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无双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漫客1

    第二天一早,李信刚站完拳桩,准备坐下来歇息一会儿的时候,侯府里一个下人,送了一份请帖到了李信手里。

    并不是什么婚事的请帖,而是单纯有一个老人,请李信过府一叙。

    李信接过请帖,左右看了看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出门去,原因很简单,这个请帖的主人是一个他不好拒绝的人。

    张渠。

    当今的尚书左仆射,三省诸相之中的首相,整个太康朝廷之中权柄最大的文官,没有之一。

    这么一个大人物,虽然影响力没有李信的业师叶晟高,但是论权柄的话,已经超出了叶晟不少,这么一个朝堂大佬递帖子请李信去他家,李信怎么也要给面子去上一趟。

    把请帖塞进自己袖子里之后,李信没有选择坐马车,而是从后院牵出了自己的那匹墨骓马,翻身上马。

    这个墨骓马是李信当初那匹乌云马的兄弟,乌云因为壬辰宫变那天夜里受了重伤,前几年已经撒手人寰,这匹墨骓马,算是靖安侯府里最神骏的马匹了。

    李信翻身上马之后,回头对陈十六说道:“等会如果有一个姓赵的人上门,就让他在偏厅里等着我,我最多下午就会回来。”

    陈十六恭敬点头:“知道了,侯爷。”

    李信这才骑马出了靖安侯府,调转马头之后,离开了永乐坊,朝着隔壁的明德坊走去。

    是的,这位大晋的文官领袖,也是仕林文坛领袖的浩然公,并不住在永乐坊里,而是住在次一些的明德坊里,倒不是因为张渠没有资格,而是这位老人家低调。

    整个永乐坊里,包括靖安侯府和陈国公府两户人家都算在里面,张渠张浩然的地位仍然可以在朝堂上成为首魁。

    这种人物,已经不需要靠住在哪里彰显身份,相反,因为他住在明德坊,明德坊的地位都要跟着拔高不少。

    李信很快到了明德坊的张府门口,递上张府的请帖之后,张府的下人都对着李信恭敬行礼,然后把他带到了客厅奉茶,李信只坐了一会儿之后,一个须发都花白的老人家,才从后院慢吞吞的走进了客厅。

    李信起身,对着老人家拱了拱手:“晚辈李信,见过浩然公。”

    论品级,李信不比张渠差,甚至还要高出一些,所以他这里论了辈分,算是给张老头一个尊重。

    张渠看了李信一眼,笑呵呵的说道:“李侯爷来的好快。”

    李信微笑道:“长者相召,不敢不来。”




第671章 识趣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无双庶子 ”查找最新章节!

    张渠这个人,不仅仅是在朝堂上做左相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在仕林里的名声也非常之大,是百年一见的文坛政坛双领袖,而且他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这就很得大晋人的厚爱,再加上新朝以来,张渠这个老臣的权力不仅没有削减,反而与承德朝时候一般无二,八年时间下来,这位老人家的名气就越发响亮了。

    李信本人,也很尊敬这位浩然公,虽然她平日里不怎么上朝,与张渠接触并不是特别多。

    这一次也是两个人第一次私下里见面。

    张渠深深地看了李信一眼,随即摇了摇头,开口道:“老夫当年入仕的时候,叶老公爷已经立下了不世之功,他老人家算是老夫的长辈,老夫与李侯爷,最多算是平辈。”

    这就是拜叶老头做老师的好处了,因为这个老头子辈分高,连带着李信的辈分也高出了同龄人不知道多少,像是叶鸣,李慎还有张渠这类的朝堂大佬,都可以算作是李信的同辈。

    如果严格算起来,当今的太康天子,还是李信的晚辈。

    不过计较这些辈分上的问题终归无用,李信在张府落座之后,对着张渠沉声道:“浩然公相召,不知道是……”

    在朝堂里做了十几年宰相的张渠,低头抿了一口茶,然后抬头看向李信,开口问道:“李侯爷,老夫有几件事情想问你。”

    靖安侯爷笑了笑。

    “浩然公请问,李信知无不言。”

    张渠面色肃然,开口问道:“陛下,是否要打仗了”

    李信放下手里的茶杯,讶然看向张渠,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浩然公不知道”

    按理说,朝廷里不管是什么大事小事,这位当朝首相都应该是知道的,甚至可能比天子还要早知道,如今天子已经准备了三年,这位左仆射却还要来问李信,这本就是一件非常不可置信的事情。

    张渠看着李信的表情,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缓缓开口:“隐约猜到了一些陛下要做什么,不过陛下一直没有与尚书台明说,直到前几天陛下让户部拨了钱给兵部,老夫觉得,事情将近了……”

    君权与相权其实是互相制约的,虽然皇帝可以任命宰相,但是无论是谁坐到宰相这个位置上,都会有制约皇帝的能力。

    尤其是在出了某个曹姓丞相之后,李信那个世界的宰相制度直接变成了群相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分化宰相的权力。

    大晋虽然也是群相制度,但是张渠一定程度上可以统协整个尚书台的意见,也就是说朝堂里的事情,张渠说话也都很有份量,如果太康天子在几年前提出北征的想法,一定是会被尚书台反对的。

    天子要是坚持,说不定就会有几个文官在未央宫里撞柱子。

    因此太康天子很聪明的没有与尚书台商议,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用各种理由着手准备,等到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再跟尚书台开口,事情多半就能做的下去。

    尤其是如今已经是太康八年,天子也不是刚登基的天子了,如今的天子,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把控朝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尚书台的宰相们,直到现在还不清楚,自己的皇帝陛下,究竟想要干什么。

    不过凭借这几年皇帝的种种行为,他们也可以猜出来皇帝大概的意图了。

    李信坐在座位上缓缓的喝了口茶,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才开口道:“浩然公,非是李信有意瞒你,但是既然陛下都没有与尚书台说,我在这里与浩然公说,未免有些不太合适……”

    “浩然公等一等就是,等过些日子,自然就清楚了。”

    张渠坐在主位上,闭上了眼睛。

    “李侯爷,老夫已经上书致仕了。”

    李信猛然一惊,抬头看向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头子,开口道:“浩然公精神矍铄,何以在这种时候……”

    这位尚书左仆射缓缓睁开眼睛,自嘲一笑:“李侯爷也清楚,老夫是旧朝的宰相,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老夫七八年前就应该回家里养老,之所以能在京城里多待了八年,有一大半是因为先帝的那份诏书。”

    朝廷里固然有人是三朝元老甚至是四朝元老,但是很少有宰辅从一个皇帝到下一个皇帝仍旧是宰辅的,一般新帝登基,别的臣子都可以不换,宰辅重臣基本都是要用自己亲自提拔的。

    要不然,会用的不顺手。

    但是张渠却是一个例外,他是承德朝的宰相,在太康朝却依旧是宰相,而且还做了八年的宰相。

    “因为这份诏书,老夫这些年还挨了不少骂。”

    说到这里,张渠眯着眼睛说道:“如今,陛下已经不需要我这个看过诏书的人了,老夫自然要识趣一些,趁着还能动弹,拖着残躯回故乡落叶归根。”

    当年亲自从那个盒子里取出先帝诏书的,一共是两个人,一个是至今仍旧在昭陵守陵的老太监陈矩,另一个就是眼前的这位张浩然。

    这两个人,实际上是太康天子政权合法性的见证人。

    因为这个原因,即便陈矩在昭陵,也兼领了好几年的内侍监太监,至今朝廷也没有亏待过他。

    也因为这个原因,张渠做宰辅一直坐到今日。

    但是如今的太康天子,屁股已经坐稳了,他已经不再需要这两个人了,倒也不算是过河拆桥,只是……可有可无了。

    在这种情况下,张渠能够急流勇退,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选择。

    他自己走,还能走的风光体面,哪天皇帝想要换他的时候,多半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李信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随即缓缓开口道:“但愿再过些年,李信也能像浩然公一样,回永州老家安心享福去。”

    “李侯爷太自谦了。”

    张渠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你是太康朝的臣子,在朝堂上还要待许多年。”

    “像李侯爷这样少年得意,不知道让多少人艳羡。”

    少年得意,是人生最快意的事情了,毕竟绝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是最无力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大人物,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留下了人生遗憾。

    试想一下,像李信这样十七八岁的时候,便拜将封侯,该是何等快活

    李信摇了摇头,哑然失笑:“浩然公取笑了,我以前也吃了许多苦。”

    张渠脸上的笑容收敛,他看了李信一眼,缓缓的说道:“老夫致仕的奏书,朝廷应该很快就会批复下来,到时候老夫就要携家眷返乡了。”

    “临别之前,想问侯爷一句…陛下到底是想要打哪里”

    靖安侯爷微微皱眉,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抬头看向了北边。



第672章 自己去搬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无双庶子 ”查找最新章节!

    文官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他们在政的时候,削尖了脑袋往上钻,不惜一切的要站到政坛上,但是当真的爬到了顶峰的时候,有时候却可以释然的放下手中的权力,转身回老家种田去了。

    固然大多数文官在做官的十几年几十年里,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是却真有人能够放下这种权力,潇洒的挂印而去。

    比如说那位曾经的桓相,如今的张相。

    当然了,他们各自的家族都有了不小的家业,尤其是像张渠这种仕林大儒,回了老家之后,说不定会比在京城里还要受欢迎,最起码是不会因为经济问题担心的。

    按理说张渠这辈子,基本已经到了人臣巅峰,名望地位都已经到了极致,他在这个时候潇洒致仕,大可以安安心心的回老家安享晚年,但是这个在大晋朝堂为相十多年的宰辅,多少还是有些担心朝廷后续的走向。

    否则他就不会请李信过府。

    看到了李信这个模样,张渠心里多少已经有数了,他皱着眉头思索了许久,最终无奈的摇了摇头:“当初武皇帝打到蓟门关,便不再北进,先帝在位十九年,也没有把脚步迈出蓟门关,北疆向来都是守势,况且宇文诸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启衅我大晋,陛下为何………”

    他只说到这里,便没有再说下去了。

    李信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对着张渠拱手道:“浩然公如果要出京,记得知会李信,李信送一送浩然公。”

    这个时代交通极其落后,张渠老家距离京城又比较远,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分别基本就是永别了,李信自然要送一送他的。

    张渠欣然点头,开口道:“到时候一定通知李侯爷。”

    “家里还有许多兵部的事情要操忙,浩然公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李信就先告辞了。”

    张渠点了点头,开口道:“老夫送李侯爷。”

    说着,两个人一起朝着张府大门口走去,走在路上的时候,张渠对着李信交待道:“李侯爷,你是朝廷里,在陛下那边说话最好用的人,这一次北征已经无可阻止,但是如果李侯爷觉察到不对的地方,还请李侯爷代大晋子民,拦一拦陛下。”

    李信面色肃然。

    “浩然公放心,我省得的。”

    张府远没有李信的靖安侯府那么大,两个人说话的功夫,就已经到了门口,临别之际,李信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这位左仆射,开口道:“浩然公,您致仕之后,是谁接您的班……”

    张渠愣了愣,随即苦笑道:“这个全看圣意,你我还是不要妄加揣测了。”

    其实人选还是很好猜的,三省五个宰辅,去掉张渠还剩下四个,张渠走了之后会有一个人增补入相,但是这个人却不可能一跃成为左仆射,也就是说张渠空出来的这个位置,要有现在的四个宰辅其中一个替补上去。

    可能张老头心里已经有了点数,不过不方便对李信说而已。

    李信眯了眯眼睛,也不恼火,而是继续问道:“那是谁补缺进入三省拜相呢”

    张渠眨了眨眼睛,苦笑道:“老夫猜测,应当是礼部的左侍郎。”

    山阴谢氏大儒辈出,前几年有一个仕林名宿谢迁入京出仕,虽然只是山阴谢氏的旁支,但是已经做到了礼部左侍郎的位置上。

    李信面色微变。

    山阴谢氏在朝堂中的势力已经越发庞大,如果再有谢家人拜相,那么这个后族的势力,就已经是空前庞大了。

    甚至可以说是大晋开国以来第一后族。

    想到这里,李信心里多少有些嘀咕,他想不明白,当今的天子这么过分的重用谢家人,到底是个什么意图。

    不过这些事情不是他一个兵部尚书该过问的,李信对着张渠拱了拱手,沉声道:“浩然公留步,李信这就先回了。”

    张渠抬手唤住李信,开口微笑道:“老夫入仕以来,一直听说叶国公威名,但是苦于不得一见,李侯爷是叶国公弟子,能不能代为引荐一番,老夫想在离京之前,见一见叶国公。”

    陈国公叶晟,可以说是大晋的全民偶像了。

    四十年前,叶晟从北周凯旋归来的时候,张渠刚刚以进士入仕,根本见不到叶晟,后来叶晟在大都督府干了十几年差事,便辞官不做了,那时候的张渠,堪堪爬到六部郎中的位置上,也无缘得见。

    再后来这位浩然公成功拜相的时候,叶晟已经闭门谢客许多年,没有特殊的理由,他也没太好意思去见叶晟。

    李信闻言,看了一眼张渠诚挚的面孔,低声道:“浩然公……家师身子不太舒服,恐怕不太方便。”

    张渠面色肃然。
1...270271272273274...3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