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漫客1
张渠微微叹了口气,负手走出东宫,朝着御史台方向走去。
这位老大人虽然已经年近七十,但是身子骨还算硬朗,步行了一会儿之后,就走到了御史台。
御史台衙门门口,两只狴犴守门,威风凛凛。
狴犴性好讼,一般设有大牢的衙门门口都会摆上两只,御史台虽然不设牢狱,但是却是三法司之一,自然要摆上两只。
这儿,就是大晋负责监察百官的衙门,也是大晋朝堂的喉舌。
这些御史品级不高,但是权柄却不小,他们都有直接上达天听的权力,因此许多朝堂大佬门下,都会“豢养”或者招揽那么几个御史,用作攻击政敌的枪头。
久而久之,御史台这个清水衙门,也变成了油水丰富的地方。
当朝宰相亲自到了,御史台的人自然要进去通报,没过一会儿,一个与张渠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家,拄着拐杖从御史台衙门里走了出来。
这个老者须发皆白,满脸笑容。
“张相有什么吩咐,下个条子,下官自然就去尚书台见张相了,哪里用得着张相亲自跑一趟。”
这个老者姓严名轱,是如今御史台的御史大夫,也是朝堂上的大佬之一,只是因为御史台现在不入三省,所以他称不得宰相,不能去东宫议事。
“严公说笑了。”
张渠苦笑道:“论科甲,严公还是老夫前辈,咱们进去说吧。”
严轱呵呵一笑,伸手虚引道:“张相里面请。”
两个老人家几乎是并肩而行,走到了御史台的正堂坐下,有小厮奉茶之后,张渠咳嗽了一声,开口道:“严公,老夫此来有一个不情之请。”
严轱低头喝了口茶,笑着问道:“因为那些御史上书的事”
“正是。”
张渠面色严肃起来,沉声道:“御史台是国之喉舌,有风闻奏事之权,无论上什么本按理说都没有问题,但是如今御史台的御史,分明是受人指使,恶意攻击太子,这本也没有什么关系,毕竟没有真凭实据,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张渠苦笑道:“可是咱们这位太子殿下,偏偏是个小心眼,眼见就要拿御史们问罪了,这件事情闹大了对谁都不好,陛下那里说不定也会生气,还请严公略微拘束一下手下人,让他们歇一歇。”
说到这里,张渠苦笑道:“否则,承德一朝,就要有因获罪的先例了。”
严轱摇了摇头,声音平静:“张相,这件事你管不了,下官也管不了,只能听之任之。”
张渠皱眉道:“严公是御史台主官,御史们上书都要经过严公这里,如何管不了”
 
第二百八十一章 阴谋诡计
浩然公出面,也没能让御史台收手。
于是太子殿下怒了,当天下午,大理寺的人就开始动手抓人,用诽谤朝廷的理由,把上书参太子失德的那些人,全部拿进了大理寺!
如今是太子殿下监国,代行天子事,也就是说太子殿下的话等同于承德天子的话,大理寺的人自然不敢不听,到了晚上的时候,御史台的二十多个御史,就全部被抓进了大理寺。
这些人被抓进去之后,犹自在牢狱中叫嚣,说着太子无德,迫害言官之类的话,
太子也有属官跟到大理寺,是东宫的詹事名叫汤谷,闻言立刻怒火冲天,对着随行的大理寺丞说道:“寺丞都看到了,这些人进了大牢里,仍旧在非议朝廷,太子殿下吩咐了,请在大理寺用刑,非把这些人背后的主使审出来不可!”
这一次太子抓人,的确鲁莽,但是只要把这些御史背后的皇子揪出来,就可以把这件事全部推到这个皇子的头上,太子殿下反倒会成为明察秋毫的那个人!
这些御史被关在大牢里,听到这个东宫属官的话之后,都是愤怒起身,叫骂道:“我等都身负功名,还有官身,不曾定罪,谁敢给我们动刑”
随行的大理寺丞也是一脸为难,对着那个东宫属官说道:“这位上使,他们确实都有官身功名,不曾开革之前,动不得他们。”
“顾不得许多了!”
汤谷面色阴沉。
他是得了太子的命令过来的,无论如何今天也必须要这些御史开口把他们背后的皇子供出来,不然太子时间长了,太子就会真的名声大损。
大理寺丞摇头道:“大理寺是不会动刑的。”
汤谷从袖子里取出一块腰牌,喝道:“我有太子殿下的玉牌,如今太子殿下监国理政,代行王事,谁敢拂逆!”
随行的大理寺丞苦着脸,拱手道:“要动手,上使自己动手罢,反正我大理寺是不愿意刑殴官员的。”
他只是一个六品官,很清楚这个时候谁也得罪不起,于是怪怪的退出来大理寺大牢,把舞台留给了这个东宫属官。
汤谷狠了狠心,捡起大理寺大佬里的牛皮鞭子,对着大牢里的御史们喝道:“你们已经身陷囹圄,供出幕后主使,太子殿下便不会追究你们,否则丢了官不说,今天还要吃上一顿皮肉之苦!”
里面的御史们个个面带冷笑。
朝廷众多职署衙门,就数御史台的御史骨头嘴硬,御史台的前辈们撞死在金殿上的都有,还怕这一点点刑罚
这些御史都是冷眼看着汤谷。
“有本事你便打死我们,你若是打不死,太子殿下的德行自然要公诸天下!”
自古,没有真正手提屠刀的时候,千万不要得罪这些读书人,因为当他们知道你弄不死他们的时候,这些人的骨气是最硬的。
无非一死,我死了家兴族旺!
这些御史早就得到了齐王殿下的嘱咐,这个时候怡然不惧。
这一天晚上,大理寺里的惨叫声此起彼伏。
太子殿下与四皇子之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就在这两位皇子整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魏王殿下却一点也没有参与进来。
魏王府在御史台也养了几个御史,但是魏王府的御史,连一句话也没有参奏太子,在这件事情里,魏王府是置身事外的。
这也是李信的主意。
如今这个时候,谁先出手谁就会吃亏,承德天子固然命不久矣,但是显然也不会说死就死了,至少在这一两个月里,是不用着急的。
就让那位四皇子身先士卒吧。
魏王殿下完全没有干涉这件事,这段几天他正在忙着把祝融酒的酒坊开到地方上去,准备开始大规模在民间售卖祝融酒了。
大理寺大牢案的第二天,正在羽林卫大营训练新兵的李信,被人叫到了魏王府,进了魏王府正堂之后,李信才发现七皇子面色兴奋。
“信哥儿,大理寺里出大事了!”
昨天有大批御史被抓进大理寺里,李信是知道的,今天七皇子叫他过来,他也有点心理准备。
“出什么事
第二百八十二章 围攻大理寺!
这个死在大理寺大佬里的可怜御史姓王,名叫王安民,前半辈子都在考学当中度过,一直到承德十五年,也就是三年前才考中第三甲进士,那时候就他已经是五十岁的年纪了。
如今五十三岁的王御史,被大理寺拿进去打了一顿,一把年纪了,哪里还吃的住,当时就在大理寺大牢里昏了过去。
当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就在大理寺大牢里给这位王御史医治,但是那位东宫詹事汤谷慌了神,就派人把王安民送出去就医,结果刚出了大理寺,就被王安民的家里人接回了家,当天晚上,这位五十多岁的御史就一命呜呼了。
王安民就是京城人,家里也算是薄有田产,才能让他一直到五十岁都在安心考学,此时家里的进士因为酷吏死了,王家的人自然不会愿意,第二天早上,王氏宗族好几百人就围在了大理寺门口,讨一个说法。
如果单单是王家的人来,自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因为王安民之死,彻底惹怒了读书人,不仅是御史台的御史们不愿意,还有国子监的举人生员等等,统统聚集在了大理寺门口,要跟大理寺讨一个说法!
这些读书人,同仇敌忾是有原因的。
今天他们能无缘无故打死一个有官身的进士,明天他们就能打死自己!
“王御史何罪之有,何至于被活活打死在大理寺!”
大理寺门口,一片喧闹之声。
“圣天子临朝之时,朝堂上下从未听说有谁因言获罪,如今东宫临朝不过数日,就有御史言官在不被问罪的情况下打死在了大理寺里!”
一些生员气的满脸通红:“如此储君,若是即位,岂非是暴君耶!”
“就是,便是武皇帝之时,官员犯罪,也要三法司定罪之后,才行责罚,王御史他们昨天下午才被抓进大理寺,昨天夜里就被打死了,大理寺便这样草菅人命!”
“御史台还有二十多个御史被关在大理寺里,这些大人都是读书人,哪里受的住大理寺的刑罚,估计今天晚上,又要有许多人被抬出来!”
大理寺门口,尽是这样的骂声。
到了中午的时候,王家的人在大理寺门口摆起了白幡,一群妇人就在大理寺门口跪着,哭声震天。
大理寺卿严守拙被围困在大理寺衙门里动弹不得,他愤怒的瞪了一眼身旁的大理寺丞。
“谁让你们对那些御史动刑的!”
才正六品的大理寺丞战战兢兢:“卿正大人,下官等哪里敢对他们动刑,昨夜东宫的人拿太子腰牌要求下官动刑,下官都没有应,大牢里那些人,是东宫的人自己打的!”
说到这里,这个大理寺丞声音低了下来:“卿正大人想一想,若是咱们大理寺动的手,怎么可能也不会让那个姓王的离开大理寺的。”
严守拙闷哼了一声:“就你话多!”
“听真,这件事已经闹大了,不是咱们大理寺衙门可以介入的了,稍候本官从后门出去,去见几位宰相,你们好好守住衙门口,莫要让那些人进来!”
大理寺丞低声道:“大人,要不要让京兆府或者金吾卫派人过来……”
“派你个头!”
严守拙怒道:“这个时候谁敢来咱们大理寺,真要是激起民愤,谁都没有好果子吃,你派几个人挂个牌子,就说昨天是东……是朝廷派人审的那些御史,跟咱们大理寺没有关系。”
他本来想说东宫,但是又不敢得罪那位储君,只能改口朝廷。
这位大理寺卿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
“说起来,御史台的严公,还是本官的族叔,这样一闹,以后本官还有何颜面去见族叔”
说着,他摇了摇头,从后门悄悄溜出了大理寺。
大理寺衙门正门依旧紧闭,但是不一会儿,挂出了几个牌子。
牌子上写了几行字,大概的意思是昨夜是朝廷的人夜审的几位御史,与大理寺无关,各位要闹就去朝廷闹……
但是朝廷重要的职司衙门都在皇城外城里头,这些举人生员们哪里有机会进出皇城,仍旧围堵着地处京城永
第二百八十三章 殿中天子
事情的确闹大了。
这件事在很快的时间里传遍整个朝堂,只半天功夫,朝中大半官员就知道太子殿下在大理寺大狱里,打死了一个有官身的御史。
这样一来,就不仅是御史台的与国子监的学生在闹了,整个朝堂里的文官多少都有些不太高兴,刑不上士大夫是他们这些人最重要的特权之一,也是这些文官最在意的特权之一。
你可以把他们罢官了再动刑,但是你不能对有官身的人动刑,这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是对于文官来说却很重要。
刑不可以上士大夫,最起码不能轻易上。
大理寺卿严守拙,亲自到尚书台,找到了左仆射张渠。
这位大九卿之一的大理寺卿,满脸苦笑,对着张渠行了一个大礼。
“浩然公,救一救下官罢!”
张渠放下手里的毛笔,抬头看了一眼严守拙,声音含怒。
“那些御史还没有获罪,怎么大理寺大就能对他们动刑便是有太子的命令,大理寺那里也应该拦住才是!你还要老夫救一救你,老夫没有上书参你便不错了!”
除了御史台的人可以风闻奏事,告状不讲证据之外,其他官员上书弹劾,必须有一定的真凭实据,否则就是诬告,要反坐其罪。
像张渠这样的宰辅上书参人,基本是一参一个准。
严守拙低头苦笑道:“浩然公,您下去问一问,昨天夜里我大理寺的人一个也没有动手,是东宫的人拿了太子殿下的牌子,要在大牢里动刑,太子殿下持玺升殿,大理寺哪里敢违逆他”
“如今大理寺给那个御史的家人还有一些不明就里的生员围了起来,再这样闹下去,国法威严不存便不存了!”
张渠闻言愤怒的拍了拍桌子。
“刑狱之权,只有刑部,大理寺和京兆府有,便是陛下要拿人问罪,也要经过这几个衙门,他东宫的人凭什么就敢私动刑狱!”
古时候的官司,还是有一个比较严谨的流程的。
除却京兆府这类地方官府有刑狱诉讼的权力之外,京城就只有三法司有权过问刑狱,一般流程是刑部审完之后案卷交给大理寺复核,而御史台只有监审之权没有审核之权,所以三三法司里只有两个衙门可以过
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请陛下易储!
“陛下。”
张渠弯着身子,恭敬对承德天子拱手。
他们这帮三省的宰辅,但凡是上了年纪的,早就被免了跪礼,尤其是这位在朝廷里威望最重的浩然公,很久之前就不用跪天子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