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萧玄武
别说废话了,我正好有事问你们。薛绍道,进屋说话!
一行人进屋坐下,张成吴远升起一炉旺旺的炉土,煮了热汤。
薛绍病后初愈,气色并不是太好。众将都小心翼翼的,不敢随意开口。生怕又说了什么让他太过操心的话,害他旧疾复发。
因此,他们就像是一群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的小学生那样,安静到拘束。
郭安那边,可有消息传回?薛绍开口就问。
众将都没吭声,张仁愿犹豫了一下,说道:大雪封道信使难行,暂时还没有收到郭将军的消息回复。
薛绍不置可否,再问道:朝廷那边呢?
李孝逸来过一次,当时薛帅正在昏迷之中。于是他又走了。
薛绍皱了皱眉,你们跟他说了什么?
他倒是问起很多,但我们什么都没有说,更没让他进入薛帅的房间。张仁愿连忙答道:不过他回去之后,马上就发来了大批的帐篷冬衣山炭和酒肉,说是力助我军抗过严冬。
他来的时候,我军已经撤入了城关?薛绍问道。
众将点头。
那就对了。薛绍轻叹了一声,那是他最为期望的事情。狂喜之下他连裤子都能脱了送人,别说是一点过冬的物资了。
众将都想笑,但又不敢笑,只好死死憋住。
薛绍面无表情,拿一根木棍随意的拨动着燃烧的木炭,沉吟了片刻,说道:算起来,朝廷的使者也该来了。
众将默然无语。他们心里都清楚,一但朝廷的使者到来,很有可能就会意味着,这一趟征战之旅便要就此结束了。
薛绍仍是面无表情的,轻轻拨弄着燃烧的木炭。
我的命令,还管用吗?
众将先是斗然一怔,马上全像弹簧一样的站直了身体,抱拳齐喝,末将听令!
薛绍把手中的棍子扔进了炭盆之中,火星四溅。
打开城关,雪中练兵。
是!
第892 朝廷的力量
因为薛绍这个没死成的病殃子的一句话,十万个生龙活虎的男人钻出了温暖的被窝离开了熊熊的火堆,来到了长城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练兵!
冬季练兵,这是大唐军队的一个首要传统。从大唐开国之起,无论是皇城禁军还是各地府兵,都会在冬季举行长达两到三个月的苦训。
但是敢在长城之外练兵的,薛绍是头一个。
练兵开始的第一天,薛绍不顾张成和吴远的竭力阻拦,非要骑马到城外去亲自检阅军队。张成吴远阻拦不下,只好请来众将一同帮劝。无奈之下薛绍只好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不骑马可以,我坐车也得去晃一圈!☆án☆☆ロ巴,v
众将无奈,只得接受。
于是薛绍坐上了一辆制式古老的军用轺车(四面敞露仅有伞盖),走到了长城之外。
十万大军布列成阵山呼薛帅,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薛绍从不在乎这样的风光和排场,但是今天,他觉得自己非显摆一下不可。因为自己病倒已经太久,军中各种谣言四下乱飞,军心已然动荡不稳。自己再不露一下面,士气丧尽局面失控那是极有可能。当然最重要的是,薛绍想让其他某些人,看到自己病愈之后仍要北伐的坚定信念。
以薛绍对武则天和朝廷的了解,他们的使臣必然已经在路上了,只是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
练兵开始了。
各级将领都很卖力,因为他们刚刚体会过了失去主帅群龙无首的艰难滋味。现在主帅复出了,这支军队就如同是一个失魂落魄之人,又死里逃生的重新找回了魂魄。于是对待眼下的一切,他们都充满了新的热爱与激情。
薛绍只在城外蹓了一圈,就被半强制的拉回了长城以内。最高限度,他只能站在长城之上远远的观望大军的操练。但有号令,都只能通过斥侯来传达。
薛绍感觉自己几乎快要变成一个被胁迫被架空的傀儡主帅了。只不过,这个胁迫与架空完全来自于将士们对他的尊敬与关爱,于是他只能是痛并快乐着。
大军苦训月余,绝对卓有成效。在众将和联合监督与张成吴远的悉习调理之下,薛绍的身体也恢复得很好。现在,他已经能够较为轻松的骑马和射箭了。
除夕前一天,薛绍下令全军暂停训练休息五天,全体拉回城关一起过年。薛绍给他们准备了海量的好酒好肉和点心果子,还从相邻的州县请来了几批舞伎乐师,专在各营之中给将士们表演曲乐歌舞,既添过年的喜气,又能娱乐减压。
于是三军振奋,感激涕零。
某些将士趁着兴头壮起胆子,私下弄来了一批军妓或将自己的小妾,悄悄带入了城中一同过年。虽然大唐的军律对这种事情的管制相当松散,甚至还有专门的官营妓义务提供服务,但是薛绍向来治军严格。属下的将军们收到信报之后,只得赶忙上报。
但薛绍的回答有些出乎他们的预料之外,他说:这种小事,别来烦我。
言下之意,只要他们没把事情做得太过出格,睁一眼闭一眼算了。
军中绝大多数的将士都已是数月不知肉味,薛绍的这个态度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法外开恩和意外的惊喜!
他们哪里知道,做为一名两辈子混迹于军旅的老兵,薛绍心里一直都很清楚,军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如果这个压力一直积压不得释放,内心再强大的人也承受不了多久。用古人的话说,会走火入魔。用现在的话来说,会患上老兵综合症这一类精神疾病。这既是军队的不稳定因素,也会对军人今后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要想缓解军人内心压力的最好办法,当然是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治疗。这在大唐时代的朔州显然不可能做到,于是就只剩另一个简治快速又相当有效的权宜之计了进行性处理。
张仁愿私下问过薛绍,为何这次对麾下将士如此纵容?
薛绍答说,再英勇无畏的将士也是活生生的男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情,我干不出来。
张仁愿会心而笑,说薛帅若有想法属下可以安排。
我一个病殃殃的药罐子,能有什么想法?薛绍笑道,你自己乐着去吧,不用管我了。
张仁愿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心里却想的是:我看你恢复得已经很好了,若要单打独斗一场我现在都未必是你对手。只不过是因为,那些个庸脂俗粉入不了你的法眼吧?
曾经的蓝田公子风流无双但眼界极高,就算薛绍自己忘记了,别人仍是记得很是清楚。
大年初二,除了驻守城关的将士,余下诸军仍旧沉浸在过年的轻松与喜庆之中。李孝逸带着一拨车马抵至朔州,说是特意前来犒军,并给薛驸马和诸位军将军拜年。
薛绍却知道,这是来者不善。身为一名封疆大吏,逢年过节那是最忙的时候,登门拜访李孝逸这位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客人,能从并州排到长安。李孝逸再兢业再无私,也不会在过年的这几天里顶风冒雪的从并州出发,跑到冰天雪地一毛不拔的朔州来犒军拜年。
能够驱使他这样做的,只有来自朝廷的力量。
于是薛绍就好奇了,武则天会派哪个头皮硬的家伙,前来游说于我呢?
薛帅,如何应对?众将心里也都有数,于是先来请示薛绍。
你们就说我仍旧卧病不起,先去接待他们。薛绍道,但有消息,前来报我。
是!
众将领诺而去,没多久张仁愿就悄悄的溜了回来,说朝廷派来的使者是宰相岑长倩。与之随行的,还有侍御史宋璟。
嗬,这对组合有意思!薛绍当场就笑了,一个是我的老上司,为人宽和谦逊有礼,但非常注重原则;另一个是天下闻名的死倔驴,虽与我有一段惺惺之交,但从来都是认理不认人。
嗯,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是吗?
他们一来,就打听你的病情。张仁愿说道,我们都说,薛帅病重不能理事,更不方便见客。他们不折不挠非要见你。现在,如何是好?
薛绍想了一想,说道:既然话都说出去了,那我就当真不会见他们。这一老一少都能说,三天三夜不用歇嘴。我怕被他们的唾沫活活淹死!
属下听闻,薛帅和岑长倩宋璟还多少有些私交。张仁愿有点担心,当真不见,也不太好吧?
他们不是那种小肚鸡肠之人,公私之分更是清楚明白,断然不会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记恨于我。薛绍笑了一笑,说道:当然,如果他们带来了朝廷的强制命令,另当别论。
怎么说?
如果他们仅仅只是前来探听虚实,然后见机行事的想当说客。我闭门不见同时抓紧练兵,就等于是表明了我的态度。这样还能省去朋友之间的唇枪舌战与针锋相对,避免因为公事而毁了私交。薛绍道:但是,如果他们是带着朝廷的强制命令而来,那我就只能无可避免的站出来,和我的两个友人抗争到底了!
张仁愿不由得大吃了一惊,看这架式,薛帅已经有了强硬到底甚至不惜与朝廷撕破脸的心理准备。如果岑长倩和宋璟真是带着圣旨而来,那个局面将会坏透了!
去吧!薛绍从容的拿起了一卷书籍,说道:照我说的去应付他们。
是!
张仁愿走后,薛绍把书本往桌子上一摔,双眉紧拧的暗自沉吟道:现在就看武则天对我,究竟有着几分的信任和几分的尊重了!
到了晚上,张仁愿又悄悄的来见薛绍,说属下旁敲侧击的打听过了,但是岑长倩和宋璟的口风都很紧,绝口不提什么圣旨之事,只是反复的提出请求想要面见薛帅。
别再打听了。薛绍笑道,如果连一点保密的本事都没有,也就不会跑到朔州来了。
张仁愿就叹气,朝廷的军队之间,就连这点的信任都没有吗?
古往今来,最遭君王猜忌的莫过于带兵在外的将军。薛绍呵呵一笑,说道:混得久了,你自然就习惯了。
李孝逸与岑长倩宋璟在朔州呆了几天,薛绍一直避而不见。到了大年初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出城关,继续冬季大操练。岑长倩等人的心里,对薛绍的态度也就相当的清楚明白了。
他们什么也没有再多说,而是留下了一堆补品药材和写给薛绍的慰问信,悄然离去。
一直捏着一把冷汗的众位将军,不约而同的长吁了一口气。
薛绍也吁了一口气,同时也感觉到一丝安慰:终于,武则天不再把我当作小厮一样的呼来喝去了。这或许是她的无奈之举,但也正是最聪明的做法。
或许她现在,恨我就像恨当年的程务挺一样。
但我,不在乎了!
我拼着命都不要了,可不只是想要当一个无私奉献的小黄牛。
那么,就从今天起
这个国,这段历史,不再是她一个人就能说了算!
第893章 我就是历史
严寒渐退,冬裘入库。
长城之北,十万大军日夜操练枕戈待旦。
朔州内外,战旗飞扬车水马龙,无数的战略物资从河北各个州县,络绎不绝输送而来。
武皇太后的制令,已经颁布天下。授命兵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薛绍,为单于道行军大总管,总督河北各路兵马发动对突厥的第三次北伐
前两次北伐,唐军统帅都是已故的闻喜公裴行俭。薛绍曾以裴公学生的身份,亲自参与了第二次北伐。
那一场战争,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
唐军在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因为朝政的失误主要是处斩了已经投降的突厥领袖阿史那伏念,引起了整个北方大草原的公愤。这为阿史那骨咄禄的东山再起,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短短几年之内,阿史那骨咄禄从几十骑起家,在阿史德元珍的强力辅佐之下,历经大小数十次战的铁血征伐,逐渐征服了草原诸多部族,并多次发动侵略唐朝的战争,从中掠夺了大量的人口战马和财富,从而迅速建立了一个以突厥民族为核心的幅原辽阔兵力强盛的突厥大汗国。
因此有人说,大唐的前两次北伐,可以称之为平叛之战。而现在的第三次北伐,大唐面对的不再是一支临时拼凑的草原叛乱兵马,而是一个完整的强大的草原国家。
所以,第三次北伐实际上是一场国战。
然而,大唐在进行前两次平叛之时,先帝李治仍旧在世,大唐周边大体宁定,国力正当极盛之时。朝廷两次出钱招募雇佣兵,人数都在三十万。若将征发的劳役与民夫一并计划在内,参战人口不下五十万。
但是到了现在的第三次北伐,朝廷能够给予薛绍的,只剩河北各个州县还没有被突厥人抢光抢尽的一diǎn战略物资,和一份不到半斤重的制令。所需兵马,大部分都要薛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薛绍在离开洛阳奔赴战场的时候,身边不过两百骑。
♂ding♂diǎn♂小♂说,os;<>九州天下,正在广为传散薛绍的战迹与辉煌,叙说他的辛酸与壮举,并期待他力挫突厥一振国威,重现贞观之时天可汗的荣耀。
然而这些,对薛绍来说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目前最想得到的东西武则天的妥协
单于道行军大总管,制令上的短短数字,就是她的妥协。
薛绍不止一次的冷静思考过,突厥之害,年胜一年。突厥之仇,越积越深。讨伐突厥,民心所向。自己的一系列举动其实只是一个诱因,诱发并激起了大唐子民抗击突厥的决心和斗志。与其同时,自己现在已经可以凭借手中的实力,独自发动北伐或是反过来影响大唐的政治格局。
在这样的大前题下,武则天再不表态支持北伐,那除非是她想下台不干了
所幸,武则天总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抉择。至于这个抉择是否出于心甘情愿,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者重要;但对于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来说,这并不重要。
平民子弟的精明与愚蠢,往往只有一纸之隔。因为聪明过头,就会变作蠢不可耐。
但是政治家的精明与愚蠢,却是天壤之别。
做为一个女人,武则天有野心有手段很精明还很毒辣;做为一名政治家,武则天同样的精明狠辣,但她更加富有政治远见和清醒的大局观,她比同一时代的大多数男性政治家,还要更加懂得政治的精髓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是妥协。
只有妥协,才是达成合作的真正前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