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闲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笑笑生1314
刚被领到甜心斋时,水天勤还称呼许通为“小哥哥”,被水蛋听到后立即呵止:“勤儿,怎么能如此称呼呢他是我的孙子,也就是你的儿子,不能叫他‘小哥哥’。”
“那我该叫啥”水天勤问。
“叫儿子啊!”
水天勤还真的喊许通为“儿子”。
许通也答应了。
后来,被向甜听到,越听越感觉别扭得很,于是又让水天勤改口为“通儿”。
这样,水天勤喊许通为“通儿”。
向甜自己也这么喊。
除了水蛋,他还是觉得“孙子”好听,叫着又舒服。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他仍然“孙子上”、“孙子下”地叫个不停。
而许通遵从水蛋之意,称呼向甜为“向奶奶”。
起初,向甜觉得很是刺耳,可久而久之,发现习惯了,也就不再计较,逐渐接受这一称呼。
最搞笑的地方在于:许通称呼水天勤为“小爹爹”。
当然,这也是在水蛋的授意之下。
尽管,水天勤和许通两个人的身高不相上下,可没有乔装改扮的许通,一眼便能看出是个成年男子,却称呼水天勤为“小爹爹”,而水天勤奶声奶气,像还没断奶似的,却称呼许通为“通儿”……
旁人看着听着,都忍俊不禁想笑。
水天勤还年幼,自然不大能理解这些称呼所带来的不同含义。可水蛋十分开怀
第八百二十八章、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水墨恒让许通起身,将水天勤带到别处去玩。
两人手拉着手,欢欣雀跃地去了。
见水蛋和向甜笑容满面,水墨恒不禁打趣道:“来了个许通,看样子你们一个个都很开心哈!”
“那是。”水蛋立即兴奋地接道,“大哥,我跟你说呀,嘿嘿,许通那孙子还真像个孙子,既会看人脸色行事,又从不忤逆咱们,让他向东他就向东,让他向西他就向西。”
水墨恒又将目光投向一旁的向甜。
向甜跟着也附和道:“是啊,大哥,勤儿这些天不知有多高兴,夜晚睡着了,有时还在偷偷地乐呢。”
继而又用商量的语气央求道:“我看,要不就留下许通吧每天只不过多准备一碗饭的事儿。”
水墨恒点了点头,问:“这么说,你信得过他的人品”
向甜不大肯定地回道:“他本性到底如何,咱还不敢确定,只是瞧他那个人悟性挺好,大哥都说了,要考察他一阵子,相信他为了在天上人间能够待下去,断不会作出什么让人鄙夷的事来。再说,不到关键时刻,平时想看清一个人还真不太容易。”
水墨恒稍一沉吟,点头答应:“那好吧,就让他留在甜心斋。不过你们得警告他,以后偷鸡摸狗的事想都不要想。”
“一定,一定。”向甜笑应。
“他若敢在天上人间行窃,看我不揍扁他。”水蛋又晃动他那孔武有力的拳头。
“好!反正人已经交给你们,我以后就不会过问操心了。到底是好是坏,你们自己担着点儿便是。”
“大哥,没问题。”水蛋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儿,似乎很有信心驯服那个侏儒小矮人。
“把许通喊进来吧。”水墨恒抬了抬手。
“孙子。”水蛋也不挪身,直接扭头大喊一声。
很快,许通便背着水天勤进来。
“孙子,还不快谢谢大哥他已经答应让你留在甜心斋。”水蛋带着命令的口气冲许通说。
许通立即放下水天勤,脸上浮现欣喜的笑容,然后“噗通”一声跪在水墨恒面前,连连磕头。
“大哥,这孙子叫我叫‘爷’,那是不是该叫你‘大爷’”水蛋饶有兴趣地问。
“好!就叫‘大爷’吧。”水墨恒当即答应,笑呵呵地道,“原本想让他像天上人间其他人一样,喊‘主人’,突然觉得‘大爷’这个名字听着也朗朗上口,不错。”
“大哥就不怕把你叫老了”向甜登时调笑。
“只不过一称呼而已。”水墨恒笑道,“再说,老不老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难道他喊我几声‘大爷’,我就会变老不成”
“孙子,快喊大爷!”水蛋指着许通。
“大爷好!”许通立马儿乖乖地喊了一声,而且态度极其的诚恳热情,就像发自肺腑的一样。
“你先起来说话。”
“谢大爷!”许通起身。
“以后你就待在甜心斋,主要任务是陪好带好天勤。过去的事我概不追究,但我也得提醒你:我不管你过去经历了什么,受了多少委屈和羞辱,但在我天上人间,你就得踏踏实实地做人,我们也会善待你尊重你,至于其它心思,你切莫妄动。”
“大爷的话,孙子一定谨记于心!”许通冲水墨恒鞠了一躬,只是由于他身材矮小,所以模样看起来十分滑稽。
“好,既然你那么听话,那你还得谨记于心一句话: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孙子记住了。”
“你爷永远也是你爷。”水蛋在旁边立即跟风一句,不过他是以命令的语气。
“孙子明白。”许通转而又向水蛋深深鞠了一躬。
水墨恒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我还得好心提醒你一句,蛋蛋是我拜把子兄弟,是你自己见了他主动喊‘爷’的,他听了高兴,才叫你叫‘孙子’,但这不代表他看不起你或侮辱你,他只是觉得这样叫得亲切高兴,所以你不要心存抱怨,而应该感谢他将你留在身边,明白我的意思吗”
“孙子当然明白。多谢大爷提醒!”
“我这个兄弟心眼儿少,人也憨直,论心机肯
第八百二十九章、丰收之年
转眼之间,时光已不知不觉进入腊月下旬。
这个时候,天上人间看上去比秋收的季节还要忙碌,都在准备各色各样的年货。
水墨恒却是难得的清闲。
平常四季,他倒是看似很清闲,这儿逛逛,那儿瞅瞅,找这个人聊聊,找那个人侃侃,有时还进城溜达一圈儿,什么时候见着他,好像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日子过得跟神仙似的……
其实不尽然。
他脑海中全是事儿。
毕竟是天上人间的主人,这里包括守护的锦衣卫、干活的水军、值守的门子和身边亲近的人,常驻人口过千,流动人口更是不知凡几,所以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任何时候都不能出任何差错。
可到年底,水墨恒的确感觉轻松多了。
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该操的心也已经操完,所有为天上人间服务的人,除了基本薪水之外,都领到一笔年终奖:二十两现银。
这笔钱,是用钱本航送来的钱支出的。
包括没有机会为天上人间服务、需要救济才能度过年关的那一千四百多名水军。虽然水墨恒暂时一个都不认识,可每人三两银子还是让黄飞如数发放。
可以说,凡是与天上人间挂钩的人,年底或多或少都拿到一些额外的银子,因此皆大欢喜。
所有人开心,水墨恒自然就开心。这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开心。
而人一旦开心,更是倍感轻松,什么事儿都不叫事儿了,比如忙活一年,年底到手的钱不如投出的钱多。就像莫颜和水冷天之前预算的那样,足足缩水了几十万两。
建筑物、吃的、用的、穿的,包括人……
什么都多了,但钱少了。
对此,水墨恒压根儿没放在心上。
然而,此情好像也只有自己人清楚,在外人看来,他今年可是大发特发,尤其是大方地给每个人发二十两银作为年终奖后,更是让人私下议论纷纷,想必挣了不少吧
有些言论,自然也传到了水墨恒的耳中。可他只是微微一笑,懒得理会,懒得解释,这样落得清闲。
因为懂你的,永远懂你;
不懂你的,你解释也不懂,何必费口舌
反正,水墨恒觉得,这是一个丰收之年就好,跟着自己混的人留在自己身边的人吃好了、穿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这就够了。
目标已经达到,还奢求什么呢
且不说这些。
当初决定退居田园,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孩子,全心全意当一名全职奶爸,眼看不也快要实现了吗
来到这个世界,从陌生,到融入,到扬名,到登峰,最后居然还会有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丰收难道还不够惊喜不够大吗
用“无与伦比”形容也不为过吧!
莫颜和馨儿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这是看得见的真实存在,每天都能感受得到,不是在做梦!其它的一切一切,相对这个而言,似乎微不足道。
……
这个年过得多姿多彩!
不仅因为人多,几乎所有常驻天上人间的人都在这儿过年,而且年底年初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
什么划龙舟啊、舞龙舞狮子啊、搭戏台唱大戏啊、山洞里点燃蜡烛举行烛光晚宴唱山歌呀……
应有尽有!
那真叫个不亦说乎!
而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所有这些活动,太后陈妍是全部参与进来了,与大伙儿一起同乐。
常驻天上人间的人,虽然平时也能见到陈妍是的尊容,可都只能远远地望着。因为只要她出现,前后左右必定全是锦衣卫,哪怕她经常从欣然居到颜卿堂来看莫颜,这很短的一段路,也是
第八百三十章、喜庆
春节一过,紧锣密鼓的第一件喜事,便是准备朱翊钧的大婚,朝中内外大臣都忙得不可开交。
水墨恒也不例外。
因为早被朱翊钧任命为纳采问名使,责任重大。
就在正月十六这一天,朱翊钧便派内务府的人,将一袭大红锦袍送到天上人间来了。
看得出来,皇上要做新郎的心已是迫不及待了。
其实,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说,在这件盛大的喜事之前,还有一件大喜气的事儿,也值得欢庆,那就是冬运的成功。
这件事是张居正牵头的。
就此,他曾经还借大儿子张敬修的口,前来咨询过,水墨恒当时明确告知:方案可行,利大于弊。
于是张居正放心了,立即大张旗鼓地开展。
就在去年年底,从江南各处粮站里兑运到京的一百多万石新鲜的粮食,都一粒不差地足额运抵至通州仓。
别看这事儿说得简单。
当时张敬修就寥寥几句,而水墨恒的答复也不过尔尔,可这件事操作起来,堪称是个浩大的工程。
因为自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南方的税粮都是分春秋两次解运到京的。所以,这是一项延续了近两百年的祖制(若从朱棣封燕王算起的话,超过两百年)。
选择春秋两次解运,是考虑到南粮北运需要走运河,而这两个季节运河的水量充沛,一个是春洪期,一个是秋汛期,运河自然容得下千石大漕船的航行。
可世事皆福祸相依,水量充沛洪水滔天,也时不时地引发船毁人亡的惨剧。而一旦发生,粮食损失少则十几万石,多则几十万石,因此两百多年来,税粮从未足额收缴过。
这个问题始终没能很好的解决。
张居正很早便注意到了,只是由于刚开始上任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管。
政治改革颇见成效之后,紧接着经济、财政改革又立竿见影,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
这样,直到两年前,也就是水墨恒搬到天上人间前夕,张居正才觉得可以着手改革了。
而在那之前,其实江淮漕运这一块儿从未放松过,每年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从早年工部老尚书朱衡开始,就一直延续通过疏浚与闸站的建设,来增强水系的调节功能。
也正基于此,张居正才与漕河总督吴桂芳两人合计,决定上疏改春秋两次解运为冬运一次解运。
这是个大胆的设想。
先不考虑祖制的问题,本来,冬天河床就属于枯水季节,有些地段水浅,只能淹没至脚踝处,不要说上千石的大漕船,就是浅帮船都航行不了。
可经过朱衡、吴桂芳、潘季驯等这些治河专家的不懈努力,这几年积累下来,多处蓄水湖泊河流可以开闸放水,能够保证漕河运粮的必需水位。
如此一来,冬运就有了可能。
再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也就是从水墨恒搬到天上人间到去年年底,冬运终于成功了。
一百多万石粮食完全抵运京师,途中没有沉没一条船,没有一人伤亡!这在许多人眼中,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张居正高兴。
朱翊钧更是一高兴,立即下旨永久废除春秋两季兑运,将冬运著为永例。这样,朝廷延续近两百年的祖制,在朱翊钧和张居正的手上又一次更改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实现冬运的第一功臣吴桂芳因积劳成疾,新年刚一过,便死于任上。
水利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漕河总督不可一日或缺,张居正力荐潘季驯迅速接任此职。
朱衡担任工部尚书时,潘季驯就是他的得力下属,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治河专家。所以,由潘季驯接替吴桂芳的职位,得到了朝廷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