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令狐BEYOND
在人类当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修真修道之士。
这些人借助某些远古神灵或大妖所留下来的秘籍和法器,不仅自己修练,还开山立派,广收门徒。
因为正邪之分,以及修练方法的不同,修真者逐渐分为三山六道九派八门之多。
正邪之间、正派之间、邪派之间,经常因为各种利益或门户之见而勾心斗角、相互杀戮,搞得腥风血雨,不得安宁。
主角纪正所在的门派正是“三山”当中的昆仑山。是一个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大门派,门子弟子有数千人之多。
昆仑山属于剑宗一派,门派中人大多以练剑为主,也有少部分人练其他兵器。
纪正所拜的师傅,就是昆仑山掌门的大弟子。
他跟救纪正的那个络腮胡子师叔一样,今年已经六十多快七十岁,但因为修为深厚,所以看上去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
关于修真者的各个境界,池非直接沿用他那个时代的常用叫法。
从低往高分别是:练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炼虚、合体、大乘、渡劫、真仙。
到了真仙这一步,就算是真正修练成仙了。
但不知为何,几千年来竟然没有一个修真者可以成功到达这个境界。羽化登仙仿佛成了一个传说。
由于纪正并非这个世界的人,对这里的风俗习惯完全不了解,所以不仅闹了很多笑话,而且还有不少弟子对他很鄙视,觉得像他这样的普通人不应该留在这里丢昆仑山的脸。
至于主角纪正,他一心想着将来学成后,就去杀掉那头吃了他父亲的海妖为父报仇,所以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坚持留下来认真学艺。
由于心怀目标,所以他学得比其他弟子更加刻苦和努力,也因此屡屡得到师长的称赞。这让那些原本就看他不顺眼的人对他更加反感。
在这里,池非就埋下了冲突的火种,为将来剧情的发展留下伏笔。
虽然说池非可以给主角开个金手指什么的,例如天资极好,非常适合修真。又或者是过目不忘,不管学什么只要学一遍就会了。
但池非想了想,还是算了,就让主角以一个普通人的资质和能力慢慢进步吧,这样会让读者们有更好的代入感。毕竟大部分读者都是普通人,他们更容易理解普通人的艰辛和难处。
至于后面怎么让主角在众多弟子当中脱颖而出这个问题,可以给主角安排一些奇遇或冒险之类的就可以了。
池非就这样一边慢慢完善着大纲一边围绕着大纲来写稿,开始渐入佳境。
他现在每天可以写四千字左右。这字数听起来好像并不多,但对于没有电脑,只能靠手写的池非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只有真正用毛笔写过稿的人才知道有多痛苦。
他必须先在草稿纸上写初稿,然后在上面进行增删改,最后才把修改好没问题的内容重新抄写在白纸上,实在不是一般的麻烦。
天知道他有多怀念以前用的电脑啊。
话说回来,他放在电脑里面特意加密起来的几百部*****不会被人发现吧?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010
写什么好呢?
池非思考着这个问题。
首先,这个时代没有的东西不能写,因为没有人会相信。
谁会相信几百年后,人类可以在天上飞,可以在深海潜行,可以在陆地上坐着铁箱子快速移动?
没有人会相信的,别人只会当你是异想天开的傻子。
第二,违反社会常识的东西不能写,因为有违这个时代的伦理道德。
正如灰姑娘的故事一样,他为什么要改得面目全非才能跟别人讲?
就是因为灰姑娘本来就是西方童话故事,里面的背景和风俗都跟这个社会的伦理不一样。
一个好人家的姑娘,不仅抛头露脸,而且还跟一个陌生男人跳舞亲吻。这跟风尘女子有什么区别?
这种行为在西方社会或许还能被接受,但在这个中式传统社会里是绝对会被人唾弃的,写出来也会被人骂。
第三,有关zheng zhi,尤其是涉及到朝廷和皇权的东西不能写。
池非不知道这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民众的言论权开放到什么程度,但小心点总没错。
君不见明清两朝,文字狱是最夸张的,被牵连者以百万计。那可真是会要人命的。
第四,诲yin诲se的东西不能写。
虽然带se的话本很受欢迎,但写这类作品的作者通常没什么好名声。
读者也是偷偷地看,不敢让别人知道。
写得太过份的话,还有可能会被禁。
池非在张泉水他们那边借完所有话本,并全部快速看了一遍后,总结了这个时代流行话本的几个种类。
一是武侠犯禁类,二是才子佳人类,三是灵异鬼怪类,四是世情警醒类。
其中武侠和才子佳人是最受当下读者欢迎的。
池非想了很久,终于决定把一个在他那个世界里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写成小说。
这个故事就是梁祝。
梁祝是民间通过口耳相传的经典爱情故事,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历史上最早关于梁祝的记录,始于唐初,据《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其后各个朝代也分别有关于梁祝的各种记载。
梁祝的故事在历史上其实是很多版本的,有封丘版、汝南版、上虞版、杭州版、宜兴版、微山版、诸城版。
每个版本都不太一样,但其中山东诸城版是流传最广,也是最深入人心的版本。
故事的内容是:在诸城北部的相州镇梁山屯村内,有一户人家姓梁,这就是梁山伯的家。
梁家早年富裕,山伯的父亲也曾办过塾堂,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败落下来。
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
待山伯长到十六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远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读书。
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处处受到师傅的关照,学绩甚好。
故事女主角祝英台出生于诸城石桥子镇西的祝家楼村,父亲是该村员外,人称祝员外。
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楼村的四角上,四楼对应,祝员外即家居东北楼。
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红儿。
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请求,于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装去小梁山求学。
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称,感情笃深。
一晃三年过去,直至学业完成下山之时,山伯也未察觉出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
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诸城市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上。
就在这小石桥上,英台面对相处三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依依惜别。
当山伯再回山拜别师傅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赶忙前往祝家提亲。
谁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
当梁山伯知道祝员外已将英台强行许配马文才后,连英台也不曾见一面即被逐出门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终日咳嗽,汤水不进,一病不起。
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时,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到别处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
因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
说完后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
梁母果然依照儿子的嘱咐,将山伯远葬到现今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祝英台回家以后,方知父亲已为自己许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来提亲被父亲拒绝,便终日以泪洗面。
没过几天,英台得知山伯已殉情而死,葬于里丈河北岸,更是悲痛欲绝。
之后三日不食,并在嫁妆一事上百般纠缠,以拖延婚期。
祝英台出嫁那天,风和日丽,花轿刚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风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轿,前去祭拜梁兄亡灵,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绝,声泪俱下,历数梁兄情意后,撞碑而死,家人遂将英台合葬于此。
后来有人看到两只蝴蝶忽然从墓中飞出,后翩翩飞走。
整个梁祝故事大概就是这样。
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个观点池非是很认同的。
既然梁祝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悲剧,那就应该让它保留原来的面貌。
所以池非并不打算篡改其中的内容,更不会修改结局,而是要进行深度加工,将故事的悲剧色彩发挥到极致。
要怎样才能将梁祝的悲剧色彩发挥到极致呢?
很简单,只要将美好的地方不断放大就可以了。
梁祝最美好的部分,就是两人在小梁山上同室而居一起生活,一直读书的快乐时光,以及后来两人下山时的十八里相送这一段。
池非要做的,就是将这最美好的部分,尤其是一起读书生活的情景尽可能地描写细致。
只要这两部分描写得够好够细致,当悲剧来临时,读者才会为之动容。
一样东西越美丽越纯洁,当它毁灭时就越让人心痛。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023
就在池非写稿写得渐入佳境的时候,陈帐房有一天忽然过来通知他,说有一家布庄正在招帐房先生,叫池非跟着他过去应聘。
池非大喜,立刻跟着陈帐房走。
这段时间他完全处于坐吃山空的状态,并不是没有压力的。
虽然他住的是平民区,但这里毕竟是京城,大魏最繁华的首都,物价自然比其他地方要高得多。
就说他现在住的地方,也就是普通四合院里一个下人用的房间而已。既没有独立卫生间,也没有能正经开伙做饭的地方,室内面积只有12平米不到,然而每月租金就要二两银子。
这还是蒋房东看在陈帐房的面上收的熟人价,外面这样的地方动则就要二两三钱到二两五钱之间。
至于吃方面,他现在是能省就省。
早餐一碗白粥加两个馒头,中午就去附近的小饭馆点最便宜的午食,晚上则是吃碗面就当是晚餐了。
跟吃住方面的支出相比,真正的大头是用在纸墨上面的花费。
别说他这样一个专门写稿的人,就算是普通的读书人,每月花在买纸墨上面的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墨不能买太便宜的,因为太便宜的墨不仅容易脱色,而且还会有股难闻的味道,所以池非只能买最普通那种
纸的话他会买两种,一种是写初稿用的毛边纸,一种是抄写正文用的单宣纸。
毛边纸颜色呈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粗涩,韧性较差,有很多小商贩和平民会用它来包东西,最大的好处是便宜。一、两百文就要买一大刀,这是池非买得最多的纸。
至于颜色洁白,质地均细的单宣就贵多了,一刀要四百文左右,将近半两银子,简直就是在抢钱。
按道理单宣可以少买一些,但他不放心只有一份手稿,所以平时每抄完正文都会再另外抄一份,作为手稿备份,所以这最贵的单宣用得一点也不少。
以现在池非的书写量,几乎每隔几天就要买新的纸墨,花钱如流水。
还好前一段时间金掌柜给他的红封里面放着一张五十两的银票,让他压力减轻了不少。但毕竟坐吃山空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找份正职才行。
要招帐房先生的布庄开在城东附近,是一家新开店。
东家兼掌柜是京城本地人,姓冯。原本已经做了很多年布匹批发生意,这亲自开店还是第一次,所以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包括招人也是如此。
因为古代的帐房先生就相当于现代的财务会计,这个位置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请的人有问题,不仅帐目混乱,而且很容易被人偷挪资金。所以一般店铺请帐房先生,要不就是请信得过的熟人帮忙介绍,要不就是应聘者需要让某个本地人作为担保。
当时东升米铺的刘掌柜之所以肯收池非进店当帐房学徒,一来是看中他惊人的心算能力以及不用发工钱这点,二来是看中他是个孤儿而且年纪又小,应该不会像其他积年帐房一样轻易跳槽。
冯东家又或者应该叫冯掌柜,他跟陈帐房算是多年的老相识,以前做布匹批发生意的时候,还曾经请过几次陈帐房去帮他查帐。
这次他要招帐房先生,陈帐房知道后就向他推荐了池非,并大概说了一下池非的情况。
听说对方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而且还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孤儿,冯掌柜不由得在心里打了个突。
虽说是陈帐房的学生,但这年纪也太小了吧。
不过人是陈帐房推荐的,如果连见都没见过就直接拒绝的话,等于是不给陈帐房面子。所以冯掌柜还是答应先见过人再说。
在自家店里等了一会后,冯掌柜终于见到了陈帐房口中的心算神童。
他先打量了一下对方,只见对方的确年纪很小,脸上还残留着细细的绒毛。
穿着打扮虽然普通,但倒也十分整洁平顺。头发和手指都很干净,指甲也没有污垢,给人的第一印象颇为不错。
最让冯掌柜感到惊讶的是,这少年在跟他对视时不仅毫不怯懦,而且双眼有神。行为举止更是落落大方、从容自信。跟他以往见过的少年完全不同。
这不由得勾起了冯掌柜的好奇心,于是问池非:“听陈帐房说,苏小哥精通心算?”
“精通不敢说,只是略懂皮毛而已。”
“可否一试?”
“请掌柜赐教。”
冯掌柜叫店里一个伙记把一本陈年帐本找来,在撕下最后一页写有总数的白纸后,把帐本递给了池非,并对他说“时间不限,苏小哥你可以慢慢算不急。”
池非双手接过帐本,“多谢掌柜赐教。”然后开始翻了起来。
陈帐房坐在旁边态度轻松地边看边喝茶。
他何尝看不出来冯掌柜其实并不想要苏真,肯让苏真过来只是看在他的面子上而已。
但他却很有信心,只要是见识过苏真心算能力的人,肯定会对他感兴趣的。至今为止,他还没见过比苏真算得更快更准的人。
果然,仅仅不到十分钟,池非已经把帐本翻了两遍,然后对冯掌柜说:“回掌柜,一共是八千六百两七钱九十五文。请掌柜查证。”
冯掌柜拿出写有总数的白纸一看,随即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还真的算对了,一字不差。
他原本特意找这样一本陈年帐本来试,就是想让对方知难而退而已。
却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用这么短时间就算出了答案。如此惊人的心算能力,的确可以称为神童。
看到这少年确有真材实料,冯掌柜的态度明显真诚了许多,“苏小哥算得一点都没错,果然如陈帐房所言,苏小哥是个心算奇才。听说你还跟陈帐房学过做帐?”
“回掌柜,小子有幸得陈帐房悉心教导,对于做帐略懂一二。”
冯掌柜考虑了一下说:“我跟陈帐房是多年的老相识,既然是他介绍过来的人,我是信得过的,那苏小哥就留在本店吧。至于工钱方面,每月十五两,中午包一餐,每月休一天,不知苏小哥可有异议?”
“小子没有异议,多谢掌柜提携。”
池非知道帐房先生跟其他职业一样,也是要看资历和经验的。帐房这行,工钱从十几两到三、四十两都有。像陈帐房这样的老行尊,拿的当然是顶格的价钱。而他作为一个刚入行的新人,再加上年纪还这么小,拿最低一档也很正常。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024
“那好,事情就这样定了。陈帐房,这次真是麻烦您了。”
“冯当家太客气了。如果这小子平日做错什么的话,你不用给我面子,该罚就罚。”
“没事,年轻人就算做错什么,只要好好改就行了。我们这么久没见,您不要这么快就走,我们好好聊聊。”
“随你,反正老夫今天也没事做。苏真,你先回去吧。记得明天一早过来上工,不要迟到了。”
“是,先生。学生先走了,有时间再去看您。”池非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陈帐房挥了挥手让他走了。
最后跟冯掌柜告别后,池非心情愉悦地回到了四合院。
走到院子的时候,池非看到住南书房那位姓简的读书人正坐在一个石礅上晒太阳。
除了他以外,住正房那对夫妻只有三、四岁大的儿子也在那里玩。
只见小孩正弯下身把一个用竹篾编成的小球从地上捡起来,然后迈着两条小短腿跌跌撞撞地跑到简书生的面前把球交给他。
这简书生接过球后,“嘿”一声把球扔到院子的另一头。
小孩立刻兴奋地跑过去把球捡起来,然后又跌跌撞撞地跑回来把球还给简书生。
简书生拿到球后又扔出去让小孩捡。两人玩得不亦乐乎。
池非看到这画面不禁满脸黑线。
这位大兄弟,你在逗狗呢?
不过算了,既然两位当事人玩得这么高兴,他一个外人就别多管闲事了。
“下午好,简先生。”池非礼貌性地向他问好。
“你好,苏小哥。看你进来的时候满脸笑容的样子,遇到什么好事了?”
“算是遇到一件好事,我找到活干了。”
“那恭喜你了,是什么活?”
“有家布庄招帐房先生,我刚去应聘,人家答应收我了。”
“你是帐房先生?!”简书生惊讶得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虽然看起来不太像,但我还真是干这个的。不过我只是新手,入行才半年。”
“十几岁的帐房先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果然英雄出少年啊。”
“你过奖了,只是混口饭吃而已。”
“你太谦虚了,在京城这个地方,没点本事根本连饭都混不了。对了,既然你是帐房先生,那你懂算术吗?最近我在看算经,对这个颇感兴趣。”
“算术的话,我只是知道一点而已,就不敢显丑了。”
“这样吧,你帮我看看这道题,我想了好久都没想到解法。”简书生一时间也分不清他是谦虚还是真不会,干脆把算经上正在研究的那道题摊开给他看。
池非只好接过去看,这一看才发现这道题竟然是古代有名的数学题“鸡兔同笼”。
这个问题的原文是这么写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有一群鸡和兔子在一个笼子里,头一共35个,脚一共94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
这道题在他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中学课本里都出现过,是非常经典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入门题。
求解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设鸡有x只,兔子有y只,列成方程就是:
x + y = 35
2x + 4y =94
用二元一次方程式很容易就能算出x=23,y=12,所以鸡有23只,兔子12只。
然而这时代并没有二元一次方程算法,池非很难跟他解释清楚。
不过他记得以前数学老师在讲这道题的时候,还讲了另一种比较好玩的解法,他想了半天才想起来。
在整理了一下思路后,他说:“简先生,我这有一种比较取巧的解题方法,你不妨听一下。”
“好,你说你说。”
“首先,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我们可以假设让鸡抬起一只脚,让兔子抬起两只脚,这个时候笼子里的脚就会少一半,就是九十四除以二,等于四十七只。这时候笼子里,鸡是一只脚一个头,兔子是两只脚一个头,而头一共是三十五个,说明多出来的就是兔子的数量,所以可以用四十七减三十五,等于十二。也就是说,免子就是十二只。再用三十五减十二,等于二十三,也就是说,鸡是二十三只。”
简书生按他的思路想了一会后,终于想明白了,不禁十分高兴地拍了拍手说:“竟然还有这样巧妙的解法,有意思,有意思。苏小哥,想不到你算术这么好,有时间我们多探讨一下。”
“我只是凑巧会这道题而已,算术真不算好,简先生你高看我了。”
“行了,咱们都是住在同一个地方的邻居。相识即有缘,我叫简书棋,以后你叫我简大哥就可以了。”简书生很是自来熟地拍着他的肩膀说。
池非有点受不了他的热情,但还是答应道:“那我以后就叫你简大哥了。我全名叫苏真,你可以直接叫我名字。”
“好,苏真,以后我们有时间多聊聊。我在这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无聊得很。”
“好,以后我们多关照。”
1...78910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