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嘴上虽然是这么说,但二人的心中却同时狠狠的“呸”了一声,各自骂了对方一句:
“不要脸的叛徒!”
请曹操派人联络在淮南与曹操有旧的刘勋和刘晔,自然便是贾诩早就设定好的谋略之一了。
刘勋似是松了一口气,他乐呵呵的向着刘晔道:“既然你我皆已是亲近了曹公,那有些事,咱们之间也不妨可以直说了。”
刘晔轻轻的一伸手:“将军请讲。”
刘勋长叹口气,无奈道:“如今淮南之地四下皆危急,我有意携淮南之众北上,直接投入到曹公的帐下,故而今日便以北上投靠袁绍之名义,让公子下令迁移,怎奈却被张勋所阻,我二人是争执了大半天,楞是谁也没说动谁,真个晦气!”
刘晔捋顺了须子,道:“原来如此……将军切勿焦躁,不妨稍作等候,或许事情会有转机。”
刘勋知晓刘晔素有智谋,闻言不由一奇,道:“子扬有何高见?”
刘晔摇头道:“其实非是我有什么智谋,实乃是曹公派人写书信来,言近日之内,便会有妙人前来,相助我们脱离此困境,让我等稍安勿躁,静候佳音便可。”
一听这话,刘勋的眼睛顿时直了。
这叫什么话?妙人?
曹操那小子什么时候还学会打哑谜了?
刘晔看出了刘勋脸色的神色,苦笑道:“个中理由,晔亦是不知,听闻曹公帐下的人才与日俱多,麾下精兵,部曲,构置亦是增多,其中有一个鹰蛇府,传言其主事颇为厉害,也不晓得此事是不是为其所算……”
……
刘勋对于所谓的妙人解围什么的根本就不信。
可他不曾想到,数日之后,所谓的妙人居然真的来了。
汝南郡的黄巾大贼刘辟和龚都发来信函,表示愿意背弃曹操,重归袁氏麾下,奉迎袁耀和淮南的军众,暂时前往汝南暂避,日后再图光复。
刘辟和龚都当年在袁术和孙坚统治汝南的时候就是袁氏的附庸,如今曹操对待黄巾的政略较为严苛,且屡夺黄巾贼首的兵权,二人叛曹归袁,倒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主要是这次事件,给了刘勋一个可以劝袁耀北上的借口!
想不到果然是应了曹操的话,真的来妙人替他解决困难来了。
确实甚妙也。
刘勋再次劝谏袁耀,所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次正好可以借助黄巾贼在汝南的据典为踏板,让他们打开通路,火速通过汝南和颍川直奔三河之地,冲进并州境内,届时就可以进入袁绍的地盘,以图恢复。
刘勋的话说的很直接——过了这村可就没有这店了。
有了汝南黄巾的投效,袁耀仔细的思考了一遍,终于下定决心,放弃寿春,北上投靠伯父袁绍!
三国有君子 第四百三十章 曹操的小心思
打定了主意之后,袁耀随即派人向刘辟和龚都那边送去了信函,言明自己不日之内,便会率兵起行,前往汝南之地投奔他们,让刘辟和龚都做好迎接的准备。
刘辟在得到了袁耀的回复之后,大喜过望,立刻派遣黄巾小卒,飞马前往彭城,向陶商禀明袁耀的动向。
……
彭城,议事厅。
“太好了!”陶商重重的一拍桌案,欢喜的道:“袁术之子在淮南果然是挺不下去了,他此番去汝南郡会和刘辟与龚都,必然是想借助他们的兵马和渠道,奔三河之地进入河北境内,投奔袁绍,如此一来,则大事成矣。”
诸葛亮在下方摇摆着羽扇,道:“可是袁耀等人,却是万万想不到,刘辟和龚都早就投靠了老师,此番他将要去的地方恐怕不是河北,而是徐州!”
司马懿亦是把玩着手中的蒲葵扇,感慨道:“听说袁术有一个很漂亮的妾室,唤为冯氏,乃是不世出的大美人……真想观摩观摩啊。”
陶商闻言,不由的白眼一翻。
小小年纪,居然就开始好这一口了?
什么臭毛病!真是欠拾掇。
陶、诸葛、司马都是一脸的兴奋之色,三个人喜气洋洋的,但唯有郭嘉却是一反常态,皱着眉头在那里沉思着什么。
看见郭嘉一副低沉的样子,陶商知道他心中一定是有所思。
他对诸葛亮和司马懿吩咐道:“亮亮,小懿,我已经下了命令,分别任命你们两人为吾县和巢丘县的县令,你二人即日起便去此两地上任,这两处县城皆乃是咱们徐州在西境边陲之县,你二人到任之后,全权负责县内军政,并要时刻注意和刘辟等人的接洽,随时准备接应他们,一定要配合他们引袁耀一众进入徐州,后续方面,陶某会调遣大军去支援你们。”
二人分别起身,一同拱手道:“诺!”
待两个小子出了正厅之后,郭嘉这才抬头看向陶商,疑惑的道:“这两个孩子的资质不差,又有谋略,若是留在身边仔细的调教,久后必然会有大出息,为何要把他们突然外放?”
陶商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原因很简单,一则是为了应对这次骗袁耀一众入徐州的事,需要在西境边陲安排妥当,以免出差错;二则是这两个孩子都是大好的苗子,外放历练一下对他们肯定是有益处的,只是一味的留在我身边听训,今后怕是不能独当一面,那就有些糟蹋了。”
郭嘉闻言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跟在你身边是被糟蹋的命啊?那郭某已经被你糟蹋了四五年了啊太傅!什么时候也把我外放一下呗?”
陶商笑呵呵的看着他,道:“干哥哥乃是人中龙凤,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角儿……你还是继续被我糟蹋着吧。”
郭嘉很是扫兴的低下了头。
“奉孝兄,适才我和亮亮、小懿谈起袁耀一众北上之事,你却在那里低头沉思,不答一言,这委实不是你的性格……不知你可是有什么想法?还是想到什么大事了?”
郭嘉的脸色由晴转***:“其实也没有什么事,但郭某总是感觉不太对劲。”
陶商闻言一挑眉,道:“哪里不对劲?淮南那边?”
郭嘉细细的思量了一会,方才道:“不是淮南!是中原……寿春那边出来这么大的事情,身在豫州的曹操居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除了派曹仁占据了六安一地,以求在南边谋取一个战略性的优势地缘之外,再无其他的举措!这不像是曹操的作风,就算是曹操想不到……荀彧,荀攸,程昱,戏忠那几个混球也断然会直谏!郭某总是觉得这里面多少有些不对头。”
陶商摸着下巴,仔细的思量了一会,道:“你可能是多虑了,这事倒也不是不可能,校事府的校事前一段时间不是来报,曹操自打招降了张济之后,一直都在借由他的这条路子,在招降董卓当年的旧将吗?眼下性曹的筹备此事,估计是无暇南顾了。”
关中争圣驾之战,马腾和韩遂被曹操打成了狗,还失了庞德和阎行,退守金城,与凉州其他的诸侯并列,目下关西各路小诸侯被雒阳的钟繇以政治手腕慑服,很是乖巧,而董卓昔日的旧将中,牛辅已死,掌管并州军的吕布目下则是与孙策合力,攻克了淮南之地。
其余的西凉军旧将中,张济率领一部分西凉兵归顺了曹操,而剩下的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还在率领着昔日的西凉兵和少部分雒阳南北军中原的大地上流浪。
前一段时间,校事府传回话来,曹操目下正打算借由张济的关系,招降那些凉州诸将。
现在李傕与郭汜等人和历史上的情况不同,他们虽然给董卓为虎作伥了好多年,但却没有杀害王允,囚禁天子的大罪,只是属于董卓的从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在可以被关东诸侯接纳的范畴。
而对他们手中兵将感觉最为饥渴的人,而地缘也最方便的人,便是占据中原的曹操。
而据陶商的了解,曹操目下就是在做这件事。
“不对!”郭嘉摇了摇头,道:“此事有问题,曹操此人,郭某暗中派人观察他许久,此人无论是胸襟、能耐、胆识皆不在袁绍之下,此等雄飞人物,焉能分不出主次?董卓麾下的西凉众将的兵将是强,但毕竟已是如同丧家犬一般,苟延残喘的浑浑当道,若真是可以通过张济招降他们,并不需要曹操花费那般大的精力亲自盯此事……依照郭某的判断,对于曹操来说,淮南袁氏的后人相比于董卓遗军更为重要……因此郭某怀疑此事不似表面上的那么简单,曹操身后,或许是有高人指点亦说不定。”
陶商闻言沉默了好一会,方才慢悠悠的道:“奉孝兄的意思,是怀疑曹操也盯上了袁耀一众?现在毫无动作,不过是在掩人耳目?”
郭嘉肯定的道:“若是豫州那边有调兵动静,或许郭某还不会这般介意,但针对淮南之地,曹操一方未免表现的太过平静了,这反倒是令人担忧……郭某有预感,曹操这次会有大动作,所以这一次,还得是由太傅亲自出马才是。”
……
豫州,许昌。
上个月,曹操将自己目下所居住的治所许县更名为许昌,各部兵马指挥的权力从今年开始,由兖州整个向许昌倾斜。
“张济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曹操此时和荀彧独处,二人正在密谋见不得人的计划。
荀彧对曹操道:“张济派人送回了消息,樊稠已经答应归顺,眼下正在和他一同归往许昌,至于李傕和郭汜,对于张济的劝降,亦是有所意动——彧意,不妨派遣满宠再携金箔厚礼前往,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让他们归顺当可不难。”
“西凉兵……飞雄军……南北余部。”
曹操的眼中放出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异彩,道:“李傕和郭汜等辈不足道哉,但是董卓遗留下来的残部兵马,却都是当年在雒阳城中精锐中的精锐,即使目下落魄了,但其战力亦是极强,若能招降他们归附,远胜在中原招募新军!此事若成,曹某便有了可以和袁绍一争的资本,此事绝对不可怠慢……就让满宠前去!速去!”
“诺。”荀彧回应:“彧即刻便去安排。”
“阎行在汝南那边可有消息传回来?”曹操忽然又问荀彧道:“刘辟和龚都那几个叛逆,可是已经招惹了袁耀等人过来?”
荀彧笑道:“已经有消息说,袁耀弃了寿春,奔着汝南的地界去了,阎行只等司空军令,便会依计截杀淮南之众,届时还有刘勋里应外合。”
曹操寻思了一会,突然道:“且不着急,这次鏖战,我还有一件事,想要让阎行替我了解,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
荀彧疑惑的看着曹操。
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呀,还有什么特殊的事要交待给阎行去办?
迎着荀彧疑惑的目光,曹操不由脸色一红,轻轻的咳了两声,道:“文若,你且先回去,回头有事咱们再议便是。”
荀彧知晓曹操这是有机密要事要自己做,不让自己看见,便知趣的退出了曹操的书房。
荀彧退出了放箭之后,曹操站起身,急不可耐的来到了一个木箱子旁边,打开了木箱子。
那个木箱子中,是一卷一卷的简牍,为首的一卷上面赫赫然的写着《陶氏小说》四个大字。
曹操颇是感慨的挨卷简牍抚摸了一下,感慨道:“好书,好书啊……可惜是个小杂种写的。”
感慨完毕,曹操又从箱子中取出了那卷陶商亲笔书写的《群芳谱》,那上面记载的都是这个时代既艳丽又风韵的绰约妇人。
曹操将群芳谱翻开,挨个名字打量,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张济之妻‘邹氏’的名字上。
沉吟良久,曹操便返回到了桌岸边,打开一卷简牍,开始给阎行写密信。
信中的内容不足为外人道,但给阎行的信笺,开篇的几个大字却是赫赫在目。
“任张济为辅军中郎将,就任副先锋,听令于阎行帐下……”
三国有君子 第四百三十一章 张济的挽歌
兴平二年六月末,袁耀在刘勋的谏言下,率众突破重围,放弃寿春,北上直奔汝南郡而走。
但在孙策和吕布的攻势下,即使是弃城而走,也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
孙策与吕布,再加上程普,黄盖,陈武,韩当,周瑜,张辽,高顺,魏续各自统领一军,从十个方向尾随追击,猛攻袁耀的兵马后方。
袁耀麾下的近六万军众在刘勋和张勋的统领下拼死抵抗,但依旧是大败,淮南兵散的散降的降,最终跟在袁耀身边的兵卒,仅不到三万,几乎丢失了一半。
金箔财帛,粮草辎重,战马军械丢失的更是数不胜数。
可怜袁氏当年何等威风,今日却沦落至此。
在如此巨大的损失与牺牲之下,袁耀最终脱离的了孙,吕二人的魔掌,奔出了淮南境内。
可惜的是付出的代价却着实是太大了些,损失也着实太大了些。
而淮南的九江、庐江等地,经此一战后,被吕布和孙策二人彻底的掌控。
二人分工明确,划地而治,吕布守北屯兵寿春,孙策守南占住庐江,二人互为唇齿,各自休养生息,并将目光挪向了西面的江夏军和长沙郡以及南面的桂阳郡和南海郡。
而袁耀则是在刘勋的指引下,仓皇北窜,一路上磕磕碰碰,仓不忍赌,但最终还是抵达了汝南郡。
来到了汝南郡边境的地界,早有刘辟,龚都,周仓三人引领着三支黄巾军在等候着他们。
袁耀毕竟年轻,经过此等巨大变故本就是心力交瘁,如今乍然一见到三名黄巾将领,知晓生还有望,就不由的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三名黄巾军头子急忙安慰袁耀,嘴上在好言相劝的同时,心中却是又在暗自感慨袁耀的命运不济。
傻孩子,哭什么哭!多大点事?有什么可哭的?……你哭的日子,只怕是还在后面呢。
当夜,三名黄巾将领便在汝南边境的大帐内摆下宴席,给袁耀等人设宴压惊。
年轻的袁耀屡遭跌难,在宴席上不自主的多喝了几爵,不多时便已经醉了。
“啪——!”
乘着酒性,袁耀狠狠的将酒爵扔在了地上,咬牙切齿的怒道:“可恨的吕布,孙策!当年不过都是我父亲手下的附庸之人,唯唯诺诺之辈,他们是什么?是我袁家的狗而已!活命的吃食尚需仰仗吾父供应,如今一朝背反便如此相逼!简直……简直比狗还不如!贼子害我袁家失了家业根基,此事我绝不与他们干休!绝不!”
看着袁耀一脸痛恨的表情,善良的刘辟便劝解他。
“主公勿要忧虑,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主公留下了有用之身,待日后卧薪尝胆,整备军马之后,当可再提大兵回淮南报仇,以血今日之大恨。”
袁耀醉醺醺的,红着脸点头:“刘将军所言……甚是有理!你有远见!我乃是袁家子孙,岂容旁人欺凌?且待日后我独尊一方之时,必拜刘将军为大将,依为栋梁!”
说到这,袁耀乘着酒性转手指了指龚都和周仓,道:“你们俩,也一样!都拜大将!”
刘辟和龚都闻言,皆是露出满面喜色,一个劲的起身冲袁耀拜谢——虽然是装的。
周仓的鼻子中发出了一声轻哼,虽然不屑,但陶商的计划在那边摆在,自己却不可不从,于是亦是起身对袁耀表示感谢。
刘勋见袁耀喝到了兴头上,有点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急忙出言提醒道:“主公,咱们眼下危机还未曾过去,且得商量一下来日该当如何北上才是!”
袁耀哈哈一笑,指了指刘辟道:“有刘将军和龚将军在此,咱们想要去河北,想来应非难事矣。”
“去河北?”刘辟心中明白,面上却装出一副恍然而悟的样子,道:“主公是想去河北投奔袁绍?”
“不!”袁耀冲着刘辟醉醺醺的摆了摆手,道:“不是投奔……是暂居!暂居于彼,懂乎?”
刘辟很显然不是特别懂。
还不都是去要饭!
但眼下对于他来说,袁耀怎么吹牛逼并无所谓,他眼下的主要目地,是把袁耀忽悠到徐州去就行。
“主公,您要去河北暂居也不是不行,只是不知主公本意是打算走哪条路线?”
袁耀嘿嘿一笑,指了指刘勋,道:“刘公的意思,是让我从汝南郡直去颍川,然后奔河内入河北……刘将军以为如何?”
刘辟皱了皱眉,露出了一副为难的神色。
“刘将军的谏言,倒也不是不好,只是若横穿汝南境内和颍川境内,则必然经过曹操的属地,须知眼下曹操已经将重兵转移至了许县,若是他横插一手,咱们的这些人马,只怕都不够姓曹的塞牙缝的,全都得交代了……需知曹操目下兵多将广,仅次于河北袁公。”
袁耀闻言皱起了眉头。
曹操这厮,势力居然这般大么?
细细的寻思了一会,方见他道:“那依刘将军之见,咱们应该从哪条路去河北?”
刘辟急忙谏言道:“依照某家来看,当下主公不妨走徐州西境的吾县以及巢丘县一道,经此两县北上直入泰山军地,并入青州,这条道应是比较保险。”
袁耀闻言打着酒嗝,恍然的点头道:“哦!这条道……挺好,挺好。”
话还没等说完,便见刘勋急了,忙起身道:“主公,此路不可走!那吾县和巢丘地处徐州,主公怕碰上曹操的兵马,难不成就不惧陶商拦路不成?需知姓陶的和咱们淮南袁氏,可是有着深仇大恨啊!”
刘辟闻言笑道:“将军这话就未免小家子气了,去年陶商与后将军争夺豫章,虽有交手,但后将军亡故却非陶商所至,乃属病亡……姓陶的实力虽不在曹操之下,但他毕竟有君子之名,行事颇多掣肘。”
袁耀似懂非懂:“说下去。”
刘辟继续道:“而且如今陶商刚刚从陶谦手中接过徐州不久,怕是未必有余力对我军施压,反倒是中原的曹操,他先取兖州,后取豫州,前番又占据六安,西面还在不断的蚕食关中之境,正是一心穷图发展之势头,依照我看来,与其选择曹操的辖境,反不如选陶商要来的稳当些,况且吾县与巢丘之境,不过是徐州西面的边境,若是走颍川,那可是在曹操辖境的腹地啊!”
说罢,刘辟又对袁耀深施一礼,道:“两相比较,哪个较为危险,主公应该是能看明白吧。”
袁耀不通军事,但“边境”“腹地”这两个词多少还是能听的明白的。
他重重的点了点头,道:“不错,刘将军之言甚善……你久居汝南之境,对于陶、曹的实力和兵力部署,想必是比我们淮南人要弄的明白。”
刘勋在一旁急的抓耳挠腮。
若真是按照刘辟的话去做了,回头曹操在颍川境内等不到人,自己的一切计划岂不成空?
自己还等着哪袁耀做见面礼给曹操呢。
刘勋刚想再劝袁耀几句,突然却感到身旁有人轻轻的拉了拉自己的袖子。
转头看去,却是一直坐在自己身旁,由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的刘晔。
虽然不明白是他是什么意思,但刘勋知晓,论及智谋韬略,刘晔远在自己之上。
于是乎,刘勋就把下话给咽下去了。
袁耀见刘勋不再提反对的意见,随即拍板定下大计。
“好!那就依照刘辟将军之言,咱们走徐州西线边境去河北!”
……
梁国,萧县。
阎行的两万精锐兵马已经在此地驻扎了好久了。
不为别的,他就是奉命屯扎在此,并时刻等候着曹操的军令,直待军令一到,便即出兵,在徐州西线劫持淮南一众。
其实阎行很是不明白,如果换成自己,要是北上奔河北之地而去的话,自己一定会选择走三河之境……可曹操却执意将自己安排在离徐州西线较劲的萧县,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说道?
阎行在离开许昌的时候,曾听有司空府的内部人说,这次用兵,乃是那名平日里很少抛头露面的鹰蛇府主事贾诩暗中为曹操定下的战略。
阎行跟这个贾诩不是很熟……或者应该是说,整个曹营的所有将领,跟这位不起眼的主事都不熟。
司空为什么就这么听他的?
虽然心中有疑惑,但阎行还是按照曹操的军令去做了。
他是一个军人,遵照军令就是他的天职,更何况曹操对他也算是有知遇之恩。
当初在金城,韩遂倒是也颇为看重自己,还曾扬言日后要把女儿嫁给他,但却一直都没有施行。
且韩遂军是贼军出身,讲究个论资排辈,以阎行那前在韩遂军中的年纪,想要在韩遂军熬出头,至少还得要十年的光景。
但曹操在受降阎行之后,量才而用,破格提拔,直接将阎行委任成了校尉,且其任司空之后,更是将阎行提拔成了偏将。
身为一个降将,这升迁速度跟坐火箭没什么两样了。
此恩此德,年轻的阎行自然是没齿难忘。
不管淮南军这次从哪条路走,阎行已经打定了主意,说什么都得替曹操分忧。
但是淮南军的消息还没到,许昌那边,曹操的书信却到了。
信中的内容,让阎行简直不敢相信。
他怀疑曹操是不是写错了……
虽然不知道曹操为何要如此,但阎行还是决定谨遵将令。
况且曹操能将这么私密的事情交给自己处置——阎行自认为,曹操已经将他当成了心腹一样。
阎行的心中,多少有些小激动。
不日之后,张济奉命领兵前来阎行的帐下听令。
张济乃是凉州武威郡的名将,成名甚早,而阎行虽然也是出身凉州金城,但跟张济的名气相比,实在是差的太远了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