版权”,新闻总监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新闻出版协会”的本质。事实上这个机构并不是罗兰拍脑袋想出来的,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地球上的“报业辛迪加”。

    所谓“报业辛迪加”,是指不同的报纸杂志有偿共享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和专栏文章,从而打破各家媒体细分市场的格局,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源共享平台,以便催生优秀的新闻作品。

    别管说得怎么动听,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一个商业垄断机构,而且是地球上极少数不受政府和公众苛责的垄断机构之一,其在垄断报刊内容供应市场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维护了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将更多重大报道和优秀作品更为及时的送到更多读者面前。

    罗兰在远东创建这样一个高仿版的“新闻出版辛迪加”,并不是灵机一动的想法。除了“为文艺创作者谋福利”和“妥善保护并且充分开发作品版权”之类公开宣扬的口号,他做这件事还有一个不便声张的理由。

    事实上罗兰早就意识到新闻出版行业的重要性,意识到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出版物是至关重要的舆论平台,如果他不主动掌握这块阵地,敌人就会攻上这块阵地,使寇拉斯政府的宣传工作陷入被动。

    为了掌握舆论宣传阵地,就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新闻出版审查制度,在新闻报导和文艺作品刊登面世之前进行细致的审核,剔除那些败坏社会风气或者有害于国家政府形象的作品。

    这项工作并不光彩,而且非常棘手。拿破仑曾试图控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新闻报道,俾斯麦在普鲁士乃至后来的德意志帝国做过同样的事,斯大林和希特勒也有相似的举措,但是他们都没能真正如愿以偿,甚至为管控舆论付出了得不偿失的代价。

    罗兰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放弃由政府机构出面进行新闻出版审查,转而创建一家由“寇拉斯家族基金”控股、股东名单几乎囊括国内全部出版商与发行人的“报业辛迪加”。

    毋庸置疑,“远东新闻出版辛迪加”是一家私营性质的股份制商业机构,其运营模式完全符合市场规则,其在垄断报刊杂志内容渠道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投稿作品的审评权,协会聘用的审稿人员有权对一件作品的优劣打出分数,向各大报刊推荐什么样的文章抑或雪藏什么样的作品都在协会的量裁权限之内——罗兰作为“远东新闻出版辛迪加”的控股人,当然拥有比其它股东更大的“权限”。

    &n



第1380章:我们的道路(Ⅰ)
    高达10万份的发行量,哪怕在人口两亿的亚珊帝国,能够达到这种发行规模的报刊也不超过十指之数,而在远东,10万份的发行量本身就是一个破纪录的大新闻,平均每50人订阅一份报纸,这实在太过夸张,以至于日报社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这么多的报纸真能卖得出去,还有人在私下里传扬创刊号的10万发行量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免费赠送,后续出版的报纸也不会在有如此规模的发行量,能卖出个三四万份就很不错了。

    这些流言也传到罗兰和约翰普利特的耳朵里,新闻总监颇为恼火,罗兰则心平气和地劝他消气。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闻,表明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已经超出常人的想象,这是人之常情,而我们只需要用事实证明自己能够办到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流言自然会失去生存的市场。”罗兰起身给新闻总监斟满一杯从灯塔山带回来的提神醒脑茶,继续分析《祖国日报》的发行前景,“人们为什么不相信我们有能力发行10万份报纸我想理由不外乎三点——技术、渠道和市场。”

    约翰普利特喝了口色泽碧绿的茶水,不由为这清冽甘爽的口感惊讶地挑起眉梢:“好茶!”

    “喜欢的话带一包回去自己泡,我这里还有很多。”罗兰打开抽屉,拿出一包左契绿茶笑着递给新闻总监。

    普利特先生也不客气,收下茶叶继续刚才的话题:“您刚才说的三个问题,其中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上周我去了一趟卡隆工业区,‘左契-寇拉斯通讯魔导器公司’下属的三家工厂都在加班加点的赶工,两天前就把新型照排印刷机、传真机和通话仪各五百部生产出来,其中一小部分在寇拉斯堡就地销售,其余各四百部魔导器已经搭载飞艇送往国内各大城镇的出版商手中,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新闻出版和发行网络,明天早上6点整《祖国日报》创刊号在寇拉斯堡出版,当上班族边喝咖啡边阅读您在头版头条发表的那篇国情咨文之时,《祖国日报》在距离首都千里之外的那些城镇设立的记者站和分销点,早已收到从首都传真过来的报纸原件,第一时间开动魔导照排印刷机加以复印,最多延迟半个钟头,各地城镇的居民也将看到新鲜出版的日报,这样一来,我们就算实现了全国同步发行的梦想!”

    “说的不错,借助新型魔导照排印刷机和传真机,我们突破了报纸印刷的技术瓶颈并且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魔导通话仪则使位于首都的报社总部与各地分销商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即时通话中及时解决,至于市场前景……”罗兰笑了笑,“这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祖国日报》作为政府机关报,首都以及各地城镇、乡村和公社的政府部门、教会和学校都要订阅,领导岗位更是要求人手一份,这就消化了至少2万份报纸,寇拉斯堡的市民阶层至少可以消费掉3万份报纸,剩下那五万份报纸平摊到国内400多个人口不低于2000的城镇,乐意花上5个铜币买一份报纸、迅速了解国内外新闻的人恐怕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多,售罄报纸不成问题。”

    &nb



第1381章:我们的道路(Ⅱ)
    罗兰亲笔撰写的这篇国情咨文同时也是充满激情的战斗檄文,他要通过这篇文章为远东人树立起一个热爱祖国、憎恨帝国的道德准则,使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在此之前,在全国范围进行这样大规模、地毯式的同步宣传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南北跨越三千里、山高水深的自然疆域就是最大的障碍,再怎么激动人心的宣传口号也只能在首都及其周边的城镇圈打转儿,传播到王国边远地区的乡村……那恐怕得是一年后的事了。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远东的交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国家路桥公司承建的超级工程“北方铁路干线”是远东交通发展的一大标志,但是北方铁路并不是唯一的成果,事实上这条铁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战略方面,而那些由私人企业承包建设的铁路支线和乡镇公路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更为显著的直接影响。

    在罗兰提出的交通建设方案中,“连通乡镇”是一大主题。就在北方铁路干线按计划推进的同时,远东从南到北的大小城镇也在积极开展修路架桥的工程。一个个原本与世隔绝的山村被道路连接起来,山里人第一次有机会骑着马、赶着牛车进城开开眼界,很多年轻人这一进城就再也不想回乡下了。

    罗兰和约翰普利特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那些人口不低于2000的城镇作为报刊分销点,这400个城镇合计人口过百万,与寇拉斯堡周边城镇圈加起来大约两百万人口,这几乎就是寇拉斯王国全部的城镇人口,皆在新闻发行网络的覆盖范围之内。依托新式照排印刷机与魔导传真机的巨大能量,刊载罗兰亲笔文章的《祖国日报》创刊号几乎于一天之间传遍远东各地城镇,为两百万城镇居民的早餐桌旁增添了一份精神食粮,哪怕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至少也会有五万个中产阶级城镇家庭长期订阅《祖国日报》。

    两百万城镇居民,五万个中产阶级家庭,这就是远东新闻出版业的全部目标客户群吗

    罗兰并不这样认为。

    寇拉斯堡出版的报纸于当天之内在全国400多个城镇同步发行,这已经是瓦雷斯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罗兰和他的新闻总监约翰普利特先生并不就此满足,还要设法将报纸卖到城镇周边的乡村去。

    依托日渐便利的交通,位于城镇周边的乡村大多设有邮政局。乡村邮递员每天一大早就会骑着马或者驾着车上路,沿着新修建起来的乡镇公路进城。城中的邮政局大多与报刊分销点、记者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好几块牌子。乡村邮递员将村民投递的信件和包裹送到城镇邮局,然后收取寄往乡下的邮件,顺带把新出版的报纸和刊物带回乡下去,如此一来,寇拉斯堡出版的刊物经过城镇中转之后就送达乡下,使村里人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新鲜事。

    有些乡村太过偏远,邮递员无法当天往返,一个礼拜才进城一次办理收发邮件和代购报刊的业务。但是对于生活在偏远乡村、习惯了慢节奏生活的乡下居民而言,七天前出版的报纸依旧具有“新闻”价值,倒也不甚在意自己的消息不及城里人灵通。

    寇拉斯堡旭日初升的时候,向北千里之外的“谷地村”受到时差影响天色还没有大亮,村落上空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薄暮,远处时而传来雄鸡啼鸣。

    &



第1383章:我们的道路(Ⅲ)
    尼古拉不想彼得在这种可有可无的地方浪费宝贵的神术位,摇头道:“不用了,我去马利克那里看一看他家的座钟,顺带买早餐回来。”

    “马利克先生上次说要把酒馆的钟表搬到村公所来,你为什么不同意呢”

    彼得觉得村公所真的需要一台钟表,这会给办公带来很大的方便。看天辨时对务农的村民来说就够了,但是对于公务员而言那远远不够精确。

    “马利克虽然是公社主任,可也不能总拿自己家的财务补贴公家,我觉得还是公私分明比较好。”尼古拉正色道。

    彼得是接受过专业财会培训的,当然明白这里面的道理,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可惜咱们公社现在还很穷,没有经费购买钟表,不过等到秋收以后就好了,卖粮的钱足够村公所开销,先把赊欠报社那三台魔导器的钱还上,剩余的经费应该足够买一台时钟。”

    “听巴芙拉说今年庄稼长得特别好,那一百匹耕马也帮了大忙,到了收获的时候,应该不会让王子殿下失望。”尼古拉信心十足地说。

    “是谁在念叨我的名字飞刀哥,你在跟猴子背地里说我坏话吗”屋顶上突然传来少女的声音,猫人德鲁伊小姐蹲在村公所的房檐上,毫不矜持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两颗雪白锋利的小虎牙都露出来了。

    “早上好,巴芙拉,”尼古拉挥手打招呼,“你怎么爬到屋顶上去了”

    “凯蒂早上起来的时候没有关窗,害得我被蚊子叮了一身包,气得爬起来找她算账,结果到处也找不到那肥猫的踪影,不知跑到哪里潇洒去了。”巴芙拉气鼓鼓地回答。

    “哈‘小猫’找大猫,这可真滑稽!”彼得没心没肺的大笑起来,气得巴芙拉从屋檐上一跃而下,扑到他身上挥爪连击。

    尼古拉毕竟二十好几的人了,没办法跟两个小鬼玩到一起去,叮嘱他们两个别光顾着淘气,好好看家,再检查一遍“魔导照排印刷机”和“传真机”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时刻准备接收来自首都的传真,自行去马利克的酒馆。

    彼得打不过小猫女,抱头逃进邮局办公室。巴芙拉得意的挥了挥爪子,摇晃着尾巴跟进去。

    打扫的异常干净的房间里摆了两张办公桌,其中一张桌上放着两大捆雪白的新闻纸。巴芙拉跑过去嗅了嗅,眼睛快乐的眯了起来。她很喜欢书本和纸张的气味,仿佛吸入那种淡淡的纸浆味就能使自己变得更为优雅知性似的。

    彼得正围着对面另一张更宽大的办公桌团团转,熟练的检查并排摆在桌上的照排印刷机、传真机和通话仪,确保一切正常。

    巴芙拉摇着尾巴凑过来,瞪起一双美丽的竖瞳端详桌上那三台装在长方形金属外壳里、大小不一的魔导器,脸上流露出嫌弃的神态:“我最讨厌这种稀奇古怪的机器了!”

    “因为你是德鲁伊嘛!”彼得体谅的笑笑,“我听说有那种极端的德鲁伊教派,不光讨厌机器,甚至一看到金属制品就会大发脾气。”

    “嗯,的确有那样极端保守的德鲁伊,瓦莲京娜老师说过的,然而我们绿野德鲁伊并不保守,讨厌复杂的机器是我个人的问题……”

    “担心机器运行的时候夹到你的尾巴”彼得适时吐槽,成功激起猫女小姐嗔怒,招来一通粉



第1384章:我们的道路(Ⅳ)
    “玛莎婆婆,早上好!您有事吗”彼得礼貌的问。

    “牧师先生,早上好!”老婆婆是谷地村第一批皈依辛德拉教会的人,非常虔诚,毕恭毕敬的向对面那位年龄跟自己孙子一般大的小牧师鞠躬,“彼得先生,听说咱们公社也有邮政局了,这是真的吗”

    “没错,这间办公室往后就是邮政局。”彼得指了指尼古拉今天早上刚钉上去的招牌。

    “那可太好了!”玛莎婆婆兴奋地顿了顿手中的拐杖,“上个月我收到小儿子从寇拉斯堡寄来的信,想给他回一封信,您能帮我这个忙吗”

    “当然可以,请把信给我,我用最新式的魔导传真机寄到寇拉斯堡邮政总局,您儿子是在卡隆工业区上班对不对最迟明天晚上他就能收到信。”彼得笑嘻嘻的说。

    “这真是太好了……可我不识字啊,牧师先生能帮我写信吗”玛莎婆婆有些难为情地问。

    “行啊!”彼得爽快地点了头。

    玛莎婆婆其实没什么要紧事,就是告诉小儿子家里一切都好,叮嘱他在外多保重,抽空回家看看之类的家常话。

    彼得帮玛莎婆婆写好了信,封装好,贴上邮票,承诺尽快帮她寄往寇拉斯堡。玛莎婆婆要给他钱,彼得当然谢绝,玛莎婆婆就把一大袋早上刚从自家菜田里采摘的新鲜番茄送给他作为谢礼。

    彼得认真想了想,觉得这既不算违背教会的戒律,也没有违**公务员的工作条例,就收下了。
1...301302303304305...4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