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巨鳄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塞外流云
不是受外国势力指使?易知足瞥了他一眼,对方这话只差明说是安西冯仁轩了,如果真是冯仁轩指使,那他前往安西,可真是身陷险地了,沉吟了下,他才道:不可能!西北并没有军工基础,没人会如此短视!
没什么不可能的。黄殿元沉声道:西北满蒙势力不小,皇太后和皇如今又在巩宁,我倒是觉的可能很大,不是所有人都能象大掌柜这般眼光长远。
易知足笑道:二位是不是太小看左宗棠和冯仁轩了,若是连部下都掌控不了,他两人也不可能主政西北二十多年。
赵烈肃然道:正是因为他二人主政西北的时间太长,才让人难以放心。
多虑了。易知足缓声道:给巩宁发报,说明天抵达。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htt:////xhtl
第一千零九十章 细思极恐
见的易知足固执己见,赵烈文不由的暗叹了一声,他很清楚这主子的秉性,一旦做出来决定就很难更改,说实在的,对于长期掌握西北军政大权的左宗棠和冯仁轩两人他并不太放心,这节骨眼上,巩宁冒出来的刺杀组织更是疑点重重。
他站起身来给黄殿元打了个眼色,这才走到门口吩咐人去发电报,黄殿元可谓是亲眼看着元奇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于易知足的心性也是极为了解,对方不是多疑的角,但却十分谨慎稳健,略微咂摸了下,待的赵烈文折返落座,他才试探着道:大掌柜这是障眼法?
易知足慢悠悠点了支香烟,这才开口道:应该说是引蛇出洞。
引蛇出洞?赵烈文顿时又惊又喜,用专列引蛇出洞?
我是觉的巩宁的事情太蹊跷了。易知足缓声道:既然是要刺杀,岂会如此不小心?而且也未免太仓促了些。
巡视西北的消息早已散播开去,我们这一路走走停停,耗费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这个时间早已足够精心策划一场刺杀,各种布置也应该早就已到位,怎会事到临头还出如此大的纰漏?
黄殿元沉声道:难道是声东击西,半道截杀?
不排除这个可能。易知足缓声道。
犹豫了下,赵烈文才道:可如此一来,岂非是令我们更加警觉?
黄殿元道:即便没有这事,难道我们一路不够警觉?说到这里,他看向易知足,大掌柜,这哈密也未必安全,哈密的回王可是拥有一定的武装。
哈密回王是哈密札萨克和硕亲王的通称,清代哈密地方维吾尔族的封建领主,自康熙三十六年额贝都拉受封,世袭罔替。
按例,回王拥有有少量的专属军事武装,或者说是护卫武装——仪威营,编制为500人。
现任回王是迈哈默特,不过,这位回王身有残疾,下肢瘫痪,人称瘫王,因此,哈密王权实际掌握在他母亲——前任回王伯锡尔的福晋迈里巴钮手中。
赵烈文接着道:哈密不仅有回王武装,巴里坤还驻扎有两个团的兵力,确实是不安全。
见的易知足不吭声,黄殿元接着道:我琢磨着,若是巩宁有意暴露形迹,寻常的刺杀就很难凑效。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公然截杀或者是伏杀,甚或者是兵变,对方出动的兵力至少在两个团以上,大掌柜犯不着冒险。
赵烈文神情凝重的道:如果真是这样,不排除是下属军官以此逼迫左宗棠和冯仁轩扶持皇室。
这种猜测还真有可能,易知足默默的抽着烟没吭声,在三道岭接到电报,他没前往吐鲁番而是返回哈密,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但也有可能正好掉入的对方的圈套之中。
毕竟一路前行,沿途重镇都是戒备森严,稍有反常举动都逃不过他和左宗棠的耳目,但对于他已经路过的地方,则必然会松懈的多。
报告——。警卫团团长范恨水在门口朗声道,见的易知足回过头来,他连忙禀报道:肃相来了,随行还带了一个营的护卫。
肃顺来了?易知足心里一喜,肃顺在专列抵达兰州时染了风寒一病不起,不得不留在兰州养病,现在赶来,说明病已好了,更为难得是还带了一个营的警卫,他当即吩咐道:请他进来。
不多时,肃顺精神奕奕的走了进来,笑着拱手道:原本还以为要到巩宁才能与国城兄汇合。
易知足打量了他两眼,笑道:大好了?
几天前就好了。肃顺笑道:大夫非让多养几日,怕是旅途劳累再次染上风寒,我有那么弱嘛,不过是水土不服罢了。说着,他反问道:在肃州就听的国城兄的专列前往三道岭了,怎的又折回了?可是因为巩宁的事?
易知足点了点头,巩宁的事情怕是不简单。
听完易知足的情况分析,肃顺脸色瞬时阴沉下来,不假思索的道:千金之子尚且坐不垂堂,更何况国城兄一身系天下安危,走,马上回肃州或者是兰州。
易知足摆了摆手,这毕竟只是猜测,就此返回,没的让人笑掉大牙,我倒是有个主意,让哈密驻军调派一个团兵力乘坐我的专列前往巩宁,我等就在哈密观望。
赵烈文知道对方是想试探一下西北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当即便附和道:好主意!哈密驻扎有两个团兵力,调走一个团,我们还能掌控一个团,如此一来手中就有7个营的兵力驻守哈密,就算有变故,也能支撑到援兵抵达,而且,还能证实一下之前的猜测,探探西北的虚实。
听他连探探西北虚实这话都直接说了出来,肃顺自然也不好反对,而且有手中有三四千的兵力,也确实不存在多大的危险,当即便笑道:国城兄不愧是久经沙场,老而弥坚。
巩宁。
收到哈密来电,左宗棠颇有些意外,他没料到这个情况下,易知足居然还坚持赶来巩宁,而且是明天就到,这无异于是加大了他身上的压力,沉吟了片刻,他才吩咐道:继续戒严,大索全城,务必清除所有潜在危险。
顿了顿,他接着吩咐道:给军区打电话,着令加强沿途警戒,务必保证专列安全。
大人。幕僚李云麟迟疑着道:大索全城,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皇太后和皇上就陛驻在总督府,镇南王明日亦要入城,怕是面上有些不好看。
没什么不好看的,安全第一。左宗棠不以为意的道:真要出了事,那就不是面子上不好看了,掉脑袋都有可能!
军区司令部。
放下电电话,司令员汤秉灿皱着眉头半晌没吭声,他很是有些纳闷,易知足为什么不听劝阻,非要明天来巩宁,眼下这情况,谁知道巩宁城的刺客十分已经全部落网?
一旁的副司令员朱山海忍不住问道:什么情况?
王爷专列明天抵达巩宁,让加强沿途警戒。汤秉灿说着轻叹了一声。
朱山海道:哈密吐鲁番达城都已派驻了兵力以沿途警戒巡逻,没有必要再继续增派兵力了吧?
那是正常情况下的安排。汤秉灿道:巩宁出了这样的事,谁知道沿途会不会有问题,增派兵力。
顿了顿,他接着道:调集火车,向三地各自再增派一个团的兵力,给哈密军分区去电,听从王爷调遣,并恳请王爷,待的援兵抵达之后再启程。
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哈密。
开阔的原野上,哈密知州唐舒望遥指着一大片绿油油的棉田,介绍道:哈密的农业种植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这一大片全部都是棉田。
新疆的棉花种植是元奇提倡的,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棉田,易知足颇有些感慨,对于哈密,他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哈密瓜了,新疆的水果全国出名,不过,如今这交通状况和水果的保鲜技术都不如人意,种植水果还不如棉花。
不论是国内还是俄国,纺织业都一片兴盛,对于棉花的需求量极大,而且新疆的棉花品质也远比内陆省份要好,种植棉花比粮食更有利可图。
收回视线,他随口问道:哈密的粮食足以自保罢?
哈密人口不多。唐舒望不假思索的回道:巴里坤湖沿岸以及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之间的河流灌溉区种植的水稻和小麦不仅能够供给哈密,还能大量外销。
肃顺插话道:这个季节,油菜花已经开了吧?
回肃相。唐舒望微笑着道:哈密与内陆气候差别较大,油菜播种迟,油菜花开要到五六月间。
话才落音,一阵马蹄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易知足抬头望去,见的十几骑官兵正疾驰而来,从军装上看显然是本地的驻军,远远的,一行人就下了马,尽管在外围就已经交了枪但依然还是被随行的警卫搜检了一番才放行。
两名军官快步过来,齐齐敬礼,为首的军官朗声道:哈密军分区宋致焕前来向王爷报道。
落后半步的军官则朗声道:新疆军区,四零七师三团团长关大福见过校长。
校长?易知足饶有兴致的打量了他两眼,见他不过三十出头,便问道:黄埔生?
是。关大福朗声道:学生元奇义学毕业考入黄埔陆军学院步兵科,系六八届毕业生。顿了顿,他接着道:校长巡视西北,职部奉命前来哈密沿途警戒,特来报道。
宋致焕接着道:接军区命令,哈密军分区即刻起听从王爷调遣。
看来还真是多虑了,易知足暗松了口气,道:回营待命。
待的两人敬礼告退,肃顺赵烈文黄殿元等一行人都暗自松了口气,短短几句话,几人都听明白了,新疆军区早就部署了兵力沿途警戒巡逻以确保专列的安全,应该不只是哈密有,吐鲁番也应该有。
在巩宁出事之后,易知足发电报明日前往巩宁,军区不放心,直接让哈密军分区前来听命。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是虚惊一场。
下午五点,易知足一行才返回城内州署,谢绝了宴请,遣散了一众官员,进的房间,屏退了侍从,赵烈文一边开水冲茶,一边开口道:大掌柜是否有必要将那两人叫来详细了解下情况?
易知足点了点头,目前这状况,也确实需要了解下情况,一路巡视而来,他接见的都是大军区的司令员,即便是各省军区都安排了兵力沿铁路线进行警戒巡逻,也基本不会让他发现,当然,重要桥梁的守卫官兵是除外的。
再则,他也想从两人身上具体了解一下西北军区的情况,从中底层军官了解的情况可能不会很全面,但肯定要具体的多。
宋致焕关大福来的很快,进来敬礼后都显的有些拘谨,毕竟不论是易知足还是肃顺,对他们来说都是云端上的存在。
招手让两人坐下,示意赵烈文给两人上了两杯茶水之后,易知足才语气风趣的问道:哈密以前的驻军将领是巴里坤总兵,那可是正二品武官,你这个军分区司令员是什么军职?
听的这话,宋致焕腼腆的笑了笑,职部军职是旅长,与正二品的总兵自然是没法比的,不过,巴里坤总兵统辖的兵额也只有三千。
以前是兵力少,与现在不能相提并论。易知足缓声道:不过,现在哈密的军事地位与以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肃顺接着问道:军分区三千兵额,汉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等各占多少比列?
听的这话,宋致焕不由的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答不上来,犹豫了下,他才道:回大人,部队官兵平等,各族平等,即便造册,也无民族之分,不过,从样貌和习俗来看,汉族所占比列应该在五成以上。
官兵平等,各族平等,这个口号是易知足提出来的,他瞥了肃顺一眼,推行各族平等,可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部队是率先实行的,最早就是从西北军开始推行。
话是冠冕堂皇,不过,易知足却是清楚,西北招募新兵有一条潜规则,汉族必须过半,但随着民族不断融合,如今这一条潜规则是否还在贯彻执行,他也不敢保证。
毕竟当初西北军的大多数官兵都是与当地民族通婚,而且因为部队官兵待遇好,退伍之后也有着各种优惠政策,不论是西北还是内陆,招募新兵的名额各地都要极力争抢,其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当年各省争夺举子名额。
西北的情况可能比内地更甚,二三十年过去,当年西北军的后代入伍的不知道有多少,哪里还有什么民族之分,可以说在军中推行各族平等,西北军应该是最为拥戴的。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守株待兔
肃顺一开口就暴露了自己对西北军的无知,又被易知足不软不硬的讥讽了一句,饶是脸皮足够厚,也是面上一热,讪笑着道:西北各族杂处,部队推行各族平等利于稳定军心,也利于安抚西北各族,确实应及早推行。
说着,他看向关大福,话头一转,出身黄埔的军官在新疆服役的多不多?
听的这话,关大福不由的看了易知足一眼,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关系到西北军中的派系,他不知道该不该如实回答,易知足笑了笑,道:黄埔陆军学校毕业军官分配主要是三个方向,西北新疆安西两省,西南孟加拉缅甸,暹罗三省,剩下的是则是江浙湖广。
听他如此说,关大福便如实道:黄埔生在新疆的中低级军官约占两成左右,杨浦生也大致相当。
所谓杨浦生,是指上海杨树浦军校毕业生,大清三大陆军军官学校,元奇占了两所,朝廷占了一所——保定陆军学校。四大海军学院,元奇占了三所,分别是广州上海青岛,朝廷只有一所——天津海军学院。
听的这话,肃顺心里不免有些担心,黄埔生和杨浦生军官只占了新疆军区的的四成,而保定生几乎是不分往西北的,这也就是说西北六成中下级军官是本省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比较少见。
易知足清楚这里面的原委,这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西北两省是边疆,部队军官流动性大,本地军官不愿意外调,外来的军官则是千方百计调往内陆,时间一长,自然就变成了现在这情况,他还清楚,黄埔生和杨浦生所占的这四成军官中,是中级军官少,低级军官多。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新疆虽然没有正规的学校,却是有伊犁陆军进修学校,部队官兵表现优异的都选拔进伊犁陆军进修学校培训,这是当初西北军挺进西北时为了提高西北军战力,加强西北军基层军官素质而设立的,一直沿袭了下来。
宋致焕是西北军的老将,花地大营的团勇出身,是最早挺进西北的西北军中的一员,是凭着战功和熬资历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听的肃顺如此问,心里不由的有些不安。
西北军这些年确实有些排外,镇南王这次巡视西北,怕是不仅仅视察那么简单,若是要进行整顿,怕是有大批军官倒霉。
见的是话缝,他连忙道:军区来电,为保证王爷专列的绝对安全,已经增派三个团兵力加强沿途警戒和巡逻,其中一个团直接前来哈密听从王爷调遣,预计今晚就会赶到。
听的又调来一个团,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关切的问道:这些年西北无战事,部队的训练可有懈怠?
回王爷。宋致焕连忙道:部队的训练是常抓不懈,但凡是天气许可,训练就不会间断,部职敢保证,西北军真正能做到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南非战争,未能抽调西北军,不少军官都颇有意见。
易知足听的一笑,南非的气候,西北军难以适应,况且,内陆各军区也需要进行实战训练,不过是练练手罢了,杀鸡焉用牛刀。
转而他又问道:西北军退役老兵的安置情况如何?对于退役老兵的情况,军区是否关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