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神逍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秘道人
第二百二十四章 冠盖青史
汉林殿!
某处后方,乃是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
犹如一座高台,一层层的累积营造,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
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
此刻王方远等诸人,全部汇聚于此。
龙头之中,却是吞吐着道道的水流。
哗哗流淌的水流中,依稀可见一副影像,其中被重点观看的赫然乃是杨启峰!
好,
好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果然是我大汉忠志之士!
经过三年修养,大汉终于出兵了,
什么大汉?我看是周琅出兵了,立即有人反驳讲道,他胡须全白,满脸褶皱,脸色却是红润,根本未到行将就木之时。
杀丞相,诛百官,排除异己,独揽大权,
这三年不知道兴起多少杀戮,杀的是人头滚滚,如今关中和蜀地已经不知有汉,
李大人错了,王方远化为了杨启峰急先锋,他断然的否决了对方话语,目光闪烁着淡淡的光芒,语气喜悦的讲述道:
这李立勾结王氏,把周琅派遣外出迎敌,不杀他,就算大军再精锐,断了粮草补给,最后也要军心涣散溃不成军,
唯有先诛李立,独揽大权,才能稳定朝纲,
独揽大权这是权臣,李大人怒斥道。
大汉至此,非权臣不能挽回大局,你看自周琅诛杀李立,独揽大权,稳定京师,只派遣一将往函谷就抵挡住了王氏大军,
其后从容收拾四方,轻徭役,免赋税,鼓励生产,开始休养生息,这才短短不过三年,聚集蜀地和关中之力,元气以复,兵精粮足,出兵太原伐王氏,
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王氏一灭,再下洛阳,天下大势已经明朗。
大汉中兴,就在眼前!
中兴,怕不是洛阳陷落,就是这周琅篡位之时,到时候建立的乃是新朝!李大人冷冷的讲述道。
此内贼要比外贼还要可恨可恶,
多说无益,事态演变,接下来即可晓得,
。。。。。。。。。。。。。。。。。。。
汉军万胜,汉军万胜,汉军万胜!
声音整齐,伴随着战鼓鼓声,汉军排列战阵,大步向前不断推进。
杨启峰端坐于战车之上,他冷冷的注视着前方襄阳城!
恭喜丞相,攻陷襄阳只在今日,只要襄阳一破,荡平吴贼,余下扬州传檄可定,
届时九州一统,天下再归大汉,丞相只手挽天倾,遍数史书,无任何一人可比,
凭此功绩,汉帝可退位,丞相!
住口!杨启峰冷冷的打断了身前这位谋臣的话语,他语气果决的讲道:本相对大汉之忠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鉴,岂容你污蔑,
此番念在你以往功绩,饶你一命,革去所有职位,回乡养老去吧!
丞相不可自误,
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古权臣不篡位者,岂有好下场,
丞相独揽大权几十年,剪除天下群雄,何等英雄,为何看不穿此点,皇帝虽是傀儡,但一日不废,他一日就是至尊,
不满丞相者,自然会汇聚其身旁,此等人根本杀之不绝,不除根源,未来丞相必遭横祸,
丞相对大汉赤胆忠心,可以不惜己身,但不为子孙考虑,
一人身死,连累九族,
杨启峰冷冷的注视着这位谋臣表演,最近一些时日,类似这样的话,他听的太多了,无不都是逼汉帝退位。
要是真实的世界,他早就把那汉帝逼退位了,他可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但这不过是虚幻世界,他岂敢这么干。
旁人不清楚,他心里怎么可能还没数。
此时才算是最为考验演技的时候,要是他一心为汉室,而无半点私情,这看去实在是太假,外面诸公哪一个是易于之辈,还看不出这是他的虚伪表演。
所以要忠汉室,还要顾全自己的私情,要不是这一方世界,天庭中天帝是一言堂,连一个王母还有紫薇都没有,无法制衡天帝,他岂会这么麻烦。
不能篡位,可君主立宪制,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天帝独揽大权,见到这样的制度,岂能乐意,肯定不符合上意,是自找麻烦的事情,他是不能干的。
杨启峰微微一叹,他走下战车,搀扶起谋臣讲述道:你跟随我十多年,岂能不知,我实无篡汉之心,
前半生一心为大汉东征西讨,实在是李立勾结王氏,大汉已到危亡之际,我不得不独揽大权,踏上权臣这一条路,
如今九州大半平定,襄阳旦夕可下,我却是心中无喜,
因我晓得,你等都望我更进一步,荣登九五,御宇天下,
可此举不合我意,遍数史书,如这般开辟新朝者数不胜数,如前朝太祖,昔年也不过是旧朝之臣,一朝动乱,以匡扶之名,聚天下人心,当根基深厚,却是废除旧朝立下新朝!
而匡扶旧朝,削平天下,还政皇帝的事迹可有?
没有!谋臣冥思苦想一刻钟,这才蠕动着干裂的嘴唇,极为苦涩的讲道。
正是没有,杨启峰他哈哈的抚掌一笑,语气不复刚刚低沉,而是嘹亮起来讲道:我正是要走前人为走之路,
而未来青史之上,超越我者,还有何人?
哪怕如大汉太祖,英明神武,没有几人能比,可还是有大成太祖可以比肩,
建立新朝,也只是享受富贵几百年,而留名青史,万载之后,不知大汉高祖,却依然知我,
而子孙富贵,只要死我一人,圣上不会为难他们半分,反而要封异姓王,与国同休,树立榜样,鼓励后人,
我这一生,纵横沙场,大小千余战,享受过荣华富贵,也尝试过权倾天下,
此生足矣,但求我之光芒,冠盖青史!
奥斯卡,欠了我一座小金人,杨启峰仰望天穹刷着逼格的同时心中默默想到。
第二百四十五章 一甲(53|70)
汉林殿外!
伴随着殿试结束,众多考生纷纷走出。
杨启峰一边朝着外面走来,一边轻轻的揉捏着自己的眉头。
这一次殿试实在是耗费心力,外面不过是半日光景,在里面却是有几十年变迁,此刻离开后才洞察,哪里有什么几十年,很多年限都都是一晃而过。
只是他在其中未曾察觉罢了,到底不是真实世界,唯有几场重要战役和决定是真的,其他都是自我演化。
不过就算是如此,也把他的心神耗费的厉害,毕竟一边要完成一统大业,一边还要刷忠心,他最后的表现肯定能够让这大汉群臣满意。
赤胆忠心,他们相信却是有狐疑,可要是追求青史留名,这就值得信任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求的不过是名和利,他不求利,自然求的就是名,真当这一些大汉忠臣不求名利,他们求的和杨启峰一样,也是名。
此番就是要告诉他们,这是自己人啊!
缓步走下雕刻着石龙的台阶,这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动态十足,生机盎然,已经无法吸引杨启峰了。
下了台阶,他便随着人群离开回去了。
他要好好的休息,把自己损耗的心神全部都补回来,回到自己府邸之后,杨启峰他是倒头就开始呼呼大睡
恢复心神最佳的方式,就是睡觉,至于修炼,他现在已经不想了,也没有这一个心思。
这决定命运的考试,杨启峰他自认是不错的。
于此同时,皇城,汉林殿!
考生全部离开后,接下来就是开始排列殿试名次,开始举行最为重要的一幕了。
道人站在汉林殿中央,他手中持有着七彩玉蝶,记录了每一位考生的所有成绩,他环视左右,看着这汉林殿中的正副考官,监试巡吏等等杂七杂八的人选。
他直接淡然一笑,开口徐徐讲述道:科举取士,乃是天庭所定!
县试,郡试,州试,京试,天庭管理不严,但唯独这殿试,关乎天籍,必须交由天庭裁定,我等是没有权力左右。
还请诸位大人歇息一刻钟,天庭裁定即会下达!
我等晓得,考官应下,科举举办了这么多届,但这一番话,却是每一次都要诉说,此乃规矩,明确权责。
七彩玉蝶散发着蒙蒙光亮,一张张考卷却是被吐出,仿佛是洪荒猛兽的嘴巴,张张的悬浮在半空,最后罗列在一起,最上面一张,赫然的书写着一个丁字。
按照惯例,所有考生考卷会分为四等,甲,乙,丙,丁!
前三者不用言,这最后者丁,却是按制废黜,丁卷全部都是落选者,
来人搬走!考官凝视着这厚重的丁卷,心中叹息,历次科举,一甲三人,二甲三十六,三甲七十二,一共才一百一十一人。
而前来考取的九州考生,却是历年都有万人左右,可想而知科举之难,天籍之贵!
这是丙卷,一共七十二人,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天庭定人选,朝廷定名次,诸位大人还是议一议?
还请上仙稍候!考官恭恭敬敬对道人一礼,然后他郑重接过七十二分丙卷,然后分发众位考官手中。
丙卷他分发极快,但他手中考卷不见减少,每一份都是七十二张考卷,此种景况三年都见一次,早就是见怪不怪了。
众位开始仔细观看起来,王方远接过考卷,他并未仔细观看,而是一卷接着一卷的翻看起来,他正在查找周琅名字。
这个是周,他翻开心中刚刚产生凉意,旋即心中就浮现喜色,他脸上神色沉稳,根本不为所动,这城府他还是有的。
不是周琅,是周瑁!
也算是不错了,能够高中三甲获得赐同进士出身,勉勉强强也能够名列天籍,虽然只是最次一等。
三甲卷子都被王方远观看一遍,并未看到周琅名字,他心中安稳了。
周琅此番必中,只是二甲还是三甲的问题,三甲并未有,那么就是二甲了。
天庭择人,乃是按照气运和道韵,倒是不需我们观摩气运,唯一欠缺的就是对道韵评估优劣,这才是我等要做的事情。
他们各自商讨,不断的议论,其中汉林院诸位前朝天人,处处可见他们和大汉考官争吵,道人犹如未见,站在一旁微笑如故。
不断争吵,也在不断妥协,很快三甲名额便被定下来。
冀州周瑁,三甲头名,王方远冷笑一下,并未多有反对,以这周瑁的才情,不中二甲,都算是失败,具体多少名已经无疑义。
倒是要给这一些前朝天人一些颜面,毕竟这三甲排名无疑义。
三甲暂定,再看乙卷!道人眼见商讨完毕,他不耽搁,直接催动七彩玉蝶,又是一份卷子吐出。
这一份卷子纸张青色,散发光彩,耀眼夺目。
竟然还无周琅,王方远他把二甲名字检查一遍,本来安稳的一颗心,却是不由的快速跳动起来,这是高中一甲,还是已经在丁卷中被罢黜了。
不,不不会罢黜。
周琅之才,虽无惊才艳艳,但胜在中规中矩,殿试更是发挥出色,不敢说名列前茅,可绝对有着中游水准,按道理应该在二甲之中,此刻未现,应该是一甲!
二甲排名,却是更为迅速,到了这一步,天庭意见极为重要,这卷子被从七彩玉蝶中出现,本身就有着排序,这就是天庭的态度。
此点不得不考虑,基本上二甲的更改和天庭排序相差无几,能够变动的少之又少。
接下来就是甲卷了!
三份闪烁着紫色的考卷从七彩玉蝶中飞舞而出,淡淡的紫色光点不断的弥漫,照耀着考卷的不凡。
王方远看着一甲名字;李天赐,冯宇,周琅!
好了,三甲名单全部都在此地,接下来就是要送呈上去,要汉帝亲自阅览批注,定下这一次科举名单,
还请这位大人速速前往!
好!
第二百二十六章 汉帝(54|70)
未央宫!
夜晚,灯火通明!
一甲三卷,二甲三十二卷三甲七十二卷!
全部都分类摆放在桌案上,王方远站在桌案前,他看着桌案后端坐的汉帝。
汉帝未老先衰,两鬓发白,面露倦容,和他记忆之中丰神俊朗的模样相差太大,一时之间他竟然有一些辨认不出。
汉帝一卷接着一卷的翻看,圣旨摆放在一旁,渐渐的汉帝沉稳的表情泛起不耐之色来,显然对于阅览这科举考卷心中厌烦起来。
王方远不由的一叹,不由的想到了昔年汉帝为太子时,二人君臣相得,畅谈天下,谈及大汉种种弊端。
汉帝曾为不解之处,彻夜查看典籍而未有不耐,如今只是几份考卷,就此等模样,天意真是狠毒。
王方远他从自己的怀中,拿出了一枚通体紫色的美玉,美玉上面有着精美纹路,勾画出了一个道字,王方远恋恋不舍的看了紫玉一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