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翻身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秀木成林
田斌也和大家招呼一下,接着往张管二人方向走去,这两人他也认识,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说话。
张庆阳管锋神采奕奕,语气轻松,显然一份好工作,让他们看见了盼头,重现点燃了希冀。
“大哥二哥,这应该差不多了吧,大概过两天就能开张了。”
姜宁环视一圈,见墙上刮好了腻子,地面也平整整齐,墙上装好了货柜货架,中间也整整齐齐排好了半米高的货台子,再把货上了架,就能营业了。
她的哥哥们给两家店起了一个普通却十分恰切的名字,“南北货行”。
“是呀,估算后天就开张,所以这两天得连夜收拾好。”上货架这活听着简单,但实际操作琐碎,另外还得贴上实价标签。
“哥,这么大的两家店,四个人肯定看不过来吧?”
姜家兄弟有十四个雇工名额,但减去五个堂哥,以及张庆阳管锋两人,还有姜宁那边挂的孙弘毅三人,就剩四个名额。
于是,兄弟俩雇了四个售货员。
等出车以后,四个人看这么大的两家店肯定不够用的,估计一家就够呛了,毕竟货行不比小小的服装店,又拿又秤又算又收钱找零的,事儿极多。
而且,赵向东和许卫国介绍的战友还有四个在路上呢。
“没事,如果出车了,我和大哥打算把一间店先关一下,等爸妈嫂子来了再说。”
“至于东子卫国正来着的四个战友,”姜红兵擦了擦手,拍了拍妹子肩膀,笑道:“我打算下趟回来,就把挂靠的事情办妥了。”
“真的吗?”
姜宁大喜,兄妹挂靠是一起办的,那她这边的隐患也很快能解决了,“那太好了!”
她夸了夸哥哥们的办事效率,接着就要撸起袖子,给帮忙收拾一下。
姜宁虽人小力弱,但能干多少是多少,总比干站着好。
不过她袖子还没撸起,就被哥哥按住
分卷阅读96
了,姜宁微诧抬头,姜红兵笑道:“宁宁,咱们看房子去。”
第61章
“我让人给介绍了附近的房子, 我和大哥看了看, 觉得有几处还行的, 正好和你去瞧瞧。”
姜红兵是个很擅长交际的人, 他本来在杨市就有人脉底子, 自从去年有了长远发展的心思后,更是重点关注这边。
人脉资源有了, 办事就利索很多,他想在西河坊附近买个房子, 没两天,这一片有意向出售的房产他大致了解了。
说是一片地区,但实际想卖房子的拢共就**户人。毕竟这年头没有商品房, 大部分城里人住得也不宽松,有条件卖房的人本来就不太多。
兄弟俩先让朋友领着看了一遍,把或简陋或狭窄, 或附近环境复杂等有不和谐因素的先剔除掉, 选出四处认为合格的, 才喊小妹一起去看。
姜宁一愣后, 大喜, 看房子不但是置业前的步骤, 还代表马上就要把爸妈接出来了, “好!大哥二哥我们快走吧。”
她喜滋滋的, 忙把刚才放下的小包包重新拎起来,套在手腕上,腾出手来一边挽着一个哥哥的手臂。
姜家兄弟看小妹这般急不可待, 不禁面露笑意,“好,那咱们走。”
实际他们也欢喜得很,毕竟也是想念家人了。
兄妹没走多远,出了往右拐,离开新华路,沿着马路走了十分钟左右,脚下一拐转入一个居民区。
这是个很不错的居民区,巷子很开阔平整,最重要的是,眼前一小片都是规整的四合院。
姜宁又惊又喜,“哥,咱们要看的房子是四合院吗?”
眼前这片四合院,房舍规模不大,多是两进院,虽档次不算拔尖,但很明显都是从前有些底子的人家聚居的。
青砖黛瓦,方正规整。一路走过来,见的都是屋宇式大门,大门顶上与两侧,绘着金线大点金和花卉的清式彩画,还偶尔还见镶嵌陶瓷的。
上个十年的那场革命,并没给这些房子带来大肆破坏,彩画虽有些褪色,却依旧古色古香。
姜宁满心欢喜,四合院住的不仅是房子,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上单门独户,有房有院,比楼房舒坦多了。
居住一座好的四合院,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后世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有多紧俏就不用多说了,有钱没权没门路,还未必能够得上呢。
姜红兵笑着瞅了她一眼,“是呀,不过这回只有一座。”
兄妹要看的四合院是位于第二排的第一座,两进的,跨进大门的一进院子有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两间,还有倒座房,方方正正围了一个六七十平的院子。
青砖屋子很周正,房檐下是抄手游廊,一整条方方正正联通所有屋门。角落有个水井,口小肚子大,水质清澈,院子两边的厢房廊下各栽了一个高大的杏树,枝繁叶茂。
三间正房两边各有一个月亮门,绕过影壁就是进了后院,后院和前院格局相同,院子大小也差不多,角落也有个水井,还有个很小巧的花园子,就是没有杏树,换了两棵新栽的琵琶树。
“这院子的原主人是个做学问的,听说祖上还出过举人秀才,闹革命时一家子都被批斗了,完事去了西南劳动改造。”
姜建设兄弟一边给妹子领路,一边介绍,“革命结束以后倒平反了,院子还了回来,可惜这家人没熬过来都死绝了,这院子就被个远房侄子继承。”
远方侄子就要把房子卖了,刚好被姜红兵赶上趟。
“这院子以前分配过六七家人住进来,好在破坏没多大,房主想卖个好价钱,还规整一下才出手。”
兄妹三人返回前院,姜红兵环视一圈,拍了拍身边老杏树的树干,笑道:“这宅子再略略修整一下,收拾收拾就能住人了。”
“对!”
姜宁非常满意,“咱们很快就能接爸妈和大嫂小杰过来了。”
姜父姜母健在,姜家兄弟感情也非常好,自然是不分家的,这么好的一个二进院子,一家子人住得绰绰有余还舒坦,活动空间也充足。
“嗯,有两个院子,也不怕咱爸咱妈不习惯。”
这个四合院,是四处房子最好的一处,姜家兄弟一眼就看中了,并属意其为姜家新宅,他俩打算一人出一半钱,完事记在姜父名下。
“宁宁,你喜欢四合院,我让人留意着,遇上合适的再和你说哈。”
一开始,姜红兵发现妹子对四合院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琢磨着要不先把这院子给妹子好了,反正还有一处带院子的小洋楼也不错,适合安家。
但姜宁完全没这个意思,兄妹三个看见好房子,第一时间都惦记着爸妈。
于是这四合院就定下当姜家新宅,拍板后,姜红兵就惦记上了给妹子寻摸个上好四合院。
他指了指东边,“宁宁,这边过去没多远,还有一大片四合院,三进四进五进都有,听说以前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
其实这一大片,都是杨市从前有名的富人区,就是东边档次更高而已。
“二哥多找几个人留意着,遇上有出手的就告诉你。”
“好!”
姜宁知道上好四合院可遇不可求,顶级那拨就算有人出手,也流不下来,实际上能找到脚下这座保存完好的二进院,也算运气不错了。
但哥哥一片心意,她很感动,晃了晃姜红兵的手臂,笑道:“二哥不着急,我也不是非买不可。”
或许等些时间,等兄妹三人实力更强,那时候再想买称心如意的四合院,就容易多了。
姜红兵揉了揉她的发顶,“行,有合适就买,不合适就不着急。”
末了,他又补充一句,“其实如果手头宽裕,适当置些房产也是好的,我看这价值只会涨不会降。”
姜宁眼前一亮,她哥果然有头脑有眼光,改革后人口流动限制逐渐减弱,四面八方的人往城里涌进来,杨市是一省经济中心,这房产地皮何止一般的涨,它简直就是飞速大涨!
她笑吟吟地附和,“哥你说得对,咱们多留意着,要是遇上不错的房铺,可以买下来囤着。”
这也不是白囤,用不上不是还能出租吗?
“嗯。”
姜红兵见自己随口一句,小妹就眼睛发亮,他不禁好笑。
既然看好了四合院,那兄妹三人就不再耽搁,接着去看其他三个地方。
一处是保存得不错的小洋楼,三层,有高高的围墙和一个近百平米的院子。
屋里是仿西式设计的,窗扇开得很大,窗帘子遮住了半扇墙壁,还有壁炉和回旋木梯,木梯是原木的,看着有些年月但很结实。
干净整洁,就是屋里比较空荡,基本没啥家具。
姜宁倒认为没家具
分卷阅读97
更好,去买了好木头重新打一套,订做还更合心意。
她看着挺喜欢的,兄弟俩高兴,姜红兵笑道:“宁宁,这洋楼距离西河坊也就一里多地而已。”
他先往南边指了指,示意那边就是西河坊,随后又往西北方比了比,“那边就是后勤车停车的自由市场,大概还不到一里地,坐后勤车和买东西都方便。”
这小洋楼是第二好的房子,姜家兄弟本来就打算留着小妹的,这屋子不错,最关键一出去就是大马路,不管通往西河坊还是自由市场都行,安全系数挺高的。
姜宁方向感不强,左转右转的,其实已辨不大清具体位置了,一听大喜,哥哥们的心意,她自然不会拒绝的,高高兴兴就应下了。
“我换好了木材购买证明,改天给你一个,你去木料市场选了木料,再让木匠打家具就行。听说这杨市的木料市场,品种档次比咱林县高多了呢。”
眼下家具市场,公家暂时还是主流,城里人比农村人苦逼,买新家具不是说买就能买的,得凭证明还有票。
不过如果有门路,倒能像姜红兵说的那样操作。
他想了想,“要不,我直接给你弄好得了,反正四合院那边也得打家具。”小妹忙得不行,估计分身乏术。
姜红兵当然也忙,不过虱子多了不咬,照顾小妹他乐意且认为是自己本分,时间嘛,挤挤也就有了。
姜宁想了想,“要不,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吧,看选哪个木料好。”
她心中一动,这时候的黄花梨紫檀木啥的,估计便宜得很,杨市省会可不比林县小地方,高档木料肯定有的。
“要不,那咱们干脆下午就去?”
既然姜宁要去看,肯定得腾时间出来了,择日不如撞日了,暂停营业半天,也算散散心休息一下,连轴转工作也累得很。
“成。”
兄妹都是爽快人,说干就干,不过去木料市场之前,三人去把剩下的两处房子也看了。
两处都是青砖黑瓦的民居小楼,一处三层,挺大的,一层足有近百个平米;另一处则是两层,小点一层约摸七八十平米,不过这处有个大院子,还种了颗枝繁叶茂的大枣树。
这两处房子不错,整洁结实,姜家兄弟虽然住四合院,但资金充裕也就一人一栋入手了。
接下来,姜宁先回去招呼田斌一声,兄妹三人就开车直奔木料市场。
第62章
姜宁来木料市场只是一时兴起的, 但来到以后她真是震惊了。
进了后面几个仓库, 其中一个是堆得满满的海南黄花梨, 还是足年份的野生老料, 密度高手感润, 黑色花纹流畅自然,气味延绵醇厚。
还有紫檀木, 正宗红酸枝,鸡翅木等等。
据工作人员介绍, 木料市场最受欢迎的松木一立方二十五元,他看着姜家兄妹似乎对黄花梨等更感兴趣,随后就跳过其他, 直接说贵的。
黄花梨一立方二百五十块,紫檀木一立方六百三,红酸枝三百, 鸡翅木也是两百八。
其实, 这个价格在姜宁看来极低极低, 简直是物超所值, 但对于时下老百姓来说, 仍然可望不可即, 毕竟不能吃不能穿的。
所以工作人员介绍完毕后, 不忘补充一句, “同志们,咱们这的木材,一立方木以上起卖。”
“行, 咱们知道了。”
姜红兵点点头,顺手给工作人员塞了一包牡丹烟,与喜笑颜开的对方寒暄几句,才低头问小妹,“宁宁,你说咱们买哪个合适?”
当然是紫檀黄花梨后面这几种啦,松木啥的就不要考虑了。
姜宁很兴奋地问:“二哥,你手上的购买证明能买多少木材呢?松木和紫檀都一样算的吗?”
“五十立方。”
换了这么多,是因为那人手上有这么多。不过姜红兵本来没打算都买完的,毕竟五十立方木材打家具,打出来非常非常多了,自家加上小妹家根本用不完。
他压低声音问:“咋啦宁宁?”
工作人员并没有凑上来,兄弟俩默契挨在一起站着,挡住小妹,三人悄声商量。
“大哥二哥,我觉得这好木材以后肯定大涨,要不咱们囤点吧?以后自家用也成。”
这何止是大涨,简直是暴涨,可惜是在公家买木材,那个证明这个手续一大堆,不是想囤就能囤的。
姜家兄弟琢磨半响,也颇为认同,姜红兵点点头,“我看行,那今天咱们就把五十立方都买了。”
“改天我再找找关系,看能不能再弄点购买证明。”
“成,二哥合适就弄,不合适就算了。”
能囤点当然好,但如果耗时耗力还未必有结果还是算了,毕竟兄弟俩都一大摊子事,姜宁末了不忘叮嘱一句。
听着小妹循循善诱,作为二哥的姜红兵好笑,他故作严肃点头,“宁宁说的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