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邻居是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所以李相公决定不再浪费吐沫,而是换上了布衣,跑去工地,亲自打听。

    李谷连着跑了十天,等再次回到政事堂,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脸上的皮肤黝黑,双手粗糙,还躬着老腰。

    我说李相公,你不是去粉子胡同了吧?魏仁浦扶着李谷坐下。

    难得王溥也在,几位相公凑在了一起,来了个三堂会审。

    李谷感叹道:凡事真是要亲力亲为啊,老夫去了工地,搬砖扛木头,跟民夫聊了聊,你们猜怎么着?叶华这办法神了!

    去了十天,就改变了态度,李相公叛变太快了。

    魏仁浦扭过头,只给他一个后脑勺。

    李谷不以为意,继续讲着所见所闻,而且还越来越眉飞色舞按照叶华的设计,建成之后,最便宜的一间房子售价30贯,原主只需要付10贯就可以得到,而这10贯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模式,首付3贯。

    一个民夫一个月300文,十个月就能拿到3贯钱,也就是说,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听完李谷的介绍,魏仁浦送给他俩字幼稚!

    钱给了民夫,民夫就能老老实实攒钱啊?他们不吃不喝吗?万一到时候拿不出钱怎么办?

    不还是坑老百姓吗!

    哈哈哈,魏相公,你这就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你当所有民夫都会这样吗?我告诉你,还有更多的民夫,拼了命,也要买房子,所以他们会选择加班!

    加班?魏仁浦惊问。

    没错,就是加班!李谷道:我亲眼所见,很多民夫从早到晚,一刻不休,不只是青壮,就连妇人都来了,她们平整土地,种植草木,不比男丁差!

    范质大吃一惊,怎么,工地上男女都在一起干活?

    没错,正因为如此,进度快了许多。

    范质脸色难看,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这是几千年的规矩,结果都让叶华给弄乱套了,这小子天生就是添乱的!

    是不是该上凑陛下,请求降旨,叫停叶华的行为?

    范质思量着,李谷却继续高谈阔论,我告诉你们啊,除了加班,还有很多民夫选择学本事!

    什么意思?

    就是学着当泥瓦匠,木匠啊!李谷笑道:成了工匠,一个月赚一贯,是普通工人的三倍还多,我见到许多民夫,宁可当半年学徒,一点钱不要,也要把手艺学到手,哪怕最差的工匠,三个月也能赚出十个月的钱我跟你们讲,等这次修城结束,开封的工匠就多了成千上万!

    李谷感叹道:有了一技之长,就不会饿肚子。灾民里面,不少都是无有片瓦遮身的穷苦人,只能卖力气。以往他们是没有机会,也没人愿意教。现在好了,那么大的工程,工匠缺口非常大,又有房子压着,他们不学也不成了!个个都玩了命,那干劲儿,可不是强征的民夫能比的。

    这几位都是才智之士,听李谷介绍之后,越想越觉得真是大有文章!

    魏仁浦眯缝着眼睛,抓着胡须,思量半晌,他想通了,叶华这是以工钱作为驱动,以房子为诱饵,威逼利诱,逼着老百姓努力进步,学技术,涨本事!

    过去朝廷都是强征民夫,干得好坏都一个样,帮着重修房舍,也就是意思一下,很难刺激到普通百姓。

    可叶华的办法不一样,他让大多数人都动了起来,而且是发自肺腑的!

    当然了,也有人好吃懒做,不愿意攒钱,也不愿意学本事,他们注定了拿不到房舍只是对这些人,魏仁浦也没有什么好同情的,路给你们了,吃不了苦,那是活该。

    是大有文章啊!姓叶的小子把人都给玩弄于鼓掌之中,厉害,着实厉害!

    李谷笑道:还不止如此,你们还没看透,这里面还有学问呢!

    哦,你快说说!

    不知不觉间,几位相公都变了神色,李谷神态倨傲,指了指自己的茶杯。魏仁浦捏着鼻子,给他满了一杯茶。

    李谷接过来,润了润喉咙,心满意足道:冠军侯这次使用钱来计价,原主在分配房舍的时候,有折扣,可其他人没有!

    这就是定价权!

    叶华对自己的计划十分满意,他已经算计过了,多余出来的一半土地,全部盖上房舍,分批释放出来,每一间房子,都能多赚七成的利润,这是多大的一块肥肉啊!

    再多的利润也没用啊,你把土地都卖给了我们,你赚不到的!符三很慷慨道:我把地给你一半!8)




第221章 会写楷书的冯太师
    符三是真想帮叶华,钱没有送出去,就去买地,结果卖过之后,符三发现,她的资产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好多。

    她还理解不了什么叫做财富升值,只是按照直觉,她拿出50万贯,现在钱还有26万贯,而地价估值,差不多有50万贯,符三认为至少要给叶华一半的地,才算没有占便宜。

    叶华的想法不一样,救急不救穷,地在手里,变不成现金没有半点价值,符三帮了自己大忙,赚多少都是应该的。

    更何况一个大男人要小丫头片子的财物,岂不是成了吃软饭的,咱冠军侯还干不出来!

    你就不用担心我了。叶华豪气道:我现在手握大权,那么多的地皮,想让哪块涨价哪块就涨价,想卖多少房子,就卖多少!那些人的命脉都抓在我手里,要还是变不出钱来,我就是猪头了!

    符三听不大懂叶华的意思,但是她觉得自信满满的叶华很好看,就算是猪头,也是漂亮的猪头!

    那你以后还会不会缺钱了?她关心问道。

    叶华耸了耸肩,无奈回答,这不好说,主要看陛下,还有你那个姐夫,只要不给我找事情,添麻烦,我就能过得不错!

    哦!

    符三认真点头,她觉得要去找大姐说说,管管姐夫,不能欺负老实人!

    或许是枕边风有用了,叶华的日子真的轻松了不少,柴荣没有给他添麻烦,而是让他专心赈灾,重修开封。

    所谓万事开头难,叶华已经订立了章程规矩,剩下的自然有人去做,大周还不缺能干的官吏。

    三司副使赵普,开封府判官窦偁,两个人协助叶华,另外沈义伦也从淮南回到了京城,他负责督造学堂。

    有这些人在,叶华乐得躲清闲。

    实际上他也清闲不到哪里去,这不,前些时候就要编教材,叶华费了好大力气,算是编成了两本,一个是算学,一个是常识。

    算学他参照了《九章算术等古籍,只是这些古籍多是针对实际问题,差不多就是一些应用题的册子,缺少严密系统的逻辑推理。叶华做了许多梳理,然后又结合后世的经验,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编出了三年级以前的教材。

    常识部分就显得很丰富了,有天文地理,古代的故事,物理化学,生活经验,医学急救,植物动物叶华认为,要想真正取代儒家和经学,首先就要打开眼界,让学生去关心更多的东西,不要总是在仁义啊,心性啊,道啊,气啊这些玄而又玄的概念上打转,只有见识多了,自然就会产生思考。

    而思考多了,那套泛道德化的儒家主张,自然就会受到冲击。

    这是个厚积薄发,容不得急躁的过程。

    叶华给自己编的教材打了70分,能够及格线了。

    下面就是把教材刊印出来,毕竟学堂那边已经开始运作了,没有教材可不行。

    叶华询问了开封的几家书坊,他们给出了每本1贯的价钱,叶华知道后大为恼火!一本书1贯,小学生一个学期用三本,一年六本,就是六贯钱。

    再算上笔墨纸砚,衣服鞋子,还有食宿开销,课外活动,一年下来,怕是要10贯,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寻常人家怎么承受得住?

    叶华找到了书坊,老板一脸苦涩,他们是真没有多要,如果侯爷想买论语孟子,他们100文就能卖给侯爷,只是印一套新书,就是那么贵!

    他们需要从新雕刻,一页一版,光是材料就消耗极大,这是个精细的工作,稍微错一点,就要重新来过。

    叶华要得急,又一次印刷两本书,他们需要找来所有的熟练工匠,日夜赶工。折算下来,一本一贯钱,真的没有占便宜。

    这就是雕版印刷的问题所在,而且他们还告诉叶华,想要看到成书,要等5个月。雕刻工匠就那么多,急不得的。

    叶华耐着性子,听完了老板的诉苦,什么都没说,转身离开他已经下了个决心,一定要尽快弄出活字印刷。

    自己的书自己印!

    叶华要建个书坊,符三很快就知道了,又有了用武之地,乐颠颠找来了,要不要我帮忙?

    她怀里抱着宝贝盒子,眼睛弯成了月牙,俨然一个小富婆。

    叶华也笑了,还真别说,论起现钱,自己还真没有符三多。

    算入股吧,先拿3万贯,我给你五成股份!

    小妮子毫不犹豫,就把钱拿了出来,真是够豪气的。

    拿了人家的钱,叶华总不能让小妮子的钱打水漂吧!他赶快找来了一群工匠,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说了,让这些人用胶泥制作活字。

    工匠们按照叶华的要求,没有三天的功夫,就弄出了活字。

    符三好奇地看着,她把一个个印章一样的活字拿在手里,在白嫩的皮肤上面,用力按下去,出现了一个个凹痕,小妮子看到了有墨水,干脆沾着墨,蹂躏自己的手背了,不一会儿就弄得黑乎乎一片,她玩得还挺高兴。

    可是叶华看到这些活字,不停皱眉头,他试着排了几句话,印在纸上,结果是有深有浅,效果出奇得差!

    没开玩笑吧,印刷术可是四大发明啊,活字印刷又堪称天才的壮举,怎么还不如雕版印刷,毛病出在哪里?

    叶华拿起了几个活字,仔细对比,渐渐的,他发现了问题符三见叶华闷着头,显得很不愉快,她也凑了过来。

    有毛病?

    嗯,我把事情想简单了,其实活字印刷和雕版没差的。

    叶华突然有些沮丧雕版要一刀一刀在木板上刻,一版一页,容不得半点错误。可事实上呢,活字印刷也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工程量并不小。

    而且汉字数量众多,加上又有重复的,所以要想使用活字印刷,就要先弄出几十万个活字,活字印刷出现之后,曾经有个福建人林春棋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才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花费之巨大,可见一斑。

    这么大的数量,一个工匠当然没法完成,甚至需要好多批次,好几年的时间不同的工匠,不同的批次,必然会出现字体不一,大小不同的情况。

    把这样的活字排在一起,用来印书,能印出精品就奇怪了。

    叶华想通了,难怪从北宋就发明了活字印刷,却一直没有占据主流,活字印刷的问题的确太大了。

    当然了,反观字母文字的地区,情况就好多了,26个字母,加上大写才52个,随便怎么编排,难度都小了无数倍,在他们手里大放异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叶华仔细估算了一下,使用活字的确能降低成本,但是却没法降低太多,而且还会牺牲质量!

    古人已经总结过了,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成本才会降低,活字印刷的优势才会凸显出来。

    而中国古代大多数书印刷的数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千年不变,使用雕版印刷相对方便快捷,并且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复印刷。书坊为了追得利润,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丢掉原有的传统雕版工艺,而去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

    而一些文人,也情愿意花费功夫,手抄书籍,又降低了对活字印刷的需求。

    总而言之,活字印刷被冷遇,是有很复杂的原因的。

    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有!

    那就是举全国之力推广,设立官方的书坊,建立标准化的字库,然后统一铸造活字,保证大小字体一致。

    然后就是大量刊印,比如新的教材,就很适合这个方式。

    叶华兴冲冲找到了王溥,王相公也跟叶华一起编撰教材,有同样的困惑,听叶华说完,他频频点头,最后居然是朗声大笑,开怀不已!

    好,真是个好办法!

    王溥怎么会这么高兴呢?

    他不是和叶华商量着,要建立官学吗!要掌握舆论大权吗!

    学问的成功与否,和流传的程度很有关系。

    那些儒家经典经过了一千多年,市面上到处都是印刷版,文人家里藏了许许多多手抄本,浩如烟海,你王相公就算弄出了新的学问可又怎么和人家争?

    叶华提到了活字印刷,提到了统一字库,统一印刷这些东西怎么能不打动王溥的心!他分明看到了出版大权回到朝廷的希望。

    这事做得!

    冠军侯,老夫鼎力支持,我这就上书陛下,想来陛下也会同意的。王溥又问:那个活字制作,你有章程没有?

    有,我准备在冠军坊制作,拿出制造军器的态度,务必把活字做好!

    那就太好了!

    王溥想了想,又道:还剩下一件事,就是这个字库,要怎么做?

    印刷吗,当然要用工笔楷书,王相公的书法那么好,就由你写吧!叶华建议道。

    王溥连忙摆手,不行不行,老夫长于行书和草书,实在是写不了楷书,会贻笑大方的!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如何?

    谁?

    冯道冯太师!他的小楷可是天下一绝,无人能及!



第222章 要做唐太宗的男人
    王溥为人规规矩矩,但是他长于行书,冯道老奸巨猾,简直是千年成精的狐狸,却善于楷书,由此可见,字如其人,也未必是对的。

    可在转念想想,王溥看起来规矩,但是他敢断孔家传承,敢创立一套官学,离经叛道,和老实人不挨边。
1...124125126127128...4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