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珍藏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烛
不是吧
不仅是他惊叹。
在他官微下,也有一堆人,惊呼感叹。
海底的古城呀,到底是真是假?
这样的事情,自然有许多人感兴趣,在得不到答案的情况下。
众人开始分裂,一部分人涌向了央视新闻官微下,不断的追问。另外一部分人,自然挤向了王丰那里,在他好久没有动静的账号下,进行骚扰。
普通一天,不是什么特别日子的清晨。
随着一条短讯,整个网络开始逐渐沸腾起来了,也奠定了今天的基调。
早间新闻,这个官微。
反应也不算迟钝,也注意到了,逐渐起来的热度。官微负责人,在请示了领导之后,就率先在网上,发布了一个预告片。
十秒钟视频,一个个镜头画面,浮光掠影一般,切换而过。
但是也足够了,让大家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海面,以及鸟群犹如龙卷风暴,在海上汇聚盘飞的诡异场景。
最终,镜头潜入海底,在阵阵气泡中,昏暗的海底,沟壑绵延起伏。
冷不防,雄壮模糊的轮廓,若隐若现。
镜头一掠千里,然后融入了水中,化作了虚无。
吊人胃口。
有胆放地址,我要寄刀片!
第394章 人文始祖
一阵阵抱怨声中,时间在缓缓流逝。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或许是觉得,已经吊足胃口,热度已经足够了。
早间新闻官微,又发布了一条动态。
八点二十,相约xx,关注海中的奇迹!
众人沉默了片刻,顿时在官微底下,回复了许多带血的菜刀。
这是阳谋,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说白了,就是想让大家,帮电视台拉高收视率。
真是奸诈。
明白归明白,但是一些好奇心旺盛的人,也不得不上这个当。老老实实,卡着时间点,打开了电视机,锁定了频道。
几十秒广告时间过去,终于切入了正题。
万众瞩目下,镜头首先对准了几艘大船,来一个航拍。在平静的海面上,一轮旭日东升,映得海水绚烂闪耀,海天一色。
一瞬间,几个潜水员,从甲板上跳下了海中。
紧接着,镜头切换,就跟着这些潜水员,不断的下降。
须臾,镜头抵达海沟,徐徐挪移,就好像是一幅横向的卷轴,缓缓铺开。
哇
看到这一幕,在电视机前的众人,忍不住惊叹。
他们看到了,绵延数里的砖石结构,层层叠叠,仿佛森严堡垒的城墙。
一块块巨石,紧密的堆砌。
尽管只是冰山一角,却不禁让人想象。
在辽阔的海底下,是不是隐藏了一座雄壮恢弘的古城。
对此,没人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海底泥沙覆盖,清淤的工作,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这是很耗费时间与精力的事情,也急不了。
但是可以确定,沉没在海中的这段城墙,绝对不是天然形成的。
一下子,大家非常好奇,想要知道
这城墙,到底修建于什么时期,又是什么人修建的。
最重要的是,它怎么淹没在海中?
各种问题,顿时让热闹的网络,再一次炸开。
也让一些起得迟的人,一上网就惊诧的发现,社会的热点居然变啦。
海底古城,什么鬼?
是不是,日国那个天然之城?
天然之城,又是什么玩意?
与那国岛附近海域水下,存在了一座古城废墟,还有许多壮观的阶梯和屋顶一样的建筑结构,以及金字塔,纪念碑之类
不仅是天然之城,另外还有泥沙之城,以及亚特利特雅姆古村落牙买加皇家港口英国丹维奇市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水下遗址。
所以说,大家不需要,大惊小怪。
混杂的信息,充斥整个网络。
普通人就是看个热闹,但是也有一些人,趁机卖弄自己的见识。
总而言之,时下
最起码,今天为止,最惹人瞩目的新闻焦点,这是这件事情啦。
一时之间,举国关注,业界轰动。
外行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明白渤海中,发现了古城遗址的意义。
但是业界人士,却非常清楚这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事情。
能刷多少篇论文
啊,不,应该是,能揭开多少历史迷雾。
带着这样的心理,许多专家学者,不请自来,纷纷云集渤海。
然而,当他们到了,却惊讶的发现。
环渤海各个城市的港口码头,都找不到去水下古城的船只。一是管制了,二是多数渔民水手,都不清楚具体的位置。
感觉有些奇怪
一帮专家学者纷纷打电话,其他亲戚好友,想要搭个顺风船之类的。
一些人知交满天下,很快就知道了内情,纷纷缄口不提。不知道的人呢,说到关系还不到位,找来找去,硬是困守在内陆,望海兴叹。
真正的有本事的人,根本不需要找关系。
事实上,他们已经被人请到了海上,来到古城遗迹方位。
在这里,已然汇聚了,几十艘大船。
好几百人,在甲板上,悬绳吊索,忙忙碌碌。
一个初来驾到,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看到了这热闹的场面,也有几分吃惊:怎么这么大的阵势
他到底是有见识的,很清楚普通的水下考古,不至于这么大的规模。
当年,举世瞩目的南洋一号沉船,也没有这么庞大的队伍。
他年纪大了,不代表脑子糊涂。相反他现在,还凭借丰富的经验,活跃在第一线。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不远千里,把他请来这里的原因。
郑老,您一开口,就说到点子上啦。
就在这时,旁边几个中老年人,相视一笑。他们来得早,已经知道了内幕。
这心情呀,格外的复杂,感叹
哦。
老教授眼睛一亮,好奇道:难道说,这水下遗址,还有什么特殊之处?
到了他的年纪,说实在话感兴趣的事物,本来就不多啦。
如果能激起他的求知欲,他也不介意贡献自己这一把老骨头,彻底发挥余热。
郑老,这事我们不多嘴了,您自己去看吧。
说话间,几个人把老教授,请到宽敞的船舱中。在这里面,有最先进的设备,可以看到海里的具体情况。
进来之后,老教授目光一瞥,顿时惊呼一声:啊,这是
此时此刻,他惊奇的看到了,在海沟中的淤泥,已然清理干净了。
所谓的海沟,也彻底变了模样。
所谓的海沟,哪里是什么海沟呀,分明就是护城河的模样。
曲折环抱,绕在城墙四方。
更重要的是,城墙之内,堆积的厚泥,也清理了小半,明显可以看到一些残垣断壁,以及宅居的轮廓
当然,这一切,也不是让老教授动容失态的关键点。让他惊叹起来的,却是在城墙一端,高高隆起的方位。
壁立百尺,树立了一尊雕像。
一尊让人眼熟,绝对不敢怠慢的雕像。
人首蛇身
老教授睁大了眼睛,骇然失声道:这不是人文始祖像吗?
怎么会。
他难以置信,惊声道:这是什么时期的城池,居然还保留了,这么原始的始祖崇拜。
这也是我们好奇的事情。
一个中年人叹道:或许古城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早!
bq
第395章 石刻
看到海底遗迹中的雕像,众人肯定淡定不了。
人首蛇身,那是传说中,伏羲女娲才有的形貌。
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后人觉得自己的祖先神灵,相貌不该这么狰狞,带有几分恐怖色彩。所以他们慢慢地加以改造,使得人文始祖变得正常化。
哪怕成仙,成圣了,还是人的样子。
所以但凡还保留了,动物拟人的形貌,基本上是比较古老久远时期的产物。
或者可以追溯到东汉以前
甚至于先秦时代。
不要以为,在先秦时期,先民没有涉足海洋。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实施管仲之策,制霸天下。其中一项政策,就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
这鱼盐之利中的鱼,可不单是河鱼,还有海鱼。
说明当时,齐国人已经开始,尝试开发渤海啦。
况且,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历史。在没史料记载的年代,恐怕还有更多的古人,慢慢地观察海洋,探索海洋
就是这样,一代代前赴后继,络绎不绝,才有了后世的海运经贸。
但是
老教授喃声道:纵观古今历史,没有这座古城的记载啊。
在偏僻的海岛上,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这也不算奇怪。
毕竟渤海,隶属太平洋地震带区域范围,地震海啸频繁。
在古代某年,一场大地震,引发巨大的海啸,淹没冲毁了一些岛屿,以至于一些小村庄部落,葬身于海底,这也不稀奇。
问题在于,海中的古城,规模明显不小。
尽管没有彻底挖掘完成,但是察看其中的轮廓,大家就可以知道,这是可以容纳万人以上居住的城池。
万人聚居,肯定不算村落啦,能够称之为邑啦。
在渤海之滨,万人聚居,算是一方重镇啦。况且,一方海岛,耕种的粮食,也肯定满足不了内需,肯定要与周边地区交往。
之后,多多少少,也会留下一些经济文化的痕迹。
问题在于,在老教授印象中,他不记得,在渤海中,有类似的史料啊。
是,我们翻查了许多资料,确实没有找到,关于这古城的记载。甚至于,一鳞半爪,十分零星的传说也没有
旁人立即道:我们怀疑,这是一座春秋,或东周以前,就沉没海中的古城。
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主要是,东周时期,笔墨书简技术,才慢慢走向成熟。
文以载道,先民的思想文化,在碰撞之中,才擦起了绚烂的火花。
大量的文献资料,才开始在世间流传开来。
在此之前,文字要么是印在金属器皿,要么是刻在骨头龟甲上。
也注定了,受众小,普及不了。
所以,没有这座古城的记录,也可以理解。但是到了东周之后,这么大的古城,还没有记载,就说不通啦。
这也是为什么,中年人揣测,古城起码是东周以前的产物。
当然,到底是不是,还有待考古发现
此时此刻,在海底之中,也有近百潜水员,费力地工作。
海面上,大型施工船上,一条粗长的管道,直接涌入到海底。机械运作下,伴随着剧烈的轰鸣声,乌黑的淤泥从宽大的输泥管中喷薄而出进入纳泥区。
这是科技的进步。
诸位科学家的智慧结晶。
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半天时间,就清除了大片淤泥。
海中的潜水员,他们要做的就是当淤泥清除之后,检查残垣断壁之中,是不是隐藏了有价值的文物
好像,有什么发现。
冷不防,一个中年人伸手,指向了屏幕。
只见这时,在海底之中,几个潜水员,在几块巨石缝隙中,仿佛有了什么发现。
他们游过去,摸索了下,就齐心协力,想要搬运巨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