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武侠之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梵说

    现场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无论是邓海的几篇早期随笔,还是邓铮的中学作文,跟《射雕英雄传》的题材差别都太大,所叙述的内容、所反映的东西重叠面极小,语言的可比性比较低;

    二是选用的文本样本字数太少,邓铮三篇作文加起来约4500字,邓海八篇随笔不足1万,这样的比对结果误差太大不具有说服力;

    三是《射雕英雄传》作为公开发表的成熟文字,中间有编辑过手。编辑的习惯性改动势必会减少文本语言的个性,这个必须要考虑进去。

    简而言之,听完他的论述说明,在座大部分人的意见相当统一:别跟我整这些有的没的,你先前关于“邓海的文字比邓铮的文字更像《射雕》”的结论是不科学站不住脚的!

    而网络直播平台上,相关质疑也是瞬间沸反盈天:

    “真是够了!以前还觉得司浩然、英喆不计成败得失,对真相近乎偏执的追求。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司浩然、英喆等人质疑金梁。是合理的,并不是构陷。是在追求真相,而不是要搞臭谁,金梁本人也自始至终没有恶语相向。在这件事中,司、英二人的峭直,金梁先生的雅量,都让我感佩。然而现在看来,金梁的确是雅,但某些人却未必真峭!金梁在先前的核证中已经无可置疑的做出了证明,反观司、英二人。到现在还拿出这么没有诚意漏洞百出的证据来忽悠人炒剩饭,有意思没?真当全国人民瞎子**啊?!”

    “现在才发现这个鉴定结果的漏洞非常大!首先,这个朱高峰只是找了这么小小几处,可惜整篇文章和书中有无数处,拿这些来进行证明,相当于看着人身上有块黑色的就说这人是黑的。另外,更不能排除的是,金梁和其父邓海老师长期生活,相互影响。如果金梁对于父亲有仰慕之情,也往往会模仿父亲的一些用词手法,这在界非常常见。更何况,邓海老师据说还做过金梁高中的语文老师。影响更是不小。所以只能说,这些证据啥都不是。”

    “以前不知道司法语言学的玩法,还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竟是这么个玩意儿!这个朱高峰刚刚说了那么多案例,但基本都不是圈的。什么匿名信连环杀手、3000万勒索绑架疑案、伦敦暴恐风云……我在想,是不是不同的文有时应区别对待。类型、幻想类真能跟日常的书信一样‘胎记明显’?到底有没有名家例证的经典案例?我觉得应该先例证名家已有的作品,拿出经典中的证据,再来说金梁代笔的事。这样单纯说几个很可能是他们自己潜意识偏好的关键词,太偶然,太业余,完全没有说服力!!”

    “……这下真的被恶心到了。看到好多人都在讨论逻辑逻辑。逻辑和证据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证据的逻辑就是扯几把蛋,当然逻辑不通,证据也是扯几把蛋。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坏人,是需要做了坏事的证据。不管朱高峰、英喆、司浩然他们的逻辑多好,金梁的逻辑多差,没有证据,就特么是放屁。

    再说啥是证据,能排除其他可能的才是证据,本身就有疑点的证据不能被称为证据。

    看到朱高峰的这个看似科学的分析,其实和“你不敢公开参加核证你就是假的”一样,只能用来恶心人,还是用看似科学的方法来恶心人。

    任何科学分析都有前提条件,语言学分析真能适用于父子吗?

    别说父子了,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行为语言性格上都有互相影响,何况父子。你从小养个狗,狗会受主人影响,何况父子。领养的孩子长大过程中后都会受养父母影响。亲生的连性格相貌都会遗传,再加上后天家教,我觉得正常家庭的儿子是父亲的山寨版都不为过。父亲二十几岁的文字词频跟儿子二十几岁的文字词频偶有相似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金梁真是邓海老师养大的。

    诛心一句,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说话的方式没有一点自己父亲的影子?是特么亲生的吗?!

    难道你的口头禅不会受到你好基友好闺蜜的影响?

    实在不喜欢看到这种类似拿着量子力学的原理去论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错误性的傻逼行为。

    草特么的,这帮人到底有没有点硬菜证明金梁是代笔的,别光放气味闻着香但端上来是盆屎?!”

    ……

    面对从现场到网络对于之前分析结论的广泛质疑,司浩然、英喆暗自对视了一眼,眸底都闪过了一丝得色,有质疑才好,有质疑说明有想法,有想法才方便往下继续……

    等现场大家意见发表的差不多了,司浩然咳了一声,扯起麦克风,缓缓道:

    “有一点我在这里替朱教授做个补充说明,也顺道喊声冤。大家可以仔细来看大屏幕,在朱教授的分析报告中,自始至终没有一言一语说明邓海、邓铮的那些文章跟《射雕英雄传》文本间存在契合度。实际上,按照他的分析报告,如果单就那几篇随笔作文的话,邓海、邓铮父子基本都可以排除掉是《射雕》的作者!当然,这里容我解释一下,在司法鉴定中,排除比认定同一要容易的多。比如,用区分度很高的na进行同一认定,也只是表述为9999%,但区分度很低的血型,一旦不同,就可以直接百分之百排除嫌疑。受限于当前条件,司法语言学暂时遵循的也是这个道理。”(未完待续……)

    ( 武侠之父  p:///3/3936/  )




章379 机关算尽(下)
    司浩然的话,引起现场一阵错愕和交头接耳。

    首体大副校长段锐志当即反问:“那为什么之前英喆会在博文中做出那样的诱导结论?”

    司浩然就笑:“隔行如隔山。这就是外行想要充一次内行的必然结果了。”

    英喆马上起立,一脸惭愧:“是我的疏漏,限于博文篇幅原因,我不能全部引用,就只截取了其中部分,还自以为是的做出了结论概述。贻笑大方,贻笑大方……”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什么鬼疏漏,什么鬼贻笑大方,明显就是故意断章取义,谋取眼球!

    “话归正题,刚才大家的质疑我都听在了耳中,主要集中在‘样本字数太少’、‘样本文风题材重叠面窄、可比性低’、‘样本创作时间久远’、‘审稿编辑的改动’几个方面。先说审稿编辑的影响,这点大家可以放心,据可靠消息,金梁的稿件向以高质量著称,别说修改段落词组,连错别字修正的机会都很少。正好,顾伟元、李海洋两位一路跟随金梁的出版界大佬就在现场,我这里替在座诸位问一句,以上,是否属实?”

    直播镜头扫过的时候,李海洋脸色严峻,顾伟元望了台上的邓铮一眼,郑重点头。

    司浩然拊掌而笑,“循循善诱”道:“好,排除编辑影响这点后,那么剩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如果我们现在拟题,请金梁先生临时创作一篇字数在2万以上的武侠中短篇,拿来跟正在连载的《倚天屠龙记》放在一起进行司法语言学分析。那么是不是就完美解决了‘样本字数太少’、‘样本文风题材重叠面窄、可比性低’、‘样本创作时间久远’这些问题?而且,如此浩然6000人会场。全国直播中,慨然兴文。以证清白,岂不美谈?”

    亲邓铮派的人自然不肯,美谈你妹!这摆明了欺负人,现场创作就够强人所难的了,还要进行这什么鬼分析?!

    可也有不少人“着了道”,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觉得司浩然说的很有道理,既然先前关于“司法语言学”不靠谱只是误会,现下有条件可以进行科学论证。那么何乐而不为?!

    “诸位稍安勿躁,当然,这个能够彻底一证黑白的好机会,最主要还要看金梁自己的意思?”

    在座诸人争的沸沸扬扬之际,司浩然一副胜券在握的表情,微笑望向邓铮,一字一字道。

    到了这个时候,他和英喆的全部底牌,已经彻底亮了出来。

    他们拉来的这个朱高峰。原是中南公安大学的老师,国外交换几年归来,在“文本鉴别”、“司法语言”上着了迷,一心想要把这个还在摸索期的边缘学科彻底发扬光大。

    利用这方面专业知识。协助侦破几个案子后,就感觉到普通的教学工作已经不再适合自己了,“中南太小。已容不下高峰”,于是慨然辞职。搞了个独立的专业研究鉴别机构。

    然而他是中南公安大学老师时,有人找他协助办案。待踌躇满志的成为第三方后,立马门可罗雀,死活开不了张。

    一则这个法子目前局限性很大,需要提前做很多工作尽量缩小比对范围,然而实际上等缩小到只剩几个样本的程度,传统的侦破方法往往也能解决;二则就算真的遇上非你不可的特殊案件,你鉴定的结果暂时也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只是锁定了办案的确切方向和目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来同为公安内部人士,找你帮帮忙只是人情的事,结果你变成了明码标价,要价不低,作用又那么鸡肋,哪个肯干?!

    于是朱高峰便萎了。只好一边蛰伏,一边不甘心的等待一个向全国人民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专业的好机会!

    这种情况下,英喆慕名而来,立马便有种绿头苍蝇遇到新鲜牛粪的感觉,一拍即合!开玩笑,眼下难道还有比能参与证明金梁管人造还是代笔,更具轰动性的事件?!

    以他专业的眼光分析,英喆先前所提供的邓海、邓铮父子的文章跟《射雕英雄传》的重合度都非常低,如果是正常鉴别,是可以直接排除的。

    但按照英喆的说法,要想最后真正实现跟金梁过招,他就必须从“不吻合”里边找出些“吻合”的,尤其是邓海的文章跟《射雕》之间。

    最一开始他是严词拒绝的,但面对抵押了车子房子机构还是即将撑不下去的窘境,面对老婆从小鸟依人到鼻孔冷眼就差去隔壁老王的终极变化,最终,他还是变相屈服了。

    具体表现就是,英喆刻意从鉴定结果中挑选出最有利他自己观点的小部分片段,以偏概全,扭曲歪解事实,他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综上,按照司浩然和英喆的计划,眼下金梁如果推辞不肯,因为是人造代笔,有很大的可能不敢,那么摆明了就是心虚有问题,之前一轮表现再牛逼也是白搭,毕竟比起记忆背诵,现场写作才是硬货!

    如果被逼无奈硬着头皮子应下来,但最后却写不出或者写不好,那更是有问题,甚至比直接推辞导致的问题还大!

    退一步讲,即便写的还不错,但要是跟《倚天》的“文字胎记”差别太大,那也是“说不清楚”的大问题!

    即便退一万步讲,二人就算真的从一开始就判断错误了,金梁根本不是代笔,所有小说都是他自己写的,但之前那次重合度那么低,都可以从中剥离出有利己方的部分,那么这次现场仓促而作的文本,难道还不能剥离出有利的部分?!即便这份剥离最后被人质疑,但明面上保持不输不用退出文坛总是可以的吧?

    ……

    邓铮全程冷眼旁观,等的就是他们的底牌,眼下已经了然于胸,就回问:“具体怎么个章程?”

    司浩然顿时以为他是怕了,加上自以为已立于不败之地,呵呵一笑,故作大方道:“这样吧,考虑到临时创作的难度,我先出题,你再斟酌一下。嗯,方才你母校北华二中的那位戚副校长指责我今天犯了‘白发非马’的谬误,全程都是在诡辩,还说我像公孙龙那样主观任意地割裂事物的联系,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个方面……说的我是无言以对!不如,这个武侠小短篇,就以‘白马’为题吧?”

    白……马?

    邓铮一怔,看着眼前仿佛胜券在握的司浩然,顿时有种看到有人抓起地上大便嚼的秽物横飞,还偏要挤眉弄眼自以为得计的感觉!

    对于这种货,不狠狠削他都有点不好意思,当即微笑点头:

    “好,就白马。我接了!”(未完待续……)

    ( 武侠之父  p:///3/3936/  )



章 380 白马啸西风
    今天来之前,邓铮就已经料到,如果前边自己没被“打倒”,终极必杀肯定是现场创作。所以他也做了精心准备。

    有考虑过现场创作《倚天》后面未发表的片段,有考虑过用金庸先生的社评杂文,甚至还找了些前世公认模仿金庸先生文风最像的几位老哥的佳作……但在他心里,最想要借此机会呈现的,还是《白马啸西风》。

    他个人非常喜欢这部5万字左右、风味独特的中篇,但一直觉得正儿八经弄出来太短,不弄又未免遗憾,一来二去,结果就一直搁置了。

    刚刚一直还在寻思,如果真要搞现场的话,看能不能找个什么由头弄《白马(》出来,了却这桩憾事,没想到刚感到瞌睡立马就有人抢着送枕头,还是那种牛逼哄哄逼着你用,就貌似你在这枕头上流串哈喇子他能有多舒爽一样,当然是喜不自胜,立马答应!

    要是司浩然知道他小肚鸡肠故意恶心戚副校长,拿方才戚副校长指责他的“白马非马论”中“白马”来出题,结果却是正中邓铮下怀,不知道会不会气得呕出一口老血来!!

    要是台下的英喆了解真相,目测此时也就不会是一脸崇敬叹服“姜还是老的辣,这题出的诛心”,而是改为“我日你个嘴跟棉裤腰似的老夯货,没事瞎特么出啥题目?”

    ……

    邓铮也是在选择接招后,才忽然发现,其实此时此刻选择《白马啸西风》,还有两个大大的妙处!

    其一,《白马啸西风》跟《笑傲江湖》一样,是没有具体时代痕迹的作品。直接誊抄也完全没有违和感。

    当然,前世其实有大神级高手根据原著中的蛛丝马迹,对故事背景年代细细进行考证推断过——

    原著中,瓦耳拉齐对李文秀叙说高昌迷宫的来历那一节中,有这样几句话:“高昌国自鞠嘉立国,传九世。共一百三十四年,至唐贞观十四年而亡”。

    首先应该清楚,贞观十四年按公元计算应该是哪一年。查阅史书资料可知,贞观四年是公元630年,那么贞观十四年就是公元640年。原著中又提到“千余年来”,暂且按一千年算,就是说从高昌国灭亡那一年算起——公元640年,一千年后,应是公元1640年。

    清朝顺治入关是在公元1644年。因此。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清朝,最早上限是1640年。

    关键是在这个“千余年来”,它能余到哪一年。原著中未提及是一千一百年还是一千二百年。

    再细读下去,原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计爷爷,也就是乔装打扮的马家骏知道自己的师傅就在附近时,便催着李文秀回中原,并道出中原的种种好处——“计老人见她不答。又道:‘我们汉人在中原可比这里好得多了,吃得好。穿得好……中原的花花世界,比这里繁华百倍,那才是人过的日子……’”。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当时的中原应该是太平盛世,百姓丰衣足食,试问清朝的那一个时期最让人留恋?只能是康乾盛世了。

    如果是在明末清初。当时天下未定,还有南明的小朝廷,更有清军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谁还敢回到中原?回到江南?

    将时间确定在康乾盛世,似乎就该完结了。但还有将这个范围缩小的可能。因为在康熙前期。还有一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就是三藩之乱。公元1673年,康熙平定三藩之后,中国才真正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王朝,因此,故事的时间上限可以拖到1673年左右。

    再来讨论一下下限。乾隆后期,清朝开始走下坡路。乾隆于1799年驾崩,暂时将下限定为1799年。再读原著,下限还可以再提前。乾隆在位期间,号“十全老人”,好大喜功,发动了数场规模较大的战争,其中一场较为著名的是平定回部叛乱,是在公元1759年。这场战争应该是震动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无人不知。原著中的哈萨克人也是伊斯兰教徒,信仰真主阿拉,而原著中未提及这场战争,可见故事应发生在乾隆平定回部之前,因此下限可提前至1759年。

    综上,《白马啸西风》的年代应在1673——1759年之间……

    不得不说,这位老哥的脑洞够大,历史储备也够扎实,因此这个分析结果得到了广泛赞同。
1...172173174175176...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