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巨鳄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塞外流云
燕扬天是总参谋部的参谋长,在他看来这个官职与兵部尚书大致相当,他当即就试探着道:新六军在福冈要整训多长时间?
这得问大掌柜。燕扬天说着很是客气的伸手礼让道:请——。
马车抵达镇南王府,杨秀清总算是对宪政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下车之后进入大门,他才轻声道:这算是以不流血的方式夺取满人的江山?
看的倒是透彻,燕扬天放缓脚步,算是吧,一直以来大掌柜都是极力回避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真真是好手段!杨秀清不由的感叹了一句,元奇实力雄厚,却是引而不发,不费一兵一卒轻轻松松就夺了满人江山,与之一比,太平天国简直就是儿戏,不佩服都不行!
推行宪政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满人江山。燕扬天瞥了他一眼,缓声道:大掌柜眼光之长远,无人能及,推行宪政之目的乃是为了让我国从此摆脱王朝更替,治乱循环的宿命。
从此摆脱王朝更替,治乱循环的宿命?杨秀清登时说不话来,半晌,他才迟疑着道:那满人皇帝岂非是跟倭国一样?
傀儡而已,世世代代又如何?燕扬天轻笑道:再则,一俟时机成熟,《宪法也是可以修改的,毕竟汉族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杨秀清脚步一顿随即又跟了上去,这话虽没明说,意思却很清楚,终究还是要废黜满人皇帝!
进的院子,抬头见的易知足站在书房门外的台阶上迎接,燕扬天杨秀清连忙加快脚步,到的跟前齐齐敬礼道:属下燕扬天杨秀清见过大掌柜。
易知足满面笑容的看向杨秀清,此番灭倭,新六军功不可没!
属下不敢居功。杨秀清连忙道:全赖大掌柜调度有方,指挥得当。
不用谦逊。易知足笑道,随即热情的道:进屋说。
三人进屋落座,易知足径直道:明年,元奇将大举用兵西北,新六军可愿再建新功?
杨秀清连忙起身立正敬礼,朗声道:新六军上下,坚决服从安排,听从指挥!
坐。易知足伸手虚按了按,微笑着道:灭倭之战,新六军表现不俗,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是以才安排在福冈整训。顿了顿,他接着道:元奇新军纪律严明,军规森严,新六军不少军官怕是难以适应,再则,新六军官兵也征战多年,应该有不少官兵厌倦了四方征战,允许他们自由退役,退役待遇一视同仁。
新六军都是杨秀清旧部,从广西到湖广再到东南亚继而又到倭国,确实是长期转战,要说没有官兵厌倦,那是扯淡,尤其是被元奇诏安之后,不少官兵都渴望能够回归故乡,杨秀清微微欠身道:谢大掌柜体恤,不过,新六军缺额?
放心。易知足笑道:官兵缺额我都给你补齐。
谢大掌柜。
你呢?易知足径直问道:愿做富家翁还是继续领兵征伐西北?
听的这话,杨秀清心里一沉,他一时间有些琢磨不透对方的意图,是想解除他的兵权?还是希望他继续领兵征伐西北?他没敢多想,试探着道:但凭大掌柜做主。
易知足笑了笑,语气诚恳的道:杨军长正当壮年,军事才干卓越,我自然是希望你能领兵征伐西北,不过军旅艰苦,我尊重你的选择。
杨秀清听的一喜,连忙起身道:属下愿意领兵出征西北。
微微点了点头,易知足才缓声道:西北扩张,关乎我国百年国运,事关重大,你先参与参谋部制定西北扩张的详细计划。
属下遵命。杨秀清说着瞥了燕扬天一眼,迟疑了下才道:对倭战事已经结束,朝廷的封赏何时能下来?
无需着急。易知足笑道:灭倭是开疆拓土之功,朝廷还能少了封赏,待的对倭战事全部结束,我再奏请朝廷封赏。
1970年,祺祥九年,春,二月十六。
京师,宣武门西城墙北,在喧天的锣鼓声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在原驯象所基础上改建的资政院大楼正式揭幕挂牌——在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之后,资政院在京师正式成立,次日,朝廷裁撤军机处,成立内阁,指定恭亲王奕成为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同时任命的还有十三名国务大臣。
对于大清朝野上下而言,内阁实则就是等同于军机处和六部的综合体,十三国务大臣,元奇占据六个名额——协理大臣伍长青度支大臣解修元学务冯桂芳陆军大臣燕扬天海军大臣肖明亮司法大臣唐季昆。
尽管对此早有预料,国务大臣名额一公布还是引起朝野轰动,原因很简单,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度支大臣全部是元奇的人,这意味着军权和财权尽皆掌控在元奇之手。
朝野上下对此议论纷纷,不过,朝廷和元奇却都是心知肚明,这不过是表象,作为陆军大臣的燕扬天不可能指挥调动得了八旗新军,北洋水师也依然保持中立,静观局势的发展。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八旗新军不宜操之过急,但北洋水师却不可拖延。赵烈文缓声道:学生窃以为,必须尽快将北洋水师纳入囊中,荣禄在朝廷和元奇之间似乎是有些摇摆不定,估摸着恭王也在极力争取。
同样不能操之过急。易知足夹着香烟摆了摆手,现阶段北洋水师能够保持中立,就是倾向于元奇,操之过急,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论慈安太后还是荣禄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
赵烈文道:太后会支持北洋水师并入元奇海军?
当然。易知足颌首道:太后虽然是被逼推行宪政,但她同样不愿意看都到恭王的实力快速膨胀,对于权力被架空的帝后而言,这是极为危险的。
赵烈文点了点头,确实是危险,恭王野心勃勃,一旦整合了北洋水师和八旗新军,就有可能与元奇抗衡,对于帝后而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论恭王输赢,都是一场灾难!略微沉吟,他才道:既然太后支持,为何还要等。
等到虚君立宪那天,太后才会真正的支持。易知足缓声道:当务之急,不是国内而是西北。
赵烈文道:何时虚君立宪?
推迟一年罢。易知足道:资政院内阁都是新近才成立,需要时间磨合,西北出兵也快了,这个时候,没必要节外生枝。
欧洲似乎没什么动静。赵烈文斟酌着道:今年真会爆发战争?
易知足点了点头,战争的导火索早就埋下了,很快就会点燃。沉住气!
导火索?赵烈文这段时间可没少关注欧洲的局势,思索了一阵依然不得要领,忍不住道:大掌柜说的导火索是指?
易知足却卖起了关子,时间到了,惠甫就知道了。
见他不肯说,赵烈文也不再问,转而道:英法两国如今关系密切,普法战争若是爆发,英国会不会参战?
不会。易知足语气十分笃定,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英国对于欧洲大陆一直奉行的是均衡政策,防止一个独霸欧洲的强权出现。
法国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更是一个有领土野心的国家,而且有称霸欧洲的历史,英法两国虽然关系密切,但英国对法国一直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不可能再放任法国的强大。对于英国来说,欧洲出现一个可以制衡法国的强国,这无疑是件大好事。
京师,天空乌云低垂,细雨绵绵,慈安一动不动的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雨景,去年随着各省咨议局的相继成立,她就渐渐的懈怠政务,资政院和内阁成立之后,一般的政务她都丢给了内阁,尽管易知足来电明言延迟虚君立宪,她依然心灰意冷。
禀皇太后。当值太监躬身禀报道:恭王在外递牌子求见。
又有什么事情?慈安清楚,一般的政务奕根本不会来烦她,让他进来罢。说着,她有些慵懒的站起身来。
奕进的暖阁,态度恭谨的叩请圣安之后,依例在珠帘前的军机毯上跪下,道:禀皇太后,一连四年,永定河连年决堤漫淹,今夏以来京津连日阴雨,水患可能甚于往年。
慈安有些不悦的蹙了下眉头,‘些许小事,皇叔也要来烦扰哀家?要银子去找元奇。
奕暗自腹诽,却不得不硬着头皮道:回皇太后,元奇去年的河工银子已经划拨。
他这一提醒,慈安才反应过来,这两年的河工银子已经被她用来向英吉利购买军火了,她有些恼火的道:哀家也拿不出银子来!新的度支大臣不是已经任命了?跟他去商量。
奕一阵无语,度支大臣解修元不是省油的灯,而且对他这个总理大臣压根就不卖帐,他已经在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见他不吭声,慈安满心不耐的的道:跪安罢。
从养心殿出来,奕正琢磨着是不是直接跟易知足去电,抬眼就瞥见肃顺急匆匆的快步而来,到的跟前,肃顺急促的道:决堤了!
永定河再次决堤,汹涌的河水四处泛滥,仅仅过了两日,大清河,滹沱河水位同时暴涨漫堤,顺天保定天津河间境内一片汪洋,保定至京师需乘船,灾情之重,乃百年罕见。
上海,易知足放下电报轻叹了一声,这几年大清不太平,尤其是北方,几乎就没消停过,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震灾疫灾,轮番上阵,有时候是一年数灾,又到灾害频发高峰期了。
赵烈文看了他一眼,道:这种灾害频发的情况会持续多少年?
会持续多少年?易知足不清楚,不过他知道大清最为有名的‘丁戊奇荒’——北方各高官达四年的罕见大灾已经不远了,那是一场震惊世界的罕见大灾,饿死人口上千万,想到这里,他心情有些沉重,默然半晌,他才道:眼下正是推行宪政的节骨眼上,全力赈灾,组织移民。
天津作为水陆交通枢纽,既是各种赈灾物质的聚散地,也是灾民的聚散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灾民涌入天津城,由此也造就了天津的畸形繁华——很多灾民不愿意移民海外,长期逗留在天津城,各种人口买卖和拐骗幼儿蔚然成风。
元奇如今名声在外,在天津设立收容院专门收容离散的流量的婴幼儿,天津的各个教堂也抓住这个机会大量的收容婴幼儿,元奇的名声自然不是各国西洋教堂可以媲美的,那些个教堂不得不走当年元奇的路子,花钱买!
这一来无疑的极大的刺激了天津的人口买卖和拐骗人人口之风,不少婴幼儿被拐骗或者是买卖然后坐再转手送进了各个教堂。
对于这一情况,元奇也有所察觉,但却没在意,毕竟那些个教堂也是打着赈济和慈善的名义。nt
:。:
第八百九十四章 纵容教案
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
三岔河口是天津海运和漕运的必经之地,也是天津最早的货物集散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天津有名的商业中心之一,随着铁路的开通漕运的衰落,这里一度有些萧条,但在天津开埠之后,海运越发的兴盛,三岔河的繁华更胜往昔。
在距离狮子林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圣母得胜堂,因教堂是在原来的‘望海楼’旧址上建立的,天津人都称之为‘望海楼教堂’,这是法国人修建的天主教教堂。
紧邻着‘望海楼教堂’的则是教堂开办的一家名叫‘仁慈堂’的孤儿院,因为主要以收养婴幼儿为主,所以又叫‘育婴院’。
一辆马车缓缓的在‘仁慈堂’大门对面停下,三十出头的杜明堂坐在车里没下车,而是静静的打量着大门紧闭的‘仁慈堂’。
元奇在广州和上海都开办有规模不小的义学,主要生源就是来自各地赈灾时收容的孤儿和一些弃婴,当然弃婴基本都是女婴,这次天津赈灾,遭遇西洋教会肆无忌惮的跟他们抢生意,这事还真有些出乎杜明堂的意料。
起初他也没当回事,西洋教会开办孤儿院收容孤儿,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各个通商口岸都有,毕竟西洋教会在大清传教不易,开办孤儿院既是做慈善也能培养教徒,可谓是一举两得,花银子奖励送孤儿来的人也无可厚非,毕竟当初元奇急于扩大义学规模时也采取过奖励的措施。
不过,在得知‘仁慈堂’收养的婴幼儿接二连三的死亡这一消息之后,杜明堂对‘仁慈堂’立刻生出来浓厚的兴趣,他隐隐觉的这个一个机会。
车门一开,一个二十多岁留着辫子穿着长衫一副士子打扮的宋子皋钻了进来,杜兄怎的突然对‘仁慈堂’感兴趣了?
杜明堂径直问道:仁慈堂死了不少婴幼儿,可是确有其事?
有!宋子皋干脆的道:这段时间确实是死了不少,应该有五六十个了。
杜明堂眉头一皱,怎么回事?疫病?
不清楚。宋子皋摇了摇头,沉吟了一下,他才道:一直以来,仁慈堂收养的婴幼儿死的都挺多,能存活下来的极少,十不存一。
十不存一?这是什么情况?杜明堂一双浓眉登时皱了起来,婴幼儿的死亡率是高,但怎么也不至于高到如此地步,这’仁慈堂‘是不是有什么有古怪?
宋子皋低声道:其实很多婴儿送进去的时候,已经快死了。
杜明堂追问道:快死了还收?还拿银子买?
其实也不是拿银子买。宋子皋道:起初只是奖励那些捡到弃婴并将婴儿送来’仁慈堂’的好心人,以鼓励更多的好心人将捡到的弃婴送来‘仁慈堂’一来二去就变了味,见的有利可图,不少游手好闲,市井无赖或是买卖搜罗或是坑蒙拐骗,将婴儿送往‘仁慈堂’以获取奖励。
杜明堂追问道:快死的也要?
要。宋子皋点头道:只要是还喘气的都可以,奖励都是一样的。不等杜明堂追问,他就直接道:没人知道那些个洋教士是怎么想的。
这事不仅是透着古怪,而且透着邪门!杜明堂沉默了一阵,沉声道:查,尽快查明这些个西洋教堂的育婴堂有什么猫腻!
‘仁慈堂’收容的婴幼儿频繁的死亡不仅引起了杜明堂的注意,也在天津逐步的散播开来,加上天津城里婴幼儿失踪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人都将怀疑的目光对准了买卖婴幼儿的‘仁慈堂’。
城内外也是谣传四起,有说洋人吃婴儿心肝来延年益寿;有人说洋人专门挖婴儿眼珠心脏做药引;还有说婴儿眼珠能炼水银,各种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传言跟长了翅膀一样四处传播,弄的天津人心惶惶。
恰在这个时候,乱葬岗又发现了大量的婴幼儿尸体,尽皆是开膛破肚,惨不忍睹,消息一传开,更是坐实了那些个谣传
天津县衙抓住了两个人贩子,其中一个还是‘教民’,无独有偶,天津百姓也当场抓住了一个用迷药迷昏孩子正准备拐走的人贩子,当场就扭送县衙,一审之下,三个人贩子尽皆供认是将孩子卖给了‘仁慈堂’连价格都是一致,一个孩子五块银元,而且还供出是‘望海楼教堂’华人司事王三提供的迷药。
这一来无疑是坐实了‘望海楼教堂’买卖婴幼儿的事实,不过,知县刘杰却是犯难了,他很清楚这事一个处理不好,就是丢官革职的下场,当即就上报给知府张光藻。
知府张光藻是个官场老油子,升衙细审之后心里暗暗叫苦,直接向坐镇天津管理洋务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禀报。
第二天一早,完颜崇厚就带领知府知县提押着人犯前往‘望海楼教堂’,天津百姓一看这架势,纷纷跟随在后去看热闹或者是说为父母官们壮胆。
崇厚的本意是逼迫教堂交人,当堂审讯,与几个人贩子对质,但望海楼教堂压根就不理会,直接说教堂里没有王三这个人,崇厚既担心事情闹大不好收场,也没胆子公然强行闯进教堂搜捕,他很清楚,涉外的事情很麻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