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科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止天戈
平时这些女同事朋友最喜欢的,就是聚集在一块八卦老板的事情,比如喜欢什么样的女孩,有什么爱好等等。
可对于这些,她却并不熟悉。朋友和同事们以为这是为了保密,但实际上她真的不知道。
唯一次可能近距离了解老板的机会,可能就是出差那几天时间。通过那几天以及当上秘书后这段时间她的观察,发现老板的平时的生活其实挺枯燥的。要么在忙工作处理文件,参加各种会议,要么有空的时候就钻实验室。
好像老板挺喜欢钻实验室的,只要一有时间就去了实验室。实验楼她去过,但是实验室却从来没有进去过。
对于公司的实验室,大家一直都很好奇,外界也在纷纷猜测实验室里面正在研发各种技术产品。
很多外人或者出于单纯的好奇,或者别有目的向她们打听实验室里面的情况。
可即便是公司里面的员工,能够进入实验楼和各层实验室的人屈指可数。
第一百三十二章 小小机身上面的大难题
在实验室里面呆了好几天,吴浩和杨帆一直在就‘战场清扫者’的小型高速无人机方面技术进行研究攻关。
经过之前不懈的努力,杨帆和技术研发团队已经拿出来了时速超过三百公里的小型高速四旋翼无人机。
时速三百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就意味着这种小型四旋翼无人机每分钟的飞行距离达到五公里,每秒八十三点三三三米。
也就意味着,如果我方作战靴小队与敌方部队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在一百米内释放这种高速小型攻击无人机,对方可能只有一秒左右的反应距离,根本来不及进行规避或者拦截。
即便是身手敏捷的高手,在这一秒钟反应过来并找到掩体的时候。这种高速小型攻击无人机不是固定弹道的子弹,它会快速根据对方的移动改变方向,从而捉到选择最佳的角度来攻击目标,基本上不会给敌人任何躲闪机会的。
什么是最佳的角度,也就是说最合理角度。理论上五百四十度无死角,除了踩着的土地,其它地方都有可能来袭。
同等距离手榴弹枪榴弹也能起到作用,但远没有这东西致命。
如果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作战小队有足够的这种高速小型攻击无人机,那么理论上很可能会在一瞬间解决战斗。
高速小型攻击无人机集群起飞,向敌方阵地飞去,通过侦查系统寻找到敌方目标然后进行攻击。全程可以由‘战场清扫者系统’自己负责,也可以人工干预。这无疑可以说将改变未来近距离作战,城市巷战,复杂地形作战的作战规则和作战形式。
当然想法很美好,但真正研发的时候却困难重重。无人机的速度是提升上来了,甚至还有富余的提升空间。
只不过在自动巡航规避障碍物上面,以及在智能发现识别目标上却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难题。
首先那就是如何解决这一大堆传感器和设备安装到尺寸只比成人巴掌大一点,而且载荷十分有限的小型无人机上面。
这就像是将无人驾驶汽车上面的设备和技术全部集中到这么一架小型设备上面,是对于硬件集成方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其实他们这项自动巡航规避障碍的技术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很像,但也有很多不同。
首先都是无人控制,自动航行,不但要规划路线还要规避障碍,速度也都非常的高。
但是汽车的速度还是远远比不上他们这种小型高速无人机的速度,并且汽车其实是有路线的,只需要在道路上进行二维平面的运动,也就是左右方向和加速刹车。
而无人机在空中飞行,它的运动轨迹是立体的。路线多种多样,所遇到的障碍也各种各样,远比道路上要复杂的多。
并且因为速度快,所以要对于所侦测到的障碍物进行快速定位并重新规划路线改变方向,这一切都要在千分之一秒甚至是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进行反应。不管是对于硬件本身,包括无人机,飞控系统,传感器等等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
另外处理系统软件也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难题,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处理这些数据或者说实时处理这些数据,这对于系统研发人员,包括吴浩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因为这是一种小型高速攻击无人机,所以它的载荷其实十分有限。除了必要的机载电子设备外,还要搭载电池,以及攻击使用的弹药。装药量多少,这也就直接关系到你的小型高速攻击无人机的威力
第一百三十三章 技术上的分歧
当然了,这还只是关于无人机高速飞行和穿越障碍方面的技术难题。
想要这款无人机能够快速发现目标,并识别目标攻击目标,这也是一个摆在他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先得弄清楚他们这款‘战场清扫者’高速小型攻击无人机集群打击系统到底是用来针对那些目标的。
首先最主要的目标肯定是针对那些敌方在非封闭环境中的士兵了,这是这款打击武器最主要的攻击对象。
其次则就是一些弹药堆,迫击炮阵地,或者一些重要敌方军事节点。
另外在吴浩的设计中,这款攻击无人机也会对于一些轻型车辆有一定的攻击作用。当然了,单架无人机装药量有限肯定不行。
但如果对在无人机装药量上进行特殊设计,使得它能够向前定向爆炸的话。多架无人机组成一个攻击小队,短时间内对于目标的一个点进行连续攻击,那么定向爆破所产生的高压金属射流也会对于车辆较薄的车体造成击穿效果。
这个原理有点像一些串联装药的破甲弹或者是串联装药的钻地弹。在面对超高强度装甲或者超厚混凝土掩体的时候,破甲弹和钻地弹就是利用这种连环爆破的放松递进,直到穿透防护装甲抵达目标内部。
如果将侦查发现识别这个任务交给人的话,那肯定没问题。即便不是受到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分别出那些是人,那些是车辆。而受过专业训练的战士更不用说了,他发现识别的更快,也更加准确。
当然了,人也有局限性,因为人很难识别那些躲藏伪装隐蔽起来的车辆,人员。
所以这时候就要借助设备的力量了,可如何让设备或者说系统自己判断目标身份并进行选择性攻击呢,这也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人员的识别,目前对于人员的识别主要是来自于红外探测,雷达探测,音频探测,以及视频图形探测这几种技术。
这些技术最早并不是都运用于军事,还有很多其实是用于人道救援。只不过随后被互相吸收改进,然后服务与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领域。
没错,就是矛盾。运用到军事领域,这些技术就是为了发现敌方,然后消灭敌方。
而运用搜救领域,则就能够搜索发现那些被掩埋的受困人员,从而拯救他们的生命。
所以终归到底,技术其实没有错,错的是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它的人罢了。
回过头来,说白了,这些技术就是利用人的身体生理体征对人员目标进行侦查识别。
比如红外探测,就是利用任何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产生红外辐射的原理对人员进行探测识别。
尽管这世界上有红外辐射特征的物体很多,但是人体的红外辐射特性与周围环境的红外辐射特性不同。红外生命探测仪就是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别,以成像的方式把要搜索的目标与背景分开。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成像仪,在军事上进行了广泛的运用,原理和技术其实并不复杂。
而雷达探测呢,则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制成,通过检测人体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微动,从这些微动中得到呼吸、心跳的有关信息,从而辨识有无生命。
相比于红外探测,雷达主动探测的方式使其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音、现场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电磁信号连续发射机制更
第一百三十四章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其实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我们普通民众也都能接触和运用到。
其实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接触最多的那就是手机的相机,现在的智能相机已经能够识别出相应的对象然后进行优化。比如人脸,它就会自动美颜。比如植物,它也会自动调色,使其颜色更加鲜艳。
此外,还有千度所开发的识图辨物,识图翻译等等功能,这都属于图像识别的范畴。
除了这些以外,其实这项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方方面面。像城市‘天眼’系统,它就能识别监控摄像头中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身高,性别,年龄,穿什么衣服。还有车辆的车牌,什么车型,颜色等等。
甚至一些利用一些高清摄像头,还能识别出人员的身份等等。
军事上面运用这项技术最多的还是侦察领域,比如卫星照片或者侦察机高空照片的信息采集和比对技术,就是图像识别技术。
要知道一张卫星照片或者一张高空对地侦察照片都是上百上千平方公里,但靠人力来进行信息采集和图像比对的话,那这个工作量绝对是巨大的。
所以这时候就会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对侦察照片中的有用信息进行采集。然后与之前旧的侦察照片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不同的信息,再交给人员进行具体的分析识别。
而武器领域,图像识别匹配制导这也是目前导弹技术领域比较前沿的制导技术。
在这项技术之前,导弹的制导方式,这里指对于移动目标的侦察捕获。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雷达搜索,红外制导这两种方式。
而这两种技术虽然比较成熟,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两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反制干扰。比如针对于雷达波所采用的吸波反射隐身涂层,或者抛撒金属箔条。针对于红外制导,则采用的红外诱饵弹或者是降低本身红外特征等方式。
而图像识别匹配制导呢,其实就是对于捕捉的图像进行分析,然后与数据库里面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识别出目标进行攻击。
图像识别匹配制导看似简单,其实也很复杂,它分为光线成像匹配制导,和微波成像匹配制导。除此以外,还有激光成像匹配制导。它的原理有点像我们能接触到的3d扫描仪的原理,也是利用激光束对于目标轮廓进行扫描测距,从而计算出目标的轮廓大小。
也因此,图像识别匹配制导的精准度很高,而且抗干扰性强,是当前精确制导技术的主要制导方式。
庞易飞所主张的就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对无人机进行探路导航,以及思索识别目标,引导攻击。
双方本身没什么矛盾,这只不过是单纯在技术上面的分歧罢了。
虽然争的面红耳赤,但并没有失去理智,之所以争论其实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这个项目。
吴浩看了看互不让步的二人笑了笑,然后起身将窗户打开,让会议室里面的烟雾散散。
最近持续的高温,使得大家都躲在空调房内不愿意出去,甚至连窗户都不愿意开。
一阵热浪袭来,吴浩示意一边的技术人员将风扇打开,加速烟雾散去。
而他呢,则是将椅子诺在窗口的位置坐了下来,重新点上一支烟道:“你们双方的理由都很充分,谁更好一些我不作评价。即便是我作出线路选择了,我相信有一方心里肯定是不服的。
既然这样,那咱们都研究吧。你们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坚持是对的,我想那时候输的那方肯定会心服口服。
不过我要提醒你们的是,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八月中旬我们就得去参加军
第一百三十五章 智能语音辅助系统项目组成立
在实验室里面呆了一个多星期,吴浩不得不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出来处理其它的事情。
首先就是去参加与空军装备研究所所共同研发的智能语音辅助系统项目组成立仪式,以及首次全体工作会议。
其实项目组的成员之前好几天就已经在一起进行磨合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正式成立罢了。
作为浩宇科技的负责人,以及这个项目的首席副总设计师,成立仪式和首次工作会议他肯定不能缺席。
至于总设计师呢,则是钱建元院士。不过他这个总设计师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并不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研发上面,这也是我们很多项目组的特色。
所以项目组的具体研究工作,其实是由吴浩和军方派遣的副总设计师以及项目负责人三人负责。
当然了,他主要负责的还是技术方面,其它工作概不插手。
早上收拾打扮了一番,吴浩乘车来到了航空工业公司安西分公司的一处研究所。
他们的智能语音辅助系统研发项目组就位于这处研究所里面,为此研究所领导十分重视,为他们在实验楼中特意腾出来了一层共他们项目组使用。
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方便保密,因为是军方重要科研项目,所以保密程度很高。这次吴浩只跟司机李文鸣两人来到这里,并没有惊动其他人。
除此以外,因为是专门的研究所,所以各项设施和条件也相对比较好。
军方这边对于这个项目十分重视,所以首批资金和相关的研究设备在项目正式立项后就很快配发了下来。
研究所的位于城东,所以距离他们公司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不过交通比较便利,开车不堵的情况下也就二十多分钟半个小时左右。
在门卫处进行身份核实登记后,他终于进入了这座研究所。进去不久,就有人专程将他引领到了项目组所在的实验楼层。
刚从楼体间出来,吴浩就看到罗凯领着一帮人站在门口呢。看到他来了,罗凯大笑道:“哈哈,小吴,总算把你等来了。”
“罗主任,抱歉,让大家久等了。”吴浩连忙歉意道。
没错,这次负责这个项目的正是罗凯。可能组织上考虑到罗凯和吴浩的关系比较熟,方便搭档,所以就将他派来了。而且本身罗凯在之前在赵鸿哲赵老的项目组中,其实也负责的是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所以对于这方面比较在行。
“没事,没事,知道你忙,我们都能理解。”
罗凯摆了摆手,然后冲着他介绍旁边的人道:“这位是郑程伟同志,是咱们这次项目的副总设计师,主要负责军事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你好,郑总!”吴浩握住眼前这位四十多岁,胖胖的带着眼睛的中年人的手笑道。
“你好,吴总!”郑程伟要换着他的手笑道。
哈哈哈哈……
听到两人的打招呼,众人都笑了起来。
吴浩称他郑总,其实就是总设计师的意思。而郑程伟称他吴总呢,则就有两重意思了。一个是总设计师,另一个就是总经理了,这都符合他的身份。
“小吴,小吴!”吴浩连忙笑着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