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狩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榕




狩宋 第九十八章 赵廷美的蜜月
范旻已经返回金陵复命,赵廷美却**走。
燕京,皇宫是谁都能进的地方,而且谁都能自己跑去告状,会有专门的小吏接待你。
原因是大周的朝廷并不在燕京,而是在昆仑,而总务长高继冲,并不想当皇帝,他甚至不想当官。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最不想当王爷的王爷,就是燕国公高继冲了。
所以皇城,就是五院以及总务府的办公区。
燕京城,除了皇城,外面就是一些大农庄和农场。
接待也是有的。东西南北两条街道分布,但是除了一个餐厅和酒店,绝大多数商户,本身并不卖东西。燕京,因为交通的关系,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这里储存和中转。
两条铁路线与大型的货场是这里主要的特色。
这里有很多会开车的搬运工,他们用一种奇怪的车子搬运货物。
为了节约成本,一些工厂也在两条铁路的周边分布。
镇江机器局在这里建了一个织布厂,主要是为了学习渤海的混纺工艺。渤海的混纺工业非常复杂,包括了各种纤维原料的处理,染色、各种纤维材料的特性、复杂的纺织机器,更加重要的是纺织工人的培训。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手艺,而是一门科学。
想要用各种不同的纤维,编织出耐洗耐磨,不变形的混纺布,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渤海混纺布有着非常多的功能。
镇江机器局当然不会想要把这种技术全部学走,因为那根本不现实。但是混纺机器和混纺工艺,对于制造厚面料,并且提升面料品质还是非常有用的。
赵廷美也不会想要学渤海人,把各种纤维都拿来实验一番。他只想用两种纤维,就是棉纤维和蚕丝。
既然只有两种原料,所以燕京工业局还答应专门为大宋设计一种纺织工艺相对简单,但是效果不差的纺织机械。当然那是渤海称呼的“纺织”,李二姐认为编织机的名称更加准确。
机器有了,厂房有了,生产起来,但是产品却在渤海卖不动,渤海人嫌弃它只有保暖作用,只能运回大宋销售。所以这个工厂的产量规模被压到了最小,主要起到了帮助镇江纺织厂培训工人。
燕京比较火爆的工厂,是小型的兵器,或者说是工具厂。他们还沿用了人工的锻打技术,只是换成了一种机器锻打锤,配合人工锻打,能够为人定制随身的各类冷兵器。
这在学生中非常受欢迎。渤海学校,似乎从一开始就教孩子们,每一个人的肌肉骨骼都不同,就连经脉位置也稍有差异。他们的力量结构也会不同,加上技巧性的训练,就更加千奇百怪。
所以他们身上的冷兵器种类之多,每一件兵器的长短大笑厚薄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门科学。
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皮具厂或者加工作坊。各种各样的兽皮,山上的,海里的,天然的,饲养的,品种多的让人惊讶。每一种皮质,根据不用的用途,还有不用的后期处理方法。有增加防御的,有增加柔韧性的,也有单纯为了增加美感度的。
渤海人对于身上穿的武装挂具,已经发展到了不能称之为挂具,而是一种私人订制的工艺品。它们除了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携带兵器之外,还有帮助人发力,增加人的敏捷性和力量的作用。
渤海的用具成品,可以说**标准。有标准的是名目繁多的小型零配件。
只有这些标准件,才是放在商场的货架上进行销售,或者订购的。
每一种小型部件,都是一种比手表还要复杂的小型机械结构的组合。这种东西反正赵廷美也不知道有什么样的作用。
赵廷美能够理解,为什么渤海设准务所,来规定进入渤海的品质。因为达不到这个品质,就是作为原料,也是要被渤海人嫌弃的。
赵廷美和很多商人一样,搞不清楚渤海到底是有标准,还是没标准。最后的结果就是,渤海对于原料有标准,对于最终产品,有工法的区分,有品质确定,但是**不规定其尺寸。
所以渤海的产品基本上无法大规模生产,需要非常多的工匠。这种工匠几乎每个人都能到学校去传授“科学”。至少燕京的教育局就是这样规定的,他们每天都有教学要求。达不到课时要求,学生们不满意的。你会失去开办自己的加工厂的资格。
这种古怪规定让赵廷美十分不理解,但是也为在大宋地位很低的工匠,在渤海的地位与文人的地位并驾齐驱而震惊。
燕京,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的地方。
赵廷美除了在燕京活动以外,还走了平舒港,锦州港,温泉港。每一个港口似乎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平舒港是一个非常单纯的贸易码头,因为换河水变清澈,内陆带来的泥沙减少。而在海潮与大量海洋生物的侵蚀下,海岸线不断向内陆延伸。渤海完全**修建海塘,阻止陆地消失的想法。
他们很乐意海洋、湖泊与河流的扩大,他们不认为洪水是洪水,河流自由地漫出河道,形成了大量的湿地与湖泊。他们之所以不在意,是因为海洋和陆地的水产品的产量非常高。几乎达到了所有的商品数量的一半以上。
渤海人有一种说法,就是陆地是海洋养起来的,如果**水产品来补充人们的食物,人会生病,森林也会停止进化。
平舒港就在这种观念下,变成了一个有着长长的,沿着一个个岛屿和人工通道的巨型港口。他们有专门的吸沙船在加深航道和加高加厚港口设施。哪里是大周内陆与海外做生意的据点。
锦州港本来就是一个建立在山地的深水港,这里是一个工业品的加工厂集中地,也是一个军港。大部分的地方都不让去,但是需要很多原料的进口。是准务所属下厂商最赚钱的地方。
温泉港的海进现象也非常严重,现在完全变成了一个建立在岛礁上的港口。***着渤海最大的炼油厂和化工厂,生产能够替代树脂的塑料等神奇材料。这里主要是燃油出口。
温泉港,赵廷美带着妻子上岸,直接搭乘列车到乾州。
他确实**能力像游侠一样骑着马,携带武器在渤海的乡镇行走。每*都有一些自以为很厉害的世家子因此而重伤甚至丧生,但是赵廷美不缺钱,李二姐就更加不缺。李家和符家合作,现在虽然不说富可敌国,但是肯定比他有钱。
所以两口子能够在渤海的各个城市“考察”,其实就是借着考察的名义游玩,度过自己蜜里调油的新婚生活。
“陆地上的水,留在了陆地上,入海的水量是减少了,不过从热带海洋流过来的浪流,以前只是到了蓬莱和*顺,现在能够穿过蓬莱,到达辽河河口,然后沿着海岸向南,形成一个小环流。”
为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以前寒冷的燕云之地,现在的气温和降水都起来,渤海冬天都不结冰了的原因的是一位老师。
“以前渤海太小,这种海流形成不了,现在是海流反向影响陆地。这是好事情。”
老师见赵廷美夫妇听得很认真,就像他点点头。
乾州,是一个外来学生的圣地。前往乾州的列车上,几乎都是求学的*轻人。




狩宋 第九十九章 古塘
渤海,以前是一个即将**的海洋,现在海洋面积扩大,变得活了起来。
辽河,凌河,水位都变宽了,不是因为海平面的上升,而是因为受到了海潮和海洋生物沿着河道进入陆地的影响。
凌河大桥上,你能看见茂密的林带之间,凌凌的波光。
当然海侵也不会永无休止,森林和植被能够让海侵慢下来,最后完全停止。在一些海岛上,森林在缓慢扩张着陆地。一些以前就是海岛的地方,森林组成了防线,牢固地保护着陆地。
高凤研究这一现象已经十多*的时间了,她带的学生群已经越来越庞大。
海潮让以前的一些古海塘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这些古海塘,也成为了凝阳书院研究渤海沿海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这种现象,也只有辽河和凌河才有。在黄河还远远**看到,甚至可能就根本**。
高继冲和符金定也是陪着凝阳书院的学生到范塘镇学习,这个镇命的出现,完全是因为范式古塘的现世。
修建这个海塘,或者说码头的范氏族人,是范蠡的后人,或者自称是范蠡的后人。至少用海塘石碑上是这么写的。
所以范塘镇的历史要追溯到了西汉武帝时期。而范塘镇也被认为是辽河海岸线的终点。
因为范塘石碑碑文被全文发表在了渤海报上,这让范氏一些人要求在这里建一个范氏祠堂。高继冲同意了这件事,因为这会为范塘镇带来很多外来人口。
凡是能够带来人口的事情,高继冲几乎就**反对过。而且他还要为古塘公园的建成剪彩。
凌河大桥从森林中钻出来,又钻入了森林。
范塘镇站,赵廷美夫妇跟着几个学生走出车站。
范塘镇并非海关推荐的安全区,但是大概是因为这里有了重要的考古**的发现,所以安全措施加强了。
赵廷美的*纪和打扮还是很有欺骗性的。这个被母亲一直宠爱的家伙虽然有二十二岁,但是看起来和十七八岁差不多。和李二姐一起装扮成为一对刚刚结婚出来度蜜月的学生,还是骗了很多人。
只是他们两个都不敢和学生们深入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安静的倾听。
李二姐稍微好一些,她可是跟着小县君读过几个月书的人,其他学科不行,史学和医学勉强能够说得上话。当然史学也只是局限于武术史。
一出车站,那几个学生就认出了,护送这一堆十来岁的孩子当中,老师模样的燕国公和国公夫人。其中的两个女孩子就欢快地跑过去,找国公夫人,拿出了几本书让她签名。
车站里还有其它人,他们都看向那对看起来很平凡的夫妇,不过有护卫先生,阻止了人们的聚集。
“如果不是很必要,大家留给总务长和夫人一些空间,太打扰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
女卫很礼貌地道。
大多数人也都很礼貌地点点头离开。不过仍然有热情的学生大声打招呼:“总务也是来参观公园的吗?”
高继冲和符金定一边给学生的书上签名,一边抬头看向这边,微笑点头。
“你们也是来参观的?”
人群中,赵廷美十分诧异,因为燕国公,也算是一方豪强,居然和人们交谈如此随意与和谐。
公园,是一个新鲜事物。实际上他的名称叫做公共教育园,是一个为普通老百姓提供知识教育的地方。
所以“古塘公园”旁边的山石上,学者古塘公共教育园。牌楼边上两株巨大的杨柳,品牌上写了有千*的树龄。当然这个树龄是推断出来的,原因是古海塘出土的石碑上写明,古塘是在汉光武帝的时候进行了重修,并说范氏先祖从武帝末迁居此地一百余载。
不过赵廷美认为这两株古柳应该**那么大树龄。因为古塘并非一时修建起来的。
走进公园,就知道这个古塘至少经历了五次重修。最晚的一次是在大唐的时候,不过大唐的海塘已经是在公园的最边缘。距离汉朝海塘有两里路那么远。当然,大部分已经被海潮冲毁,只剩下了开进山体以及两座小岛之间还有一部分。
真正的汉朝古塘并不是海水淘出来的,还是洗砂船进行洗沙后,洗出来了一部分,发现石碑之后,就进行了一次官办的发掘。
而在汉代古塘之上,至少还有一次海塘的修建。说明这里的海岸线,曾经有过反复。可惜这一次海塘的*代不能明确判定,只是从器物大体判断是在北魏时期。
所以这就让位于北魏海塘之上的古柳的*代存疑了。因为这可能会让这两株古树的树龄减半。
五道海塘之中,真正修成的,只有三道。分别是汉,北魏和唐。中间两道是半成品,原因是泥沙淤积太快。在这个时期,辽河流域出现了大量的垦殖,草木被破坏,河水的泥沙量剧增。倒了大唐之后,速度更加快。
不过在汉末南北朝时期,这里人口锐减,海水甚至重回了汉代的海塘,逼的人们不得不在汉塘里面,又修了一道。
海塘修建并非完全**凭借,是完全从海中填起来的,而是以海岛和礁石为基础。
倒了现在。海潮和人工吸沙的配合下,整个区域内的泥沙都被清空,剩下了一个个岛屿和涨潮就会被淹没的泄湖。一些古建筑的基础被刻意保留了下来,上面重修的建筑物,用廊桥连接。风景非常优美。
中间的一个大岛上的山石,应该是被修建海塘的时候削平的,上面的广场面积非常大,范氏的祠堂就修建在那里,柱石的位置都没变,原样复原。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赵廷美的错觉,重修的建筑物,并不像祠堂,而更加像学校,墙壁上的刻石,讲述都是海塘修建历史,**特意提到范氏。因为后来的几次修建,都与范氏无关。
在其中的一块石碑前,赵廷美听到了一个女老师讲了一个“奇闻”。
老师说在汉朝时期,这里的气温要比现在还要高一些,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只有汉朝才被记载的“野华生”,而这种野花生只生长在南方。
野花生的枝干**现在的花生这么柔弱,而是类似于关于,也是花开入土,果实在底下生长,长度达到了一尺长,里面的花生仁比现在要小很多,而且数量能够达到百粒。
后来气候变得寒冷,野花生就**办法大规模种植,但是在一些**的山石之上,农学院的学生发生了这种野花生。而这种野花生,据说就连南方已经很少见了。
虽然老师主要讲的是气候的变化,但是赵廷美还是买了一小包“野花生”,可惜他**尝出花生的味道,只是非常甘甜,类似甘薯。
燕国公和国公夫人混在观众之中,听完,还笑着给女老师鼓掌。
燕国公还专门解释了不仅是花生,很多植物都会回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的。现在的花生是从海外引进并杂交后的结果,追求的是花生的产量。但是天然演变的花生可能不会朝向这方面发展,它们要快速深入泥土,用数量和厚而多汁的外壳来确保来*种植发芽和快速生长。
“人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其它物种的进化。可以推动,但是不要左右。人的知识是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和其规律。我们的一切科学,都是要善于利用物种,而不是按照人的意志毁灭物种。很大程度上,吃不饱,穿不暖,物资贫乏,是因为人不会运用,选择了破坏。”
赵廷美只能感叹,燕国公果然不是随便修一个游玩场所,而是目的性极强。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妻子,发现李二姐的眼中露出了一丝痴迷。
他有些生气地拉了一把。李二姐才醒悟过来,红着脸道:“原来燕国公是为先生。”
赵廷美没好气地道:“他创科学和哲学,本就是大学问家。”
李二姐就靠近丈夫,低声道:“这么这么大的酸醋味。”
赵廷美言不由衷地道:“我看就是歪理邪说。”
李二姐嘻嘻地笑,而赵廷美的耳朵尖都红了。




狩宋 第一百章 书报亭
燕国公是在公园的码头搭乘一首快艇离开的,而上船的护卫让赵廷美大吃一惊,因为他发现之前在自己身前身后的“游客”,很多都上了船。
赵廷美暗自庆幸自己是真**动什么歪心思,不然死掉的,肯定不是燕国公,而是自己。
赵廷美笑着摇摇头,然后跟在了已经被书报亭吸引的妻子的后面。
这是一间临水的很大的书报亭,报纸不少,但是书更加多,分门别类摆放。问了一下侍者,才知道这些书籍全是免费的,但是抄写需要购买纸张和笔墨,当然书就不能带出去了。
书籍大多属于“小学科普丛书”,渤海编书局编制,而这个渤海编书局是燕国公王府直属的机构。除了渤海编书局,就是凝阳书院编制。凝阳书院编辑的书籍种类就多了,但是主要是“历史丛书”和“文学丛书”。
吸引李二姐的,就是“南唐诗词丛书”,因为主编校订的,是唐王李煜。
南唐诗词,因为很多词人都留在了大宋,所以大宋也有各家自己出的文集。不管是大哥赵匡胤,还是最近改了脾气性格的二哥赵匡义,都和这些人来往甚密。所以这些文集,赵廷美家里几乎都有。
但是唐王李煜亲自参与编辑校订的,可没见过。李煜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很难说,因为赵匡胤现在正在努力做得比李煜好,消除这个唐王的影响。但是李煜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博闻广记却是不争的事实。
李二姐翻着文集,赵廷美却被同样是李煜主编的《南唐史》给下了一跳,因为这是一个皇帝,对于南唐建立以来的历史以及国政的反思,并且直言不讳,直接称自己是南唐,而并非大唐。
其中《宋齐丘传》、《李弘毅传》都是大篇幅,里面有很多人的评点,其中包括了李煜和高继冲。
赵廷美倒吸了一口凉气。
连忙找了《北汉大周十*人物传》翻看,和南唐史一样,都是人不故去,不立传。对于大周太祖世宗的褒扬,是毫无疑问的。两代皇帝登基时间都不长,也都是锐意改革的皇帝,政策利弊分析对错不说,对人的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完人。
《冯道传》非常详细,对这位毁誉参半的老丞相,是燕国公高继冲亲自定调。认为他在国家危亡之际,毁节救民,政事恭亲,缓苛政重农事,虽然很多政策因为朝廷不稳而无法实行,但是却对大周后十*的政策有着重要的接见利益。至于冯道重视人才培养的事情就太多了。
赵廷美低声对妻子道:“二姐,我想把这几本书抄下来。”
李二姐瞪了丈夫一眼,因为都说了不准他再叫自己小名,他还是叫了。只是一看手中的书,就笑了。
“想要劝谏皇兄啊,我可知道这几本书,有很多大逆不道的话。”
李二姐看到的是《十*传》,这本书她在高念容的书房就见过。里面对很多人的评价还算公正,对北汉高祖刘知远的评价却不怎么好,对刘承佑的记载就更加不堪。
“我觉得皇兄应该要看看这些书,比那些诗词歌赋要强。”
李二姐就掐他:“怎么嫌弃我喜欢诗词歌赋?”
见赵廷美只是龇牙咧嘴没生气,心里就软了:“好了,你要抄就抄吧,这些书在大宋都是禁书,世家们见到都是要烧掉的。”
“我只抄原文,不抄评点,皇兄也不至于生气。”赵廷美知道问题主要集中在评点上。正文记载还算中正,**那么多情绪。大概也是为了让这些书能够在大宋流行。
狼居胥,玉山镇。
日月湖的湖心岛也建了一座免费的书报亭。这是教育司新出的一项政策,各镇都要有。
玉山镇现在不仅有了幼儿园和小学,还有了一所中学。当然除了学生,教育司认为成*人也不能松懈的学习,所以才推出了这项政策。
而书报亭所在的地方,将来一定要是安全区。
北**务院辖区,喜欢科学的人,还是要稍微多一些,虽然这几*哲学开始进入学科教材。但是学术惯性还是在的。
秦德裕和田浩请高念容第一个进入书报亭,就讲了为什么要建这个免费公开的“图书馆”。
“图书馆每个县都要有,藏书很多,但并不是都对公众开放,因为有些书籍,是需要相关证件才能阅读。书报亭就完全公开,多半是科普和文史书籍。总务长的意思是专精也要兼顾博览,才能培养人的大局观。”
高念容牵着妹妹的手,不让她到处乱跑。
姬嬴还算是给了这个过来帮自己解决了**烦的“小伙子”:“说是这样说,但是人读书,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就算是这里的书再全,他们也是挑自己喜欢的读。”
田浩要比秦德裕放松很多,他笑道:“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叫小孩们要专精兼顾博览。鼓励小孩子走出安全区,你要是不能广博知识,会很吃亏。”
“如果是那样,安全区就不应该太多,人总是好逸恶劳。”姬嬴的语气还是那么冰冷。
“我们只是在镇一级建立安全区。一些口岸城市的安全区可能会大一些。我们也确实发现人口有向安全区集中的现象。”秦德裕解释道。
因为后面还有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来参观,所以姬嬴也就不再说什么,而是扔下两个人男子,走到了高念容的身边。
**提不起兴趣,因为这里大多数的书都是姐姐书房有的,而且明显印刷质量也差了很多。
就算是姐姐书房的书,也不怎么样。只有关于生物以及医学、阵法(规划)的书籍有点意思外,其它的都可以说是垃圾。
**大大地打了一个哈欠。转身就往姐姐背上爬。有这时间,还不如多睡一会儿觉。
高念容不高兴地低声道:“不耐烦也给我忍着。那些孩子都以你为榜样,你都不爱学习,以后这天地之间,好吃的东西就会少很多。”
**就撒娇:“抱着看。”
高念容不愿意再这个时候像妹妹发火,只能把她抱起来。
“不准打哈欠。”
一句话把**打了一半的哈欠硬憋回去了。
华宁忍不住笑了,而姬嬴的嘴角也翘起。
小郡主和县君的关系,那是再好过**了,几乎无时无刻不黏在一起。
她们不知道的是,高念容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训练的质量,感知力,记忆力等等都提高了一大截,就连经脉骨骼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1...278279280281282...2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