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可以。”
李逍回答很简洁,他很想甩开皇帝的手,两个大男人拉拉扯扯的像什么样子,尤其是李逍身上还穿着粉红色的官袍,这更有搞基之嫌疑了。
天气还这么热,据说唐朝的气温比后世要搞出一两度的样子,大热的天,还得穿件长袍,这让李逍很不舒服。若不是怕有御史弹劾,他甚至都想发明几件短袖背心和七分裤来穿。
“那这些玉米抓紧晾晒脱粒,赶紧播种。”
“陛下,今春播种的试验田玉米,总共不到四千株,预计可收获不到八千棒玉米。今春七个玉米种种出了将近一亩地,因此把现在收获的所有玉米都再抢种下去,也顶多能种一千一二百亩。”李逍提醒皇帝。
“能种一千一二百亩?很好,足够了。”皇帝对这个数字很满意,七个玉米棒子转眼就变成了近八千个,这一翻就是一千多倍啊。这近八千个玉米棒子种下去就是一千多亩,那等收获后,那明年春天,就能在全天下推广种植了。
“李卿啊,长安四十八万军民粮食耗费巨大,尤其是如今西北边境不宁,吐谷浑叛乱无常,西域诸国也是在突厥人和吐蕃人的挑动下,时时劫掠商道,朝廷早有意要用兵西北,扫荡西域,恢复汉时西域旧疆,奈何粮食供应艰难啊。若是玉米能够全面推广,仅在关中河陇之地,就能大大增产,到时不但京师不再需要仰仗关东粮食漕运入京,甚至边军也能够靠军屯民屯就地解决粮食需求啊。”
皇帝拍了拍李逍的背,“李卿身为玉米监正,负有重要使命啊。”
下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经济建筑的高度。
大唐已历三代,虽说府兵所向无敌,关中长安越来越繁华,但大唐到如今,也依然到达了一个瓶颈口。
在西北,大唐虽有关中平原之肥沃,又在击败突厥后收复了河套平肥,占据了河西走廊,可却难以再向前推进,虽在太宗之时就已经兵入西域,平灭高昌国设立西州,但此时大唐在西北的疆域,别说恢复汉时广阔,甚至连隋朝时的全盛之时都没达到。
毕竟隋朝还曾灭掉吐谷浑,进军西域,设立了西海、且末等四郡。
论理说,大唐绝不可能比隋朝还不如的,但实际上唐军却难以继续向外扩张,对叛服不常的吐谷浑,甚至都没有直接吞并,而是每次出兵后就又册立吐谷浑一位新汗。
这些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军队难以在青海、西域等地长期立足,经历隋末战乱之后,陇右河西之地人口稀少,更别说青海西域之地了。
大军要长期驻扎,就需要粮食,而若从关中运过去,不但遥远,而且本身关中粮食就不能自给,还得靠从关东运来,这就导致大唐在陇右河西等地驻军的规模无法太大,甚至不能对西域、青海等地大规模用兵。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就好比历来各王朝击灭草原游牧汗国之后,却无法真正占领草原一样,那里不是农业区,草原游牧区无法种植粮食,也就无法适应中原农耕文明的那一套。
不能驻城屯军,不能屯田移民,自然也就无法真正占领。
陇右河西等地倒是可以屯田移民,但那边未经开发,人烟稀少,地虽多,但人少水利不兴,粮食产出有限,养不了太多军队。
虽然说贞观三四年的时候,天下无灾,连年大丰,斗粟只直三四钱的低价,这虽是事实,可实际上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天下各地粮食虽然丰收,但如果要调运粮食,却非常麻烦。
尤其是到了唐代时,粮食最大的产区集中在河南河北这两地,另外江淮的稻产区也开始成为重要粮仓,反倒是做为帝国重心所在的关陇,已经不能够自给。
蜀中虽也是重要粮产区,但蜀道艰难,就算粮食多,也难以出蜀。
自立国之初,关中粮食不足的问题就困扰着皇帝和宰臣们。其实自汉以后,魏晋都将都城移到了关东,西魏又立都关中长安,关陇集团所建立的几个王朝又都以关陇为中心,这导致了京畿之地粮食供应的难题。
当年杨广继位之后,也是有感于此,便在洛阳营造新都,开挖南北运河,打造长安洛阳东西两京制,让帝国重心东移,加强南北控制的同时,也利用大运河解决粮食糟运问题。
李治也在营造东都洛阳,但帝国如今的重心依然还是长安,而且随着吐蕃的兴起,让帝国西面的安全局势遭到严重挑战,一面是帝国在关陇大量设立军府,屯驻府兵,一面又是西北边疆局势不稳,需常常驻兵用兵,更加剧了粮食的供应问题。
现在有了玉米这样的高产作物,李治巴不得马上就用玉米全面取代关陇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粟。
关中种的最多的是粟、然后才是麦,甚至有五粟三麦,稻黍各一分的说法,粟的种植面积极广,可产量却一直很低,偏偏关陇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方只能种粟黍,而无法种植更需要水的麦稻。
“既然玉米试种已经成功,臣以为今夏收获的八千颗玉米可全部种于北苑。北苑田地肥沃,灌溉方便,不惧天旱,能最大保证玉米的产量。”司农卿刘祥道向皇帝建议,现在种子宝贵,既然试验成功了,那就没必要再如先前一样,到处试种,甚至种到那沙苑的盐碱地去,那是浪费。
八千颗玉米棒全都种到北苑,到时能保证最大产量,等秋收后,那时的种子能种上十万亩啊。多收一个棒子,明年就多出千粒种。
“李卿,你以为如何?”李治现在很宝贝李逍,他觉得李逍就是上天派给他的福星,是上天赐给他的宝贝,是如玉米一样的祥瑞。
要不然,李逍一介平民,如何能够献出平辽策,又如何能说动长孙无忌这群元老们交权,更别说现在又献玉米和曲辕犁了。
“李卿,你似乎还未有表字?”李治突然问。
古人成年之后,都会取表字。一般都是师长所取,古人自称名,或长辈称其名,表字则是同辈称呼。
男子二十岁加冠,举行成人礼仪式,男子把蓄留的长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男人二十冠而字,加冠后由长辈赐以字,就谓之成人了。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回陛下,臣还未有表字。”李逍如实答道,以前的李三郎十六岁离家时还是未加冠所以也没表字,后来在外游荡,二十岁那时又刚好参加了江南的农民起义,整天跟官军玩捉迷藏呢,哪里来的及搞什么加冠仪式,更没有长辈赐字。
回到关中后,这事他也没怎么在意。
今天皇帝提起,他才突然发现,自然确实连个表字都没有呢。
“人怎能无字呢,字是德行的体现,李卿啊,不如朕为你赐一个表字,如何?”李治笑眯眯的道。
李逍总觉得皇帝这笑容有点坏,似乎不怀好意。
可皇帝要赐表字,那是一种荣誉,别人求之还不得呢。虽然李治的年纪不比李逍大几岁,但人家是君。
天地君亲师,君可是仅在天地之后,还排在父亲和老师之上的。
“请陛下赐字!”
一般来说,字跟名是有关联的。
屈平,字原。曹操,字孟德。梁启超,字卓如。杨过,字改之。
平和原,意思相同,这是并列式。有过就改,字和名意思相反,这是矛盾式的。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还有延伸式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白意的延伸。还有辅助式的,比如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字和名那都是有关联的,但皇帝比李逍赐的表字,却很有意思。
“朕赐卿表字祥瑞!”
李逍心想着祥瑞跟逍字有半个通宝的关系吗?李逍李祥瑞,你他娘的怎么不直接给我取个表字叫大宝贝呢?
逍遥小地主 第247章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祥瑞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薛仁贵已经率兵攻入百济的武珍州,杀敌三千,俘虏五千余。”
太傅李绩坐在李逍的办公室里,喝着金银花茶慢悠悠的说出一个好消息。
“英公,这武珍州在哪啊?”李逍对于百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占据三韩半岛的西南部的一个小小藩国,以前也叫马韩。后来扶余人南下,在这里建立起了百济国,国君也姓扶余。
因为百济和高句丽都是扶余国的王子所建立的,因此百济虽然过去跟高句丽打打和和几百年,但如今,百济却还是跟高句丽勾结一起,共同对抗天朝上国大唐。
本来百济也是对大唐纳贡的,可当大唐要百济出兵配合大唐进攻高句丽的时候,他们却又不听王命了。
于是乎,本来就采纳了李逍平辽策准备先灭百济再攻高句丽的大唐皇帝,正好就找到了出兵理由,皇帝李治头号心腹打手薛仁贵大兄弟,立马就带着几万人马坐着船跑百济去了。
到达百济前,还先把百济西南海上的耽罗国给先灭了。耽罗国无辜躺枪,没招谁也没惹谁,结果被百济牵连,引来灭国之祸。
“这武珍州啊,算是百济西南沿海大城了。”
李逍翘着二郎腿,很不屑的道,“百济也不过我大唐一个州那么大,他下面的一个州,顶多也就我大唐一个县那么大了,还能是多大城。”
李绩听了也不由哈哈大笑。
“你别瞧不起人家百济嘛,人家百济这块地方虽说不大,可想当初在马韩之时,也是有五十四国的。”
“五十四国?五十四个村吧?”李逍再次毒舌。小小一个百济,以前居然还有五十四国,这让李逍不由的更不屑了,甚至让他想到了日本战国。到不动就国战,其实就是村跟村的持械斗殴嘛。
李绩倒还是挺公正的,说想我们华夏,在先秦的夏商周时代,那也是邦国众多的。尤其是在周以前,多是邦国联盟,大大小小的国也是数之不尽的。只是后来西周分封诸侯,再后来春秋战国,天下一统,从此之后,我华夏才没那么纷纷杂杂而已。
这其实算是一种社会进程,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只能说,百济那块地方,发展的比较落后一些。我们中原都早就进入中央集权时代了,他们却还处在我们的先秦时代。
后来马韩被南下的扶余人影响,也算是一统,当年的五韩五十四国,到现在则成了百济的一百四十七个郡县。
武珍州,就是在百济的西南沿海,后世那是光州地区。此时管辖着未冬夫里县、伏龙县、屈支县三个县。
薛仁贵他们也不是没有遇到抵抗,百济人在唐军占领耽罗不久,其实就发现了这一支自海上而来的军队。
薛仁贵的四万海军,走的是沿海岸路线,自登州出发,沿渤海湾庙岛君岛先到辽东半岛南,然后再沿海岸向东,最后到达鸭绿江口,再折向南,沿高句丽西海岸航行,最后进入百济海岸。
高句丽沿岸和百济沿岸的人一日三惊,吓的要死,总以为唐军水师随时要登陆,结果薛仁贵这支大军在海上飘了几个月,最后却一路到了耽罗去了。
当时百济人还以为唐军去日本了呢,听说日本天皇对唐使者不敬过,惹得大唐皇帝不满。
正当他们松口气,结果就传来唐军攻灭了耽罗国。这下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吓的不轻,连忙召集贵族集结兵马,但贵族们还没有完成集结,薛仁贵却已经率军登陆百济,大军直攻武珍州。
仅三天时间,薛仁贵就攻下此城。
“薛公勇猛!”李逍赞叹。
李绩道,“如今百济王是前任国王扶余璋的长子扶余义慈,这小子很聪明,年轻时曾经随使团来我大唐朝贡过,不过当时隐藏了身份,扮做一普通官员。这小子可是偷学了我大唐不少东西,继位之后模仿我大唐实行改革,强化王权,加强集权,建立了自己的王城军,特别是他继位后不再与高句丽交战,转而联合被我大唐削弱的高句丽调头对付新罗。”
扶余义慈的战略不能说是错的,高句丽跟隋唐打了几十年,强悍的东北虎实力大大削弱,这时扶余义慈便联合高句丽打新罗。
他甚至亲自率领自己组建的王城军,联合贵族军队,攻入新罗,连抢了十几座城池,在国内威望大增。
“薛仁贵虽然出其不意的攻下了耽罗和武珍州,但现在扶余义慈的反应也很快,他没有马上来夺武珍州,反而是第一时间派出大军阻住了武珍州北上和东进的几处要隘山口。”
武珍州所处之地,多山。虽然武珍州处于一个平原上,但那顶多算是一个不大的丘陵平原,诸山环绕,通往北面和东面大平原,都是险隘山口,而今这些要道都被扶余义璋被兵堵住了。
‘这么说,新罗人不能马上跟薛将军会师了?’
李绩摇头,“只能从海上来,但海上不方便,尤其是粮草、器械的补给运输会比较麻烦。”
按原来的计划,薛仁贵这支水师在百济南登陆,打高句丽和百济一个措手不及,在那里登陆后,稳扎稳打,步步蚕食。以战养战,就地补给,同时还要依靠新罗人协同配合,让新罗人提供一些粮草器械。
而现在扶余义慈却把路给提前堵住了。
“薛将军有四万大军,只怕百济人拦不住吧?”
李绩笑道,“拦是肯定拦不住的,只是我们也不能轻易损伤兵马。毕竟这四万兵马好不容易从海上过去的,损失一个可都补充不易。再说,我们真正的对手可是高句丽人,目标是平壤,可不想在百济浪费太多力量。”
“那英公此来不会只是告诉我这些吧?我一个种玉米的,又不是兵部官吏。”李逍道。
李绩倒也没再绕弯子,“我是想从你这里借点玉米种子,然后再从玉米监借点懂的种玉米的农夫,送他们去武珍州。”
“英公是打算让薛将军在百济屯田?”
四万东征水师,一人就算一月消耗一石粮,一年就得十二石,还不算战马驮骡的口粮,一匹战马可是起码五倍士兵口粮消耗。水师起码也有几千战马,几千驮骡的。
这样算下来,这四万兵马,一年军粮可得七八十万石之巨。若说从中原海运过去,确实相当艰难,毕竟跑一趟就得两三个月之久,更别说运那么多粮得多少船了。
如果能够就地军屯,倒是能够解决粮食的问题。
“武珍州山多田少,如果屯田,以熟田种植水稻,再在山地种植玉米,那么就能大大增加军屯收获。”李绩说道。
“没问题,我可以调拔人手和玉米种子还有一些曲辕犁及工匠们,让他们随船去百济支援薛将军屯田。”李逍倒没小气。
李绩笑着道,“你就没想过要亲自去一趟吗?”
“还是别人,我这人啊,最不爱的就是冒险,我喜欢舒适的生活。去一趟百济多不容易啊,光是在海上就得飘上两三个月,受不得这风浪颠簸,更别说这夏季多风暴,万一辽海上龙王兴风做浪,我可不想去喂鱼,更不想到龙王的水晶宫去做客。”
“呆在长安多好啊,这天下之大,可是再没有一处有长安这般繁华啊。长安四十八万人口呢,百济一国,也不比这多多少人。”
李绩无奈摇摇头,李逍这人哪都好,就是太懒散了。
李逍嘿嘿两声,“不过英公,我虽不愿往,但倒想安排点人搭下你们的顺风,跟着一起去。”
“你的捕奴队?”李绩哼了一声。
“这你也知道啊?”
“你以为你的那点事情谁都不知道啊?长安虽有四十八万军民,但哪里不处于朝廷的监视之下呢。你让赵持满整天招募闲人恶汉,又是招募懂航船的船长、水手,早就引起朝廷的注意了,幸好你也就是想去百济混水摸鱼下,要是有其它想法,你早就被扔进大理寺天牢里了。”
“我又怎么可能有其它什么想法呢,不过是响应朝廷嘛,我组织人手去百济捕奴,那也是为朝廷出一份力啊。你想想,我这船队出发,肯定要装满布匹、粮食去的,到了百济,这些钱帛粮食肯定是先送到军营,然后换取将士们的战利品啊,公平买卖,还顺带着为将士们提供了点军粮布匹,多好?”
“你不是去捕奴嘛,怎么又成做生意了?”
“捕奴做生意两不识嘛。”李逍摊摊手,“反正都是顺带,总不能空船去啊。”
“你小子胆是真的大,什么钱都敢捞。”
“赚钱是小,为国分忧是大。”李逍呵呵的说道。跟军队做生意是决不会亏本的,毕竟东征军在外,战利品不会少,但他们手里有战利品也不是那么好变现的,离中原那么远,李逍派人拿钱粮换他们的战利品,那就是没有中间商赚他的差价,这是一手交易,能利润最大化啊。
逍遥小地主 第248章 开中商屯
捞钱嘛,其实谁都喜欢。
连堂堂英国公、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傅、中书令李绩,都一样的喜欢捞钱。
“陛下已经下旨在武珍州设立武珍都督府,以薛仁贵为武珍都督府都督,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功,总判府事。”
这个权力很大。
不过李逍听出了一些话外之音,“朝廷准备设州立县,殖民屯驻吗?”
“当然。”
李绩的话里很是霸道,对于百济的处置,朝廷里其实一直是有两派声音的。一派认为,百济毕竟遥远,在海之东。此次出兵百济,目标是高句丽。因此对于百济,应当以征服为主,擒其君王入长安,然后册立一个新的百济王,朝廷在百济设一个大都督府,派将领率兵镇守。
这其实是一种羁糜制度,就是朝廷虽然在那里征服,然后驻军,但实际上统治的依然是百济之民,而且是委任百济原来的那些酋长首领们为州县长官。
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实际就是笼络控制。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实际就相当于自治。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这种制度,其实也是朝廷的一种无奈手段,主要还是鞭长莫及,难以有强力控制。但这种制度也有其好处,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反之,例如南朝梁末,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
但是朝廷里以李绩为首的不少大臣则坚决反对这种策略,他们认为应当直接设州置县,派出朝廷官吏上任,一边驻军,一边移民,要直接把这些蕃人直接纳入朝廷统治之下。
就如同大唐立国之初对于岭南的政策一样,岭南之前多由汉人豪强和俚人酋长占据,大唐立国,他们上表称臣依附,但实际上却依然是一方土豪,国中之国。此后朝廷加强控制,引发了岭南豪强们的叛乱,但朝廷没有丝毫姑息,几场平乱战争打下来,最终朝廷还是成功的夺回了统治权。
虽说岭南,尤其是岭南西部的控制力还不算强,但起码这是进步。
李绩认为对百济,也应当用这种政策。
一面设立都督府,屯驻兵马镇守,同时设州置县,派遣官吏前往,再陆续移民过去,对于百济的豪强酋长们,则以打击为主,对百济百姓,则编户齐民,纳入朝廷的户籍,授田均地,让他们成为课户。
李逍也是赞成这种策略的,比如云南,在南朝梁末时退出,到如今,云南都一直是被那些豪强占据,并没有如岭南一样成为大唐的疆域,甚至到了中唐之时,云南还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南诏国,这个南诏后来到了宋时又成了大理。
几百年间一直未能纳入中原统治,若非如此,只怕经过唐宋努力,早就把帝国的西南疆域推进到更西南的地方去了。
“武辰都督府现在的地肯定很便宜了。”李逍摸着下巴道,成年的男子要加冠,成年的男子也得蓄胡须,否则别人会说你不爷们。李逍现在整天穿着绯色官袍已经够娘了,因此他如今也是蓄起了胡须,精心修剪过后,倒也更添了几分威武。
“肯定便宜,怎么,你还想在武辰州买地啊?”李绩问。
“做生意嘛,就得有眼光。既然朝廷有意要把百济纳入疆域,那么就得早下手啊。现在没人买,那正是抄底入手的好时机。”
李逍的想法很简单,趁着现在武辰州还在打仗呢,地价便宜,先下手买他一大片,然后组织捕奴队过去,一边去敌境捕捉百济人为奴回来屯田种地,一边还可以向在百济的官军购买些战俘来屯田。
买地、屯田,然后产出的粮食可以直接卖给官军,赚了钱再从官军那里买俘虏或金银等战利品,俘虏留下继续屯田,金银等物可以运回中原售卖,这绝对是赚钱的好买卖。
虽然风险挺大的,但赚的更不会少。
做生意嘛,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况且,李逍还是很信任薛仁贵的,人家可是四万大军在手,还有苏烈这位猛将呢,就凭那个在大唐偷师过的扶余义慈,他是对手吗?
“要是英公怕风险,我们可以先在耽罗岛上屯田嘛。耽罗岛也是很大的,在那里屯田肯定没什么风险。不但可以屯田,还可以在那里建造船工坊、药酒工坊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