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李世民还是一脸犹豫的样子!
“口嫌体正!”李诚在心里吐槽,嘴上却还在给李世民找下台阶:“臣可以首倡此事。”
李世民露出满意的微笑,点点头:“自成老成谋国,朕之幸也。”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李世民其实瞬间就想明白了。这东西一旦形成制度了,可以大大的降低出现权臣的概率。至于李诚说的那个年龄,还是可以商榷的嘛。
李诚只是提议,具体的制度制定,李诚是不会插手的。
书剑盛唐 第五百六十五章 送别
第五百六十五章 送别
奏折一上,天下皆惊。
满朝文武也不管李诚是不是喷子王的事情了,一拥而上,不论大小是个官都弹劾李诚。
当然也有人没有弹劾,但是他们保持了沉默。
李世民书房里的弹劾奏章都堆不下了,无数官员连续上奏本弹劾李诚。
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李世民叹息道:“此忠臣也,此孤臣也。”
李诚这就算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与天下官员为敌么?
是,就是这么一个本质。这年月的官员是终身制。
也有人为这个倡议叫好,激动的连夜跑到李诚家里,抱手长揖:“自成之忠,旷古绝今也,周不如也。”
李诚对此只是笑了笑,显得很淡然。因为马周也是沉默的一员。
送走马周,李诚收拾行囊出城,到李庄去躲清闲,接下来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不管李诚的倡议能不能得到执行,这颗种子已经种下了。君王最怕的就是臣子觊觎他的位子,李诚这么做是在为君王最大限度的争取权利。
没有一个皇帝不喜欢李诚这样的臣子,但是没卵用。
最终李世民没有就任何一份奏折做出回应,但是他下了一道圣旨,十日之内,李诚离开长安,到登州水师任上。这份圣旨在三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李诚花了两天的时间准备,没有眷恋不去的意思,第三天就出城上任去了。
李诚这边刚到城门,一道圣旨又追了过来,经过一番妥协之后,李诚被任命为登辽道大总管,三品大员。这是一个新出来的职位,辽东还在高句丽的手里呢。
这个任命吹响了征伐高句丽的号角,李世民几乎在明着说要打高句丽了。
当然借口是早就有的了,高句丽和百济一直在针对新罗搞事情。新罗使者在长安都呆半年了,这才算是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果。
李诚倡议没人再去提了,李世民很想做成这件事情,但是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灭高句丽,然后顺理成章的泰山封禅。只要完成了这个伟业,李世民的威望将势不可挡,想做什么事情都没人敢拦着。
这就是千古一帝的威力!
再次告别长安,送行的人少的可怜。
马背上的李诚穿过城门的时候,守门的士兵甚至把头低下了。
在普罗大众看来,李诚就是再次被发配了。因为那道奏章的缘故。
别人怎么想的李诚一点都不在乎,马背上把腰板挺直了,不紧不慢的出城。
过灞桥时,河边的柳树下能看见被散落的叶子,不知是谁折的杨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诚笑了笑,突然扬声唱了起来。
身后五十部曲,紧随出城,一个女眷都没带。这就是做给人看的。至于怎么理解,因人而异。有的人以为李诚是仓皇出走,有的人知道李诚还会回来的。
临近十里长亭,官道边突然人多了起来。李诚看见伞盖,叹息了一声,摇摇头。
不该来的人还不少,有李治,还有高阳。两人站在路边,眯着眼睛打瞌睡的李明达听到动静,睁眼站了起来。小娘子站在了石凳上看过去。
晨光中,自成先生在马背,沐浴在朝阳里,如同身披金光。
“这就是孤的师傅,为了给孤铺路,不惜得罪天下官员。”李治说着眼泪下来了。
高阳在一旁笑道:“这便是自成先生,不计厉害,以诚待人。只要是想做什么,便去做了,谁又能拦的住呢?谁又能奈何的了先生。那些人看的很重的东西,在先生眼里不过草芥。”
高阳的眼睛里不仅仅有崇敬,还有浓郁的难以融化的柔情。
李治抢出一步,上前给李诚牵住缰绳:“师傅,学生特来相送!”
“殿下不该来的!”李诚笑着回一句,李治摇摇头,坚定的表示:“今日不来,日后有何颜面见世人。即便是得罪几个人,那也无妨。”李诚呵呵一笑道:“算了,来都来了,我也不说什么了。今日一别,殿下多多珍重。”
李治道:“东宫之位,学生看的清楚,师傅也看的清楚,他人想动摇已经很难。”
李诚点点头:“殿下知道就好,凡事求一个稳字。今日送别,殿下在城外等候,而不是一路相送,这就做的很好。”
李治刚要再说话,李明达上前脆生生道:“自成先生,没看见兕子么?”
李诚看了一眼小娘子,忍不住哈哈大笑:“晋阳殿下,臣怎么会看不到呢?”
“父皇说了,满朝文武,唯有自成先生是为父皇和太子哥哥着想的。”
李诚笑着摆摆手道:“殿下过奖了,臣也是有私心的。却别在于臣的私心与国家利益并无冲突,求的是个相得益彰的双赢。”
高阳一直没说话,这会才上前来,平静的看着李诚道:“先生能借一步说话么?”
李诚点点头,跟着高阳到了路边的帷帐后面,只有两人的时候,高阳才拍了拍肚子,低声道:“这里应该种下了,要是没遂了妾的心意,妾便去登州寻夫。”
李诚哭笑不得,真不知道该说点啥好,最后才憋出一句:“多多保重身体,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我还会回来的。对了,想好借口没有?”
高阳点点头:“早想过了,倒时候就说是领养的孩子呗。”
李诚叹息道:“这事情我帮不上忙,真是对不起你。”
高阳露出柔柔的笑容道:“先生能给个种子便是高阳的福气。”
喝了一碗送行酒,李诚再次上路,往前不过走了五里地,官道边上又有人在等候。
李诚翻身下马时,马周已经迎上前道;“自成,周特来相送。”
李诚心道马周命不久矣,这个时代有的疾病无药可救。
“宾王兄身体不佳,以后还需要保重身体,多多休息,不要太累着了。”
马周苦笑摇头:“先前疑心自成有操莽之心,周惭愧不已。”
李诚这道奏折一上,没有一个人会说李诚对皇帝和太子的忠心是假的。
这一路李诚走的很急,不过二十日便来到登州城外,迎接的队伍中看见一个人时,微微一想便明白了她的来意。
书剑盛唐 第五百六十六章 为时晚矣
第五百六十六章 为时晚矣
不能不说大唐的胸怀宽广,对于周边顺服的国家确实比较宽厚。中原王朝对于“万国来朝”这个说法是有执念的。并把这个现象当成了国家兴盛的象征,由此引发了一些置经济利益于不顾的举动。
金胜曼出现在登州,说明她本来是先走一步到了登州,没等登船过海,接到了来自长安消息。特意留下来等李诚,目的就是要见一面。
从这个事情李诚看的出来,金胜曼这个即将接任的女王很有眼光,判断力也相当的不错。她已经看出李诚再回登州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被贬谪,而是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
毫无疑问,一定有人快马加鞭把李诚来登州的消息先送到了金胜曼这里。这个事情让李诚有点无奈,大唐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较粗狂。
李诚判断一定是在长安的新罗使者得到了暗示,所以才派人急忙赶在前面。对高句丽的战争,李世民需要新罗的配合。但是李诚不认为新罗能配合出什么效果。
新罗最多能牵制一下百济,那么百济能不能为了高句丽不顾自身利益与大唐作战呢?
历史上看来是这样的,由此导致新罗吞并了百济,统一了半岛南部。
现在,呵呵呵,统一半岛南部?借大唐的力量?
不存在的!李诚绝对不会给她这个机会。
金胜曼没有机会立刻与李诚会谈,短暂迎接仪式后,李诚对着她只是微微点头,话都没有一句。金胜曼感受到李诚的淡漠,心头不禁微微一冷。事情,似乎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没错,金胜曼感受道了来自李诚的敌意,这种敌意是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甚至李诚自己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言行神态之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这种敌意跟身处的时代无关,仅仅是因为李诚个人所处的位子,必须从利益角度来看待问题的时候,才会对金胜曼产生敌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唐的周边最好不存在一个稳定的地区。哪怕这些地区都是小国。
皇帝会考虑朝廷内部的平衡,李诚从国际战略的层面,也会考虑这些问题。怎么样做才符合大唐的利益,这叫在其位则谋其政。
欢迎宴席之后时间已经不早了,金胜曼还是来求见李诚。
总管府的门口,金胜曼从撵子上下来,略显不安的等待着门人的叩门。
金胜曼没有带礼物,就带了几个仆从。因为她知道礼物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用处。她自认为还算了解李诚,财物对他的吸引力不大。
李诚没有拒绝金胜曼的求见,拿着帖子稍稍沉吟便道:“请到书房来吧。”
金胜曼跟着下人进来,看见站在书房门口等候的李诚时,心头越发的不安了。
面对李诚平静且深邃的眼睛时,金胜曼突然明白这一趟注定不轻松了。
这个男人有一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令人有无所遁形之感。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继续呢?金胜曼恍惚了起来,面对李诚含蓄的点头致意,竟然没有反应,呆了那么几秒钟才反应过来,连忙躬身道福;“失礼了!”
李诚并不觉得金胜曼这一趟来是不怀好意,这就是看问题的层次的原因。站在金胜曼的角度,她回去很可能会继承王位,为了接下来的统治基础,她能从李诚这里得到一点政治本钱,无疑是大大的好事。对其接下来的统治有莫大的帮助。
“金娘子连夜来访,不知有何见教?”李诚等上茶的丫鬟退下,这才主动询问。
这也是一种主导话语权的方式,带着一种压迫式的询问。
金胜曼微微的欠身,紧张的嘴唇有点发干,张合了几下才低声道:“妾知道这时间来不合适,但是又不能不来。先生既然回了登州,又总管一方军政,想来是要谋算辽东。新罗国小贫弱,却不肯袖手,愿为大唐助一臂之力。”
这就是先说实话,也算是为接下来的话做铺垫。就在金胜曼准备继续的时候,李诚摆摆手:“这是哪传来的消息?我怎么不知道?”
李诚不承认,金胜曼也只能尴尬的笑了笑道:“妾尝闻东瀛使团携贵女来唐,以侍长安贵人,得子女而回。曼欲效此举,得先生恩泽而回。”
说这话的时候,金胜曼的嘴都是抖的。没法子,她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但是大唐对高句丽用兵的机会,可谓是千载难逢,她不打算错过。在金胜曼的判断中,大唐强于高句丽百倍,尤其是有李诚这种妖孽似得的人物存在。更是胜券在握。
这个时候不趁机捞足好处,新罗上下那就是真的傻了。
李诚没想到金胜曼直接放大招,狠狠的楞了一下之后,随即露出笑容。
李诚不免想到了现代社会那些生长在国外的香蕉人,黄皮白心那种。放在金胜曼这里也很合适,就算她生下了李诚的子女,将来怎么教育还不是她说了算么?孩子长大了,心怎么会向着大唐呢?怎么回认为自己是个唐人呢?
“请回吧,你心里怎么想的我很清楚。我不会拿国家利益来做私人交易的。这趟回去,金娘子要继承王位的话,一定记住一句话。新罗是小国,紧跟大唐是新罗生存的国策。既然如此,不是大唐主动给的,就不要去惦记了。”
金胜曼听着不禁头晕眼花,腾的站起来时摇晃了几下,李诚把话说的很死。不甘心的金胜曼本能的问一句:“为什么?”
李诚依旧是很平静的笑了笑:“不为什么,你只要记住,只要有我在,新罗就不要乱伸手要这要那,乱伸手是要被剁手的。”
回到住所的金胜曼都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李家的总管府的,这一次短暂的交锋,金胜曼鼓足勇气准备献身,却依旧没能打动李诚。这个男人在某些事情上,立场坚定的惊人。
在长安的时候,金胜曼不是没与其他大唐的官员交流过,他们认识中的半岛,就是荒蛮之地,要来其实没啥用处。但是在李诚这里,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金胜曼只能失望的离开了登州,在船上回望登州的时候,金胜曼突然觉得,自己在长安的时候,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其实她是有机会做点事情的,但是她却被长安官场的气氛迷惑了。等到她明白李诚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时,为时晚矣。
书剑盛唐 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争准备
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争准备
金胜曼在长安活跃了一段时间,自觉对大唐的官员有一定的了解,按照常理来看待李诚。没想到李诚是个无法用常理来对待的人。
现在的李诚真的什么都不缺了,就剩下一点家国情怀想兑现一下。
真正意义上的士大夫,大概都是这个套路。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般选择在秋收之后发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者粮草充足,二者战场病疫的防疫。天气冷的时候,战场上的尸体不会快速的腐烂,还有就是伤口发炎率低。
要知道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直接战死的概率很低,多为负伤。
没有抗生素,没有破伤风针,被人捅一刀真的有很大的机会死人的。
当然这指的是优势一方可以从容用兵的情况,真的逼急了还管什么季节粮草啊。隋末天下打成一锅粥了,人命不值钱的时候,谁打仗还看季节啊?不干掉别人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大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自然不着急发动战争。战争准备周期可以长一点,最大限度的做好准备,为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于东宫事变后的余波犹在,年内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并不现实。所以李诚也不着急,但是开始抓紧练兵了。长安方面也没闲着,一边继续稳定朝局,一边开始人事布局,为明年的战争做准备。
李诚的练兵方向主要在水战和登陆作战,战争准备主要集中在情报搜集和地形的勘察。
这些年登州水师方面这一类的工作一直都在做,李诚这边的准备可谓相当的充分。
把任务都布置下去之后,李诚开始准备搞事。登州城外的一处山脚下,派兵在此驻扎,不断的把收集来的硫磺、硝石、木炭运到此地。登州官场知道这里在干啥的人只有李诚一人,就算是刘仁轨、许敬宗、崔成问起这个事情,李诚也都表示绝密不能外泄。
长安的李世民底气十足,发动战争的消耗根本不在话下。手里捏着李诚从门阀口中夺来的海盐之利,还有不下与盐铁的雪糖。即便是钢铁也因为李诚的少府监技术升级,现在的产量超出历史上的五倍还多。
不缺钱,不缺武器,不缺士兵,更不却带兵打仗的将领。贞观年间的大唐,可谓朝气蓬勃。李世民与群臣商议之后,派李绩前往幽州任河北道总管。张亮这家伙告侯君集的黑状,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被任命为齐州总管。
本打算让张亮出任河南道总管的,但是张亮跟李诚关系很糟糕,李世民只好退一步。权利上张亮不能节制李诚,只能是作为一个辅助。真的打起来,李世民还是更信任李诚一点。毕竟战无不胜李自成嘛。
张良的主要任务,还是做战争准备,届时张亮率一路人马,奔着辽东半岛登陆,夹击边境上的各州。李诚则是率部封锁海面,趁机沿着大同江寻机歼敌。
具体战略都是当初商量好的,李诚还有一个准备船只的责任。
贞观十七年下半年开始,李诚在登州疯狂造船,之前多年的技术储备、人员储备和材料储备,在这一年爆发了。李诚开始下饺子似得一波流,一年的时间造一千料以上大船五十艘。其余小船交由民间船厂生产,得五百料以下船只三百余。
登州水师在一年之内,暴兵达到两万。陆战营也进行了扩充,含陌刀兵五百,轻骑五百,弩手五百,长枪兵五百,刀盾兵五百,后勤辎重营一千人(工兵和运输兵)。
水师两千料大船五十艘,千料大船一百八十艘,五百料一下各类大小船只八百余艘。就这还没有进行民间动员,这些年登州海贸发达,海上捕鱼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旦进行动员,李诚有把握凑集船只总数达到两千条。运输张亮的一军人马,根本就不需要动用水师的船只,民间的船只搜集一下就搞的定。
大唐的战争机器转动了起来,高句丽自然不会没有反应。但是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乙支文德只能是不断的巩固城防,进一步拉拢百济,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高句丽的乙支文德也是一代枭雄,历史上李世民三征高丽未竟全功,只是重创了高句丽的经济。加速了高句丽内部的矛盾激化,乙支文德死后,高宗轻松搞定高句丽。
唯一令人费解的是百济,高句丽的情况如此糟糕,百济还是跟高句丽绑在了一起。真是没法理解,从战争的角度出发,站前李治是派人争取过百济中立的。可惜被拒绝了。
贞观十八年秋,比历史上提前了一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
唐军在幽州设大营,四万卫军,各路府兵,幽州大营总兵力达十五万之众。另在登州设分营,生怕李诚镇不住场面,老将李靖被再次出山,坐镇登州指挥李诚和张亮的两支人马。
张亮麾下河南道各州兵马两万,李诚麾下水师以及陆战营三万人。加上幽州大营,征伐高句丽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万。这一点比历史上要多出十万兵力,主要是财政更为宽裕的缘故。历史上十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其中六万兵力在负责后勤。
张亮的水师基本没有起到作用,所以李世民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没能成功。
这一次,因为李诚的提前布置和准备,加上国家财政空前的良好,李世民可以武装更多的士兵,调集更多的人马,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一战灭其国。
高句丽之战,最大的问题就是攻坚难度太大。李世民正在关注攻城器械运输的问题时,李诚亲自押送一支车队,来到了幽州。
李世民颇为惊讶的见了李诚,见面之后很不客气的开喷:“竖子,不在登州备战,跑到幽州来做个甚么?”
李诚笑嘻嘻的上前道:“陛下,还请移步出城,微臣请陛下看点有趣的事情。”
换成别人,李世民能一个大嘴巴扇过去,这在准备打仗呢,三军整备之中,你跑来请陛下出城去看热闹?但这是李诚啊,李世民想了想,还是点点头,带着五百飞骑跟着李诚出城。
城外一僻静的旷野处,李诚递给李世民一把单筒望远镜,抬手一指前方的一个小山包道:“陛下,靠近了太危险,站在此地用这个看的比较仔细。”
“装神弄鬼!”李世民倒是没发火,吐槽之后接过了望远镜,李诚指导之下开始用望远镜观察大概在一千米之外的小山包。
书剑盛唐 第五百六十八章 隐秘
第五百六十八章 隐秘
“咦?此物大善!”李世民瞬间就明白了望远镜带来的好处,惊喜不已。
“轰!”一道光之后,巨响震的耳朵疼,大地在颤抖。这是一千斤黑火药爆炸的威力!
一个小山头直接被掀翻,即便是站在一公里之外,李世民的感觉也是一种天劫在顶。
李二直接腿都软了,手里的望远镜掉在地上。伸手扶着身边的大太监才算是站稳,这奴才怎么矮了许多?李世民扭头一看,老货坐在地上了。
回头看看腾起的巨大烟雾,再看看身边一脸平静的李诚,李二突然想到了什么?
“自成,此仙家之术耶?”不可一世的皇帝语带颤抖,腿还是软的。
之前望远镜带来的是惊喜,现在是惊吓。如果李诚真的掌握了仙家之术……
长生不老的想法又回来了!真是……
李诚一看他的眼神就知道李二在想点啥?无语的叹息摇头,看看左右。李世民会意的挥手示意,一群两腿发软的侍卫纷纷退出二十步之外。安全什么的,刚才那一下巨响面前,几个人想保护住陛下简直是搞笑。
李自成对陛下不利?谁要是这么说了,李二一定亲手捅死他。离间君臣情义到了如此肆无忌惮的地步了么?这会李世民真的拿李诚当子侄看待。实在是李诚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大唐基业的千秋万代。
反正李二的眼界是看不出李诚这人有啥谋反之心。王莽谦恭,那是为了好名声。李诚的名声可谓泾渭分明,说好的恨不得捧上天,说差的恨不得弄死丫。
重点是恨李诚的人,绝大多数集中在官员阶层。李诚搞的退休制度,简直就是把自己往公敌的位子上推。这样的人要谋反?说出来你会信?没有士大夫和文人的支持,怎么谋反?
“人民的的力量”这个说法,李世民不是看不到,不然也不会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不过认识的没那么深罢了!
四周没人的时候,李诚才低声道:“陛下,此自然之法,物理之道也,非仙家之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