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还有,即便是八十二毫米的也没有因为口径加大而重多少,无论是在战斗之中还是短途行军的情况之下,一个战士也同样完全可以负重一门炮。可以说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有的优点,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同样出色。”
“而且在重量没有增加多少的情况之下,无论是杀伤力还是破甲能力,都要比五十七毫米的大的多。除了射速因为装弹的需要,而略显复杂之外,这种火炮几乎就是为我们这种机械化能力较差的部队量身定做的。”
“但您为什么只同意将八十二毫米的作为储备使用,而部队装备的却是威力小的多的五十七毫米口径。火炮不是威力越大越好吗?您怎么总是反其道行之?放着已经有的,我们完全可以自行生产的大威力八二口径不去装备,非要装备威力相对要小的多的五十七毫米的。”
“而且既然不装备部队,干嘛还要生产?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太an费了?您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么做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一号,您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我都快被您的这些动作给弄糊涂了。”
对于熊大缜这个从研制这种火炮一开始就提出的疑问,杨震想了想还是决定将自己的决策大致说明一下。在看了一下周边因为自己的到来而警戒森严的警备,而那边袁芷若和李慧兰虽然停了下来,但却没有过来打搅,而是在讨论着什么。
几个人的警卫员,也按照要求离的远远的。自己即便挑明了,也不会泄露出去、杨震才笑着对王光宇、熊大缜和张镇华三人道:“你们也见到了这种火炮的威力,对付日军现有的坦克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问题。在摧毁日军工事的时候,威力也足够用。”
“八十二毫米口径的尽管威力要比五十七毫米的大,重量也没有重多少。但对于材料的消耗量,再怎么算也要多上不少。制造三门八十二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的材料,足够生产五门五七口径的同样火炮了。”
“不仅火炮随着口径的增大,加工工艺更为复杂,对于原材料的消耗也更多。同样八十二毫米的炮弹在加工程序上,相对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的炮弹要复杂的多,也要多消耗不少的时间。而在短时间之内,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在一种暂时还用不上的武器上消耗过多。”
“在威力已经足够应对日军最新型坦克的情况之下,也就没有必要在去an费多余的,对于我们来说极为宝贵的原材料,我们还是要尽量的节省原材料和时间。尤其是在我们使用的炮钢全部依赖进口的情况之下,还是要掐着手指算计着过日子的。”
“而且对于一种新式大威力的武器来说,出场的时间越晚,保密的时间越长,越能达到战术上的突然性。在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威力足够的情况之下,杀伤力更大的八二口径还是尽可能的晚的出现在日军面前为好。”
“至于八十二毫米口径的,之所以还要缓慢的生产,并储备一定的炮弹之外。除了为今后在必要的时候换装提前做好准备之外,我还要有其他的用途。至于怎么用,现在还不能和你们说。不过也用不了多久,最迟今年年底你们就会清楚了。”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一种武器存在的价值
杨震的解释虽然没有让几个人彻底的理解,但也知道一号这么做自然会有他的用意的。作为在场的除了杨震职务最高,身为军区党委常委、军区副司令员,王光宇对杨震已经是可谓基本上无原则的信任,自然不会再问下去。
而作为一名老兵,张镇华自然也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况且作为一名自抗联二路军从新编成后,就在杨震麾下作战的老抗联。经历过之前与现在对比的张镇华,对杨震的信任和服从的盲目程度,也没有比王光宇强到那里去。
对于张镇华来说,杨震做出任何的决定,无论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自己只要服从就可以了。反正对于抗联来说,只能是好事。而且张镇华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的。
他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来说,是好的一个执行人,但并不是一个好的决策人。所以包括在开军区常委会的时候,他从来都是轻易的不发表任何的言论。更不会对杨震的决策,进行任何的怀疑。而且他知道,一号之所以这么做,肯定又是有什么特殊但是需要保密的思路。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在眼下的抗联上下,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出身在抗联内的老抗联,对于杨震这个一号,几乎都是一种盲目的信服。虽说有些关内调来的干部,内心有些异议,甚至私下骂杨震的都有。但表面上,却是不敢说出来。
除了王光宇和张镇华,现场唯一一个张嘴还想问些什么的熊大缜,却被一边的张镇华暗中拽了一下衣袖,制止了他刨根问底的举动。实际上熊大缜也知道,一号要是想说,早就会告诉自己。如果不想说,恐怕自己就是怎么问也不会开口的。
只是他多少还有些不死心,想弄明白一号这么神神秘秘的究竟要做什么。要不怎么说好奇心会杀死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奇心,而作为一名大学高材生,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熊大缜明显也不能脱俗。只是身边的老友制止了自己问下去的可能,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虽说一号总是鼓励自己要有好奇心,并且常说在科研之中作为一名科技人员,要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好奇心,并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定。但熊大缜就算在书呆子气,也知道一号所说的好奇心是在军工生产上,可不是对他的决策好奇。
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刚刚因为一个蹩脚的马屁挨完一顿训斥,要是在贸贸然的去刨根问底,恐怕弄不好又是一顿批。所以对于张镇华暗中制止自己的举动,熊大缜尽管心中相当的好奇,但也没有敢再问。
新式自动步枪、班用轻机枪和无后坐力炮的试验,可谓是相当的圆满。剩下的几种高射武器之中,双联装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无论是平射,还是对空射击,都表现出极为优异的性能。
虽说这种高射机枪在对空作战,与苏制三七口径中型高炮相比,射程还有些近不适合担任要地防空。但火力密集度却比眼下各部队使用的江北转交的波兰制造的二十毫米高炮,要大的太多,性能上也好很多。
眼下在对地支援作战方面,为了达到最好的精度,还是以轻型飞机一千米以下,低空俯冲轰炸为主。而这个高度,正处于这种机枪两千米射高的范围之内。其每分钟三百发的战斗射速以及,足够让所有落入它火力打击范围之内的缺乏有效装甲的轻型轰炸机。
除了后来居上的美国人之外,这个时代没有人奢华的到拿中型轰炸机做对地支援。作战时地面上每一发回击的炮弹,都有可能引来美军大批量的b二五、二六式轰炸机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除了载弹量足以比的上其他国家中型轰炸机的双发a二零、二六攻击机,以及海军的舰载机之外,美国陆军航空兵基本上没有装备对地战术支援飞机。除了将皮糙肉厚的p四七、三八式战斗机作为对地攻击使用之外,基本上对地攻击作战,都是出动中型轰炸机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美国人财雄势大,有这个底气和本钱。换了其他的国家,可没有这个为了一场战术支援,出动一个中型轰炸机群进行地毯式轰炸的本钱。而对于现在日军使用的九七、九八、九九式三款主力轻型轰炸机,这种双十四高射机枪的威力与射程已经足够了。
这种高射机枪有着不逊色,甚至超过二十毫米高炮的威力,其火力打击的密集度也要远远的高于眼下各国使用的小口径高炮。而且在重量上,也要比中型高炮轻便的多。最为关键是由自己生产、设计的数量充足,可以有效的改变之前团以下部队防空火力不足的情况。
最让杨震满意的是,这种机枪表现出来的对地射击能力完全达到了自己的要求。靶场边上专门用来做靶子的一个日军砖混结构的机枪火力点,在这种机枪的射击之下,几分钟的时间,就被打出一个大洞来。
接下来更是在一千米有效射程之内,将一辆报废的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打成了漏勺。一排半搂粗的木头桩子,则全部被拦腰打断。按照日军标准野战机枪火力点修建的工事,则全部被穿透。里面用来代替人的木头桩子被全部打烂、其对地射击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穿透力和威力,就连久经沙场的王光宇看了都有些心惊肉跳:“这种机枪对付坦克都如此的轻而易举,这要是打到人身上岂不是一下子能把人打成两段?好家伙,这威力都赶上一门小口径火炮了。”
“不过一挺双联装机枪,在反装甲与对付工事的时候,足够比的上一个三七战防炮连了。这要是全军所有的团一级部队,都装备上这种武器。再加上营一级装备的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在战场之上,这小鬼子恐怕就要自求多福了。”
对于王光宇有些震惊的样子,杨震却是在心中暗自笑了笑:“这款机枪使用的弹药,原本就是苏军在二战之中大量装备的十四毫米反坦克枪使用的弹药。这穿甲能力,自然没的说。虽说对付不了德军的虎、豹和四型一类中型和重型坦克,但是对付小日本的轻型坦克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而且这种机枪最大的优势不单单是表现在它的火力密集度上,更多的还是它在对地使用的时候表现出对轻装甲目标和土木工事的巨大杀伤力上,以及使用上的灵活性上和与其他高炮相比,重量比较轻的优势上。”
“否则在最大的两个用户,以及研制和生产国,中苏两国都退役了,世界上干嘛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在大量的装备?甚至在自己军队之中,还是一款不可替代的武器。虽说主业已经从对空作战,改为对地作战,但也说明了这种机枪顽强的生命力。”
一想到后世在有些战乱国家,这种被装到皮卡上显得更加灵活,而又威力足够的机枪在内战时候显示的威力,杨震就多少有些感慨。一种武器的存在与否,存在时间的长短、使用寿命,不单单是先进不先进可以决定的。
而是要看这种武器的存在和使用价值,能不能适应部队的需求。一句话,就是任何一种武器的寿命,都取决于他的适应能力。就像后世的a四十七自动步枪,因为皮实耐用,威力也足够,最关键的是操作简单。虽说精度上有些遗憾,连发精度太差。
但相对于同一时代,甚至比它晚问世的美制十四步枪来说,使用寿命之长和使用的范围之广几乎吓人。即便是在自己穿越而来的二十一世纪,这种武器还远未到彻底消失,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在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的情况之下,其各款仿制品还依旧是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轻武器。在同时代的轻武器,基本上已经退役的情况之下,依旧在继续生产,并成为相当一部分国家的制式轻武器。甚至就连美国大兵,也在执行某些特殊任务的时候,大量的采用。
这款武器寿命如此之长,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武器适应能力极强。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满足大多数国家的需要。其使用的四三型枪弹,虽说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对于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威力也已经足够了。
而这款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后世这种机枪,虽然在中国陆军中已经大部分退役,就连预备役部队也基本上退役完毕。但在分布范围之广,几乎不下于a四十七步枪。
虽说在它的发源地,苏军并没有装备几年就退役了。但不能说明这款武器的性能有什么缺点。它不适合已经完全机械化的苏军,但并不代表不适合其他国家。甚至很多并不是以苏式武器为制式装备,有着大量美援的国家,也大量的装备。就足以说明这种武器优异的性能。
世界上所有爆发战乱的国家,几乎都有它的身影,可以听到它射击时候发出的嚎叫声。无论是在酷热的中东、北非,还是自然条件恶劣,充斥着大量文盲、半文盲的中亚那个国家,都一样表现出极高的可靠性。
后世曾经使用过这种机枪进行训练,并且在那个战乱国家执行秘密任务的时候,曾被这种大仰角射击性能异常优异的机枪,撵的很惨的杨震,对其表现出来的可靠性能可以说相当的欣赏。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三百八十五章 后世不忘、前世之师
而当时让杨震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当初那几挺装在皮卡上,一口气撵着自己狼狈不堪的跑了上百公里。要不是当地地形复杂,当初去执行任务的那个小队就几乎全军覆灭的双联装十四毫米高射机枪,还是国内当初出于某种战略需要支援对方的五八式。
尽管那次被这款自己国家生产的机枪弄的很狼狈,但杨震却在事后深深的喜爱上这款对于中队来说,已经是完全退役的老古董武器。其在对地使用时候表现出来的巨大威力,尤其是山地作战时候其大仰角的射击能力,以及超远的射程极为赞赏。
这也是杨震为什么非得要将这种武器搞出来的原因。除了结构简单,威力巨大,使用的多用途适合自己部队现状之外。那就是这款武器对于杨震来说,印象太深了。只是这番话,现在的杨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说出口来的。
只是在内心中发完感慨后,抚摸着这款经典机枪,杨震心中稍有遗憾。但他也知道虽说没有搞出自己心中的四联装,相对于有些笨重的四联装高射机枪来说,明显较为轻便的双联装更适应这种武器预定装备的团以下部队,目前缺乏机动工具还是以畜力为主要运输工具的现状。
在去年夏季作战结束后,为了保证来年打通与关内陆地联系的作战行动。杨震经过与李延平和郭邴勋研究之后,对整个军区的建制以及各个部门的建制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将旅的编制改为师,而且对后勤部进行了细化和量化。
除了抽调了相当一部分精兵强将充实后勤部门之外,还根据部队火力上升,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对各个纵队以及各个师,甚至包括各个步兵团的后勤结构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
虽说美国卡车到货后,再加上原有的苏制卡车以及前年秋季、去年夏季作战先后缴获的近千辆日式卡车。部队现在的车辆配置数量已经极为充足。但一方面因为汽油的数量,始终满足不了需要。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缺乏数量足够的维修人员。
而且在杨震看来,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在面对同样机动能力相对较差,除了铁路输送之外,更多的也同样依赖双脚行军,除了每个师团辎重联队装备的百余辆卡车之外,更多的依靠畜力保障后勤供应的日军来说,也没有必要将部队全部改为摩托化。
按照杨震的规划,每个纵队的每个师都会配备一个三百辆卡车的汽车营。而各师的炮团,在目前火炮还是畜力牵引样式为主的情况之下,依旧将会配备自己的汽车连,专门用来运输补充的炮弹。
这样,在还要保留部分卡车作为储备的情况之下,分配给各个步兵团的汽车数量,就不会太多。按照目前军区的汽油供应能力来说,每一个步兵团,也只能配备一个三十到五十辆汽车左右的汽车排。
其实倒不是汽车数量不够,按照目前野战部队的数量以及手中汽车的数量来看,还是可以满足四个野战纵队的配置。但除了汽车数量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制约着部队向摩托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汽油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汽车司机以及维修技术人员的数量不足也是制约抗联全部摩托化的一个严重因素。虽说开汽车比开飞机和坦克简单,但大量的司机也需要时间来培养。更重要的是维修技术人员,也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
按照对部队换装新式武器后,对弹药需求量的估算。杨飞珍要求各个步兵团汽车排会将更多的运力投入到弹药和辎重运输上,以保证团一级作战的单位在作战时候,尽可能的多携带弹药。剩余运力上的缺口,则全部采取根据地内已经完全转好的畜力供应来解决。
优先满足弹药,将粮食和其他物资的携带,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在全军轻武器即将自动化的前提之下,对于弹药的消耗量,是以前使用老式栓动步枪无法相比的。
即将换装的自动步枪,火力密集度与之前相比,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但弹药的消耗量,也是以前无法相比的。甚至可以用十倍来形容。必要的时候,粮食可以从敌占区缴获。但是部队的弹药,却无法依靠缴获补充。
杨震可不想出现自己后世所知道的,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在配备了大量射速快的美制武器后,却因为携行弹药能力没有改变,持续作战能力非但没有提高,反倒下降的那样。弹药打光后,只能依靠有限的空投来补给。一旦空投跟不上,本就缺乏必死决心的部队,只能束手就擒。
后世不忘,前世之师。想尽办法在条件允许的能力之下,增强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尤其是基层部队的补充能力,让杨震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但在汽油的供应始终卡在别人手中,部队总是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之下,杨震也只能采取汽车与畜力相结合的办法。
除了在团一级部队配属一定数量的汽车,用于保证携带弹药之外。其余团营属各种口径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高射机枪、步兵炮以及配属的基数弹药,主要还是依靠畜力驮运或是牵引。
为此军区专门为每一个步兵团,组建了一个一百匹驮马、七十辆大车的运输连。每一个营,则装备有一个七十匹驮马的运输排。这些畜力运输部队,专门在行军的时候,用来运输团营所属各种步兵无法携带无后坐力炮、八二、六零迫击炮和团属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营属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以及携行弹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