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反正自己现在也有了一个勋官,自己也是官人了。
“你可以回去再考虑考虑,若是以后有这想法,直接跟我说。”
这次张超把犁交给他,也让长孙无忌得了不少好处。上面论功评赏,长孙无忌也得了李渊一个夸赞,还给他加了一百户的真封食邑。连带着他妹妹秦王妃都还得了不少称赞,李世民也获了好评。
回来后,李世民可是好一通夸赞他。而且上次他以一千贯就拿了张超两成的香皂坊股份,这可是占了很大便宜的事情。
今天破例的,长孙无忌居然留张超在家吃了顿午饭。
长孙无忌让人把张超带来的腊鸭熏鸡和卤肘子拿去切了,又上了几道羊肉菜,甚至还叫了酒。
长孙无忌也没叫别人,就两人坐着喝酒。
“你现在也有千来亩地了吧?”
张超点了点头。
“不错,短短几月时间,就成一地主了。你如今也算是有官人身份了,以后这个饼店香皂坊这些,就找个可靠信的过的人帮你出面就好,不必再事事亲为了。好歹顾忌着点身份,如今不比从前了啊。”
这话就有几分长辈教导后辈的意思了,若不是长孙无忌觉得张超人还可以,也不会说这样的话。
“多谢县公教诲。”
张超当然也明白,商人是贱业,哪怕是地主去经商,也不好看。只是之前自己一无所有呢,不亲自打拼,坐在家里顾忌身份,那也只能喝西北风。
现在经过努力,也确实有了些成就了。
家里地也有千多亩近两千亩地了,就算餐饮生意也做的还行,走上了正轨,面点、豆制品、卤肉这些都有了稳定的赢利,张超以后雇佣专门的管事掌柜来打理,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了,他只要在幕后操纵就行,不需要再前台露面了。
“有空多读点书。”长孙无忌夹了一块肘子吃的很有味道。
“我也有那个想法,还打算在村里盖一些私塾学堂,待明年请两个先生,给村里的孩童们开蒙。”
“这个不错,教化民智,好事。”
张超其实早有一个计划,就是搞雕版印刷。如今的书太贵了,书多掌握在那些士族的手里,要写读本书,还得靠借书手抄。
如果张超到时解决了油墨的问题,那么找匠人刻雕板其实不是难事。雕版印刷最难的就是这个油墨的问题,普通的墨汁是无法雕刻印刷的。还有一个问题则是上了雕版,那必须得印量大,要不成本太高还不如手抄划算。而如果大量印刷,雕刻损坏又大,总之,搞雕版,首先得想到印书的好项目,得准备好销售渠道,要不然前期投入可不是一点两点。
至于活字印刷,张超还没想那么远。
先把雕版印刷弄出来,到时把那什么论语、诗经之类的经典弄几个版,找好渠道,然后全力印刷,到时长安城里开一书店,岂不引发长安震动。
雕版再贵,总也比手抄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人力吧。效率就是金钱,手抄一本书,跟印刷一本书,怎么能比。
到时雕版本的书籍价格大落,能让知识传播更迅速。
这是科教兴文的大事啊。
甚至到时张超还可以研究下造纸术,改良下工艺,弄出更便宜的纸来。
不过这些现在还不急,慢慢来。
一顿饭,让张超对长孙无忌也有了不少真实的认知,他觉得长孙无忌人挺不错的。相当聪明的一个人,也很洒脱。
就算跟张超这样一个小人物,也能有说有笑的聊天吃饭喝酒。
吃完饭,长孙无忌亲自把张超送到门口,待看到张超骑一匹老弩马的时候,他笑了笑。
“你不是有匹黑色的好马嘛?”
“我让我爹骑去当备马了,出征在外,多匹好马有时多条命呢。”
“这话说的好,这样吧,我送你匹马,你也别客气。”
“长者赐,不敢辞。”张超呵呵一笑,丝毫不客气。
长孙无忌送张超的是匹枣红马,非常的漂亮,才四岁口。
“谢过县公。”
长孙府的许多人看着这一幕,都非常震惊,想不到郎君居然对一个乡下小子如此重视。
“想当年我和妹妹被赶出府的时候,他们又怎么会想到,我们会有今天呢?不要小瞧张三郎,我看这小子非同一般。”
张超听不到长孙无忌的评论,他骑着枣红马返回灞上,栓子骑着他的老白马。枣红马鞍配齐全,也相当的神骏,把老白马远远的甩到后面。
从长安回到灞上,比去时少花了近半的时间。
管家张贵迎了上来。
“赵家四娘子前来拜访,我让我婆娘在院里招待着。”
“她来做什么?”张超有些意外。他把马缰递给管家,让他去拴马。
整理了下衣服,张超大步的往院里走去。
赵四娘坐在那里落落大方,非常有种职业女性的气势。张超进来,她起身行礼。
她说明来意,听说了张家三郎发明了一种非常好用的新犁,听说新犁能比过去节省一头牛,于是,她希望能在张家订购一批新犁。
“其实这个新犁虽然好用的多,但制作很简单,我送你架新犁,你拿回去找人照着打制就行。”
不料赵四娘却道,“这新犁是三郎所制,我们怎么能随意偷学你的手艺。还是请三郎为我们打制,一架该多少钱就多少钱,我想预订一百架新犁,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张超笑着回道,这个姑娘真的挺有意思的,他不由的想道。未完待续。
...
唐朝好地主 第116章 午后
第四更送上,这是三千均的加更。这几天每天都加更两张,兄弟们很给力,木子也很给力。
午后阳光正暖,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聊天非常惬意。那太阳就如同是一个大暖炉,照的全身都暖洋洋的。
“上次的事情还要多谢你。”赵四娘开口道,那语气很真挚,犹如这冬日里的暖阳,听的让人很舒服。
张超做出很淡然的样子,说,“都是乡邻,况且,我又不吃亏,我还担心你会心里暗骂我趁火打劫呢。”
“是真的感激。这次确实有许多人想要趁火打劫,那八百亩地二百亩林子,许多人开价只给三千贯,还有一些开价一千两千的,那才是真正的趁火打劫。”
“总有猫闻腥而动。”张超笑笑。
赵四娘与张超隔桌而坐,坐的很端正,她双手捧着杯子,轻轻转动着。
那是一双很修长白皙的手,这样的纤长的手指更适合去弹钢琴。
“你家的这梨子很好吃。”她手指甲轻轻叩击着陶杯一侧。手指甲精心修剪过,并没有留长指甲,而且指甲很干净。
“这是冰糖雪梨。”
唐人爱吃梨,但唐人更爱炖梨吃。
张超也算是入乡随俗,把大个的雪梨和冰糖慢炖而成。犁是赵州雪梨,秦汉时期就非常有名,在长安卖的不便宜。
因为冰糖是张超独家所有,因此这道冰糖雪梨赵四娘也是头一回吃到。
“冰糖雪梨,冰糖是什么?”
唐初的糖还主要是麦芽糖和蜂蜜,少量甘蔗提炼的沙糖。赵四娘没有听说过冰糖这种糖,有些好奇。
事实上,自从来到张家沟,她就发现,这里处处透着新奇。
“冰糖就是婆门罗糖提炼加工而成,一颗颗晶莹透亮,如同是冰晶。”张超解说着,然后让冬晴去拿了些冰糖过来。
用一个盖碗装着,揭开盖子,碗里一粒粒蚕豆大小的冰糖就在那里,晶莹透亮。赵四娘惊讶,忍不住伸手拈了一个仔细观看。
“你可以偿偿,很甜的。”
赵四娘轻笑,然后把糖放进嘴里。
轻吮,一股甘甜入味。
“甘之若怡,不,比饧还甜。真想不到,那黄黄的沙糖居然能提炼出如此冰晶玉洁般的冰糖。”
“一点小手法而已,不过冰糖和雪梨一起慢炖,确实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股的作用。若是喉咙干、痒、痛、音哑、痰稠等,饮此冰糖雪犁均有良效,若是能加入琼珍灵芝一起炖,止咳润肺效果更加明显。”
“想不到这饮品还是一道良药。”
“其实我只是对吃很感兴趣。”
赵四娘轻笑,“我也确实有所耳闻,如今乡里都传说灞上张三郎能把贱肉弄成美味。”
“好吃之人,总不会委屈自己的嘴的。”
“不单单不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你弄出来的那些包子馒头、熏鸡烤鸭卤肉等,现在要是在长安城也卖的很好,钱源滚滚。张家因此而迅速兴旺起来”
桌子对面,赵四娘的语气里带着些钦佩,赵家也是地主,然后也做生意。赵家开始是做些粮食加工生意,家里有磨坊碾房,然后又开米店粮行,甚至还有布庄绸缎行,生意也做的不小。
还兼着放贷。
好些年才积攒下如今的家业,但今年却一下子亏损巨大,伤筋动骨。
跟张三郎一比,真是让人惊叹。
“张家的面点在长安卖的很火,听说东市的福满楼也是得了你家的发面秘方,如今也是生意兴隆。”
她沉默了一会,“我家在长安也有一家饭店,不知道能不能从你家买这个发面配方?”
“这个没问题,其实也没有什么配方,只是加了一样材料面碱,然后就能让发面面食更蓬松也没有老面的酸味。你若真想要,我以后可以给你家饭店提供面碱出售,按市价给,不多收。”
“一样的品质吗?”
“那当然。”
“数量呢,能保证供应吗”
张超笑笑,“多的不敢说,但你要是开个三五家店的,我还是能供应的了的。”
赵四娘满意的点点头,粮店生意天天亏本,赵四娘看到张家开的饼店生意这么火,也有了把自己家粮食做成面食出售的想法,这样可以弥补些损失。本来今天只是来试探一下,倒想不到张超这么爽快的说答应了下来。
“不需要秘方钱”来之前,赵四娘打听过,当初崔家从张超手里拿配方,可是花了百两黄金。
张超摇了摇头,当初崔家和现在情况是不一样的。
张超也早想过,现在张家有十一家店,外加配送的店,加上给大户家里的外卖服务,这个规模刚刚好,再扩大就还得再扩增现在家里的作坊规模,招募更多人手,磨坊碾房蒸房这些还得扩大,甚至再招人,还得再扩大宿舍这些。
而且他也算过,他卖的这些面食,毕竟消费群主要还是往来长安经商的商人,以及长安城里那些起码是中产以上的人家。一般的穷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吃这些的,因此保持一个适当的规模,比盲目的扩张要好的多。
而且现在粮食价格的下跌,也让面食的利润大降。张超也不是当初什么本钱都没,现在他本钱不已经可以做其它的买卖了。
与其再去费力开拓面食生意,不如直接卖面碱,利润更高。
“都说三郎义薄云天,宅心仁厚有求必应,果然如此。”
“其实我也不亏本啊,你卖面点赚钱,我卖给你面碱也一样赚钱,大家一起赚钱,互惠互利。”
午后的暖阳里,张超跟赵四娘聊了好一会,聊的很愉快。
“多谢三郎今天的款待,他日再来拜访。”
“没什么,都是邻居,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过来找我,或是派人通知一声也行。能帮的上忙的,我肯定会尽量帮忙的。”
赵四娘点点头,屈身行了一礼,然后出了院子,赵家在外等着的几个仆妇便连忙过来迎着上车。
冬晴过来收拾桌子,丫头望着赵四娘离开的马车,不满的嘟嚷着。
“说什么呢?”
“小郎君,那赵四娘可不是什么好女人,天生克人命,克死了未婚夫又克死了老娘,如今赵家家运不好,也都是因为赵员外让她掌家呢。小郎君你可不要跟她来往。”
冬晴一脸为主子尽忧担心的模样,很是忠心耿耿。
张超笑笑。
什么八字五行之类的东西,他向来就不信。
“小郎君,你就算不信这个,可你总得顾忌点吧。万一有人多嘴饶舌,那也是不好听的。万一传到了崔小娘子那里去了呢?”
“多谢你提醒啊冬晴,晚上过来陪我吧,一个人睡有些寂寞。”张超笑着道。
冬晴一下子就红了脸,吱吱唔唔的道,“这个不太好吧。”
“哈哈哈,既然你觉得不好,那就算了。”
“小郎君,我不是那个意思,如果,如果你要人晚上照顾,我可以过来的。”
看那丫头一脸纠结的样子,张超便不好再逗弄她了,“算了,屋子太你来了也没地方睡。”
“我,我可以坐在炕边照顾你的。”
“等等吧,等新窑洞建好了,到时就是套房了,你和你姐可以搬到我隔壁房间睡,要是晚上我要喝水什么的,可以随时叫你们,方便。”
崔府。
西厢院。
丫环红线一脸兴奋的小跑着进了崔莺莺的房间。
“小娘子,好消息,张三郎得陛下赏赐了,还获了个七品的云骑尉勋呢。”
正在临帖的崔莺莺放下笔,抬头道,“怎么回事,说清楚点?”
“是我哥在外面听回来的消息,千真万确。就是那个张三郎,他发明了一种新犁,据说比原来的犁更加轻便好用,能节省一头牛。他把犁献给了皇上之后,皇上十分高兴,便下旨封赏。于是,封了张三郎一个云骑尉,还赏了他百亩地和百两黄金,对了,皇上还赏了张三郎父亲一个宁民县男的爵位呢。”
“是吗?”崔莺莺面上淡定,心里却也非常高兴。自上次见过一次张超后,她又从红线哥哥柱子那里得到了不少关于张三郎的消息。
他哥哥崔琰也经常说些张三郎的事情。
心里面,崔莺莺已经很认同这个未婚夫,觉得张三郎虽出身普通,但人不错,既有能力,品性也还好。
现在听说张三郎获勋得赏,她也为他感到高兴。
“小娘子,张郎君有了爵位,那将来张三郎也能袭爵呢,张家也不再是普通的庶民了。”
“瞧把你高兴的,别人封爵授勋,你高兴个什么啊。”
“小娘子,我是为你高兴啊。张三郎可是你的未婚夫,这日子都订下了,腊月初九,可就是迎亲的日子,再过一个月,小娘子你可就是张家的人了。张家的日子红火了,那不也是小娘子日子红火了嘛。”
还有一个月,一个月后她就要离开这座牢笼一样不自在的崔府了。
一想到王氏,她就不由的心情低沉了几分。都到了如今了,这个王氏却还在想着算计母亲的嫁妆。
崔莺莺不在乎崔家给不给她准备嫁妆,她相信张三郎也不会在意。但母亲的嫁妆,那是属于女儿的,母亲就她一个女儿,她绝不会让王氏夺了母亲的嫁妆,更不会让王氏把这嫁妆拿去做她女儿的嫁妆。
这个事情,没有商量。
:大家看在木子更新这么给力的份上,都来支持一下正版吧,请来订阅一下本书,谢谢大家。
推书:推荐一位妹子写的历史书权臣风流,过劳死的商界大佬,成为了落魄羽林卫,家徒四壁,权贵环伺,看小小羽林卫如何成为一代风流权臣!未完待续。
...
唐朝好地主 第117章 幽会
(第一更送到,谢谢兄弟们的打赏!)
张超觉得冬晴说的也有道理,本来跟赵四娘只是普通的会面,可现在毕竟是唐朝嘛。万一到时传出点风言风语,再传到崔十三娘那里,可就容易起误会了。
想了想,张超觉得自己应当跟崔十三娘见个面。
先婚后爱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既然婚期都定了,张超还是想要在婚前多了解了解她。毕竟那天见面不过一会,话都没有说上两句。
想到就做,张超直接写了封信,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提出想要约她见面。
写好后,张超让人把信交给崔府的柱子。柱子每天会到张家西市的铺里买些熟食,张超知道她是崔十三娘贴身丫环的哥哥,因此托他送信。柱子已经跟张家饼店的人很熟了,对于张超的要求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信秘密的交给了红线,红线交给了崔莺莺。
拿着这封信,崔莺莺也是犹豫了许久。以崔氏的家规,这样的私下会面行为当然是不许的,但崔莺莺很想见见张三郎,尤其是如今婚期将近,崔家上下没一个替她准备嫁妆,却还全天的想谋夺她母亲的嫁妆,这让她心里越发的对崔家不满。
她有满腔的话语,想要找个人倾诉。
“十月初九,长安东南延兴门内新昌坊青龙寺上香。”怀着激动的心情,崔莺莺写下这行字,信写下之后,又有些紧张的看了好几遍。
“红线,你看我今天这字是不是写的不好看?”
“小娘子,写的很好啊。你这字可是临的王右军的贴,这字写的跟那贴子上一样的。”
“真的吗?”
红线连连点头,做为崔莺莺的贴身丫环,她也是跟着一起读书识字的。
“那你觉得这信笺如何?”
“会不会太素了一点,要不换上金花笺吧,再洒点蔷薇香露,弄点金粉。”红线出主意道。
“啊,那样会不会太过了点。”
“那就这样,不换了。”
主仆两个为了一个信笺讨论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素雅点好,将写折好,并没有启名也没有落款,这也是防止万一信落到别人手里,终是不好。反正让栓子去送信,信到了张三郎手里他也知道是谁送的。
“拜托你们兄妹了。”
“小娘子放心吧,我哥办事很牢靠的。”红线笑道,“小娘子,等你出嫁,一定要记得把我们兄妹一起带去张家啊。”
红线一家都是当年十三娘母亲郑氏带来的陪嫁,因此他们也可以说是崔莺莺的人而不是崔家的人。
“放心吧,我肯定带上你们的。”
“那我就安心了。”红线将信揣进怀里送信去了。
张超很快拿到了回信,接到信后,他心里也非常的紧张,甚至带着兴奋。这种感觉,好像是当年自己读中学时第一次给女同学写情书时的感觉一样。
兴奋,紧张。
折成方胜的信笺,还带着丝香味。
慢慢打开,里面只有一句话。
“管家。”
“少东家,你唤我?”
张超点头,迫不急待的问,“管家,你知道青龙寺吧?”
“知道,延兴门内新昌坊中,是密宗祖庭。青龙寺最出名的是每年春的樱花盛开之时,那时会有无数人前往赏花上香,热闹非凡。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寺内还会举办俗讲,相当热闹的。”
唐朝的樱花,嗯,长安城的樱花和洛阳城的牡丹,一样的有名。
不过这樱花是樱桃之花。
十月初九,就是后天啊。
“秋月,快来给我磨墨,公子我要写信了。”张超兴奋的喊道。
文房四宝虽贵,不过如今张超家也算是大户了,家里当然也是备齐了的。张超甚至都已经让木匠打了一个大书柜,虽然现在上面还没书。
秋月磨墨很熟练。
唐初的毛笔普遍较短粗,笔锋非常硬,这种笔是为了适应这个时期的书写方式。唐人写字,很多时候并不是铺在桌子上写,而是把卷轴拿在手里,左手握卷,右手提笔,是悬空写的。
一边写,握卷的手还一边转动,非常考验笔力。
张超毛笔字写的非常一般,平时他都是用鹅毛笔,但第一次给未婚妻回信,张超打算还是用毛笔吧。
花了重金买回来的信笺铺平,张超悬腕提笔,想了半天。
最后落笔。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见不散!”
本来张超想把欧阳修整首词抄下来,但想了下,又觉不妥,这首词后半段可是写的很悲切的。
最后张超便只抄了一句,这算是约会的名句了。加了句不见不散,算是自己原创了。
信送出后,张超有些患得患失,万一真的见了面,细谈之下发现这姑娘性格和自己不和呢,万一她是个唐朝名门跋扈女,这怎么办?
婚期都定在了腊月初九,就算到时老爹出征在外,延期,也拖不了多久的。
张超祈盼着对方是个好姑娘,不求有多么贤惠,但愿能有赵四娘这样就好。不知为什么,张超突然想到了赵四娘。
赵四娘挺不错的,知性却又精明,不妖不艳。
摇摇头,把这些想法赶走,自己可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
第二天,张超特别跑到青龙寺去踩点,给寺庙捐了不少香油钱,又上了不少香烛,青龙寺的知客僧非常高兴,还引张超见了主持。
张超说到自己曾经也是和尚,还说自己师傅是三藏法师。
主持自然没听过三藏法师的,但听说张超是翼国公秦叔宝义子后,还是非常热情的。长安城里寺观众多,青龙寺只能算是一般的寺庙。
尤其是如今李氏当国,尊崇老子为祖,尊崇的是道教。
张超提出想要一间客房,在这里修行几天。
主持直爽的答应了。
张超给的香油钱,住长安最好的客栈都够了。
张超直接就住在了青龙寺。
每天寺里转转,见佛烧香,也和僧人们聊聊天,有时遇到一些不错的香客也会聊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