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魏晋之我主沉浮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朱四弟

    袁烜的运气不错,他的三十九号在靠近“街道”的东边头,西边头那里有个茅房,这立刻让袁烜很开心。

    走进属于自己的考舍,里面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一张矮书桌,一个蒲团,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来的早又不能随便说话,袁烜总不能就那么呆坐着,于是他放下书篓,然后把馒头上刚刚被那个混蛋衙役的手按过的地方轻轻撕下来。袁烜也知道这样没有任何效果,但至少能让他心理上得到些安慰。

    袁烜在考院里面无聊的撕馒头皮,此时场外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

    “大人容禀,这真是夫子送给我的砚,学生不敢撒谎。”

    范谦就要急哭出来了,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告知带了违禁之物进考场。

    “哼,到现在还敢狡辩,你说是夫子所送,可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这是何人才能拥有的你又知道吗别说只是取消你的考试资格,今日你的罪责大着呢,来人呀,先给我收押大牢再说!”

    礼部之人的眼睛很毒,笔上和砚台上都在特定的地方做了小标记,别人可能不会注意到,但礼部的人就是吃这个饭的,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

    “大人冤枉呀,真的是夫子所送,而且就是刚刚所送的,在场的不少考生都能为我证明呀!”

    范谦虽然急,虽然怕,但是好在他没有任凭衙役把自己拖走,如果这样失去考试资格他哪里能甘心。

    “大人,的确是夫子送的,刚刚我看到了。”

    说话之人认识范谦,深知他的为人和脾性,更佩服他的才学,故而仗义执言。

    “没错,刚刚我也看到了那人送了两方砚台给这位考生,不过那人并不是什么夫子,也是个考生。”

    有人开头就有人附和,都是合肥的考生,面对洛阳来的人自然有抱团的心思,而且说实话也没有错,他们心中的书生意气还是有的。

    外面的吵闹自然引起了里面考官的注意,所以当中考生愿意为范谦作证的时候,主考官也出来了。

    “考院重地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见是主考官出来,礼部小吏赶紧过去禀报事情的原委,并亲手把四支毛笔和那方墨玉般的砚台呈上。

    主考官上手仔细观察之后点了点头,他认同这个小吏的看法,的




第90章 半日答两科
    第90章半日答两科

    大魏朝的考试和袁烜想象中的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不过在发试卷之前他们有个环节就是发水。

    每人一盆水,而且每天也只有这一盆水,这水除了要用来研墨之外,还要供应考生一天的饮用。

    用猜的都知道这个水不可能烧开,所以袁烜决定在书篓里的那几个水淋淋的梨子在吃完前绝对不碰这些水。

    当然限量供水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人喝多了水就尿多,尿多就要上茅房,上的多了就容易出现舞弊的情况,所以一切都是为了科举的公平。

    另一个公平的点在于考卷,主考官当着考生的面拆开火漆封印这一点其实在袁烜看来很无趣,但凡是人做的东西都能造假,不过除了袁烜之外的人并不会怀疑,因为火漆是当着皇帝的面盖下去的,只要对皇权绝对敬畏的人,就不会怀疑有人敢在这里动手脚。

    和袁烜前世参加的高考不同,大魏科考的四科考卷是一次性发下来的,而且不规定你先做哪科后做哪科,总之在第二日酉时之前把四科试卷交上即可。

    看到试卷的时候袁烜很开心,因为用的是新纸,这表示大魏朝廷今后的官方用纸一定是新纸了,在保证工艺不外传的前提下,这个产业能让他赚很多年的钱。

    策论只有一题,问的是如何看待秦国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时政有两题,一文一武。

    燕国七王爷慕容德通过使臣向大魏陛下求亲,希望大魏能嫁一个公主给他,从而缓解两国的紧张关系,促成两国邦交友好。这第一题问的是如果考生向皇帝推荐,是仿效春秋战国时诸侯以嫡女嫁之,还是仿效汉朝从皇族宗室内选一人册封公主嫁之,又或者仿效王昭君旧故选一平女封为公主嫁之

    这本就是一道很操蛋的题,袁烜看来这就是皇帝和出题人想要考察考生对于皇权的敬畏之心,还有对于外交的看法。比如考生答嫁真公主,那么这人将来面对胶着战局的时候多半是求和派,如果嫁的是平女,那么可能更倾向于主战派,至于选宗室之女的人多半是墙头草。

    这题没有标准答案,就是为了给考生分类,让皇帝能知道他将来可能会出现在朝中的那一派,然后及早有个预判。这是一个坑,一个让考生提前透露自己站队的坑,但考生又不得不跳。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选了皇室嫡女就会被皇帝所厌恶,相反,如果将来朝中主战派的实力太强了,那么皇帝就会适当的从有求和思想的人中间提拔一些人,而这份考卷可能就会是皇帝的参考。

    帝王之道在于平衡,所以不管是站在怎样立场上,只要是忠于皇帝,那么总有被需要的一天。

    这道题目袁烜看的很透,但是其他考生可能就没有几人能看出来了,尤其是和亲政策施行了上千年,所有人都认为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外交手段。这就是眼界的思维方式的差距,也是袁烜比他们更清醒的主要原因。

    时政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军事的,其实这点袁烜很认可,一个大魏的官员不要求会武,但是必须懂点军事,要不然很难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国战,这也是这些年科举的一大特点。

    大魏有大军常年驻扎在边疆,为了缓解军费开资,大魏施行了屯田制,但是这多少会限制大军的机动性,因为土地是固定的,一旦需要战术转移的时候,这些已经种下的粮食怎么办为了预防被动资敌,是不是应该一把火给烧了这一题问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实际上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难题,大魏边军目前就困在这个难题上,出题的人或许也不相信有人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想到皇帝就点了这道题目,天下学子如此之多,万一有那么几个能说到点子上呢。

    面对时政科的第二题,袁烜觉得这才有考试的样子,实实在在的考察人的才能,当然以他的超前学识,这个问题难不倒他。

    继续翻阅下面的考卷,经典科同样是两个题目。

    第一题是要考生阐述他们心中关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出自《大学》,袁烜记得当时赵琦曾经给他见过这段话的基本意思,但是却并没有深入的讲解,袁烜决定这个先放到一边,甚至干脆最后再做。

    第二题考的是《论语》,这是赵琦最擅长的方面,问题是让考生阐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全句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意思是叶公说在的自己国家,儿子敢于揭发自己的父亲偷羊是正义的,可是说出来之后孔子并不认可。孔子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那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按照孔子的说法,法律的公平从何体现呢

    可以说这是皇帝想考察考生对于法制和德治的侧重点,或者说是不是一味的推崇儒学而不管其中存在的糟粕。

    赵琦不光给袁烜说过,更是深入的讲过,可以说很幸运的押对了一道题。

    审了三科的题,袁烜发现这和自己想象中的科举完全不同,之前以为封建社会的科考



第91章 读书人的气节
    第91章读书人的气节

    半天不到袁烜已经两次交卷了,这让看到他交卷的人目瞪口呆。

    是不是太草率了哎,哪怕他在算学上是夫子也不表示其他的学科能那么变态呀,这难道是放弃了,又或者他只想来体验一下秋闱乡试的过程,好让他今后可以更有经验,毕竟他今年只有十一岁。

    果然背靠大树好乘凉,只是可惜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名额就这么被浪费了,膏粱子弟!

    除了赵川和夏斌少数几个熟知袁烜的人,其余人都觉得袁烜是在瞎闹,不过三位礼部的考官并不这么认为。

    虽然是监考考官,但最后评卷的并不是他们,所以在袁烜率先交了两科考卷之后,他们在封名的过程中是可以看得到考卷的内容的。

    算学的题目很难,难到连这三位考官也不能全部做对,但袁烜作为一个算学宗师如果连这些题目都出错那就是讽刺,这个最没有悬念。

    真正让他们觉得好奇的是袁烜的第二张考卷,通常四科中最让人看重的就是策论和时政,而袁烜竟然这么早就把其中之一送了上来。

    《六国论》的立意和看待历史的角度很新颖,文字功底和写作手法更是突出,再加上袁烜一手漂亮的字,顿时就让三位考官眼前一亮。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大宋的统治者借鉴。

    而如今的大魏面对的局势其实和大宋并无太大的区别,朝中同样有一股大势力想要以和亲或者其他手段期望能修好燕国。而袁烜的这篇《六国论》是不是表面他是强烈的主战派

    这篇策论很好,好到三位考官都有些自惭形秽,他们自问自己写不出这么有深度的策论。当然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上过高中语文课,没有感受过“阅读并背诵全文”的酸爽!

    三位考官现在很想看袁烜做时政题,因为第一题那才是最能体现这个少年智慧和立场的一道题。

    然而袁烜让他们暂时失望了,因为…他在午休!

    春困秋乏,有秋老虎的中午哪里能不睡一会儿呢。看着对面的范谦强打精神不断的审题思考,袁烜估计其他人也一定差不多,但这跟他有什么关系,他一个上午已经完成了两科了,这会儿没有必要干着急,睡午觉才是王道。

    对于袁烜这种奇葩行为,考官们只能保持沉默,毕竟只要他不作弊,那么就算他从头睡到尾也不能打扰。

    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的袁烜发现有不少庐阳书院的考生都已经在交第一张考卷了,不用猜也知道是算学这一刻的考卷,对于学会了新式计算法,又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庐阳书院学子来说,今年的算学他们最有把握。

    睡醒之后来两片酱牛肉,再来几个梅干提提神,袁烜开始自己的第三科。这立即引得三位考官借着巡考的名义走过来看,不过很可惜袁烜决定先做经典科的题目。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题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只能自己规规矩矩的作答,不过当初赵琦在给袁烜讲这一句的时候倒是说了一个点。

    “知止而后有定”中的“止”作何解目前是有纷争的,有人说是停下来的意思,也有人说应该是明白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或者应该到达的境界高度。

    其实袁烜是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也就是理解为:人应当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所以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努力学习然后报效国家,最后实现自我价值走上人生巅峰。

    围绕这个中心点,袁烜开始组织语言作答,用了不到一个时辰袁烜就完成了。看着时间尚早,袁烜决定把另一题也做了。

    第二题是个幸运题,赵琦把这题不光讲了,而且还分析的很透彻。

    此题考的是对于德治和法治的看法,同时还有关于忠孝二者之间先后顺序的看法,从君王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能遇到一个先忠后孝的臣子,但是又不是一味讲忠,因为那样显得太假了。关键是一个度,这很重要。

    袁烜的作答主要围绕两点,第一就是法治应该是一个国家健康稳固的基石,但其上面的建筑和文明却要靠德治来建设。第二就是如果自己遇到类似自己父亲犯法的问题,他依然还是会去检举揭发,因为这是作为一个大魏子民的义务,但是出于孝道,他愿意替自己的父亲承担罪责。

    拜得名师指导就是好,知道了答题方向,那剩下的作答就容易多了,很快袁烜就在草稿上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略微修改之后就把答案誊抄到考卷上。

    完成了这题之后,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没考虑的,袁烜直接交了经典科的考卷,反正自己又不想再改了,留着还要自己保管,交了反而轻松。

    就这样,袁烜在第一天就完成了自己的三科考试,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交了三科考卷的考生。

    趁着天还没黑,袁烜吃了些东西权当是晚饭,然后他就取出一卷席子点在考舍里,看来今晚只能将就着睡一晚



第92章 袁烜的知识障
    第92章袁烜的知识障

    迷迷糊糊的醒来,袁烜不记得自己昨晚是如何睡着的,总之感觉很不好。不允许洗漱,唯一被允许的是去茅房,而且是进入隔开的单间茅房,门口的衙役脸色和茅房的味道一样臭。

    心情很不好!

    第二天的上午是做题做紧要的时间,经过昨日的思考,很多答案必须写上了,因为下午是查漏补缺的时间。

    所以去茅房的路上袁烜发现已经有不少考生在奋笔疾书了,袁烜也决定尽快把题目做掉,尤其是昨夜让他痛苦的那题。

    简单的塞了点东西进嘴,袁烜坐下来,仔细的研好墨,铺好草稿,深呼吸,然后提起毛笔准备下笔。

    然而,他的手就像是被定在空中迟迟不能落下,明明已经想好的说辞此时就是不能组成句子。

    他始终还是没能骗过自己!

    读书人的气节不是一样的,因为个体的读书人内心的学识信仰有所不同,袁烜作为一个有着更加先进思想的个体,他的气节应该是不同的。

    算了,先放着吧!

    第二题关于军队和屯田的问题袁烜昨日就有了应对之法,所以他只用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把答案写了上去。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十个字,但袁烜相信这一定是大魏朝廷乃至整个天下都想要的东西。

    终于还是到了最后一题,不想面对也要面对,袁烜知道自己暂时没法写,于是他便坐在那里思考自己该如何应对。

    三位考官看着袁烜呆坐着以为他在思考,可是过了会儿就觉得不对劲了,袁烜的状态不对,他似乎魔怔了,整个人看着那道时政题如同入定的老僧。

    时间一点点过去,别人在答题,袁烜在发呆。转眼一个上午过去了,别人都在吃东西补充体力,袁烜还在发呆。

    主考官有些着急了,这次主动要求来合肥,他是带着任务来的,而袁烜就是他的任务目标,此时他很想知道这个少年到底在思考什么,竟然如此入神。

    或者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他曾经看过另一个人也有过这样的状况,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如今的国子监祭酒杨度。

    学海无涯,而人的认知因为受到诸多限制其实是有限的,这就会造成一个很罕见的问题,那就是极少数博学大儒因为自身所学太多,于是造成了他们思想认知上对事物的看法和原来的自己产生了偏差,判断不了自己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性,那么已经拥有的知识反而变成了阻碍他们智慧进一步增长障碍。
1...3536373839...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