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舞月扬】完整版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小强
老姚太尉自然是指的姚兕,当今西军将门之中的大名鼎鼎的悍将。姚家三代
从军报国,随着宋夏战争而崛起,姚兕更是其中代表人物。
熙宁四年,先帝神宗登基未久,重用王安石,意图恢复河西。其时因治平年
间与西夏的几场军事对抗宋军完全不落下风,种鄂不但夺取绥州,蔡挺更是在大
顺城击退了夏亲征,令夏凉诈中箭单骑落荒逃走,后凉诈更死于此。有鉴于
此,神宗登基后,颇有轻视西夏之意,令韩绛宣抚陕西,经略横山,准备一雪仁
宗朝前耻。
而韩绛至陕西后,不懂军事,偏听偏信,宠信西夏降将王文凉,重用藩军歧
视汉军,闹得军中失和怨声载道。而王文凉更是依仗韩绛宠信作威作福,不但抢
夺别人战功,更陷害赵庆余,吴奎等宋军大将。最终导致夏军大举出兵之时,宋
军军无斗志,啰兀城、抚宁堡大败,广锐军庆州兵变,整个环庆路几乎不为宋朝
所有。
庆州大败乃是神宗登基后第一次对西夏的正面进攻,结果大败亏输,不但如
此,大败之后又有兵变,局势危若累卵,汴京震动,此战给神宗当头一棒,让他
从自大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此后便避开与西夏的正面冲突,开始对熙河羌人用兵,
直到元丰四年西夏内乱,才第二次展开正面攻势。
庆州之败虽然损兵折将,但给了英雄一飞冲天的机会,身为环庆巡检的姚兕
在此战之中崭露头角。
兰浪一战他单骑陷阵,万马军中一箭射杀西夏悍酋,致夏军大败。尔后荔原
堡再战夏军,双手引弓,射杀西夏将兵数人,并斩其骁将一员,威震敌胆。之
后转战大顺城,再挫夏军,杀夏兵数千。三战力挽狂澜,稳定了局势。又与林广
平定兵变,保住了庆州不失。后来得神宗皇帝接见,赐以银枪锦袍,随王韶开拓
熙河,力克河州城,征讨交、南蛮,屡建大功,在西军之中,姚家将作为与种
家将齐名的将门世家,地位就是姚兕打出来的。
这次大捷之中立下头功的姚雄,便是姚兕的儿子。
章桀的奏表已经进京,战役过程写得很清楚。正是姚雄在关键时刻,出其不
意率领早就埋伏好的七千熙河骑兵猛冲夏军,令夏军阵脚大乱,一举翻盘了战局。
姚雄更是身先士卒,冒刃陷阵,身中两箭仍奋勇大呼冲杀,士卒感奋无不以一当
十,终于力摧强敌。此次天子大喜嘉奖,姚雄算是一步登天,由个从七品的左骐
骥使直升到东上阁门使,领秦州刺史,连升了四级,正式成为有资格统领大军镇
守一方的「横行正使」的一员。
这一切,令大宋朝廷欣喜若狂,朝野之间欢呼雀跃,姓们也是兴奋鼓舞。
小小西夏,一群生活在沙漠荒原中的党项蛮夷组成的化外番邦,竟然嚣张了这么
多年,屡次抗拒天兵,令天朝上国颜面扫地。现在终于知道官兵的厉害了吧!当
然,这其中也有不高兴的。楼上之人将头缩雅座之内,满脸阴沉愁容。这个雅
座之内,出奇的并无任何歌姬,只有两人。而这个雅座显然也是特制的,阁门
上之后,外间的声音竟一点也传不进来,显然是一间专门用于私秘事的所在。
而他对面的,乃是一个道士。
「大人请看,民心如此,若不早下决断,只怕时不我待。现如今孟后被废,
宫内已无援手,若章桀在陕西再获胜利,只怕元丰奸党的地位将不可动摇。」
道人口中的「大人」,便是指的对面男子,现任大宋侍卫步军司副都虞侯的
高师亮。此人乃是高太后的族子,虽然大宋朝乃是士大夫的天下,但是外戚还是
有一定的官场生存空间的。外戚典兵,宦官监军自开国以来屡见不鲜。当年王韶
开熙河,便是用的外戚高遵裕为副。元丰西征更是用李宪总其事。
现在虽然是新党当政,但是高太后毕竟是太后,死也死了,不好再对亲族赶
尽杀绝,否则有伤皇帝的「今德」。况且这高师亮不过是个武人而已,在武人向
来受轻视的宋朝,即便是新党也无人觉得一个武夫能带来多大威胁。况且这其中
还有皇帝的示意,尽管皇帝讨厌高太后,但是不代表他讨厌所有的亲戚,皇帝毕
竟是先帝的儿子,对于帝王心术的造诣几乎是天生的,即便他再信任新党,也绝
不可能让新党彻底把持一切权力,这点就连新党也是觉得理所当然的。
这才是高师亮能在三衙这种军机重地存在到现在的原因。正副都指挥使、正
副都虞侯一向被认为是军中四贵,他能在这个位置上待这么久,不过是朝局平衡
的需要而已。况且三衙禁军,早已不是建国之初的无敌雄师了,历经年承平,
现在朝廷能战之军全都聚集在河东、陕西,由各地边臣执掌。三衙能指挥到的,
基本上也就是京师的驻军,这些所谓的上三军,基本上无所不能,三教九流五行
八作没有不会的,唯一不会的就是打仗。所以在这种职位上,也不可能有什么真
正的作为,不过餐尸素位混吃等死而已,这一点也符新党的需要。
但是没有人能想到这高师亮竟有自己的抱负,居然能作出这等惊天动地的事
情来:私下密会西夏细作,勾通敌国。
「说得好听,尔等也不过是为了西夏吧?」高师亮冷冷的讥讽,作为宋人,
他一点也不信任党项人,心中很不得这些扰乱华夏的西贼死光光才好!与这些蛮
夷作实为出于无奈,只因朝中奸党步步紧逼,秉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宗旨,
才有现在的局面。前些年与梁乙埋作,没想到梁乙埋这厮着实无能,竟然这么
快就在西夏内斗中垮台。
因为自家有些书信在梁乙逋处,梁乙逋坏事后,这几年高师亮着实是过的寝
食不安,生怕自己勾连西夏的事情败露,结果到底该来的还是会来。
对面这道人,想必代表的便是西夏太后了。自己有把柄在他们手上,实在是
无可奈何。新党虽然暂时对自己无意动手,但是自己若是动将把柄送上去,想
来他们是不会客气的。皇后都被他们设计废掉,自己一个外戚算得了什么?而对
面这道人的心思瞒不过自己,自己若是不作,想来自己沟通西夏的证据就会被
送到新党手里。
「大人明鉴,此事对你我皆有好处。现在大宋乃是奸臣当道穷兵黩武,不管
是西夏还是大人背后的那些人,你我共同的敌人都是元丰奸党。」
「那又如何?章敦为相便为相,与吾何干?照样做官便是。」
道人口才极好,但是高师亮不愿轻易就范,讨价还价总还是需要的。其实和
西夏谁作都没差别,都是蛮夷而已。若是真的能自西夏借力东山再起,罢息刀
兵,便是和梁太后作也无妨。不过高师亮不喜欢这种被人胁迫的感觉,他也有
自己的打算。
「只怕还是有不同吧,如今孟后被废,只因孟后乃是当年高太后所选,可见
奸党是要赶尽杀绝。大人乃是已故高太后的族人,奸党岂能容的下大人?」
去年的废后事件,对于在朝在野的元佑党人来说,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新
党可谓在内庭外庭全部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也是新党吸取了元佑更化的教训,
当年神宗虽然将旧党全部贬出朝廷,但是宫内高太后还在。神宗一死,只凭高太
后一人便将局势翻盘。此次新党好不容易夺政权,当然不会再吃同样的亏,此
次废后事件,便是章敦勾结刘贤妃一手策划,要将宫内的隐患彻底剪除。
现在皇帝还没立新后,但是众所周知必定是刘贤妃,宫内现在无人能抢过她
的风头。而刘贤妃已经和章敦结为同盟,自然不会再理会旧党这些丧家之犬。宫
内的强援失去,还有谁能作为旧党君子们的依靠呢?
「容不下又如何?不劳足下操心?吾身为宋臣,便是天子真得不容,吾自当
尽臣子之道便是。」
「大人若真是有心如此,当初如何与梁乙逋作?」
「只恨梁乙逋垮得太快,白费我一番心思!」
「梁乙逋能给大人的,现今西夏事之人一样也能许诺,大人信也罢不信也
罢,西夏所要的,也只是与大宋相安无事而已。」
「笑话,大宋与西夏打的仗还少吗?元佑年间,我大宋动罢兵,你夏兵却
屡屡挑衅,那时节却不见你说什么相安无事。」
「那不过梁乙逋之奸计也。」
「哼哼,梁乙逋当时也是这般说。」高师亮冷笑不止。
「成王败寇而已,现今西夏事权归一,当不会反复。」
「说得好听,谁知真假?你西夏素来反复无常,若要作,须先拿出诚意来。」
「诚意吗,大人请看。」道人说着,竟从怀中拿出数封书信来,递于高师亮。
高师亮一看,顿时脸色一变,立刻便将书信收好。
「这几封信想来让大人费心伤神不小,今日完璧归赵,不知这算不算诚意。」
……
雅间外面,不远处的两个富商打扮的汉子,眼光一直四下扫描,身边的歌女
劝酒献媚,也是敷衍应付了事,他们俩的心神都只在那扇门上。突然看见雅间的
门一开,那道士飘然离开,两人的神色便变得紧张。然后起身便进了雅间,之后
很快出来,很技巧的跟在那道人身后,一同离开了白矾楼。
高师亮独自坐在雅阁之内,心中也不知自己这步棋走的是对是错。
自己虽然身为武人,但是自觉的并没有一般武人的粗鄙。相反,对于司马光、
文彦博这等北方文人士大夫的领袖,他有着非同一般的崇敬。他相信大宋朝只有
在这样的贤人领导下,才会真正太平盛世。而现在却是那些小任奸党们充斥朝堂,
官家也不修德,亲小人远贤臣,这样下去大宋可怎么得了?
既然司马光说大宋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休养生息,就是遵照原来的道路一直
走下去,永远不作出任何改变,这样自然天下太平,那么变法什么乱七八糟的就
是错误,就是劳民伤财!
既然司马光说要安抚四夷,在德不在险,那官家就应该好好修德,这样不动
刀兵自然就能用礼仪道德感化党项契丹那些蛮夷俯首称臣!
既然文彦博说大宋是与士大夫共天下,不是与姓共天下。那么官家就应该
听士大夫的,士大夫说好便好,那些草民姓说好不好根本无须理会。那些奸党
小人们说什么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既然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那多占些
土地又如何?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姓有无立锥之地又有什么打紧?
不过唐太宗似乎说过民为重,稷次之,君为轻,这个……
细想想,文彦博似乎也说过新法就是劳民伤财,只有废除新法才能让姓稍
得休息,这个似乎前后说的不太一样……不过,这种经邦治国的大学问不是自己
这种浅薄老粗可以理解的。
自己只要知道一个原则便是了,总之,司马光们说的便是真理!
可惜,这样的真理,却不被当今天子所理解。伴随着对西夏前所未有的大捷,
奸党的气焰更加嚣张了。但是旧党大臣虽然被赶出了朝堂,远远的基本上都到了
岭南,其实他们隐藏在地下的庞大势力依旧存在,朝野之间,宫廷内外,这股庞
大的势力依旧能躲在幕后默默的影响着天下大势。否则自己今天如何能坐在这里
和这个西夏奸细密谈?
司马光说打仗非国家之利,只是边将之利,打了胜仗更是如此。大宋当以礼
仪道德感化屈服四方蛮夷,这才是天朝上国的风范。若是象那些蛮夷一样图知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