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陶谦的脸色瞬时间变的有些发白,若不是四周有诸多三军将士,他真恨不能回头一脚踢死陶应。
陶商则是憋着笑,上下打量了一会陶应,低声道:“贤弟家有英武之妻,尚敢去这样的地界,这胆子着实是越来越大了,难不成回头不怕花児废了你?”
陶应闻言脸色一白,急忙四下瞅了瞅,道:“大哥休要声张出去,若是让家中那悍妇知道,我不死也得脱层皮。”
陶商感叹的出了口气,想当初陶应看中了凶悍的花児之时,陶商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陶应偏偏会喜欢她?
如今时过境迁,陶商似是看出,陶应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渐趋于正常人。
看来当年,他着实还是太小啊。
但很可惜,一切都已经成了定局,当年的年少轻狂之举所造成的后果已不可更改,可怜的孩子,这辈子只能算是栽在花児手里了。
“呜哇哈哈哈哈~!”随着一声爽朗的笑声,花児从城池里面出现,跟在她身后的,乃是许褚的妻子许氏憨娘,这两个女人一直留在洛阳,一面是照顾陶谦和陶应等人,一面也是负责镇守城池,以防不测。
“呜哇哈哈,恭喜丞相,贺喜丞相!平定天下,名垂青史,当真是功盖寰宇,受万人敬仰!”别看花児是南越之人,说起奉承话来倒也是头头是道。
陶商见花児的相貌和威势依旧是不减当年,不由很是同情的看了陶应一眼,接着拱手道:“一段时间不减,弟妹依旧是雄风不减当年,虎威犹在,当真是令人敬佩。”
花児听了陶商的夸赞,开心的哈哈大笑,声音很是豪迈。
陶应则是在一旁低着头,很是颓废的唉声叹气。
陶谦无奈的摇了摇头,然后对陶商道:“跟我走吧,去拜祭你的岳丈……”
陶商这才明白陶谦要领他去的是什么地方。
他收起了自己的笑容,转头吩咐了徐荣和赵云等人几句,然后便随着陶谦进了洛阳城。
经过一番修葺,洛阳城已经恢复了当年鼎盛时期的样子,天下第一都的魅力又再度显露了出来。
陶商跟随在陶谦的后面,不多时来到了其府邸,在府邸内一所偏僻的静室内,里面摆着王允的灵位。
王允走过去,冲着王允的灵位恭恭敬敬的拜了拜,然后转头对陶商道:“给你岳丈上一炷香吧。”
陶商随即点香,祭奠王允,然后跪倒在他的灵位前,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响头。
在陶商上香期间,就听陶谦在旁边念叨道:“子师啊,子度这孩子来看你了,他达成了和你的约定,终于平定各路诸侯,还咱大汉朝太平,如今天下战事皆了,老兄弟,你可以好好安息了。”
陶商听着陶谦说的话,不知不觉,眼圈又有点红了。
陶谦继续念叨道:“想当年,这孩子刚领兵出道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涉世不深,不通兵法世情的少年郎,如今却是这天下的顶梁支柱,子师啊,这孩子能有今天,你着实是功不可没啊,可惜啊,你没有看到这一天……不过没看到这一天倒是也好,因为有些事,接下来,连老夫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陶商听到陶谦念叨到这里,不由一愣,不明白陶谦怎么会突然说出这些话。
少时,却听陶谦慢悠悠的念叨道:“子师啊,你可知道,老夫这心里苦啊,就在子度攻下成都的消息传来洛阳不几日,糜竺,曹豹和孙乾等人,就先后暗自找过老夫,他们居然是向老夫递送劝进之言,子师,若是你还在,不知会作何感想啊?”
跪在地上的陶商听了这话,不由顿时一惊,他猛然转头,诧异的看向王允道:“父亲,怎么回事?劝进?劝进什么?”
陶谦转过头,认真的看着他:“难道还要老夫说的那般明白么?陶家声威至此,还能劝进什么?”
陶商皱起眉,开始细细的沉思。
陶谦长叹口气,道:“老夫一把年纪了,这天下也不是我打下来的,老夫当然不会行此事,只是你却跟我不一样,如今天下大定,你的声威已经达到了顶点,天下三军,皆听命于你,只怕日后这劝进之言绝不会少……”
陶谦望向陶商,道:“孩子,你究竟想要怎么办?毕竟当今陛下,乃是你的外甥啊,亦是老夫的族孙。”
陶商扑了扑膝盖,站起身,叹道:“他何止是我的外甥,亦是在襁褓之时,由我看大的孩子……其实,曦儿跟我的亲儿子一样,没什么区别。”
陶谦静静的看着他,道:“孩子,那今后的路你想好了吗?”
陶商淡淡道:“当然想好了,没有必要向前迈那一步,毕竟曦儿犹如我亲生儿子一样,陶花亦是因为我落得一身病症,我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但是你想没想过,你功高盖世,若是有一天,天子长大了……他会不会对你动手呢?到时候,便是举族灭顶之祸,这一点,你想过吗?”
陶商:“……”
三国有君子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舅与甥
拜祭完王允之后,金陵军便开始在洛阳整军布置,准备归期。
大概休整了一个月之后,金陵军全军才开始向着东南方前进,目标便是徐州的彭城。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行军之后,金陵军全军终于返回了徐州。
陈登已经得到了讯息,他和司马懿从许昌赶到了徐州,率领徐州的文武百官和士族一同来应接陶商。
陶商抵达金陵城的时候,所有徐州的文武和世家大族,都集中在彭城之外,率领他们的人,为首的正是陈登。
眼见陶商的大军由远及近的出现在他们面前,陈登等人着实是大喜过望。
陶商征服天下,对于他们来说实乃天大的好事。
从龙功臣,他们这些徐州旧部可谓当定了。
待金陵军离的近了,众人急忙一同围上前去,对着陶商见礼道:“参见丞相!”
陶商挨个看了下他们,最终笑着点了点头。
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亦是冲了上来,对他拱手恭贺道:“老师,恭喜您平定川蜀,大胜而归,从此荡平天下,永享太平!咱们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陶商笑着冲司马懿扶了扶手,道:“中原和荆州都是急速平定的,不曾仔细梳理,若非仲达,孔明还有元龙等人,只怕是我平定西川,也不会平定的那般安稳,诸位都是辛苦了。”
司马懿嘿嘿笑道:“老师,如今天下大定,是不是该做一些需要做的事情了?”
陶商一边随他往城池里走,一边淡淡道:“什么是该做的事情?”
司马懿向着后方那些徐州众臣,道:“老师,徐州的那些官员和旧臣,可等着当开国元勋,从龙功臣呢……”
陶商淡淡一笑,没说什么。
司马懿见陶商笑而不语,随即问道:“老师,对于这件事,您是怎么想的?”
司马懿急忙道:“老师如何吩咐,我就如何做,学生没什么自己的想法。”
陶商摇了摇头,叹气道:“时间一长,想不到你也成了厉害的人物,居然也开始捡好听的说,和他们一道忽悠我来了。”
司马懿忙道:“不敢,不敢。”
陈登亦是急忙跟了上来:“丞相,我等在州牧府已经命人准备了宴席,给丞相接风。”
陶商想了一想,道:“我先回趟府邸,宴席的事情,回头再说就是。”
陈登也没有再劝,他了解陶商,知道他每次征讨完回城,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看。
陶商先转马回自己的府邸,还未到地方,却看见貂蝉,吕玲绮,糜贞,袁婉,甄宓等人在府邸门口等待着自己。
陶商翻身下马,上前道:“诸位夫人,如何都出来等候了?这般客气,着实是令为夫吃不消啊。”
很奇怪,众女的脸上此刻竟然是没有什么笑容,似乎并没有因为陶商的归来而感到欣喜。
陶商很是奇怪。
怎么我突然就变得这般不招媳妇们待见了?
貂蝉红着眼眶,似乎是想说些什么,但最终却没有说出来。
糜贞迈步上前,对着陶商道:“夫君……”
夫君两个人还没等说完,便见她流出泪来。
陶商见状不由一愣:“你们……这是怎么了?”
糜贞哽咽着道:“夫君,花儿妹妹她……去了。”
陶商:“……”
……
徐州城外,陶花的陵墓前。
“妹妹,陶某自打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为亏欠的人,便是你了,当初只想从族内寻一人与天子结亲,却不曾想到给你惹来了这样的结局……为兄对不住你。”
陶商向着陶花的陵墓长长作揖。
而在陶商的身边,是他的小外甥刘曦亦是向着自己母亲的坟墓磕头。
“咚、咚、咚~!”
小刘曦已经九岁了,虽然年纪还是很小,但却已经懂事了。
这孩子的性格跟他母亲一样,温柔,懂事,随和……但当中也透漏着刚强。
“你母亲不容易啊,好好记住她吧,永远的记住,陛下……母亲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人。”陶商颇是凄凉的叹息道。
刘曦擦了擦脸上的泪痕,然后站起身来,看向陶商。
“我没了父亲,母亲,这世界上只剩下舅舅一个亲人了。”
陶商伸手摸了摸刘曦的头。
“舅舅,我有事想跟你说……”
“什么事?”
“我不想当这个皇帝了。”
陶商摸着刘曦头的手骤然一停。
“这话是谁教你说的?”陶商皱起眉头道。
“是母亲临终前告诉我的。”
“你母亲?”陶商诧异的转头看向陶花的墓,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小刘曦说话的时候很是坦然:“母亲说了,她这一去,我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就只有舅舅是我的亲人,但如果我若还继续当这个皇帝,早晚有一天,舅舅也会离我而去……那时候我就一个亲人都没了……”
说到这里,小刘曦抽噎了一下,道:“曦儿已经没有娘亲了,不想连舅舅也没有……”
陶商俯下身,用双手轻轻的按着小刘曦的双肩,道:“曦儿,你可知道皇帝是什么吗?”
刘曦点了点头,道:“我大概知道。”
陶商叹气道:“皇帝是这天底下最大的存在,什么人都要听他的,什么人都要遵从他的命令,他可以掌管所有人的生死,难道你不想当这个皇帝?”
刘曦使劲的摇了摇头:“不想,我不想命令别人,也不想要别人听我的,也不想管别人的生死,我只想要舅父、舅母……”
陶商道:“你现在还小,不懂这个中的妙处,等你日后长大了,只怕就不这么想了。”
刘曦流着泪道:“那舅父是就要让我当这个皇帝?然后不要我了?和我母亲一样,撇下曦儿不管……”
陶商闻言不由沉默了。
少时,却见陶商淡淡:“你当真不后悔?”
“不后悔!”
陶商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好,你既不后悔,那我这个当长辈的又有什么后悔的?呵呵,这些年万事不随心,却是连个孩子都不如了,这个皇帝我外甥都不想当,我这么大个人,岂能让旁人牵了鼻子走?孩子,这个皇帝,咱们都不做便是!”
说罢,便见陶商站起身,领着刘曦往回走,道:“曦儿,你想不想见识见识这个世界?”
“世界?是什么?”刘曦呆愣楞的看着陶商,显然是没想明白他到底在说些什么。
“慢慢的,你就知道了。”陶商笑着道。
……
花开花落,时光荏苒。
一转眼,又是十年时间过去了。
这十年间,整个中华大地从战火中脱离,重新进入安定祥和的状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逐渐恢复,通往南境和西域的商道亦是重新回复,整个一副欣欣向荣之姿。
如今的天下,国号为大楚,已历两世朝堂。
三国有君子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功德圆满(终章)
大楚天下,开国十年,乃历两朝天子,定都长安。
大楚的开国天子便是原大汉徐州牧陶谦。
其登基那一年已经是七旬高龄,在这个年纪坐上开国皇帝位置的,不可说是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陶谦以年迈之姿登基,立时五载,寿终正寝,传位于皇世孙陶寂。
陶谦谥号武帝,亦被后人称之为楚高祖。
其时陶寂年幼,年纪仅有十三岁,按照高祖遗诏,由其叔越王、领骠骑大将军的陶应辅佐,代理朝政,太尉郭嘉,大司农陈登共同辅佐之。
大楚虽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富足,但第一任皇帝年老多病,登基没几年便已驾崩,第二任皇帝登基时又是年幼稚子,辅佐其的皇叔虽然心善,但能力相对平庸,而郭嘉虽然尽心尽力,但在威望上还是差了一些。
年幼的天子登基,有一些当年辅佐陶氏开国的徐州和金陵大族的权臣,就多少有些蠢蠢欲动之意,想捞些好处。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从北疆之地,传来一纸请奏之书,奏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请天子陶寂调益州牧,武乡侯,左将军诸葛亮入朝,并赋予司徒要职,与司徒郭嘉共同理事。
武乡侯诸葛亮在蜀期间政治卓越,不但将西川治理的井井有条,还平定了南蛮,剿灭周瑜余众,可谓劳苦功高。
那封表面上说是请奏的书信,但其信中言辞凿凿,不容质疑,当中不免充满了对朝廷指手画脚的霸气之语。
但很是奇怪的是,这封突兀的、对朝廷指手画脚的书信,被扔到朝堂上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敢出言反对,更是没有一个人敢对此有所微词。
说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信笺乃是由楚国建国之时,乃立的护国太平王亲自发过来的。
而护国太平王人虽不在中土,但其赫赫王威犹在。
而归属他的封地,南京城,也就是昔日的金陵城,至今依旧是他的封底,无人敢有不服。
镇守大汉十三州的武将和兵马皆其嫡系,他一句话就可以在中土掀起无数硝烟。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即使他不在中原,但若他现在直接参与中土内事,也无人有能力可以阻拦。
……
斯卢国。
楚朝的远征大军在陶商的带领下,长驱直入,进入了斯卢国的地界,也就是历史上日后的新罗国境。
但是现在这个时间段,新罗还未曾开国,眼下的斯卢虽然在名义上算是一个国,但实际上其实还是处于部落阶段。
生产力跟目下的楚朝境内比,可以说是低的可怜,在陶商等汉族人的眼中,这些家伙跟臭要饭的没什么区别。
汉军前些年,已经平定了西域三十六国,护国太平王的名声除了中土之外,已经远播于塞外诸地,大汉周围的番邦异族各个胆颤心惊。
一听护国太平王的名头,连小儿半夜都不敢啼哭了。
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抵抗,汉军便平定了斯卢国,
陶商在许褚和司马懿的保护下,走进了斯卢国的王帐。
进入了王帐之后,陶商转首四下看了看,然后来到主位前,竖剑坐下,感慨道:“这也太破了……”
许褚哈哈一笑,道:“知足吧,这地方的人穷的叮当响,一见咱们的兵马杀进来,连抵抗都不抵抗,直接就投了降,某家还琢磨是因为点什么……原来是指望着咱们能给他们分些口粮呢!”
陶商长长的叹了口气:“那些投降的人怎么样?可还恭顺?没起什么猫腻吧?”
司马懿笑道:“这块的人都是老实的紧,跟咱们中土的人比,着实是既朴实又忠厚,各个都是实诚君子。”
陶商淡淡一笑,自言自语的道:“实诚君子?两千年后人家可牛逼的紧了,全身上下什么都是假的。”
司马懿没太听清楚,不由“啊?”了一声。
陶商笑道:“仲达,你跟我在外面也漂泊了好几年了,如今你年纪也不小了,不妨回中土,到朝廷中去,那里是你该待的地方,是时候去建功立业了。”
司马懿闻言先是一愣,接着忙道:“不着急,我跟老师在外面平定四方蛮夷,还蛮有意思的。”
陶商摇了摇头,道:“不必了,这些年陶某连定西域三十六国,塞北辽东,邪马台,如今连三韩之地也定了,下一步我也不知道该往哪去……你还是回朝中去吧,记得路过塞北的时候,去朔方跟你几位主母打个招呼,就说我不日就回家。”
司马懿寻思了一下,道:“老师,北方的外族咱们是都平定了,但这不是还有南方的外族么?要不回头在往南方的海外看看?”
陶商听的直皱眉头。
“我都这个年纪了,你还让我出海转悠?老胳膊老腿回头有问题了,谁人负责?”
司马懿呵呵笑道:“老师真能开玩笑,老胳膊老腿如何说的是您?四十岁的年纪,却还正是好时候呢,青春年少的紧。”
陶商哼了哼。
突然间,却见帐篷的帘子被拉开了,一个相貌儒雅的年轻人走进了王帐之内。
“舅舅,斯卢的首领们已经带到了,舅舅要不要见见他们?”
陶商看着自己这个文质彬彬的外甥,不知为何,一下子想到了当年的自己。
自己穿越回这个时代的年纪,差不多就像是刘曦现在这么大吧?
正是好年月啊。
当真是令人羡慕。
陶商感慨完毕,方才对着刘曦点了点头,道:“咱们占据了人家的巢穴,现在连主人不见一面,未免有些太说不过去了……还是见一下的好,让他们进来吧。”
刘曦领命而去,少时,却见他带着三个人走到了陶商面前。
这几个汉子一个个面庞黝黑,矮胖顿实,手上且还有粗麻的老茧……
这哪里像是一方之首?分明是三个饱受沧桑的农家汉子。
陶商向着他们点了点头,道:“都挺好的?”
三个人当中,有两个不会说汉话,其中有一个会说,他用夹生的汉语对陶商道:“见过大楚朝的太平王,我等斯卢国全体军民,愿意向大楚王朝纳降。”
陶商好奇的看着他,笑道:“你会说汉语?”
“回太平王,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中原边境游历。”
陶商恍然的点了点头,道:“你贵姓?”
那斯卢的头领非常懂礼貌,道:“免贵姓朴。”
陶商竖起了大拇指,道:“好姓!……你们仨都姓朴?”
斯卢首领重重的点了点头。
“你们仨是叫朴一生,朴人猛,朴朴乐吗?”
那首领听了急忙摆手。
他使劲摇着头,道:“尊敬的太平王,您弄错了,我们不叫朴人猛,朴朴乐,也不叫朴一生,这可不是我们兄弟的名字。”
陶商微微一笑,他当然知道这不是他们的名字。
“那敢问几位大王之名?”
那首领说道:“在下叫做朴大天!”
陶商听了这话,顿时愣住了。
好衰的名字,还不如叫朴一生呢……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味来。
“他俩叫什么名字?”陶商转头看向另外两个人道。
那首领说道:“这是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叫朴大地,一个叫朴大日。”
整个王帐内,半晌默然无语。
少时,却见他长叹口气。
太平王心中对眼前的这个民族的智慧又有了一个重新的审视。
就冲这名字,就着实是了不得啊。
陶商说道:“来人呐,准备酒食,我要宴请三位朴大王吃饭!”
“诺!”
这三位敢朴天朴地朴人太阳的英雄豪杰目下显然是有些走投无路,穷的有点儿吃不上饭的节奏。
一听陶商要张罗吃饭。三个人顿时都乐得合不拢嘴,一点儿都不含蓄,毫无推却的很是自然地接受了。
酒宴上,陶商问三人道:“陶某此番前来征伐,你们三位好歹也是一国之主,坐拥万计军民,如何这般轻易就投降了?”
三人吃得喷喷香。完全没有听到陶商的话,好似忽略了他的话一样,只是一个劲儿地狼吞虎咽。
直到陶商把话重复了好几遍之后。三人才终于反应过劲儿来。
朴大天吃的沟满壕平,他长长地打了咯。回答道:“回太平王,我们之所以不反抗便来献国,一来是因国内今年大旱收成很少,好多百姓已经开始暴乱,我等着实是收拾不住了。再这样下去后果不知为何!大王代表大楚前来,乃是天意所归民心所向,听说中土富庶,粮草充盈,更兼有种植之高产粮秣之法,我等焉能不服气,又焉敢不服气?再者,久闻大王征战四方,从无敌手,手段狠毒,我等小国之王。如何惹得起太平王?”
陶商扬了扬眉毛,颇有些不解。
这朴大天说话有点不长脑子。
刚投降就说我手段狠毒,这不是找死么?
“你们这话是从何说起的?”
朴大田忙道:“大王征讨邪马台的赫赫手段,早已传到我国,我等闻之无不丧胆,安敢不服大王!”
陶商疑惑的道:“我平定邪马台孤岛弹丸之地,手段如何就狠毒了?”
朴大天哆哆嗦嗦的道:“我等听闻那邪马台女王卑弥胡拒不投降,城破之后,却是被大王先奸而不杀,再奸还不杀……后又交付三军凌辱,手段可谓是狠毒之极,着实令人胆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