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易楠苏伊

    于是上山下乡就是这些人最好的去处。这些无法无天的学生,以为来乡下还可以继续闹革命,简直荒谬。

    钱淑兰撇嘴,“他们连m主席的文件都没有好好解读,明明他们才是被教育的一方,还想教育咱们,真是可笑。”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亲们的打赏,么么哒

    第261章

    回到生产队,王守泉就给这些知青们安排下地的活计。

    本来嘛,再过两个月就要夏收了,麦地里的野草多如牛毛。大家伙为了多挣工分,喂完鸡都会下地。

    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哪里干过这种活。

    太阳火辣辣地头顶照着,麦地里的野草像是怎么都拔不完似的。

    偏偏他们还不能偷懒,因为人家是按量来计工分的。他们拔了半天,连人家的三分之一也不到。

    钱明华特地走过来提醒他们,“你们这个速度不行啊。你们每人都要了十个工分,应该一天拔完的,可照你们这个速度,今天哪里能完成?如果你们完不成,明天就得等你们把今天的都拔完才能重新给你们分任务。”

    一个女知青用袖子抹汗,似乎要哭出来似的,委屈巴巴的,“这草也太多了。我们哪里干过这个呀?”

    钱明华可没有怜香惜玉的心思,黑着脸道,“难道谁天生会种地不成?我们也是从拔草开始干起的。如果你们不干活,就没有工分,工分不够是分不到粮食的。我言尽于此,到夏收分粮的时候,你们可别瞎嚷嚷。”

    另一个女知青咬牙道,“刘秀丽,别说了,咱们还是干活吧。”

    不干不行啊。革




分卷阅读528
    委会的人根本就不给他们做主,还让他们好好听生产队的话。

    这些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他们根本就没粮食吃。这些日子,他们花空心思想跟社员们套交情买粮食。

    可无论他们出多少钱买粮食,社员们就是不肯卖。

    后来她用话套,才知道。原来这些干部们私下里给社员们下了死命令,不许私下卖粮食给他们知青。

    如果说一开始他们还能去公社告状说这些社员们拿粪泼他们。

    那买粮食这种事情,连告都不行。因为这是投机倒把,是犯错误,人家拒绝你是正当理由。

    刘秀丽有些不甘心,原以为下乡是来支援农村建设的,还说是大有作为,她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一切都是假的。

    他们这是上当受骗了,可他们不敢说出来。因为这是上面的政策。

    刘秀丽只能想办法写信给家里,请他们帮忙疏通关系,好让她回城。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这一个月里,知青们已经从刚开始的激进,转变为认命。

    虽然干得还是不怎么快,可至少为了不饿肚子,还是咬牙坚持了。

    刚开始的两天,他们只能吃自己带的一点干粮。后来到了第三天,村里的干部们终于大发慈悲。

    按照他们现在的工分值预支口粮。

    十个工分预支一斤,于是大家伙辛辛苦苦干了两天活才攒到的十来个工分,到最后也只能预支一斤红薯。

    这一斤红薯只能吃个半饱。为了不饿肚子,大家只能努力去挣下一天的。

    倒是没人再抱怨了,全都老老实实下地挣工分。

    只是到了晚上,大家伙全都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这些也不过才半大孩子,社会经验没有,只凭着一腔热血,哪里能想到什么好法子。

    最终他们也只能寄希望于家里,纷纷写信回去,请家里帮忙疏通或是让家里寄些粮票过来。

    当然他们要下地挣工分,自然是没时间去镇上邮局的。

    有人就托到王守泉这边,请他帮忙送信,他倒是一口答应,甚至还问起其他人要不要帮着一起寄。

    他一一接过大家递过来的信,看到他们连邮票都贴好了,封口也封好了。他扬了扬信,笑眯眯地对大家道,“你们放心,我很乐意帮你们捎信回去。你们都回去才好呢。省得你们老嫌这嫌那的,在我们生产队里瞎折腾。”

    众知青脸都绿了。

    这天中午,钱淑兰到大队仓库这边登记账目,王守泉正在查看邓兴明记的账。

    王守泉听到她起知青的事儿,忍不住又重复一遍,“三婶子,你是说要选两个表现好的知青,到养鸡场扫鸡屎?”

    钱淑兰点了下头,“这事等他们收到家书之后再宣布吧。”

    王守泉有些惊讶,“为啥呀?”

    他一直以为三婶对这些知青没好感的,所以才让他们下地。可谁成想,三婶居然肯让他们进养鸡场。

    钱淑兰也是没办法。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哪里会老老实实种地呢,眼前的形势不过是因为被逼无奈。她叹息起来,“上面是不可能让他们回去的。短时间内这些人还能坚持,可时间一长,哪里还有那个毅力,估计会有人开始走歪门邪道了。”

    钱明华从外面走进来,听到她的最后一匀话,纳闷起来,“他们能走什么歪门邪道?”

    钱淑兰也只是听她奶奶说起过的。插队的时候,有许多男知青在乡下结了婚,等返城之后就音讯全无了。

    还有些女知青嫁给乡下人,也生了孩子,回城之后连孩子也不要了。

    据她奶奶说过,几乎很少有人留下来的。大多都是一去不复返了。

    钱淑兰把接下来的情况一说,钱明华和王守泉瞪时变了脸色。

    王守泉有些难以置信,“难道他们这些人就不回去了?”

    王守泉一直以为他们插个一两年队就回去了。怎么照三婶子的意思是长期扎根了呢。

    钱淑兰略想了想,“短时间内应该回不去吧!过个七年八载的说不定能有机会。”

    王守泉和钱明华对视一眼,心里都开始打鼓。

    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年龄最大的都有二十,最小的有十五。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可不正是结婚的年纪嘛。长得白净又漂亮,比他们这些乡下小伙子,大姑娘长得好看多了。

    再加上乡下人又没见过什么世面,如果这些知青们用花言巧语一勾,可不就一勾一个准。

    为了不想干活,这些知青就跟乡下人结婚。等回了城,知青们就会把这些乡下人踹了,觉得乡下人磕碜,丢他们的脸。

    王守泉略一思索就明白钱淑兰的意思了,“三婶子,您是想让他们先吃过大苦头,再来干扫地的活,就不会觉得日子太难熬了。”

    钱淑兰点了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扫地也就是脏一点而已,并不需要太弯腰。比下地拔草可要轻快多了。

    只要不是太好逸恶劳的人都能干下去的。熬个七八年,就能有高考的机会。

    钱明华也觉得这主意不错,让这些人有了点希望,也省得他们动歪脑筋,“我觉得等夏收之后再宣布这个决定比较好。”

    王守泉也点头同意。估计等夏收之后,这些人应该能收到家书,就知道他们是回不去了。

    在他们最难过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希望,也省得闹腾起来。

    钱淑兰在仓库这边登完账,就直接回了养鸡场。

    孙大琴正在凉棚下记账,看到她来,立刻从凳子上站起来,急赤白脸地样子,“娘,你快帮我劝劝丽珍吧。”

    钱淑兰拍拍她的手背,“咋地啦?”

    孙大琴苦着脸,“娘,丽珍要搬到省城去住了。”

    钱淑兰‘哦’了一声,随口道,“那不挺好的嘛。这小两口也不能一直分开两地吧。”

    这应该是正国做的决定。这小两口非常有意思,别看徐丽珍比正国大三岁,可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徐丽珍全听正国的。

    过年的时候,正国就跟她说过,省城特别乱,比县城乱多了。

    想想也知道,她那符纸并不是特别有效果。

    刘关县的百姓们相信,是因为之前有



分卷阅读529
    过一次预言,而且还成功了。

    可其他地方是第一次,大家只能算是半信半疑。

    现在闹事的红卫兵们全被弄到下面来了,省城应该恢复原样。

    正国想接丽珍过去,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

    孙大琴却受不了,正国是她最喜欢的儿子,他在省城上班,那是没办法。

    于是她把一腔热情全都转移到龙凤胎上面了,天天都带着丰产去看小宝宝,时常给小孩子买吃的,做衣服之类的。

    现在乍然听说,对方要去省城,她哪里受得了。

    她红着眼眶,一个劲儿地哭,“娘,我舍不得俩个孩子。呜呜呜。。。”

    钱淑兰拍拍她的肩膀,“你也要为正国考虑啊。自打孩子出生,孩子已经十个月了,他也就见过三回。”

    过年一回,期间又请假回来过两回。

    钱淑兰叹息一声,“如果孩子一直待在乡下,时间长了,孩子该不认爹了。”

    孙大琴抹着眼睛的手一顿,被钱淑兰劝服了。可她还是伤心。

    钱淑兰只好带着她回到村里。

    徐丽珍正在家里收拾行礼,看到两人进来,忙起身招呼。

    两个孩子正在睡觉,等钱淑兰和孙大琴看过孩子之后,徐丽珍就招呼他们到外面坐。

    钱淑兰笑着道,“你到了省城有住的地方吗?”

    徐丽珍笑着点头,“正国已经在省城买了房子。”

    孙大琴立刻急了,“这孩子咋连买房都不跟我说呀。他手里钱够不够啊,不够我这有呢。”

    徐丽珍忙摆手,“够的够的,这些年咱们攒了不少钱。娘,你不用担心。”

    孙大琴垂头丧气,看着徐丽珍摆放在桌子上的藤筐,里面全是俩孩子的衣服,其中还有几件是她买的。她的眼眶又红了。

    徐丽珍还是非常感激婆婆的,她住院的时候,做月子的时候,全是婆婆照顾她的。孩子晚上尿了哭了全是婆婆照顾。

    徐丽珍搂着她的肩膀安抚道,“娘,以后等你们不忙的时候,就过去看我们。就在省城,不远的。”

    孙大琴眼睛一亮,可随即又低下了头,“我还要带丰产呢,哪有时间去。”

    钱淑兰眉毛一挑,“下半年丰产不就四岁了嘛,这个年纪可以送到育红班了呀。”

    虽然乡下没有育红班,可县城有的呀,当初她刚穿过来的时候小蝶就是上育红班的。

    孙大琴一拍大腿,惊喜道,“我咋没想到呢。等正康回家,我就跟他说。给他们带孩子吃力不讨好,要不是心疼丰产,我早就不想带了。”

    钱淑兰叹息一声。虽然孙大琴也疼丰产,可她还是最疼正国的孩子,甚至连正国的女儿都比丰产要金贵一些。

    过了两天,钱淑兰让正军赶着马车把徐丽珍和她弟弟以及双胞胎送到省城。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解释一下,知青是分为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1969年之前):自愿下乡,这些人有的成为了劳模,有的受不了苦托家里关系回去了,没有关系的就留下来了。

    第二阶段是(1969年):怀揣乌托邦理想下乡,就是文中的这些人,他们是第一批大规模的下乡。因为有第一阶段竖立的典型,他们就以为自己也能做到。可下乡之后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把生产队搞得乌烟瘴气,整天批这个斗那个。但上面的领导已经不支持这些人闹了,于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些人渐渐的也就老实了。

    第三阶段是(1969年之后):知道下乡苦,可不得不下乡。所以他们下乡之后是老实的。

    第262章

    七月的天,即使是早晨,也很燥热。

    王家村却丝毫没有感觉,为了地里的庄稼,整个村子都忙起来了。三岁以上的人全都要下地。

    大人们领到自己负责的区域之后,带着家里的孩子到地里忙活。大人收麦子,小孩捡麦穗,干得热火朝天。

    钱明华一直站在边上指挥大家拿工具,等村里人都走了,他抬头瞅了眼天色,朝旁边的记分员道,“知青过来了吗?”

    记分员摇头,“还没来。”

    钱明华眉头紧紧皱起,嘴抿得紧紧的,显然是发怒了。他正想大踏步往食堂走,就听记分员指着村口的方向,“那些知青来了。”

    钱明华抬眼去看,心沉了片刻。

    一直等了半个多小时,那些知青们才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不紧不慢地速度让钱明华十分恼火。

    钱明华沉着一张脸,勾起嘴角露出一个很诡异的微笑,“我忘了跟你们说件事,我们养鸡场最近要招两个扫鸡屎的,会从你们中选两人。”

    知青们揉着惺忪的睡眼,听到他的话顿时抖了个机灵。

    待仔细回想一下,有人不由得嗤笑起来,“扫鸡屎?这么脏的活我才不稀罕。”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有一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小伙子问,“扫鸡屎一天能有多少工分?”

    “十个!”

    十几个人顿时愣住,这么多?

    一个个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全都围了过来,“选我!大队长选我吧!”

    钱明华无视这些人苛求的眼神,面无表情地道,“选人的规则只有一条,就是工分值最多的两人!一男一女。”
1...243244245246247...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