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最强神射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锋戾
这两人这么一闹,把本来就已经有一些混乱的事情,搅得更加的扑朔迷离,反正天下之人都不知道,应该相信何人,不相信何人呢。
当然,在此期间不是没有人没有怀疑过曹性,毕竟曹性也参与了那次营救汉献帝的活动中。
但是面对这些流言蜚语,面对这些质问曹性根本不予理会,他已将他的全部精力与心思投入到了洛阳的重建当中,至于说这些人说什么,曹性根本懒得理会。
就这样,曹性在洛阳中和马均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历时整整两月有余,曹性终于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答案,甚至他在这段时间中,不断的向别人马均学习请教,现在的曹xing gǎn觉自己,在工匠这一门都算是入行了。
不过两个月之后,所发生的一件大事,还是使得曹性不得不停下手中的事情去应付,因为这件事可以说是轰动天下。
其实这件事追根问底,还是要追溯到汉献帝之死的问题上面。
对于汉献帝的死亡曹性呵呵一笑,他本来就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人,对于所望的大汉王朝,更加谈不上有多么的忠诚。
再加上汉献帝那个人小鬼大的人物,居然一心想要夺取他的并州,于情于理曹性都不会再对汉室忠心。所以说汉献帝死不死,跟别人曹性的关系的确没有多大,再加上其中的确隐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曹性不想提及。所以说曹性一回来就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仿佛汉献帝的死与不死,和他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汉献帝死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并非他曹性,所以说曹性表现出这副态度也无可厚非,那些人骂着骂着见曹性没有任何反应,心中也觉得或许真不是曹性所为,曹性才懒得理他们,因此也放弃了对曹性的追查。
不过汉献帝一死,有些人就开始坐不住了。
首先就是袁绍这个家伙,大家扯皮扯了两个多月,嘴巴都扯麻了,现在扯下去也没什么意义,所以说众人也准备偃旗息鼓,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袁术却在某一次祭天仪式中,穿着蟒袍拿着玉玺,一步一步走上了高台,并且大声的对他底下的臣子说了一句话。
天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日我袁绍以四世三公的名望,顺应天意,理应继承此位。我手中的传国玉玺,便是皇权的最高象征,从今开始我便是天下的皇帝。
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之时,可谓是天下震惊。汉献帝的确死了,并且在这两个多月的时时间中,众人虽在那里吵得火热,但吵来吵去,终究还是没有人站出来推举一个新的皇帝。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在封建社会竟然没有一位皇帝的出现,这看是有一些不得了,但实则天下并没有发生多大的sāo luàn,是因为如今的天下已在各个诸侯的掌控之中。
只要各大诸侯做好自己的事情,管好自下的臣民,那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没想到到这个时候,袁术竟然跑出来说自己才是天子,至于说根据,那就是袁绍手中的那块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当初曹性从洛阳带出来的曹性,把这块传国玉玺给了袁术,当然是以高价卖出去的,约束就一直将其当做宝贝,甚至在此之前经常拿着这块玉玺在他的手下面前晃荡,说什么玉玺在手天下我有的话。
但是不管怎么说,袁绍今天终究是走出了这一步,并且改建国号为成,当袁术称帝的这个消息传遍天下之时,天下皆是一片动荡,首先是冀州的名士,陈琳还有崔琰兄弟,直接发表文章大骂。袁术黄口小儿,岂可言帝乎?
意思说他袁绍有什么资格当皇帝,难道就凭一块小小的玉玺,那岂不是说只要一个普通人拿到玉玺,那就可以直接登机称帝了不是,所以袁术这就是胡闹。
有了这些人的带头,天下有识之士纷纷对袁术发起了攻击,声讨袁术,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卑劣。
然而袁绍对于这些人的言语不仅没有感到丝毫害怕,反而心中还有些生气,在他看来,他袁家的声望本就已经够高了,再加上传国玉玺,难道他袁术还不够资格当皇帝?袁术看来分明就是这些人眼红他而已,所以他不仅不改,依然我行我素,让天下所有人都尊称他为陛下。





三国之最强神射 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
“主公,袁术称帝,天下共伐,而我们也应该趁此时机出兵汝南,攻击袁术!”
曹性看着这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他都是无奈的将这些全部扔在了一旁,这里面有法正写的尤奉云写的,但是大家无一例外的都表明了一个意思,那就是袁术这家伙竟然敢称帝,那么我们就去攻打他吧。
这是一个很注重名望的年代,袁术无才无德,竟然敢贸然称帝,似乎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爽,所以说像法正这种好战分子,第一个站出来请求曹性发兵汝南攻打袁术。
若只是法正这一个好战分子在那里说这些也就算了,但关键是他还把奉云陈虎等人全部拉上了,大家都表明了一个意思。
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曹性也是召集群臣,询问大家的意见,曹性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他所在的并州并不和袁术的汝南接壤,若是要前往古来,搞不好要从曹操的地盘借过。
或许因为这件事闹得天下沸沸扬扬,曹操迫于压力也会给曹进行一个方便,但关键的问题就是,曹性若是出兵去攻打汝南,即便把袁术灭了,但是到头来什么好都讨不到,毕竟并州和汝南不接壤,曹性不可能在那里安排自己的地盘。
曹性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曹性绝对不会去做,这本来就是一个乱世,是一个大争之世,曹性若不为自己谋利,像什么曹操袁绍等人,也会为自己谋利,若是等他们强大起来,而曹性却没有一点作为,那么倒霉的人终究会是曹性,这种赔本的买卖,曹性可不想去做。
面对曹性的这个问题,众人都有些沉默,最终一致认为,若是将汝南那块地方打下来之后,或许最大的一个契机就是将锦衣卫安chā jin去,想要攻城略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本来曹性以为既然大家都拿不出一个办法,那么此事就应该作罢,然而让他未曾料到的是一直沉默不开口的贾诩,竟然在最后关口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只告诉了曹性他心中所想的结果,那就是这次一定要出兵。
至于说为何,贾诩也给出了一个理由,就当是展现一次武力威慑吧。虽说这个理由听起来有那么一些牵强,但是贾诩也再度补充到,这件事可是天下共同响应的,曹性不应该做那个不合群的人,对此曹性苦思冥想了半晌的时间,最终还是对他点了点头。
也正如法正所预料的那样,曹性派遣奉云前往兖州,就相当于这次的外交官,就只有一个目的,要求曹操给曹性放行,曹性也要带兵前往汝南,曹操闻言一口答应了下来,并且也没有提任何要求,就这样,仅仅半月的时间,曹性便带着大军从上棠出发。
虽说是大军,但是若是仔细数一下会发现,曹性其实这次也没有带多少人,从兵力加起来也就是一万有余,这一次属于远征,曹性不会拿出太多的家底。
曹性就这样带着一万余人,行驶了半个月的时间,穿越了兖州境地,终于抵达了如汝南。
不过看样子,汝南这里已经发生了激烈的交火,曹性他们算是晚来的了。
曹性先命令自己的士兵安营扎寨,刚到夜晚时分,曹性着急召集终将,而车武也是匆匆的从外面跑了回来,曹性点头示意,车武也是心领神会,立刻站了起来,将他这几日所收集到的情报,向大家叙说了出来。
在这个注重儒家立法的时代,称王称帝,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袁术这个家伙无德无能,竟然就敢贸然称帝。这已经犯了天下之忌讳,天下之人共同对袁术声讨不已。
就比如说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还有江东的刘瑶,冀州的刘虞等人,纷纷对袁术的这种做法感觉到不齿,虽说这些人是汉室宗亲,但是有实力的人只是随便打两句口号,绝对不会轻易出兵,就好比荆州的刘表一般,那些想要一心复汉的人。手中又无兵无权,所以最后不能来此助阵。
结果到头来真正对袁术发动攻击的也就只有寥寥几人而已,除了曹性的军队外。还有曹操的军队,曹操毕竟占据兖州,离汝南是比较近的。所以他率先带着大军,对袁术开展了猛烈的进攻,袁术也是派着他的大将纪灵,带兵来迎战曹操,双方已经交战了好几日的时间,互有胜负,不过总的来说曹操这边还是占据很大的优势。
只因为汝南这块地方虽说兵精粮足,但是在袁术的治理下却是一天比一天糟糕,毕竟袁术虽然名声很大,但是治国才能远远不行,只知道不断的收刮民脂民膏供他享乐。
因此袁术的综合实力当然不强,节节败退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曹操之外,徐州的陶谦也已出兵。
听到这个消息之时,曹性的心中还有些诧异,历史上陶谦给曹性的印象,陶谦似乎并不是一个强硬的诸侯,也并不喜欢战乱,就在去年,曹操的父亲死在了陶谦的地盘之上,曹操为此大动干戈,直接带兵来犯。
虽说到最后曹操依旧没人打下徐州这块地盘,但是曹操一次性杀了徐州十几万的百姓。这一件事情还让陶谦胆战心惊,每日都在诚惶诚恐中度过,据说就是因为曹操的那事开始,陶谦落下了病根。
所以现在陶谦的身体应该是一日不如一日的那种,当时关键时期,他居然还有心情发兵打袁术,这似乎看起来有一些不同寻常,曹性再三询问之下,也终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据说陶谦本不想来掺合这件事情的。
但是他手下有人再三建议,最终陶谦还是点头同意而建议他的人,谏言叫做刘备。
记得几年前,曹性在冀州扰乱袁绍的后方,与刘备不期而遇,虽说刘备没有直接对曹性发动进攻,但是他依然是配合袁绍,把曹性给阴了一把。
曹性大举进攻刘备的平原县,刘备仓皇而逃,结果刘备就逃到了徐州那个地盘。陶谦看着刘备,虽说本事平平,但他的两个兄弟却是有万夫不挡之勇,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将刘备收下,不过陶谦并没有给刘备太大的权力,只是给他了一个普通将军的位置让他去玩。
不过就在曹操大举进犯徐州的时候,刘备挺身而出,虽说没有打败曹操,但是依然拖住了曹操进军的步伐,再加上各种各样的yu lun压力,曹操最终是退军了。
所以自从那一仗打完之后,刘备在陶谦军中的地位开始水涨船高,一路飙升,至少有一定的话语权呢,这一次进攻袁术,也是刘备的建议。
即便是陶谦不想掺合此事,但是在刘备的再三劝说下,他终究还是同意发兵,所以说刘备也从东边对袁术发动了进攻。
不过据说刘备进攻之时,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被袁术打败,最终只能一路向西和曹操合兵一处,准备一举进攻袁术,这就是全部的信息,曹性听完之后点了点头,虽说刘备的这一手看似没有什么不妥的,毕竟他刘备也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居,如今有兵权在手,出兵讨伐一下逆贼,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此曹性只能呵呵一笑。
刘备此番带兵出征,估计他在军中的威望又要增加。毕竟曹性是知道的,袁术这一次是被打的相当之惨,也就是说再怎么样刘备也是胜利者,回去之后他在军中的威望肯定是要增加的,曹性心中不得不感叹一句,这个刘皇叔又准备出来搞事情了啊。
剩下的就是从南面进攻的孙坚,孙坚原本是袁术的手下,但是他们二人不和,这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自从汉献帝死了之后,孙坚回到江东,逐渐起了自己的班底,自称吴郡太守,孙坚这种自封的行为,引起了他老上司袁术的不满,不过袁术不满又能如何呢?当时袁术就没有管这件事,袁术只是忙着称帝。
结果他刚刚才称帝,孙坚就说袁术这是大逆不道,他要与袁术彻底的断绝关系,从今天开始,他与袁术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对立的关系,紧接着孙坚就直接派兵沿着水路向北进攻。
据说孙坚的水战也是挺猛的,和袁术打仗那是一路上高歌猛进,如今已经登岸了。
不过登陆之后的孙坚,并没有如一头猛虎,一般继续向前横冲直撞,而是选择了绕道而行,他行走的方向似乎也正是曹操的这个方向,孙坚也不傻,他现在再怎么也算是一路割据势力。
与其单打独斗,去与袁术拼一个你死我活,还不如靠近曹操,大家一起进攻,赢了之后一起瓜分地盘有何不好啊?
最后再加上曹性,攻打袁术的总共也就四路诸侯,至于说冀州的袁绍,他肯定也对他这个弟弟袁术的称帝多有不满,但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回想起了他和袁术毕竟是兄弟。
如今袁术的称帝已经引起了多方势力的不满,四大诸侯齐齐围攻,若他再去插一脚的话,估计袁术真的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最终是没有出兵。
将这些信息收集完了之后,曹性沉吟了片刻,汇总了一下大家的决定,最终还是拍板决定,他曹性不会标新立异,既然大家都向曹操那边靠拢,那他曹性也一定要向曹操那边靠拢。
所以说曹性,带领众将观看了一下沙盘地图,找准了曹操的位置,变相曹操的那个方向汇聚而去。
差不多又过了三日的时间,曹性他们行走到了一座比较大的郡城,这座郡城靠寿春城,也就是袁术的治所。
但是这句郡城,现在已被曹操全盘占领,这也就间接的说明了一个问题,曹操的确非常厉害。他与袁术打仗,反正吃亏的是袁术。如今袁术的地盘在急剧的缩小,而他曹操则是在一路的冷静,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当曹性来到此处之时,他所遇见的人可不只有曹操,就连孙坚和刘备也全部来了。
当天曹操热情的接待了所有人,大摆宴席,让孙坚刘备还有曹性全部汇聚一处,曹操热情洋溢的先说了一番开场白,大概也就是他们四个,全部都是一心向汉的大忠臣,此番集结于此,也都是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消灭袁术这个乱成贼子,所以他们四个更应该齐心协力才是。
对于这番话,立马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而曹性也是跟着附和,毕竟这些场面上的事情还是要维持一下。
接下来曹操又开始询问众人究竟有何破敌之策?众人都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言论,首先是刘备站出来说道,他们有四方诸侯,可采取三面合围之法,将袁术逼到一个角落里,到时候灭亡袁术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孙坚也说到它,此番带来最多的东西就是船只,袁术手下的人马,有北方人也有南方人,但总的来说南方人的数量还是少于北方人,所以袁术的士兵大多不懂水,在若是江上绝战的话,他有把握一战定输赢。
曹性这边发言的正是法正,法正在酒宴上侃侃而谈。发证的计策就是断其粮草,袁军可破。
虽说汝南是一个富庶之地,但是话又说回来,在袁绍的治理下,袁术只知道横征暴敛,而不懂发展,所以说如然表面上看似繁华,实则内地已经腐朽不堪,只要众人齐心协力,让他的粮草运输困难,如此一来,想要击败袁术的难度便会降低许多。
听着法正的建议,曹操的眼睛一亮,不过他很快就收回了目光,点了点头,他旁边的戏志才见此,也是一脸和煦的站了起来。
戏志才也是将他那灼灼的目光忘了法正一眼,随后又收了,回去之后便说出了他的建议,其实戏志才所说的,可以说是法正他们三位的综合建议。
大概意思也就是两面合围,两面合围,孙坚在长江布控,然后断其粮草。
当戏志才说出这番话之时,曹操立刻站出来拍手叫好。




三国之最强神射 第三百四十五章 关三刀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正值天下大乱之际,袁术冒然称帝,犯天下之大不为,引得天下之人不满,所以共同讨伐之。
虽说袁术称帝的心是急了一点,但是话又说回来,袁术也不是一个傻子,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他之所以敢于称帝,不是没有他的底气。
四方诸侯合伙一起进攻袁术,袁术似乎已到穷途末路,既然曹操等人就没想过要让袁术活,那么袁术也是拼了这口老命。
袁术以纪灵为大将,拿出了他的全部家底,整整二十五万大军和曹操等人决一死战,本来曹操等人听见这个数目之时,都是被吓了一跳,因为他们四大诸侯的总兵力加在一起都没有二十五万。
不过派遣探子仔细打探了一番之后,曹操等人就觉得不足为虑,袁术能在汝南这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抽出二十五万人马来也并不足以为期,但是这二十五万人,最多也就只有武器铠甲,而没有统一的训练,原因是他们大多数都是由临时百姓拼凑而来的兵马,其中大多数还是已被抓壮丁的方式强行从军的,所以最多也就是,他们那里的将军会效忠于袁术这个皇帝,那些普通的士兵,根本不会效忠于袁术。
得到了这个消息,曹操等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孙坚主动请战,愿为先锋先行破敌,曹操等人同意,随后孙坚每日就提着他的古定刀,带着他的几员大将,还有他的儿子孙策,领着他们江东的几万人马在前拼杀。
而曹操刘备还有曹性等人就窝在后面,制定战略计划,不过说是制定战略计划,其实都是由他曹操一手操办。
从那次的宴会上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意思很明确,这个地方是由他现在领的,并且他手中的实力最强,所以应当由他的谋士戏志才,作为这次战略的指挥人,戏志才也就是汇总了三家的经验,最终提出来的方案。
对于曹操的专权,刘备默不作声,曹性则是笑了笑,没有说话,因为曹性根本不在意此事,曹性此来只是带了区区以万人马,这给人的感觉就是打酱油。
只因为曹性心中明白,他这一万人能起什么作用,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他来这里完全是打酱油的,现在就待在后方当一个参谋吧。
不过在后方之时,曹性却是发现了,曹操每日都是站在地图前,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当召开军事会议之时,曹操也会采纳众人的建议,最终汇总在一起制定出一个新的方案,每一次曹操制定出新方案之时,总是紧紧有序,头头是道,兵力的部署也是非常的有序,能把每一名士兵都用到点子上。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曹操这几年可不是白玩儿的,身为一方诸侯,曹操没有荒淫享乐,而是勤于政务,勤于军事,每日不都在不断的读书,不断的进步,最终才有了历史上的枭雄曹操。
对于曹操的这种变化,无论是曹性还是刘备,皆是看在眼中,刘备看到曹操的变化,脸上没多大的表情,但是曹性明显的可以看到刘备的眼神中充满了一抹高傲之色,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说什么,看到这里曹性在心中无奈的摇了摇头,先不管这位刘皇叔是怎么想的,反正他曹性还真的要多多学习这位枭雄啊,不然到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被这位枭雄所吃掉,成为这位枭雄的垫脚石。
曹操将他的军事知识活学活用,灵活的运用到了战场之上,而孙坚作为曹操目前的先锋,也是非常的尽职,每日都带着兵马冲锋在前,和前方的纪灵打生打死。
虽说纪灵手上有二十五万兵马,再加上纪灵或许真的是忠诚于袁术这个家伙,所以说,即便是节节败退,但他仍旧在苦苦支撑,他纪灵就是这个成帝国的唯一中流砥柱。
但是话又说回来,纪灵他毕竟是孤军奋战,即便拥有的军队数量庞大,但依旧是独木难支。他所拥有的二十五万人,大多数都是没有受过统一的训练。
孙坚敢于拼命,而曹操又是算无一错,这场战争缓缓的推动,最终的结局就是。孙坚一点一点的前进,曹操的人也是在后面紧跟,袁术的地盘开始急剧的收缩,半年之后,曹操直接带着人马打到了寿春城下,寿春已经是袁术的主要治所,只要将这里攻破,袁术可谓是再无任何翻身的机会。
曹操甚至还派出探子,秘密的潜入寿春城内开始广播谣言,搞得寿春人心惶惶,最终探子回报,寿春已经乱了,城内四处都是难民和官兵。
据说此时此刻的袁术,才从他的春秋皇帝梦中惊醒,他想要率兵抵抗,只是此刻的袁术,才发现自己以前是有多么的荒唐。
他割据一方的这些年间,并没有广纳贤才,而是依旧沿用了他们世家的本性,用不用你要看你的出身。在这些所谓的名门望族中,也就只有纪灵可以撑起大局,但如今纪灵在外苦战,并且传回来消息,纪灵告诉袁术他已经做好死战的准备,还请袁术也做好准备。
这一回袁术彻底的六神无主,最终只能传消息给纪灵,让纪灵在前面继续战斗,不要慌张,他会有退敌之策的,只是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袁术还会有什么退敌之策,就算他想求援也不可能的,他袁术可是犯了天下的大忌讳,贸然称帝,没有诸侯会帮他,没有诸侯会放过他,等待他的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袁术最终是一面叫纪灵在前面死挡着,另一面直接叫人收拾行李准备开溜。
而此刻,在寿春城外面的一片大地上,两军皆是惊奇招展,气势如虹,目光灼灼的盯着对方。
纪灵手持三尖两任刀,此刻他的神情似乎已经疲惫到了极点,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他的国家,他愿意留后尽最后一滴血。只是话虽这样说,但纪灵身后的士兵已经精疲力竭,现在他们之所以还有一点斗志,那全部都是因为他这位主帅的领导,若是没有了他这位主帅,袁术所组建起来的帝国,将会一哄而散。
而对面的曹操则是带着曹性刘备等人打马出征,和最前方的孙坚汇集到了一起。
1...145146147148149...1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