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张超呵呵笑道,“我四十多个儿子女儿,可就剩下若华现在没有婚约在身。”
马周道,“你才三十八岁,还能再生啊。不都说你张超掌握了生儿子的秘笈嘛,再生个四五十个都不在话下。等生了下一个,先定给我马家。”
“哈哈哈,那生孩子的秘笈我不也传给你了嘛,又不是多稀奇的,一个简单的规律而已。你若真有意结门亲事,倒也好。那说好,等我们两家的下一个孩子,若刚好是一男一女,那就定下婚约。”
“那一言为定。”
“文远啊,咱们现在也算是亲家翁了啊,我说啊,你让若华自己决定是没错。可你当爹的,不能让才十四岁的孩子一人拿这么大主意啊。你这当爹的,要给予指导。她们可没有我们人生经验丰富,万一一时做错了决定,以后岂不悔恨终身,甚至要怪你这个当爹的没尽到职责?”
张超摇头苦笑。
“老马啊,你这媒人可是真当的积极。你也别心急,这事给若华一些时间考虑。”





唐朝好地主 第1266章 逼宫
再来一章,第五更送上,求月票。
汉京。
李世民终于又找到了那久违的感觉。罗那迩娑婆的长生不老丹吃过之后,他感觉自己飘飘然如腾云驾雾,甚至一整天的时间,都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他甚至发现,本来疲惫不堪的身体,最近变的龙精虎猛。
武才人替他揉捏着肩膀之时,身上散发出来的幽香,甚至让他身上燥热,控制不住自己。他转身抱起武氏,伸手扫掉御案上的奏章,直接就扑了上去。
梅开七度。
武氏都已经昏死几度。
爽!
皇帝从来没有这么的爽过,甚至都没有这么的勇猛过,他感觉自己现在可以力博狮虎,夜御十女。
原本李世民对于这长生不老药还有点将信将疑,而现在,他是真正相信了。罗那迩娑婆是一位真正的神僧啊。
他当即下旨,为神僧修建一座豪华的寺庙,就在汉京城外,计划占地一千八百亩,并要用黄金塑造佛像,建十八层高的佛塔。
总之,绝对不能委屈了这位神僧,一定要给他一个最好的炼丹环境。
至于这位神僧给开出来的各种神奇的药材,李世民更是二话不说,下旨让六扇门天南地北的去寻找。
中书门下。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宇文士及、屈通突主持三院联席会议。
“张超已经攻占江南道全境,并攻占江西道半境。”
年过半百的房玄龄这段时间苍老了许多,须发花白。连眼神都已经有些浑浊了,他目光扫过众人,“北边的局势也不太妙。尉迟将军攻打卢龙塞,至今没有进展。而李绩将军攻打九嶷山,已经几个月了,依然难以攻破,前后发动了七八次攻势,结果损失了上万人马,依然不得寸进。”
“还有河西。”
房玄龄叹气。
“继兰凉两州失守之后,现在河西基本上俱为程咬金和苏定方所夺。青海道、陇右道,也大半失守。他们联合苏毗和吐谷浑军,现在攻势极猛,西北局势危险。他们的攻势,丝毫不弱于张超,如今再不能加以遏制,则不出三月,整个河西、陇右、青海、西域四道,都将落入叛军之手,朝廷的西海领、河中领、信度领也将被隔绝在外。”
形势非常的不乐观。
“下一步,西北叛军就可能转攻中原。不论是攻关中长安,还是从陇右直接出兵进入汉中,顺汉水而下攻汉京,这都是万分危险的。”
“张超已经重兵集结于润州,水陆十二万大军。下一步,就是扬州。而我们在扬州才三万人马!”
宰辅们都沉默着。
谁都想不明白,怎么形势就到了如此地步。
朝廷的八十万大军呢?
怎么好像叛军四面开花,打哪哪赢,似乎朝廷的兵都成了纸面上的了。
归附于各路叛军的朝廷官兵,起码已经有不下二十万了。
而现在各路叛军加起来,也有不下三十万的大军。
此消彼长。
朝廷兵力上已经没有那么大的优势了。
八十万对五万的时候,都没赢。
现在六十万对三十万,更难赢了。
长孙无忌接过话头。
“最近江汉淮河流域,持续暴雨。差不多快下了一个月的雨了,长江、汉江、淮河,还有各大支流,湘江、赣江等也都是水满为患。目前,各地报上来的灾情,已经越来越严重。多处决堤,许多地方被淹没,受灾的县达到几百个。”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而且这大雨还在下,根本没有停的意思。长江流域的早稻,今年基本上绝收。就算没有水淹的稻田,可稻子也没法收割,收割回来了也没地晒,只能看着发芽霉坏。”
那边战争未平,这边天灾又起。
这次的洪灾甚至能称的上是百年一遇。
几乎可与贞观初的北方大旱灾和大蝗灾相比。
良田淹没,庄稼淹没,村庄城镇淹没。
“到现在为止,起码淹死了十万人,而损失的财产更是不计其数。”
宰相们叹息。
长孙无忌沉重的道,“我是中书令,三院宰辅之首,今年出了如此大的兵灾和天灾,这都是我当政失职,我自请辞职。”
房玄龄道,“我是侍中,也应当引咎辞职。”
代枢密院枢密使屈突通老元帅气的拍了桌子。
“都什么时候了,这个时候引咎辞职有屁用?对局势有何益?你们这是在摞挑子,还有点担当没?你们这时辞职回家了,这烂摊子谁收拾?”
房玄龄心力交悴。
“我戴罪留职,待局面好转后,再离开吧。”
长孙无忌也表示愿意留下来收拾了烂摊子再走。
可当大家再次坐下来,却发现这烂摊子是真的难以收拾。
本来这场叛乱之火已经越烧越大,局面失控的地步。兼之中原各道的经济危机,朝廷已经是焦头烂额人心尽失,现在居然又遇上了百年一遇的南方大洪水。
这真是火上浇油,屋漏偏逢连夜雨了。
“诸位,如今局面,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有什么好的办法,请尽管说。”
御史大夫杜淹道,“眼下当务之急,某认为还是应当挽回人心。最近汉京的局势太乱了,钱庄挤兑、纸钞贬值、经济萧条,然后又是学生闹事等等。朝廷一味强硬也不行,越强硬百姓越反弹的厉害。某建议,应当立即释放魏征、孔颖达、陆德明等一众被关押的官员,还要马上释放被关押的学生们。”
“要我说,陛下应当下一道罪已诏,然后大赦天下,清空牢狱。”房玄龄突然开口插话。
这位老相爷说出这番话,不可谓不惊人。
“要做就做的干脆一点,不然,如何挽回人心?现在这局势,还如何打仗?我以为,也不能再打了。再打,朝廷就要完了,哪怕最后能赢,这付出的代价得多大?”
“眼下我们应当与太子谈和,双方停战,全力救灾,恢复经济。”
长孙无忌不说话。
老相国的话当然有道理,大唐已经经不起这次平乱之战了。
真打下去,必然要崩溃。
可说的容易,和谈?
让皇帝跟太子和谈,这怎么可能?
“必须和谈,陛下就算不愿意,也得劝说他同意。我们现在打不了了,真打,也未必能打赢。看看张超他们的进军,所到之处,并不是无人能挡,而是没有人愿意抵挡,地方上的商贾豪强,甚至是士人地主们,都纷纷的夹道欢迎,这算什么?是对我们的嘲讽!”
长孙无忌摇头。
“陛下不会谈的。”
杜淹道,“我们可以不说和谈,只说暂时停战,先抢救灾民。若是太子和张超不同意停战救灾,那他们就是先输一城,那时我们就可以说他们不顾百姓生死,只为夺权篡位。若是他们同意,那我们也就可以暂时抽出手来,先把这乱局收拾了再说。”
“我们甚至可以借着这救灾停战之名,加紧调兵遣将,重新调整部署,做好应战准备。不能让张超他们再攻城掠地,如入无人之境了。江南道可以丢,福建、浙江可以丢,但是江西、淮南这两道必须得坚守,我们必须得加紧抽调兵马去防守。”
“此处河北河东、陕西、河套也绝不能丢,我们可以丢河西丢西域,但必须得把陇右夺回。”
杜淹向来号称诡计多端,他此时确实对局势看的比较清楚。
一味的想着一战剿灭叛军,现在已经不现实了。
叛军已经形成了四路。
东南的太子和张超,占据了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广南六道和扶南领。
东北的秦琼和张铁枪,也占据了营州和卢龙塞。
代北的罗士信、牛进达、单雄信,占据了张家口和大同。
还有河西的程咬金和苏定方,他们联合苏毗和吐谷浑,如今占据河西、青海以及陇右大部。
这四路中,东南的张超和西北的程咬金两边实力最强,一东一西,已经成了势头,想迅速剿灭非常困难。
眼下,朝廷倒不如承认形势。
河西青海先不管了,先把陇右夺回,守住陇右和陕西,才能屏障重要的关中平原和江汉平原以及汉京重地。
东南方向也一样。
江南道浙江道被夺了也先不管了,先要守住淮南道和江西道,起码得控制住形势,不能让叛军再一路攻城掠地了。
先稳,再谈反击。
“诸位,我们要是再只把张超当成普通的叛乱,那也许用不了多久,他的战旗就要出现在汉京城外了。诸位别忘记,上一次张超从辽南一路打到汉京城下,可是只用了几个月时间而已。”
上次张超是勤王,这次是护法。
谁敢说张超没那个本事打到汉京来?
之前张超在交州起兵的时候,谁又能料到,半年不到,张超就已经占据了六道一领之地,得到东南无数百姓拥护?
“可最终还得陛下同意啊。”尚书令宇文士及很无奈道。
“我们三院宰辅只要意见一致,便可一起入宫面圣,请求陛下答应!”
长孙无忌心里一惊,老相国房玄龄今天这是要爆啊,这样进宫,那岂不成了逼宫?




唐朝好地主 第1267章 快开门啊
暴雨不断,水患成灾。
扬州城紧靠着运河,又距长江不远,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水患。周边许多城池村庄都被淹了,大量的百姓往那些还没被淹的城镇蜂拥而来。
大灾往往伴随的是粮食问题,也只有城镇里才有粮食储备。
淮南道宣抚使杨弘礼忧心忡忡,对扬州大都督程名振道,“如今到处都是难民,大量涌来,我很担心有叛军的细作混在其中。若是放难民入城,只怕里应外合。”
程名振早年曾在窦建德麾下为县令,后来主动投奔李唐,被授为县令,在征讨刘黑闼以及后来对抗突厥和后来皇帝亲征高句丽时多有军功,特别是屡次以少胜多,算是如今朝中后起之秀,一时名将。
皇帝急调程名振赶来扬州主持防务。
杨弘礼是宣抚使兼刺史,程名振对他很客气,这人也是皇帝身边极得信任的,关陇名门出身,也是弘农杨氏家族,他是杨素弟弟的儿子。
在大唐武德贞观两朝,杨家都很受重礼,朝中地位很高。朝中宰相杨恭仁,那也是他族亲。
不过如今南军中的翰林院长杨师道,却也同样是他族人。
“杨公打算不放难民入城吗?”程名振问。
“不能放,不但不能让他们入城,还得派兵拦截不得让他们上堤。”
杨弘礼担心难民中有叛军伪装,若是跟着难民上了大堤,万一破坏大堤,那扬州城可就危险了。
“可眼下灾情严重,若我们下达这样的命令,只怕会引发民愤。”
“为扬州安全计,也只能暂时如此。眼下战争之时,乃非常之时也。”
杨弘礼坚持不能让灾民进入扬州,不能让他们上堤。
······
暴雨如注。
许多百姓拖家带口,挑着箩筐,里面放着家里全部的值钱家当,一队队的行走在泥泞的路上。
身上被淋的湿透,冷的发抖。
这个时候,只想找一块远离洪水的地方,最好是能有个摭风蔽雨的屋子,可以暂时躲避风雨,若是能再烧堆火,烤烤身上的衣服,再煮点吃的,那是最好不过了。
大片的地方被淹,许多百姓都沿着河堤走,虽然水看着已经要漫堤,可起码现在这堤还是没被水淹的。
“扬州就在前面了。”
“终于到了。”
“娃儿别哭了,进城就有火烤,进城就有粥喝,朝廷会放粥,会给我们安排地方住的。”
“真的吗,爹?”
“那当然是真的,这还是当初张相国定下的章程呢。遇大灾,各地城池仓库,都是马上开仓放粮,不必层层上报请示的。”
大家精神一振,感觉脚步也有力多了。
······
扬州城头上。
程名振一身铠甲站在高处远眺,能看到前方雨中那模糊的队伍。
“都督,真的不开门吗?”一名校尉于心不忍。
程名振沉默不语。
杨弘礼并不是他的上司,他才是眼下扬州城乃至整个淮南的军事长官。可杨弘礼说的也没错,眼下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救灾,而是要守住扬州。
现在到处是水,这对扬州来说,是个大麻烦,他们与其它城池隔绝了,成了一座孤城。虽然还有些船只,但这些船只是商船,根本无法与叛军的舰队相比的。
逃难队伍终于赶到了扬州城下。
可他们看到的却是那紧闭的城门。
“开门啊!”
“快开门让我们进去!”
城下一支箭射下,落在众人面前,让大家一惊。
一名校尉站在城门楼上,高声向下喊话。
“为防叛军奸细混入城中,所有难民一律不得入城,请马上离开,否则我们就射箭了!”
一遍遍的喊话。
城下的百姓先是寂静。
然后就是出离的愤怒。
好不容易才从大火中逃出来,现在却不让进城?
怎么有这种事情。
前几年淮河大水,他们都还逃难过,还进过扬州城,吃到了官府拔调的粮食,撑到了退水之时。
怎么现在却不让进城了。
不让进城,他们怎么办。
外面这么大的雨,连根干柴都找不到,连个落脚的破庙也没有。
一个年轻人愤怒了。
他抽出自己的扁担就往城门冲去。
一支箭从城头射下。
那个愤怒的身影踉跄了几下,一头栽倒在了泥水里。
本来也想跟着上前的百姓,这下震住了。
他们心里愤怒,可没人敢不要命。
“把吊桥升起吧。”程名振扭头离去,这一幕让人心中难受。
许许多多赶到的难民都被拒之城外,甚至城里早先涌进来的难民,也被一遍遍的核查身份,若是没有五个乡邻做保,就要被赶出城去。
留下来的,也被送进了一个个安置营里,不得出营。
风雨里,百姓的咒骂声不断。
间夹着孩童的哭喊之声。
漫长的一夜。
天亮。
风大起。
雨稍减。
长江北岸,许多百姓惊讶的看到,无数船只扬着风帆,汇集一起,首尾相接,不计其数,正往北来。
蓝色的蛟龙旗。
“是南军。”
“南军水师来了。”
看到这些战舰,那些百姓没有人惊慌,他们甚至感到高兴,那是希望的曙光。
有人跳起来向着舰队挥手,高呼着仁慈的太子。
舰队驶入宽阔的运河。
向着扬州城而去。
舰队后方,不时有船离开舰队,他们登上北岸,开始从船上卸下一袋袋的米和炭,然后开始搭帐篷,煮粥。
“大家都排好队,粮食很多,每个人都有份。”
“我们是监国太子麾下的海军士兵,是来救援江北的灾民百姓的。”
“大家先排队,饭还要一会好,青壮者可以过来帮忙搭帐篷,青壮妇人也可以过来帮忙烧水煮粥生火!”
灾民们在迅速的汇集过来。
但他们没有人上来争抢。
“我就知道,朝廷不会忘记我们这些受灾百姓的,肯定会救灾的。”一个老农看着那一袋袋从船上搬下的米,高兴的流眼泪。
“爹,这不是汉京朝廷送来的米,这是南边监国太子送来的。汉京的那皇帝才不会管我们死活了,只有太子和赵王才是最仁义的。”有个年轻人大声说道。
许多人都点头。
是啊,这是南军。
从长江到扬州,不过数十里。
张超的舰队不停的分出船只,赶往运河两岸救灾。给百姓们施继,给他们建立安置营地,搭建帐篷,送煤。维持秩序,派医生给大家诊治。
这送温暖的行为,赢得无数百姓的叫好。
临近中午。
张超的舰队到达扬州城下。
他没有马上攻城,而是让跟随在后面的辅兵,先忙着安置难民。
程名振和杨弘礼早就登上了城头。
扬州城警钟大作。
三万士兵都已经待命。
城里凡每户抽两丁助守。若家中男丁不足,就派中男。若中男也不足,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也要上城。老人也没,那就青壮妇人上城。
“张超的旗帜!”
程名振感叹着道,当年平刘黑闼之战时,他第一次见张超。那时,张超以白丁之身进入洺州城策反成功,打开了洺州城,助唐军杀了刘黑闼。他见到张超时,是在秦王的庆功宴上。
那时的张超,还只是个很稚嫩的年轻人。
十六年过去,这个人已经威名震天下。
搅动天下风云了。
“数百条战舰,估计得有五万人。”
杨弘礼面色也很不好。
大水让他们成了孤城一座,现在淮南其它地方的兵马也无法来援。
仅靠城里三万士兵,和城中青壮,只怕守不住。
其实张超都不用强攻,决个堤,他们就得玩完。
午后。
终于有一骑士策马来到城下,对着城上射出一封信。
太子承乾亲笔手书的一封信。
“太子说他是来救灾的。”
程名振一脸无奈。
杨弘礼看过后,也是叹息。
这救灾救到城下来了,不但带来了米粮帐篷药品等,还带来了五万大军。
“太子的救灾舰队还不止这一支,还有一支舰队同样五万人,已经从海上绕到北面入淮河了去救灾了。”程名振说到救灾两字时,加重了语气。
入淮河救灾。
这是何等的卧槽。
“这明摆就是去抄他们的后路,进攻楚州山阳和盱眙两城,甚至是可能去打泗州。”
山阳和盱眙都是扬州北面的楚州城池,都位于淮河南岸,同时也是运河河口。山阳是楚州州治,联通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北端,正是在这里入淮。而盱眙的北面,正是连接黄河、淮河的运河南端入淮河口的淮河南岸。
都是战略要地。
现在南军趁着洪水,直接就从海上入淮,绕北包抄。
这招太毒辣了。
“老天都不助我们啊。”程名振大叹。
若不是这场洪水,扬州有三万兵马,朝廷后陆从淮北、河南等地抽调的兵马还在陆续赶来,扬州能守,楚州一样不好夺。
可现在,这场大水帮了南军。
午后,风停雨歇。
张超亲至城下。
“杨宣抚使、程大都督,开开门啊,我们是来救援扬州受灾百姓的。”
杨弘礼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
“张文远,扬州的百姓自有朝廷救治安置,就不劳文远你操心了。”
“杨公、程公,太子殿下听闻扬州百姓受灾严重,特意让某带了许多粮食、薪炭、帐篷、衣物、药品等前来慰问,两位怎么能将我拦在门外呢,赶紧开门。”
张超一面微笑着对城头上说,一面挥手,从船上运下来的大炮正在推过来。




唐朝好地主 第1268章 武才人
此时,在扬州的北面。
淮河入海口,太子承乾亲自率领着一支舰队正浩浩荡荡的驶入淮河。
舰队前锋,正是南海舰队的李家坡分舰队司令薛仁贵,他旁边是分舰队陆战师长屠夫祝振东。
这次不仅五万大军绕海而来,后面还带着一支很大的商船队。这是由各大航运商号和许多海商船主们在监国朝廷、议会和商会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
携带着大匹的医药、粮食、衣服等救灾物品,随舰队前来。
这一次南军的大举进军,对外的称呼是抗洪救灾。
那些商品中,也有不少是南方各地百姓捐献的,但大头其实还是那些大商人们出的。
这次出兵之前,其实许多人反对此时出兵。
以杨师道为代表的一众大臣认为,眼下大洪水,此时出兵,有趁人之危的感觉。而且洪灾严重,出兵并不方便,尤其是大灾之时往往会有大疫,万一大军染上瘟疫,就得不偿失了。
1...524525526527528...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