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然之后,怂恿李建成拿捏于秋,帮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就成了他们都想要干的事情。
“我听闻你在洺津渡的商铺,借贷了很多货物出去”眼瞅着转过弯就要到山庄了,李建成将于秋招到身边问道。
由于大黑的身高远高于李建成骑的那匹乌骓马,导致并列而行的二人在气势上是不对称的,就像刚才李世民和于秋聊天的时候一样,像是一个跟班追着于秋这个大佬说话一般。
“区区几百万贯而已,小意思。”于秋笑着答道。
“几百万贯还小意思朝廷一年的税收结余也没有这么多啊!若是他们还不上钱,你打算怎么办”李建成假装惊讶了之后,试探性的问道。
“这些钱我是要用来养活北地百姓的,他们不还钱,没有饭吃的北方百姓,自然是要上门讨债了,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吧!”于秋耸了耸肩道。
“朝廷是不会坐视天下大乱的。”李建成隐晦的说道。
“那就由朝廷督促他们还钱啊!低价从咱们手上把货拿过去,高价售卖出去,他们本来就大有赚头了,还想赖咱们的账,有这样的道理么如果朝廷连这点小事情都管不好,就不要怪老百姓起义造反杀那些狗大户了,北方各家的下场,相信他们也是看到了的,要是这种规模的战争再爆发几场,恐怕,当今陛下的皇位都要坐不稳了。”于秋面带笑意的说着,但他的眼神中,却给了李建成几分危险的感觉。
他这番话,倒是把李建成引到了一个难以选择的路口,是维护士族的利益重要,还是李唐江山的安稳重要。一个可以帮他造势,顺利的登上皇位。一个,却是关乎着这个皇位能不能长久坐下去。
见李建成不说话,于秋也懒得就这个问题跟他扯,借贷货物是有合约的,收款时间到了之后,于秋按照合约执行就行了,欠债的想做大爷,也要看他的拳头够不够硬。
“太子殿下,前面就是我的山庄了,山庄下面有个水库,水库临溪的一侧,便是高产稻田和麦田所在的位置,上半年我师父逍遥子从这边路过的时候,只是给了我十斤水稻和小麦种子,我开了十亩左右的田地,却没有将其全部种满,稍后,咱们要先对种植范围进行具体的丈量,再进行收割。”于秋岔开话题,指了指前方半山腰的山庄道。
“二十斤粮种,还没有种满十亩地”李建成闻言有些诧异道。
这个时代种田,‘草盛豆苗稀’才是常态,通常一亩地,只播一斤多一点的种子,
唐一斤是十六两,每两四百克左右,算下来,有后世的一斤二三两的样子,而唐一亩,只有五百多平方米,只有后世八分多田,按照后世小麦一亩至少播种三四公斤来算,这个时代一亩田播种的量,还不到后世的三分之一。
由于整体种的比较少,于秋自然不会把种播的那么稀,十斤麦种播了大约这个时代两亩半左右的面积,按面积算下来有后世田地七八成的播种量了。
十斤稻种,则是只播了这个时期两亩左右的水稻田。按照后世的面积算,也大致是七八成的播种量。
而之所以这些小麦和水稻的长势这么好,除了因为系统赠送的种子给力之外,还是因为有山上陈年的树叶腐泥和草木灰做底肥,又经过过好几次的追肥,让土地没有亏肥力。
再有山庄的定期喷烟雾驱虫,和孩子们捉虫手工捉虫,让它的虫害程度很低。
既然李建成问了,于秋自然也要跟他解释
第一百五十四章 拍卖
稻田亩产十三石,麦田亩产六石。
当负责计算的几位官员,将这个数据同时列出来的时候,整个大垸之内,都突然变的一片寂静了,然之后,就是一阵呼天喊地,不可思议的嚎叫声。
实在是千百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田地的亩产量在一石到两石之间徘徊,这突然一下子冒了个大数字出来,大家一下子还接受不了。
于秋是对于这个产量最淡定的人,因为他用超越了后世良种的种子,却只种出了后世普通田地的产量。
“五倍,整整五倍,玄龄,克明,如果咱们大唐所有田地的产出增加五倍,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李世民有些激动的朝房玄龄和杜如晦问道。
虽然他对这个数字早已有了预期,但是,真正见到打出来的粮食装斗称重了之后,不免要激动的畅想一把。
“至少,种一年的粮食可以供军队打三年仗而无后顾之忧。”房玄龄估摸着道。
“如此,何愁内患不平,外敌不灭。此功,应该够于秋封国公了吧!”李世民故意将声音放大道。
似乎,如果李建成不能把于秋推上国公的位置,就有失职的嫌疑一样。
现在,崔卢王郑几家,可是不愿意见到于秋做大的,之前于秋本来就是要封国公的,被他们搞了破坏,现在,却是马上要被打脸了,有了种粮的功劳在,于秋封国公是是他们根本阻止不了的事情了。
听了李世民的话,李建成只是稍微的皱了皱眉头,心里却是盘算着,能不能说合于秋与各家的关系。
毕竟,他那个传承数千年的师门有点太可怕了,如果得到这样强大的学派支撑,他哪里还需要担心李世民的问题。
山庄里的饭菜早已准备好,数十张大桌围着近三十石稻谷和斤十四石小麦种摆好之后,所有人就可以入席就餐了,接下来这顿饭的菜式好坏无关紧要,站在那些谷斗旁边准备开始拍卖的董放,才是大家关注的点。
“太子殿下,秦王殿下,诸位朝中大臣,海内贤达,在下董放,受我家都督之命,处理师门高产粮种之事,接下来,还请诸位静听在下之言。”
众人闻言,连肚子饿了的人,也都暂停了吃喝,开始安静的看着董放,等着他的下文。
只见场中董放又道,“我家都督身为朝廷重臣,万事自然是以朝廷为先,曾经有言在先,会无偿将其中两石水稻和两石小麦种子捐献给朝廷。”
董放说着,便有他属下四个壮汉过来,将四个装有一石谷的大斗,抬到了李建成面前,并用一早就准备好的红绸布袋将其装好,扎上了红花,看上去很喜庆的样子。
看到几十石粮种自己只得到了四石,李建成心里其实是有些不高兴的,不过董放又道,“大家都知道,我家都督只是用了十斤水稻种子和十斤小麦种子,就种出了这数十石粮食,所以,大家可别以为,粮种需要买很多才够用。
因为,用一石粮种,半年时间,就足可以种出比这多十倍以上的粮食,到了下半年,就能种几千亩田地了,再往后,就再也不愁粮种的事情了。”
想到明年下半年,朝廷就会拥有二十倍以上这样的小麦和水稻种子,然后可以种上过万亩这样的高产田,李建成觉得,于秋给朝廷各两石粮种,确实不少了。
董放又道,“大家也都知道,北方刚刚结束了战乱,各地田地荒芜,百姓无粮可食,急需大量粮解决吃饭的问题,所以,我家都督会留下其中一半的粮种,提供给北方百姓耕种。”
他说完之后,属下数十个人便走到了场中,将小麦,水稻种子各抬走一半,直接往山庄的库房而去。
眼瞅着三十石水稻去了十七石,十四石小麦去了八石,场上只剩下一小半的粮种,众多官员和世家子们都慌了。
因为,三五斗分成一份的话,剩下的十三石稻谷种子只能分成三十来份,剩下的六石小麦种子,只能分成十几份,可是场中光官员勋贵就有过百,各地的世家子,更是有二百多人,也就是说,最终能拍买到粮种的人,还不到两成,如果有人出高价买两份,或者三份的话,甚至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能买到。
这些勋贵官员和世家子们可不认为,一年以后,那些拍买到了粮种的人,会大方的将自己的粮种白送给自己,他们一定会高价出售,收回这次所出的成本。
而且,就算是一年的损失,那也是非常大的,毕竟,他们家家都是良田几百上千顷的,普通产出,和五倍以上的产出,差距太巨大了。
&n
第一百五十五章 都是会挖坑的
二十三万零八百五十贯,这是董放最终将粮种拍出来的总价,最后五斗小麦种子,居然能拍出八千贯的高价,实在让于秋有些意外。
看到于秋每天这样疯狂的捞钱,李建成和李世民说不羡慕嫉妒恨,那是假的。
这几日他们倒是在于秋这里学到了不少的商业手段,每年中秋之后的半个月左右,都是胡商团队集体到长安的时候,或许可以复制他的这些经营手段,繁荣长安的商贸,增加朝廷的税收,哪怕是做于秋的二道贩子,也能赚到不少钱啊!
“大哥,此间事已了,咱们要快些返回长安了,再有半月,就是西域胡商到长安易货的日子了,这关系着朝廷下半年的财税,不可不重视。”李世民不愿意李建成真的找于秋谈调洺州兵去山东平叛的事情,开口道。
闻言,李建成却又是眉头一皱,没有立即回话,因为这个问题让他再度陷入了两难之中。
就这么回去,在战功方面,他可就低了李世民一大截,没有达到当初魏征提出来的目标。
可是不回去吧!在长安主持与西域胡商易货的人肯定就变成了李世民,他可是有陕东道大行台和尚书令的官职在身的,可以借机拉拢许多士族支持他。
要知道,每年与西域胡商的交易,光是给朝廷缴纳的税收都超过五十万贯,差不多是全国税赋的两成了,这样算下来,整个交易额至少是五百万贯以上。
毕竟,李唐目前的商税是十税一的标准,其中还有很多私下交易可能逃过了税收,实际上成交额可能要达到七八百万贯,比于秋这两天在洺州卖出去的货物也不少。
小老百姓自然是没有这么大批量的货物对外出售的,真正与这些西域胡商易货的,基本都是各地掌握了生产资源的世家豪强,帮他们联系大胡商,甚至西域诸国的一些使者,将他们手中货物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去,是笼络他们的好机会。
“确实,咱们现在应该护送这些粮种回长安了,二弟便与我同行吧!”李建成考虑了一小会之后道。
他带着文武百官走水路,自然是要慢些的,为了不让马快的李世民抢占了先机,他就只好用同行的借口,把李世民绑在自己身边了。
然而,李世民也不啰嗦,笑道,“如此,小弟便与大哥一同乘船而归吧!过程也轻松一些。”
见李世民答应的这么爽利,倒是让李建成有些意外,他当然不知道,李世民心里此刻已经在暗笑,这回还不让你栽一个大跟头了。
于秋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世家子,但是,挖坑套人,得一步步的来,不能一下子和所有人撕破了脸皮,他把范阳卢氏之祸,解释成是范阳卢氏内部的夺嫡之争,倒是让许多与此事并无直接牵扯的南方世家和关陇世家并没有太纠结这个问题。
毕竟,世家的圈子,也是大鱼之小鱼,相互竞争的,胜出的一拨发展壮大,失败的一拨沦落为寒门。
而为了继续和于秋保持贸易关系,低价的拿到货物,他们大多并没有跳出来和于秋为难,直到他们在洺津渡登船的时候,于秋才将自己准备好的一些零嘴吃食拿出来,当做礼物送给他们。
李世民知道,于秋向来不会白送东西给别人,等船队从洺津渡出发一天后,他就感受到了不对劲。
山庄,酒楼,客栈的几天生活,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他现在更喜欢坐有扶手靠背的椅子上,直起腰在书桌上写字。
也更加习惯用丝绸或者麻布,来解决便后的清洁问题,而且,根本受不了放在房间的马桶的气味。
至于吃饭,那就更加难受了。
他习惯了山庄所有食物的口感,并且认为,食物就应该是像山庄里做出来的那样的味道,而船上那些硬的可以咬掉牙的死面饼,只加少许盐煮的青菜和肉食,他已经感觉难以下咽了。
“来人,去将于秋送的那些坛子拿来,请房参赞和杜参赞来我的舱房议事。”李世民将一封书信写好了之后,封入锦囊道。
这是他要在洛阳渡口
第一百五十六章 洺州规划
房谋杜断,那可不是说着玩玩而已的,都没有到一盏茶的功夫,房玄龄就想好了一整套的办法,李建成不是给他和杜如晦封了官职,要调他们去地方任命么,他们回到长安之后,直接奏请去说降邓士政,林士弘,邓文进,徐圆朗和岭南的冯盎等人。 //
而想要这样的造反军阀势力投降,首先朝廷就得善待这些造反势力的领头者,如果像刘黑闼这样曾经叛乱占领北方十几州的重犯,朝廷都可以不杀,那么,他们投降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
比如,一心想要在循州做土皇帝的林士弘,在李孝恭和李靖的双重压力下,其实已经有投降的意思了,就是怕自己的下场不好。
岭南的冯盎,根本就不参与中原的争霸,一早就有降唐的心思,只是没有具体谈条件。
至于新叛的邓文进,不过是因为蒙受了冤屈,咽不下一口气,怒而杀了上官造反,都有说降的可能。
李世民对于房玄龄的计划十分认可,而如果是由他自己的属下去说降这些人,等将来他真的发动政变上位之后,这些人复叛的可能也会很小,说不定还会成为自己坚定的拥护者,总比他们两个去到一个州县做闲散官,蹉跎岁月来的强。
在李世民将给长孙无忌的信件发送出去的时候,于秋也正式以洺州都督的身份,接管了洺州的军政大权,除了李士诚这个李渊派过来的长史之外,于秋对于洺州治下八县的长官,甚至主簿功曹一类的官员,全部都来了个大换血。
反正之前李世民拿下了洺州之后,只是对这里实行了军官,并没有让朝廷派官。
于是,一大拨原先在洺州别府或者卢氏门下做管事,掌柜,十分有经营头脑的人被于秋任命为了各县的长官。
今后,这些所谓的县令,主薄,功曹,都将以发展商业,振兴本土经济,兴修水利设施,做好农耕等为主要工作目标,治安刑法方面,则全部由驻兵校尉管理,同时还兼职管理县城守备。
至于财税,由于整个河北都处于免税期,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于秋根本没有安排人管这一块。
他在洺州都督府坐堂办公的第一天,就是让八县的新任县令给老百姓上户籍,分田地。
洺州现在光是州城永年县,都有将近四十五万人口,算上周边几个县,总数则差不多达到了五十万,这些人口于秋根本没有打算让他们回到原籍。
而且,也不会给他们很多的田地,因为洺州原本的土地,是不够于秋按照李唐朝廷那样的数量,分给所有人的。
原本农户种植的永业田,口分田,在于秋大笔一挥之后,全部取消,以户数为单位重新分配,下田全面退耕,中田看情况退耕,只保留地势平整,水利灌溉方便,不需要休耕的上田。
按照于秋初步统计的数据,洺州的中田大概有五百多万亩,上田有三百多万亩,以洺州五十万差不多十二三万户的百姓来计算,给所有人均分的话,每户能分六七十亩地,然而,最后于秋只给原本土百姓制定了每户四十亩责任田的标准。
因为,按照于秋的估计,即便是今后给他们配上牛马牲畜,他们可能也种不过来这么多地,因为这个时期四十亩田地已经比后世三十亩田的面积还大了,以后世我国半机械化的种植,都很少有农村的百姓能种植三十亩田的,更加别说,在粮食价格未来几年会大跌的情况下,于秋会让治下百姓种植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经济作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