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李世民可是一个谋臣猛将收集爱好者,遇到那些猛人恨不得都收入囊中,巴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才好。
张超提出的办法,最重点就在于这里,让单雄信向李世民表忠,而不是只向李渊求饶。向李世民效忠,这样李世民才会愿意为他去劝说皇帝。
李世民得一猛将,单雄信得一活命,而秦叔宝也能得一个义气之名。
李世绩什么都不用做,只等着为单雄信接风就好了。
办法就是如此,但具体要做到这些肯定不容易,但张超相信,在座的都是牛人,他们肯定能办到。





唐朝好地主 第四十六章 授田
“小子,要是这事能成,到时我还会来的。若是这事不成,我也还会来的。”
张家沟村门口,李世绩翻身上马,跨坐马上,转头对着张超目光凶狠的说道。那目光真的很凶狠,张超相信,若是单雄信救不出来,估计下次李世绩再来时,肯定就是要打上门来了。当然,若是真的能救出单雄信,相信李世绩肯定会有重谢。
张超也没多少把握,但死马且当活马医吧。
秦琼拉着张超的手,“你也别在意你李叔的话,他只是心里急。不管怎么说,你想到的法子不错,不管成与不成,都得谢你。”
“义父,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张超发现,秦叔宝其实跟老爹一样,都是那种有点闷的人。平时话也少,不过人好。
程咬金和牛进达、罗士信三个家伙就有些大咧咧了,三人在张家好吃好喝,走了还各要了好几笼的老铁枪牌早点,大肉包子、黄面馍馍,还有豆浆和油条。张超忙活半早上,本来打算今天是要试卖包子、豆浆和油条这三样新产品的,结果他们吃了一半,走时把另一半也给全捎走了。
“文远,你这面点做的真是好吃,你不去做厨子真是可惜了。要不,你来我府上做厨子吧。”程咬金拎着几笼早点骑在马上意道。
张超笑而不语,他可没打算做一个厨子,他只想做个老板,做个地主,去别人府上做厨子,给再多钱他都不去。
“算了,还是回头我让府里的厨子来你这里学吧。”程咬金只得退步。
张超对这个提议倒是没有拒绝。
“算了,跟你开玩笑的,我不会真要学你秘方的。以后我每天早上派人过来取定好的早点,钱我给双倍,要求一个,就是得做的这么好吃。”
这可是大客户,张超立即答应了。
“其实不用程叔派人来取,我们每天也要往长安送餐,到时顺带捎一份到程府就行。”
“你小子倒有孝心,老程我喜欢,那就这样说好了。”
牛进达和罗士信几人也都纷纷下单,要求以后张超给他们府上送包子、油条等几种张氏早点。
张超一一答应下来,倒又想到一个新点子。
长安城里有钱人家可不少,若是张超以后能够开发出送早餐服务,不用他们出来买,直接把张氏的几样特色早餐提前定好,然后早早送上门去,这样不就又能打开一个市场了。尤其富贵人家,那都是不差钱的,生意肯定好做啊。
“李叔、罗叔,要不你们也入铁枪早点一股吧?”张超之前拉着秦琼、程咬金和牛秀一人入了一股,现在也不想放过李世绩和罗士信。
这年头,商业属于贱业,因此要做生意,做好生意,都得有其它的身份和主业,比如说地主们让家人顺带着经商,那些达官贵人们让仆人经商。他们自己不亲自操持贱业,但却也不会真的舍弃这赚钱门道。
真正没靠山想要经商还是很难的,普通的小打小闹还罢了,若是要做大,没有实力靠山,只会被当肥猪杀。
而且这年头,经商也不如后世的那般自由模式,背靠大树才好乘凉。说白了,就是做官商,就算到了后世,官商权钱交易也是大行其道。
若是张家的饮食生意,背后有五位国公,那还愁会不发吗?
“一人一成股份,我们爷俩就占诸位叔伯们一个便宜,占五成股,你们看行吗?”张超笑的跟个小狐狸似的。
秦琼等人都不会真的瞧的起张超的小买卖,原来不过是拉扶一把的意思,没想赚他钱。李世绩和罗士信问也没问其它的,就都答应下来了。
“回头我就让家人送一百贯钱来,正式在张家入一股。”李世绩道。
程咬金这时也表示回头让人也送一百贯入股,本来张超说好的是干股,是不需要他们出钱的。但这几位爷张口就是给一百贯,还不许不要。张超也只得收下了,有五百贯入股费,倒是多了周转资金。
其实几位国公爷都觉得自己入股张超,那是帮扶张家呢,光他们的名头难道还不值张家每年分到的一点红利?
不过张超自己却清楚,自己不会让他们吃亏的。
“走了。”程咬金催马前行,一行人渐行渐远。
昨夜下了一夜雪,地上早已是一片银妆素裹,张家的送餐队也都出门了。今天除了两万个黄馍馍外,还有试销的几样新产品,大肉包子、油条、豆浆以及豆渣窝窝。
张超都想好了,得产品多样化,才能更有竞争力。
目前除了长安西市的那家店外,张家的早点还是靠给别的店代销、供销和散卖几种方式。有的店是代销,货由张家供给配送,价格也是张家订的,放在那些店里卖,每卖出一个张家给店铺多少代卖费,若是卖不完,张家自己收回。
另一种方式则是张家供货,他们自己卖。定什么价,怎么卖完全随他们意,张家直接和他们商定好一个供货价格按他们的要求数量供货就是了,至于卖不卖的完,卖的好不好,赚不赚钱,就和张家没关系了。
这两种方式互有利弊,但也比较灵活,商家选择性大。
最后的散卖算是种补充。
张超的未来计划,还是在周边几个县城,以及长安的几座城门外建几个早餐铺子,不用怎么麻烦,简单一些的铺子就行。然后再多请点送货卖货的,让他们沿街叫卖,反正就是得把这个市场份额提上去。
若有机会,还要开展订餐送餐业务,搞外卖。只要提前预订,就能直接给你送家里去,方便实惠。
对于张超来说,这些计划都是极普通的,后世做餐饮的那还有各种营销好方案呢,不过现在在嘛,有这些也暂时够用了。等将来摊子铺的大了,说不定还要推出什么会员计划,比如预充值优惠折扣什么的,总之就是抢市场抢钱就是了。
张超今天没再去长安,现在手下也有一个队伍了,不必事事亲为。他负责抓总就好,另外一个也是他现在很忙。
既得花不少时间提炼加工面碱,又得教人做新的餐点包子豆浆油条等等。
张超还跟老爹商量,既然张家现在做餐饮,又准备要做豆浆和豆渣窝窝这个项目。那么干脆再花钱建一个磨坊,总不能天天用村里公用的,那边实在太小,以后肯定应付不来。再一个,用村里的也是得花钱的,长远算终究不如自己置办划算。
“再一个,我打算咱家干脆再做豆腐生意。”
做豆腐好啊,豆渣能做窝头,豆浆可买放在早餐店卖,还能做豆花卖。新鲜的豆腐当菜卖,卖不完还能做成豆腐干、豆腐乳,像是这样的冬天,甚至还可以秧豆芽卖呢。
大唐的蔬菜品种本就不多,更没什么反季节蒸菜,而且在关中,很多其它地方的特色蔬菜也是很难吃到的。一到冬季,更是都只有那几样,新鲜的蔬菜很难。豆芽这玩意,唐人居然还不会?
这简直又是一个赚钱的好项目啊。尤其是现在冬季,如果有新鲜豆芽,肯定有钱赚啊。也许普通百姓不会费钱买豆芽吃,但那些有钱人家?他们肯定愿意花点钱,在冬季里吃上新鲜豆芽啊。
一开始,豆腐产品可以直接放在早餐店卖,也可以让那些销售员推销甚至是让散卖的那些人搭着包子等一起卖。
豆泡豆皮腐竹
想想张超都觉得前景大好,豆子这么普通便宜的食材,能加工太多的东西了,怎么看做这个也不会亏本的。
其实张超觉得酿酒也是个好买卖,尤其是这年代的酿酒工艺很落后,不说黄酒米酒,就说蒸馏酒,这年头就没有,高度酒的市场现在在一片空白啊。
唐人并不是不喝高度酒,听说不少从西域传来的酒,什么三勒浆之类的就很受欢迎,卖的很火。
不过这么好的项目,张超却做不了。
因为这年头粮食宝贵,尤其是现在刚开国,天下还未统一。各地的粮价都是居高不下,朝廷严禁各地随便酿酒,只有一些官方的酒坊能够酿酒。普通的百姓你要是敢酿酒,那可是比私宰耕牛还严重。
张超脑子里全是赚钱的事情,虽然这次粮价大跌,着实坑了张超一把。家里五百多石粮还没付账呢,他等于还欠着乡亲们千多贯收粮钱。不过张超也不是太担心,早餐生意有五位国公爷合伙,还怕赚不到钱?
只是老爹却明显对赚钱没那么积极,他和许多百姓一样,更看重的还是土地。
昨夜下了一夜雪,但一早里正还是带着几名县里的公差来了。
“三郎,快,穿上蓑衣跟我走。”
下雪天出门,还这么冷,是要去受田。
衙门的办事效率还是很快的,老爹加勋升职的那些田已经下来了,今天官差就是来量田丈地,确认地界的。
勋田六十,职田八十,还有一个九品官人永业田二百亩,张超看着那张授田的单子,砸巴着嘴,怎么不对啊!




唐朝好地主 第四十七章 好地主
大唐的官员除了有职田外,原来五品以上官员还有官人永业田,而且数量还很多。但五品以下原来是没有的,可现在官差来授田,老爹这个从九品下居然也有两百亩的官人永业田。
“今年朝廷先后平定了中原和江南各地,天大的好事咧,陛下大开恩赐,下诏所有官员都授分永业田,五品以下也都有咧。”
里正笑着跟张超解释。
不过虽说如此,张超还是看到了些不寻常之处。比如说朝廷授田,从来就没有足授这一说的,所谓一丁授田百亩不过是上限。宽乡授的多些,狭乡授的少些,还得把原来自有的私田算在这田额之内。
比如老爹此前本应授一百亩地,但最终就只授了三十亩,二十亩永业田,十亩口分田。那十亩口分田,是不能买卖的,除非是要迁去那些宽乡,比如边疆荒僻之地,朝廷就许你卖口分田,又或者你穷到连埋葬父母的钱都出不起了,那也允许你卖掉一些口分田筹钱。除此情况,你敢卖口分田,那就得笞刑,甚至徒刑,去劳改。
可现在官差拿来的授田单子上却是一亩没有打折。
本来勋田和官人永业田是不叠加的,只能选最多的那个上限。老爹勋田额是六十亩,官人永业田额是二百亩,因此老爹最多只能授二百亩,而不是二百六十亩。甚至在狭乡,一半可能都授不到,或者老爹的永业田可能得分到河南或者山南去。
可现在,居然是足授,还是叠加的。
张超马上想到,估计是秦琼他们背后出了力。毕竟他们可是国公爷,开国新贵,这对他们来说只是点小问题。
六十亩勋田、二百亩官人永业田、八十亩职田,另外还给老爹补上之前不足的七十亩口分田,又有给张超的二十亩永业田和八十亩口分地。
这一次,张超父子竟然得授五百一十亩地,一点折扣没有打。
简直难以相信。
加上老爹原来分的三十亩地,张家一下子就拥有五百四十亩地了。
五百多亩啊,张家一下子就成为一个不小的地主了。
五百四十亩地,其中可以世代子孙相袭的有六十亩勋田、二百亩官人永业田,父子俩的四十亩永业田,整整三百亩。另外一百六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职田,这些将来是不能传袭的。
不过张超想,这张家沟有这么多地?
张家沟肯定没这么多地。
不过白鹿乡上倒是有,朝廷在白鹿乡本来就有好几个官庄,不少官田都是抄没前朝的一些田产。现在从里面划出来四百多亩,倒不算什么难事。
不过四百多亩地也没有尽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好几个庄子里。最大的一块有一百亩地,其余的都是几十亩一块,甚至好几块地都只有五亩十亩的,加起来足有十三块地。
地比较分散,不太利于集中耕种。不过这么多地张家也种不了,最终还是得分散出租给百姓佃种,倒问题不大。
好歹最小一块也有五亩,总比普通百姓几分几分的一块地要好些,最少五亩一块,那样打水井啊,修沟渠啊,都还算方便,容易集中灌溉,甚至要施肥什么的也方便的多。
官差们带着爷俩一块地一块地的去确认,到了地头,还要仔细的量过。这些地都有地界,基本上都是用石立的界碑,写明地主的名字。
量完一块地,确认亩数没错后,官差把地契交给老爹,让他签名画押。
“好了,这块地以后就是张老哥的了。”
老爹很珍重的把地契交给了张超收好,然后扛着锄头走到界碑前。
“三郎,过来一起换界碑。”
田埂上,那块界碑已经立了多年,风吹雨打都变了颜色。碑边上,也早长满了马鞭草,张超一锄锄的挖下去,深感艰难。
可老爹却挖的很高兴,一锄锄挥的很用力。
界石终于挖了出来,老爹先插了一根木桩进去。
这是暂时的新界碑,赶明儿还得请石匠来,打几块新界碑,还要在界碑上写上地主的名字,并且详细标明这块地的大小方位等等。
一块地,不止一块界碑,每个方向都有好几块。就是这几块界碑,把一块块地分隔出来,有了这界碑立在那里,就不怕相邻的田主纠纷了,有了界碑,谁也不能挖走别人一寸地。
简易的界桩立下,从此起,这块地就是张家的了。
田里此时还种着麦子,麦苗如韭菜似的一点青绿,这是冬小麦,从九月种下,要渡过一个寒冬到明年五月才收。
按惯例,这地里的最后一荐庄稼还是原田主的,得等收完这荐后,地才算正式交接到张家手里。
“等明年夏天收完这荐麦子,咱先种一荐大豆。种豆能养田咧!”
老爹虽是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府兵,但说起种地却丝毫不陌生。关中干旱少雨,因此以种麦粟为主。主要还是实行两年三熟,种一季麦再种一季豆,接着种麦或粟。这样能够让土地恢复肥力,同时因为大家发现,种一季豆子还能让土地增肥。
两年三熟,这是关中地区比较先进的耕种法。和南方少数地方的一年双季相似,都是提高产量的好办法。
几名官差也在一边笑看着,看到老爹分到这么多田,他们很是羡慕。尤其是老爹父子居然能够分到足数的田地,甚至连之前不足的田都还补发下来,这让这些百里侯心里明白,张家不简单。
甚至在里正有心的无意漏嘴下,县里乡里不少人都知道,老爹不但新升了九品,而且原来居然与长安城里好几位国公都是老熟人。特别是老铁枪的这个收嗣的儿子,居然还认了翼国公秦琼做义父。
人都喜欢锦上添花,张家的地位,现在在宁民县里那是节节高升,更别说在白鹿乡这十里方圆,更是成了豪门大户了。
“恭喜老哥哥了,有了这地,以后子孙传承,世代享福喽!”
张超很适时的给每个官差递上了一串钱,沉沉的一串钱百文,不算很多,但对于几个小吏来说,也是不错的油水了。
“按惯例,有几句话我们要交待下老哥。你的这八十亩职田,可以随意出租,也可以自种。但如果出租,按朝廷法令,佃租每亩不得高于六斗,六斗以下就没事。”
“至于你家的其它永业田、勋田则不在此列,但一般还是不要高于六斗亩租。”
李家夺天下,给那些帮他们打天下的功臣将士们封爵分地,让那些开国贵人们都成了一方大地主。李唐用这种方式,迅速的在稳固着他们的王朝。
就如眼下,李渊给所有原本不分永业田的五品以下官员,也分田了。只要当上李家的官,就能分田,哪怕是个九品,也有二百亩田,这样的福利,无疑会让李家迅速获得天下官员拥挤。
李唐对于他们分封的这些勋贵们,也有一些要求限制,比如说那些有爵位有真封食邑的,每户收多少租,也有详细要求。就连他们分到的田地出租,也做了一个亩收租不得高于六斗的限制。
亩租不得高于六斗,其实这个限制很宽。关中地区,平均亩产也就一亩左右,好的田可能达到两石,但多数田地都是在一石左右,亩收租六斗,这意味着地主跟佃农就是****开了。
地主们不用耕种,坐着就能收六成田获,真是很爽。当然最爽的还在于,这些勋贵官员们还都是不课户。
他们的田是不用向朝廷交租的。
现在张家也成了这些特权阶层的一员了,也成了官僚地主们的一份子,是不课户。
怪不得人都想当官,在隋唐这个时代,当官确实太爽了。各种特权,甚至一人当上官后,子孙都有机会继续当官。他们可以门荫入仕,就如张超,老爹虽只是个从九品,可他却有资格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帐内。
按制,诸王府、公主府,王公以下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带勋者,皆给帐内、亲事。充当亲事者限六七品子弟,帐内者限八九品子弟,年龄限十八岁以上。
这些帐内亲事,就是由六七八九品的子弟充任,也称为品子。他们充任帐内亲事是十年一期,一年里服役一定时期。只要表现的好,不用役满就能提拔授官入仕,就算一般平常者,役满十年也基本上能混上个低级官职,只有少数非常差的才可能役满十年都当不了官,只能去当个吏之类的。
帐内和亲事其实和亲勋翊五府类似,亲勋翊卫称为内军,就都是由高级官员子弟充任,亲勋翊也合称为三卫,能够选入这三卫的,都是高级勋贵子弟,一进去就有品级。亲卫是正七品,勋卫是从七品,翊卫是正八品。这三卫五府,总共有编四千多人。
这近五千个编制,其实就都是给那些高级高员和勋贵子弟留的,是一种福利,凭门荫入仕的途径。
二品、三品子,补亲卫;
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及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爵者及国公之子,补勋卫及太子左右率府亲卫;
四品孙、五品及上柱国之子,补翊卫及率府勋卫;
勋官二品及县男以上或散官五品以上子孙,补诸卫及率府翊卫。
如张超这种低级官员的子弟,则可以去做帐内、亲事,然后得机会入仕。
说来,能在唐朝当个官确实很好,一人当官,家族几代得益啊。
看着老爹当个从九品小队副,居然就能有这么多好处,张超都不由的有些心动了。




唐朝好地主 第四十八章 减租
田里,许多农民过来,他们带着讨好的声音跟张超父子打招呼。他们邀请张超爷俩去他们村里吃午饭,说是已经让女人弄好了饭。
带头的是赵庄的村正,赵庄也正是七娘亡夫家。七娘的老公公脸上带着几分尴尬,又有几分可怜兮兮的无奈,那种担忧之色让人望之顿生可怜。
这位老汉代表着赵家庄的村民向老爹述说着请求。
赵庄的许多地都是官田,他们从前隋起就是官田庄子上的佃户。李唐开国,对关中百姓均田,赵庄的村民只均到很少的地,平均一人二十亩地不到,还是十亩永业田和十亩口分田。
听起来倒也不少,可这年头均田只给丁男授田,只有满二十一岁的丁男才能分到田,宽乡才会给中男也授田。这年头也没有计划生育,十几岁就开始娶妻,然后生子,到四五十岁可能还在生。
虽然这年头医疗不行,营养也不行,许多孩子都会早夭难以长成。可一家六七口,甚至八九口还是常态。五六个孩子都是常事,甚至长子和幺儿之间相差三四十岁的,孙子比小儿子还大,甚至有的家族曾孙也不比幼子小多少。
一个大家庭,六七口甚至十多口人,但成丁往往只有三四人,妇人却是不能如北朝时一样均田分地的。
这年头田地产出也不足,又是战乱年代,万一遇到个旱灾蝗灾的,可能还歉收。赵家庄的人地不足,便只能佃种官田,佃种地主家的田地。辛苦是辛苦点,可也是为了养家糊口。
现在赵庄的官田成了张老爹的田,这些田地原来的佃农们自然也担心以后这地还能不能继续佃种。
要是不能继续佃种,那以后生活难以为继。
张老爹听完之后,点头道,“大家放心,原来的地谁家佃租的,那就继续佃租。”
这话让赵家庄爷们都松了口气,都对着老爹感恩戴德。
七娘的老公公更是道,“张员外,你和七娘的事情我们都是同意的,回头你跟七娘说声,她的那十亩嫁妆田我们不敢留下,到时让她带到张家去。”
赵老爷子也有好几个儿子,七娘的老公就是他战死的大儿子,他膝下还有几个儿子。当初知道儿媳柯氏和张铁枪有流言的时候,老爷子还想着叫上兄弟和儿子一起,好好教训这个独眼贼。
后来七娘的娘家兄弟们放了硬话,七娘又说了愿意把陪嫁的十亩地留给赵家,还愿意把两女儿带着一起走时,赵家才没继续闹,但也没有立马同意七娘改嫁。
原本他还打算等张铁枪打仗回来后,跟他亲自面谈。没想到,张铁枪一回来,立马都成了官人了,而且居然还跟长安的好多勋贵关系那么近。
现在自己一家都成张铁枪的佃户了,得靠着张家田地过活了,赵老爷子也想明白了。十亩地固然很珍贵,可他们得罪不起张铁枪。
1...1718192021...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