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榕
王峻不是没有优点,办事认真勤恳,在军事上思虑缜密,常常能够以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十分清廉,也十分节俭,这是这一代人差不多都共有的特点。因为这些优点,郭威对王峻还是非常看重。
可是这个人气量太小,做郭威的辅官是还不觉得,但是自己当了主官,和谁都搞不好关系。他自己还认为这是自己爽直,不觉得有什么错。
郭威几次劝诫不成,气得打压了几次。现在常常怨气冲天。
当然,王峻这个人倒是不刷阴谋诡计。有些小心眼,比如故意不管事,让手下的将领举荐等等,做的时候,竟然也不遮遮掩掩。让郭威又好笑又好气。
王峻和当初的史弘挚非常相似,看不惯文臣。开封之乱的根源其实就在不尊重皇权和文武之争,郭威即位后进行调和,文臣的地位得以提升,李谷和范质就是其中的代表。结果王峻百般刁难,这是要重蹈史弘挚的覆辙啊!
单单是这样也就算了。郭威还压得住。
可是郭威身体不行了,自己感觉支撑不了多久,而郭荣虽然说只是义子,但是郭家被杀光了,没有别人。郭荣从小跟着郭威,郭威看着他长大,为了培养郭荣操碎了心。当初将符氏求过来嫁给郭荣,就是他继承自己的位子打好基础。
就因为郭荣重视文臣,和高保融关系密切。而高保融也是一个标准的文臣,何况还有李谷,王溥等人,几乎都是郭荣推荐并重用的。
王峻看不起高保融。和孙睿永不同,对高继冲更加看不起。认为高保融只能当一个地方小吏,管管农事,修路修水渠之类就是了。而高继冲也许是个聪明孩子。但是给先生教坏了,顶多就是司农和太学博士的料。郭荣和这些人混在一起,原本能够一举拿下淮南。现在被弄得不上不下,实在不是主政的料。
王峻以前对郭荣非常好,认为他有大将之风。现在是见到郭荣就训斥一顿,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长辈。
郭威不好说什么,郭荣也好脾气的认了。但是治国不能只靠武将,文武不能偏废,这是后汉覆灭的教训和经验。郭威也好,郭荣也好,如果不吸取这个教训,那不是傻吗
政见不合,郭威想把郭荣调进京来帮自己,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理与人欲
辽国,因为耶律璟威望不够,又不能协调南北院的矛盾,而让人生了反叛取而代之之心。,
在刚刚建立的大周,也不是那么平静。王峻现在就成为了头疼的问题。王峻与郭威曾经情同手足,共事多年,一直配合得不错,河中之战,王峻的功劳不小。河北之地,符彦卿和高行周只能保持守势,真正出击的还是郭威于王峻率领的大军。开封之乱,王峻的家属和郭威一起都被刘承祐杀了。把郭威推上皇位,王峻可以说是主要的人员之一。大周建立,他为枢密使,差不多算是代替了以前郭威的位置。北汉入侵,郭威要御驾亲征,被王峻劝阻。是王峻率军北上,辽国不敢动弹,北汉的军队也被击败。郭威没动,徐州正式反叛,才由于策略得当,没有造成大祸。因为徐州距离开封太近了。
王峻的功劳大,但是日益骄纵。办事缺乏长远考虑,也不足以平衡君臣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徐州借着新税制而烦乱,他军事上是对的,可是在政治上却带头反对新税制,弹劾李谷和范质。郭威眉头听从他的意见,他居然拂袖而去,怒形于色。最后扔下公事不管,要郭威亲自去把他请回来。
王峻不是没有优点,办事认真勤恳,在军事上思虑缜密,常常能够以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十分清廉,也十分节俭,这是这一代人差不多都共有的特点。因为这些优点,郭威对王峻还是非常看重。
可是这个人气量太小,做郭威的辅官是还不觉得,但是自己当了主官,和谁都搞不好关系。他自己还认为这是自己爽直,不觉得有什么错。
郭威几次劝诫不成,气得打压了几次。现在常常怨气冲天。
当然,王峻这个人倒是不刷阴谋诡计。有些小心眼,比如故意不管事,让手下的将领举荐等等,做的时候,竟然也不遮遮掩掩。让郭威又好笑又好气。
王峻和当初的史弘挚非常相似,看不惯文臣。开封之乱的根源其实就在不尊重皇权和文武之争,郭威即位后进行调和,文臣的地位得以提升,李谷和范质就是其中的代表。结果王峻百般刁难,这是要重蹈史弘挚的覆辙啊!
单单是这样也就算了。郭威还压得住。
可是郭威身体不行了,自己感觉支撑不了多久,而郭荣虽然说只是义子,但是郭家被杀光了,没有别人。郭荣从小跟着郭威,郭威看着他长大,为了培养郭荣操碎了心。当初将符氏求过来嫁给郭荣,就是他继承自己的位子打好基础。
就因为郭荣重视文臣,和高保融关系密切。而高保融也是一个标准的文臣,何况还有李谷,王溥等人,几乎都是郭荣推荐并重用的。
王峻看不起高保融。和孙睿永不同,对高继冲更加看不起。认为高保融只能当一个地方小吏,管管农事,修路修水渠之类就是了。而高继冲也许是个聪明孩子。但是给先生教坏了,顶多就是司农和太学博士的料。郭荣和这些人混在一起,原本能够一举拿下淮南。现在被弄得不上不下,实在不是主政的料。
王峻以前对郭荣非常好,认为他有大将之风。现在是见到郭荣就训斥一顿,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长辈。
郭威不好说什么,郭荣也好脾气的认了。但是治国不能只靠武将,文武不能偏废,这是后汉覆灭的教训和经验。郭威也好,郭荣也好,如果不吸取这个教训,那不是傻吗
政见不合,郭威想把郭荣调进京来帮自己
第一百一十六章 真正的危机
油脂厂除了生产老百姓生活所需的食用油,还有相当一部分优良作物因为口味不好或者有剩余而生产燃油,其中棉籽大部分都用来生产了燃油。》,因为它的口味与胡麻,茶籽,菜籽等食用油相比还是差了很多。而且因为海产品都是捕捞的成年鱼,所以动物油脂也十分充分,经过炼制后的油脂也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如果不是要炼制燃油,很多油料作物都会被忽略掉。
现在油脂厂还是以生物炼油为主,这给老百姓种植,采集和狩猎都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收入。
工业司和农业司其实还是提倡采用这种办法炼油,因为收益的人口众多。
生物炼油还有很多副产品,重要的比如高性能火药,老百姓用的香皂、洗涤剂,工业用的润滑剂,其残渣还是动物饲料或者直接当成肥料。它的可降解性都非常好。
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产量很低,且有季节性。由于产地分散,运输的成本不低,加上如果种植花去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这种油脂与直接开采地下石油相比,是太昂贵了。
贵,产量又低。这就是为什么后世不愿意再上面花时间的原因。
所以开采石油是必然。即便是高继冲不开采,周和唐现在都在发展个人交通,孙睿永虽然没有制造技术,可是后世美国那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内燃机是吃不到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高继冲为了今后打算,《蒙学五册》是刻意流出去的,就算只是科普文本,只要有人读,那么就一定有人继续研究下去,何况渤海现在声望不低。说万人瞩目并不过分。有渤海在前面跑,后来的人再不情愿,也会跟上来。所以不管是蒸汽机,还是内燃机都会出现。只要一出现,燃料就会成为问题。煤炭和是有开采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是无法阻挡的。
孙睿永像郭威提议建造铁甲车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渤海。
当然他提的铁甲车是用木材和煤炭作为燃料,用蒸汽机驱动的体积庞大,但是能够把火炮拖动的铁甲车。那东西造出来有多大据说有三个运粮的粮车那么大。这东西能够拉动火炮,自然能拉动别的东西。所以个人运输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总会出现。
孙睿永说渤海王夺取混同江流域是为了猛火油的消息也随之而来。这让吴夏等人不得不对孙睿永另眼相看。
新税制实行之后。资本的威力在大周初步体现,不管是纺织工业,还是采矿与冶炼业,水泥产业。还是军事工业,都在飞快地发展。发展速度一点也不比渤海慢。在数量上甚至还要快上很多。
比如大周和淮南的火铳和火炮现在都得到了大量运用,轴承虽然质量不如渤海,但是已经能够自己制造。纺织机再一次经过简化,更加符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后被广泛运用。
这都冲击到了渤海的出口。因为渤海的东西虽然好,但是太贵了。有了替代品之后。渤海的商品几乎都成了奢侈品。就连玻璃,大周生产的不透明,具有杂色和气泡的玻璃也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就不要说便宜,制造简单的棉布了。
郭威再即位的两年。铁下心尽量不打仗恢复经济,在工业的带动下,农业也大规模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直接替代了桑蚕成为了老百姓布料的首选作物。在朝廷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大量的石炭矿出现,一些半官办的金属矿山也随之出现。
第一百六十五张 刁民难治
这是郭荣在江陵之后第一次见到高继冲。,
登州,表面上看起来,还属于大周,但是自从周训到京城担任吏部侍郎之后,就没有官员愿意再到登州,慕容彦超退到淮南,郭荣惊异地发现即便是莱州,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已经名存实亡。
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包括莱州的老百姓拒绝了朝廷垦荒植田的法令。他们不再广种薄收,而是听从渤海王的安排,农垦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缩小。腾出来的不适宜种植的土地恢复了牧场或者种上了树木。同时老百姓联合起来,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对于河流与湖泊的四周一定范围内,都不允许垦荒。因为那是渤海王说的水土保持区和湿地保护区。
这些草场,林场和保护区都是有人管理的,是公用土地。而这些人接受北方临时总理府和渤海学生们的培训,是准军事组织。这就导致了渤海王的控制区与其它区域的迥然不同。
渤海王的控制区一片绿色,森林连着森林,草场连着草场。而农垦区被沟渠、道路和丛林保卫。即便是冬天,里面也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而渤海控制区以外,森林基本已经消失,只有在村庄附近才有,然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即便是矮小平缓的山丘上,也是如此,因为来年,那些旱地上将种植白叠子,现在随着渤海都叫做棉花了。
年满十二岁的高继冲,身体非常健壮。就连王婉容也是。
因为从小开始练习导引,之后为了强壮两个人的身体,开始站桩修炼,加上营养充足,饮食和起居都受到严格控制。结果两个人的体型都变得很敦实,有点向膀大腰圆的方向发展。加上常年野外巡查,皮肤都变成了古铜色。老实说。除了两个人还年轻,皮肤细腻紧致以外,这并不美观。
高继冲为了王婉容的身体,也容忍这种横向发展的趋势。
渤海的那些官员因为天天能见到,对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改变没什么感觉。而在郭荣看来,这两口子怎么就长变形了没了以前的灵动,都显得很内敛,而多了像农民一样的朴实,诚恳的气质。
郭荣叹了口气:“看来这些年苦了你们了,从翩翩佳公子。变得连我都认不出来了。”
郭荣带着一队重骑从草场穿过时,那些百战精兵一个个都非常紧张,因为这些草场都不宽广,两侧甚至某些高地的森林非常茂密。就是肉眼都能看见有猛兽在里面悠闲的出没,而放牧的人包括牧人们起的马匹好像完全没把它们当回事。
而骑兵们的马匹却非常惊慌,就算是给战马带上了眼罩,它们仍然不是那么安分。
马匹的恐慌会传染给骑兵们。而骑兵们僵硬的动作同样会影响马匹。
不过好在郭荣要去的地方距离边境并不太远。
郭荣没想到高继冲会随意在一个村落里与他见面,没有避开百姓,高继冲的卫队似乎也没有进行过多的防范。他们若无其事地帮助老百姓劈柴火,返修屋顶,耕地和向地里拉肥料。
高继冲夫妇和一帮农妇们一起在菜地里采摘了蔬菜,高继冲甚至指挥一帮小家伙道池塘里挖了一筐莲藕回来。用来招待郭荣和王溥等人。
高继冲有这个习惯。这早有传闻。但是一般的人认为那是在渤海郡,总理府和卫队一定是做好了完全的安排才能如此。
但是这不是在渤海郡,而是在登州和莱州的交界处。如果说登州高继冲已经经营了两年多时
第一百六十八章 议国策
郭荣其实有些生气,因为高继冲虽然表现得像对待长辈一样亲近,但是他是把自己放在和郭荣平等的位置来说话的。⊥,
渤海,真的有了与大周对抗的底气吗
郭荣闭上了眼睛。他有些后悔太轻视这个几年前的小娃娃了,原本这是不应该轻视的。几年前,在蕲州,一个小娃娃就能和他坐在一起谈国事。那个时候,高继冲的背后没有这么多人,但是毕竟是南平国的王子。
南平国,高保融,一个敦厚老实的兄长,大嫂梁氏贤惠,两个人都不是那种奸猾的人。这些年,郭荣拥有的根基几乎都是高保融消无声息帮助自己完成的。高保融不居功,不邀赏,就是要保住这个儿子。为了保住儿子,除了梁氏生产的时候去了渤海,高保融成天念叨儿子,却从来没有说过要去看他。
看样子,高继冲和高保融长了一样的老实模样。可是怕就怕老实人有了底气和脾气。
“继冲,皇上恐怕拖不了太长时间了,不知道你对国家有何建议。”郭荣问的是建议,实际上就是要问高继冲的态度。
郭荣来见高继冲,明显是带着不满来的。只是基于与高家的关系,所以并未严加斥责。如果是郭威,那一定是下斥责的诏书,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了。这次没有,一方面是郭威的身体确实不行了,另一方面他要看郭荣处理国事的能力。
高继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头用眼光询问吴夏等人。
吴夏向前挪了半个身位。
“殿下,自从皇上即位以来,国家修生养息是对的,不过国家不能一直这么分裂下去。辽国势大,但是现在失去了渤海和高丽,少了很多助力。耶律璟无法调和南北院势力,殿下可以尝试继续分化南北院。争取南院汉官们的支持,实际一到,拿回燕云还是可能的。”
郭荣看了一眼这个已经声名鹊起的临时总理府的总理:“为什么渤海不做这件事情。”
吴夏苦笑了一下:“力有未逮,我们王爷与其他王爷不同,刚才您也听说了,他不在意有多大领土,在于如何治理地方。同为一个州,朝廷只管到了州县,派一个县令和知府,带上一些属官就够了。当年班超领西域。就是如此,幅员辽阔,达到了万里。可是班超回国,那些蜀国相继反叛。王爷认为万万不能如此,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在村镇派驻人员,最缺的是教师,医生。因为就像这个村子,就有蒙学堂和卫生所。这还是在登州。在渤海郡,我们需要为这些机构提供物资。需要对老百姓进行训练,需要管理公共安全,所以都有政务院的派出机构。所以,管理一个州县。王爷用的人要比朝廷多太多了。临时总理府现在辖渤海郡、东丹郡、登州、罗州、耽罗,监管莱州,实在力不从心。”
郭荣颇有兴趣地看着吴夏:“吴先生认为朝廷的做法和你们王爷的做法孰优孰劣”
“各有优劣,王爷在外。不容有失。而朝廷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国家一统,然后才能谈得上治理。王爷在外,凡事先打破了再说。可是在国内。打破先辈的规矩,造成的后果不用我多说,殿下也是知道的。”
郭荣可听出来了,高继冲对郭荣称臣,可是吴夏等人可没有。
高继冲补充道:“优劣可以互补,殿下前期需急,就像人大病一场,需要用人参先吊住命,等病情稳定下来,才能慢慢温养。”
&n
第一百六十九章 承诺
敬梁不再说话。≥≥,因为与吴夏只讨论内政不同。敬梁管的是军事,这涉及到了未来的兵锋所向,不是随便拿来对外人说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