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向晚非雪
在宋铮看来,这里面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契机,于是就跟着宁皓商量,在整部戏里加进去一个角色,然后通过这个角色,唤醒冉闵体内的大汉民族血。
陈到明要演的自然就是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修改剧本的时候,宋铮也没给这个角色起了名字,只是给了他一个身份,反抗石赵统治的义军首领。
“陈老师,您先看看剧本,揣摩一下角色。”
陈到明结果薄薄的剧本,一丁点儿不快的意思都没有,反倒是兴致勃勃的找个地方,人认真的看了起来。
陈到明在看剧本,宁皓和宋铮这边也没闲着,又接着拍了几个冉闵统帅大军作战的镜头,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
宋铮又连着拍了一组镜头之后,陈到明那边也准备好了,换上了戏服,戴好了头套,画好了妆容,然后走到了剧组安排的一匹性情比较闻顺的马跟前,一拽缰绳,翻身上了马。
“可以了!”
宋铮看着,心里暗暗的叫了一声好,此时此刻,陈到明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物当中。
宁皓看了看宋铮:“咱们不先走一遍戏?”
宋铮摇头,笑道:“没那个必要!”
此时此刻,宋铮也是满心的兴奋,上次在《唐.山.大.地.震》剧组,他和陈到明的对手戏太少了,他还没等过足了瘾头就结束了,现在终于又有机会好好的领教领教了。
宋铮想着也翻身上了马,拿起他的两把武器,纵马奔驰了一会儿,同时也让自己全身心走进了冉闵这个角色当中。
“各部门准备好,拍完这场戏,咱们就吃饭,谁也别给我捅娄子,要不然大家伙儿就一起饿着!”
“摄像组ok!”
“灯光组准备好了!”
“录音组没问题!”
“演员组就位!”
“开始!”
就像原本禁止的画面活了一般,现场千余人立刻动了起来,宋铮也是纵马向前,在他的正前方,一辆货车上,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宋铮,画面呈现出中景,宁皓坐在监视器后面看着,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杀意扑面而来。
历史上关于冉闵的记载,无一不谈到他的勇猛,还在为石虎效力的时候,冉闵就已经逐渐显露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冉闵曾跟随石虎多次征战,有一次石虎打了败战,所有赵军都溃败而逃,唯独冉闵所带的军队安然无恙,此次战争后,冉闵在赵国树立了声威。
之后在东晋派军征战后赵的时候,冉闵又亲自打败东晋军队,斩杀东晋将军,战功显赫,他的勇猛让汉族,胡人的将领都惧怕。
关于冉闵此人的毕生功过,后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赞誉其为汉家英魂者,也有斥责其暴虐无道之人,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冉闵的雷霆手段,使中原大地迅速摆脱了五胡乱华的百年浩劫,其素来以勇猛果敢著称,对敌之心狠手辣,常令异族侵掠者闻风丧胆。
可以说,在冉闵身上,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得到了充分彰显,因而他所建立的冉魏政权虽然短暂,却依然是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早在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国力无比强大,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岁岁纳贡,不敢越长城半步,就连东夷日本也毕恭毕敬,常派遣唐使漂洋过海前来求学。
强国之所以为强国,除了经济文化两厢繁荣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代是汉人最具尚武精神的时代,一个民风尚武的国家,必然令四夷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到了近代,中国国力衰弱,如江河日下。尤其是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病入沉珂,列强频频入侵,国人的精神世界也跌入万丈深渊。
一度被奉为华夏民族信仰的尚武精神,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若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重新唤醒了国人的团结与奋进意识,真不知今天的华夏大地,当是如何模样。
再说到冉闵,哪怕是在做了皇帝之后,依然坚持以武治天下,手段固然激进,然“定祸乱者,武功也”,前人早有明训。就世界各民族竞争的丛林法则来说,冉闵的尚武精神当值得华夏后人继承与发扬。
史书记载,冉闵身长八尺,武艺高强,不仅有超凡谋略和过人的智慧,还有不凡的身手。
相传,冉闵的武器有两把,冉闵在作战时,经常左手拿双刃矛,右手拿钩稽,胯下是一匹令人艳羡的坐骑,名字叫做朱龙,顾名思义,是一匹红色的马,据称,这匹马可以日行千里,并不比关公的赤兔马差。如此良驹加上霸气十足的武器,往往一上阵,便让敌人丢魂失魄。
众所周知,在五胡乱华这一黑暗时期,汉族人民经历了灭顶之灾,几乎就被胡人灭族,而冉闵最著名的便是杀胡令。
他曾称:“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杀之。”
毫不客气的便宣示了汉族人民的主权,可见不容有半点商量的余地的态度。而只有口头声明是不够的,在那样一个乱世,必须用武力说话。
冉闵作为一军之首,他常常身先士卒,率先冲入敌阵,而这两把锋利快捷,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武器无疑是他最好的左膀右臂。
相传有次他率军遭遇胡人围攻,自己部队被冲的七零八碎。当时几个胡人士兵把他团团包围,冉闵面不改色,心不跳。瞬间用双刃矛挑落一个胡人首级,其他几人看到如此锋利之武器,吓得掉头就跑,这件事后来也在军中成为一段佳话,冉闵的两把武器还被陈列起来供士兵们参观。
当然这些都是野史,并不足以取信,可冉闵所取得的战绩却是实打实的,冉魏.建国后,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几乎月月都在打仗。
冉闵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斩敌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第三战以汉军七万加乞活军四万破诸胡联军三十余万;第四战转败为胜以万人斩胡骑七万;第五战以汉军六万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第六战以不足万人的步兵进放鲜卑铁骑十四万,竟然竟十战十捷,战争史上唯有他一人做到。
可以看到,冉闵所经历的每一场大战,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等彪悍的战绩,恐怕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都只能望其项背。
历史上,有正是因为冉闵的威名令诸胡为之震惊,导致诸胡纷纷撤出中原,后赵及石虎诸子也被尽数消灭,冉闵也趁机收复了大片被胡人久占的土地。
要拍冉闵,他的勇武自然是必须要被重点刻画的,此刻拍摄现场,宋铮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与此同时,另外一组人则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陈到明,只见他满面风霜,神情晦暗,瞪大了双眼,看着宋铮奔驰而来的方向,突然表情变得愤怒,指着宋铮大声呼喊起来:“认贼作父,无耻小儿,天也不容你!”
“好!过了,下一条!”
宁皓作为一个旁观者,刚才无论是宋铮的武戏,还是陈到明的文戏,看的那叫一个过瘾,不愧是国内一线的老戏骨,就冲这一个镜头,陈到明所饰演的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义军将领绝对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下一组镜头立刻开始拍摄。
陈到明跌坐在地上,肩膀的伤处正在涔涔的流着“血”,仰着头,对着骑在马上一脸得色的宋铮怒目而视。
显而易见,这位义军将领所领导的起义军失败了,作为主帅,他也被石赵生擒活拿,擒住他的人正是冉闵。
宋铮将双刃矛向前一探,挑着陈到明的下巴,神情冷漠道:“方才喊了什么?”
陈到明神色淡然,只有那双眼睛喷涌着愤怒的火焰:“无耻小儿,你认贼作父,残害同族,天也容不得你,日后倒要看看你有何面目去见冉家的列祖列宗!”
宋铮一怔,道:“你这匹夫,竟然也认得我!?”
陈到明长叹一声,冷笑道:“老夫不但认得你,也认得你父亲,那冉瞻也曾为一方豪杰,只可惜贪生怕死,屈膝投降那蛮夷丑类,玷污了冉家血脉,而你更是认贼作父,甘愿为那石虎老儿鹰犬,残害同族,尚且沾沾自喜,可悲,可叹,可耻。”
说到最后,陈到明更是大声咆哮。
“还等什么?砍下我的头颅去向你的主子邀功请赏吧!老夫死则死矣,尚不失为华夏大丈夫,而你呢?纵然千百年后,人们依然会戳你冉家子弟的脊梁骨,汉奸,胡贼!”
宋铮身侧依然怒道:“将军,这老匹夫自找死,不妨成全了他,省的他在这里胡言乱语!”
说着纵马就要上前。
宋铮收回双刃矛,挡在那人身前,道:“先绑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顶点手机版阅读网址:m.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一秒记住【800♂小÷说→网 .】,精彩免费阅读!
宋铮和宁皓这边正在加紧拍摄《武悼天王》的同时,刚刚结束了《唐.山.大.地.震》拍摄工作的冯晓刚,连电影的后期制作都顾不上,就立刻投入到了《我不是潘金莲》的筹备工作当中。
刘震芸的剧本已经完成了,冯晓刚看过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心痒难耐,那感觉就像是老处男瞧见了漂亮姐儿一样,根本把持不住。
实在是因为这个故事太钻他的心里,别看冯晓刚是商业片起家,可是,国内这帮大导演,谁的心里没藏着一个文艺片的种子。
之前无论是拍《无极》还是拍《一九四二》,冯晓刚都是在为自己的转型做准备,他想得明白,总不能一辈子拍商业喜剧片吧,想要突破,总得把自己的路数转一转,之前转了几次,也撞了几次南墙,可是冯晓刚的心思却一点儿都没消停下来,反而更加燥动了。
之前看刘震芸那没写完的剧本,冯晓刚就按耐不住了,差点儿撇下《唐.山.大.地.震》整个剧组,去琢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戏。
现在总算是把前面的活干完了,冯晓刚也终于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戏上面来了。
越是琢磨,冯晓刚越是觉得这个故事好,可是冯晓刚也知道,要把这个故事拍出来,难度可是不小。
这和宁皓现在正在拍的《冉闵大帝》不一样,《冉闵大帝》出来,最多也就是跟着那帮文化人打嘴仗,可《我不是潘金莲》放出去的话,那可是要捅破好多讳莫如深的社会潜规则。
国内敢玩儿这种大招的导演不少,可大多都是大招放完了,人立刻钻到地底下,片子有只能在圈儿内人士的口口相传中,扔到某一家制片公司的库房里蒙灰。
冯晓刚可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心血束之高阁,他不但要拍,还得让这个戏顺顺当当的上映,这个难度可就大了。
该怎么办?
冯晓刚现在还没想好,只能拉着刘震芸一起琢磨剧本,尽可能的把这个剧本修饰的不那么露骨。
至于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名字虽然叫《我不是潘金莲》,可事实上和潘金莲没有半毛钱关系,女主角农村妇女李雪莲跟丈夫秦玉河协议离婚后再结婚,为的是分房子,还有生二胎,然而丈夫离婚之后,火速迎娶了小三儿,把李雪莲刷了一个瓷实,让李雪莲丢了县城里的房子,还丢了老公。
这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让李雪莲越想越气,越气越想告,于是攀亲戚找到了法院的王公道。
但是就法律层面上讲,李雪莲跟丈夫离婚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李雪莲自然败诉。
这是整个故事的根本原因,从法律层面上来讲,丈夫秦玉河是合法的;但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秦玉河是站不住脚的,而且随着李雪莲长达十几年的告状,秦玉河的抛妻的行为,越发令人不齿,并且舆论是倒向李雪莲的。
这让秉公执法的公务人员头疼了,因为依法办事,却没有得到李雪莲的理解。
于是李雪莲从法院院长,告到了县长,告到了市长,最后直接告到了首长那一层,层层向上的过程中,故事并没有讨论案情,而是一层层反应出了官员百态,发离婚证的公务员自然是不相信自己被骗的,所以一口咬定李雪莲当时就是离婚了,院长不过是走程序,县长逃了,市长的话一层层下下去,变成了把李雪莲关进去“喝茶”。
直到一个农村妇女离婚的案子,捅到了上层首长那里,于是从市长到县长到院长,全部被撤了,但是李雪莲争的理,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解决办法,其实并不是给李雪莲的解决办法,更像是维护上级形象,做的一个面子工程,旨在表示首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而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
那主要是因为,这个根本问题是无解的,因为“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所以真要解决李雪莲的问题,是对这个基本方略的动摇。
但是这个案件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依法治国,并没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反而是让李雪莲哭晕在厕所。
所以李雪莲在牛那里有了放弃的念头,牛在故事里象征一个畜生,就像《天注定》里赵涛杀完点她钟的客人之后,路上碰见的那头一样,以牛喻人,旨在表达对人的悲鸣。
于是李雪莲决定放弃,放弃是需要一个契机的,契机就是秦玉河的一个道歉。但是秦玉河没有道歉,反而揪出了李雪莲在封建的小镇里,未婚前偷吃禁果就破.处了的往事,即便把这件事情放到现在,也是具有杀伤力的。
即便是民智已开的今天,大家谈论起“破鞋”云云的,也都是讳莫如深,跟多数中国男人一样拥有处女情结的秦玉河,把李雪莲不是处女的情况,当作了对李雪莲的攻击。
于是李雪莲的反击变成了宁愿被卖猪肉的老.胡拱一次,也想把秦玉河给杀了。
十多年后的院长、县长、市长,面对被撤职的前任们,在人大召开之前,都开始登门拜访李雪莲,劝她不要上京告状。于是法院开始出动围捕李雪莲,公安干警都是跨镇抓捕,阵仗之浩大,生动诠释了何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可偏偏这个骨子里透出一股韧劲儿的农妇,就像她的那头牛一样,既然是畜生,就活出畜生的模样去横冲直撞!
李雪莲再一次去告状,直到赵大头把她给上了,于是她误以为这就是爱情,可在赵大头的眼里,这就是生意,这里有意思的是故事中李雪莲与赵大头在激烈鼓掌之后的一番对话。
“你这是qj!”
“那你觉得好吗?”
“从没这样好过”
为什么李雪莲被qj会觉得好呢?
首先是生理上的,这是一个十几年没有性.生活的女人;其次是心理上的,李雪莲其实一直在被qj,从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
为什么这一次换成了赵大头,她觉得好呢?
因为这里揭露了李雪莲的短板,她就算是闹得上下不安,也不过是一个农村走出来,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妇女,她之所以告状,不过是争这口气和认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因为李雪莲在做的事情,其实往大了说是可以撼动一个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问题,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的告状和上.访存在局限性,局限在她作为一个农妇的眼光,只能看到这么远。
所以她对于假离婚合法不合理等一系列社会弊端的揭露和改进,并未起到任何的作用,不过被领导当作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和笑话,所以市长在跟上级领导吃饭的时候谈起李雪莲,还笑她如今恋爱了,要结婚了,不上.访了云云。
所以这里通过李雪莲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认识,给这个故事首先就铺上了悲剧色彩的结局,这一场告状,注定是失败的!
阶级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物的阶级性决定了告状的影响力,所以李雪莲在得知秦玉河一死,整个告状之路便戛然而止。
有意思的是,把十几年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告状之路的李雪莲,在若干年后,面对着tam开了一家面馆,十几年的告状,换来这样一个无言的结局,多少有些讽刺。
毕竟就在皇城根儿下,李雪莲的告状之事,变成了多少人背着李雪莲的谈资。到后来,大家开始当着李雪莲的面讲,直到李雪莲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仿佛笑的不是她自己一样。
这样的笑令人无奈,却又无计可施。
李雪莲,从最早的小白菜+白娘子+窦娥三位一体,到最后只剩下的一个李雪莲,后来,李雪莲变成了祥林嫂。
这故事简直tm绝了!
冯晓刚越看越过瘾,肯不能立刻就拍出来才好。
但是激动过后,冯大导演必须要面对一些更加实际的问题,就这剧本能过审吗?
尽管为了审核标准,冯晓刚跟着刘震芸抠着剧本的每一个字研究了好长时间,可是每次修改过后再来看,立刻就会发现。
“这本子,想过审,根本没戏!”
冯晓刚首先就给否定了,其实在修改剧本的同时,他也在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关系,想要给这个本子找一门路。
可就算是这样,他依然没信心这本子能通过上面那层层的关卡。
冯晓刚和刘震芸本来想要抖个机灵,故意夸大故事中李雪莲不停告状,不停上.访,转移那些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的注意力,可是,谁都不是傻子。
那些工作就是抠字眼儿,发散思维的大拿甚至能看得出来,刘震芸这股事并不是在映射官场,而是一个社会公信力的问题。
那东西是能随便碰的吗?
可这偏偏是冯小刚最想要表达的。
一个芝麻大的事情,怎么就变成了一个西瓜,一只蚂蚁,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大象。
这是剧本当中的一句台词,看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看这个“因小失大”的过程,思考这个荒诞故事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信力的问题。
荒诞故事的起始,源于丈夫秦玉河对妻子李雪莲的失信,说好了假离婚,不管是为了分房子,还是生二胎,夫妻之间决定做一件事,相互的信任是基础。
但秦玉河骗了李雪莲,离婚之后另娶新欢,这种被欺骗的屈辱,是李雪莲决定告状,“无理取闹”,把从法律程序上毫无问题的事情翻过来。
如果说秦玉河骗了李雪莲,还只是一个失信的问题,那么事情升级到社会公信力的第一步,就是李雪莲到县政府拦车告状,因为在法律上,她的确无法翻身,法院所作所为并无差错。
可被堵在门口的县长,什么也没问,直接骗了李雪莲,跑回县政府从后门溜走了,于是原本理直气壮的官方,有了第一次失信。
很快,第二次失信也跟着来了,说好的找人给解决问题,不但没人来解决,反而是来了一辆车,把李雪莲抓起来,送进了学习班。
正如后来的县长发脾气时所说,“宪法哪条规定说不许老百姓告状”,到这一步,李雪莲闹大的理由就更充分了。
第三步,李雪莲上燕京告状,不敢和赵大头说真话,骗他说来旅游,找机会拦了首长的车,告状是成功了,赵大头的饭碗肯定也砸了。
因为这次失信,李雪莲对赵大头有愧疚,但也有了戒备,所以后来她和赵大头几乎成好事,却在赵大头的私心面前,再次失去了信任。
第四步,是告状成功,首长发火,压力从上至下,市长县长法院院长都撤职换了一拨人。按说应该解决李雪莲的问题,但都看到了,人可以撤,假离婚这事没解决,等于官方再次失信。
最诡异的是,李雪莲为什么告状,已经不再是焦点,焦点是不能让她再告状了,特别是不能再去燕京了。
即便是首长都已经拍了桌子,撤了官员,老百姓告状的权利似乎还是没回来,不解决,不声张,这是官场体制对上对下的失信。
第五步,就是谁也不信谁,事情成了死结,李雪莲说今年不告状了,官方不信,非要让她给个书面保证。
官方说,我们帮你解决问题,李雪莲不信,要解决就只能上燕京。法院的副庭长,不想着走正常法律途径,而是找赵大头骗李雪莲结婚,把假离婚这事给按下去。
赵大头虽然真爱李雪莲,但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败露之后,一点儿解释的机会都没有。李雪莲进了医院没钱缴费,说找亲戚借钱,救护车司机不信她,一路催促。
等县长等人找到李雪莲,第一件事是先赶走了救护车司机,医院没拿到钱,李雪莲也忘了这事。
只有秦玉河死了,这个意外是真的,谁都没法不信,于是告状没了理由,信不信,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事情稀里糊涂的解决。
但如果回头看,事情的起因,李雪莲应该是自作自受,因为这个失信的循环,起于她。
是她提出假离婚,试图欺骗法律和国家,把事情走到了死胡同里。个人与国家的相互失信,是一个循环。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谁是完全干净的人,即便是最被同情的李雪莲也不是。一个无法区分好人坏人,让人说不清谁对谁错的故事,更有现实价值。整个社会阶层中流行的虚伪,相互的欺骗,可做而不可说的“失信”,是这个荒诞故事的内里成因。
刘震芸写的故事,往往从家庭开始,原本应该最亲的人,相互欺骗失信,用一个谎言弥补另一个,谎越来越大,最后搞成了灾难。
《手机》是这样,《一句顶一万句》是这样,《我不是潘金莲》格局更大一些,从家庭外延到社会体制,还是在说这个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如果家庭总是出这样的问题,那社会的病也应该不轻,更勿论矛盾最集中的官场。原本应该依法治国的社会,最后只能靠意外来解决问题,一切都成了笑话。
1...590591592593594...6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