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远处他隐隐看见京兆尹的衙役和金吾卫士兵在驱赶灾民,用棍棒乱打,仿佛赶鸭子一般,将一群群企图冲进城的灾民们打散,不少人被打得头破血流,几十名少年被打翻在地,他们爬起来拼命向城门内奔跑,仿佛只要跑进城门洞,他们就有生存的希望,一双双眼睛是那么充满渴望,是那么急切,但金吾卫的棍棒却无情地打破了他们的希望,几名少年满脸鲜血,嘶声叫喊着被木棍架了出来,扔进了护城河中,在城门洞口,一名军官和一名金吾卫将军骑在马上,指挥着士兵和衙役驱赶难民。
那名金吾卫将军李庆安认识,叫做徐芳正,当年是千牛卫的郎将,现在已经升为将军了,但那名高官他却不认识,看样子至少是京兆少尹。
片刻,他的亲兵奔来禀报:“大将军,城门口是新任京兆尹鲜于仲通,他说不允许灾民入城冲击粮价。”
“原来是他!”
李庆安不由有些微微动怒了,这个鲜于仲通是昨天下午才正式上任京兆尹,数千灾民要进城乞食,这么严重的问题,他只会用棍棒驱赶吗?若激起民变,这个责任他又担得起?
李庆安下了马车,翻身上马,灾民们见他似乎是个高官,纷纷围了上前,数百人老人妇孺跪在地苦苦上哀求道:“军爷,求求让我们进城吧!再没有吃的,我们要活不下去了。”
李庆安见灾民中有大群孩子也跪在地上,一个个瘦骨伶仃,眼中充满了一种饥饿的哀苦之色,李庆安心中不忍,回头对亲兵们道:“把干粮袋散发给孩子。”
士兵们纷纷从马上解下干粮袋,走进饥民中分给了大群孩子,难民见李庆安表现出了善意,更加群情激荡,他们听士兵说这是安西节度使大将军,顿时求生的希望在他们心中燃烧,再没有人去冲击城门,男女老幼全部围拢上来向他述说灾情,喊声和哭声连成一片,一名离李庆安最近的年迈老者泣道:“但凡有一点活路我们就不会来长安乞食,四个月滴雨未下,一个冬天,晋州的树皮都扒得差不多了,新长出的野菜也挖掘殆尽,整村整乡人逃亡,有的去太原府,但更多人逃亡关中,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求大将军给圣上说说,给大伙儿赈粥,给大伙儿一点活路吧!”
“大将军,求求你了!”难民哀求声一片。
这时,京兆尹鲜于仲通发现有人出面了,他看见了马车上有节度使的旌节,一下子便猜到是李庆安到了,鲜于仲通是前任剑南节度使,因大败于南诏吐蕃联军而被高仙芝取代,被贬为梓州长史,但在杨国忠的担保之下,他又起死回生,被任命为京兆少尹,昨天更是升官为京兆尹。
和所有的杨党成员一样,鲜于仲通对李庆安也充满了担忧和警惕,城门处的难民风波若处置不好,极可能会被李庆安抓住把柄,向圣上弹劾自己,再次威胁到自己的刚刚得到的官位。
鲜于仲通连忙对金吾卫将军徐芳正低声说了几句,徐芳正立刻喝止住士兵动武,鲜于仲通催马上前大喊道:“大将军,请听我一言。”
“你说吧!”李庆安冷冷道。
鲜于仲通有些为难了,他们中间可隔着千余名难民呢?这可怎么谈,他见李庆安态度冷淡,只得硬着头皮道:“大将军,圣上曾有旨意,河东灾民只准就食于陕州和河南府,不得进京,我为京兆尹,只能遵循上意,顾不准他们进城,请大将军见谅!”
“那按鲜于使君的意思,这些难民就让他们饿死在长安城外外,或者把他们赶出京兆府的管辖地,就和鲜于使君无关了,对吗?”
鲜于仲通叹了口气道:“我明白大将军的意思,我会在城外搭粥棚赈灾,但大将军可曾想过,这只是第一批难民,以后还会有大批难民陆续赶到,我若让他们进城,那后面的难民怎么办?如果让他们全部进城就食,这个责任我担不起,大将军想必也不会担,所以烦请大将军不要干涉我京兆尹的事务。”
李庆安冷笑一声道:“我可不敢干涉鲜于使君的政务,但迁河东、河南、关中三十万户去安西,这也是圣谕天下之事,这批难民安知会不会就是将来迁移安西的民众,鲜于使君,如果他们是迁移安西之民,那这就是我的事,我就要过问,鲜于使君,你也曾是剑南节度使,应知干涉军务的后果,你自己考虑吧!”
鲜于仲通见李庆安态度横蛮,口气强硬,心中着实为难之极,可让这些难民进城,他又万万不敢,无奈,他只得对李庆安拱手道:“那请大将军给我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合理,我一定照办!”
其实李庆安要的就是他这句话,他也知道难民进城会引发骚乱,更清楚准不准难民进城确实是鲜于仲通的权限,自己若做的过分,那就是越权了,他见鲜于仲通已经表现出合作的态度,便道:“既然鲜于使君说会搭粥棚赈灾,那请让我看一看鲜于使君的切实措施,不要让我等只看到棍棒和驱赶,而看不见粥锅及帐篷,我想鲜于使君若能把这些事情做在前面,那这些难民谁又会进城去四处乞食呢?鲜于使君以为这个建议合理吗?”
鲜于仲通刚刚上任,尚不知自己能动用多少粮米和帐篷,再加之这些难民来得突然,所以他一时还来不及安排赈灾,现在李庆安摆明了要干涉此事,他只得对手下衙役道:“速去通知万年长安两县,就说是我的命令,命令他们立刻在城外搭粥棚赈灾。”
吩咐完,他又拱手对众难民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已经安排在城外赈粥,请各位乡亲耐心等候,很快就会有粮食运来。”
明德门外顿时欢声雷动,数千难民纷纷向李庆安磕头谢恩,在他们眼中,这是李庆安替他们解决最紧迫的饥饿问题,而不是那位骑在马上的官老爷!
李庆安对众难民抱拳笑道:“各位乡亲,朝廷准备迁三十万户中原之民去安西,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在安西,每户人家都会有自己的土地,每户不会低于三十亩,只要大家辛勤耕种,就绝不会有饥荒,全家衣食无忧,孩子们还能免费读书,老人有官府供应粮米,也不会有人来侵占你们土地,我欢迎大家去安西安家。”
数千难民再次爆发出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李庆安虽然没有没有给予他们急需粥和帐篷,但李庆安却给了他们更珍贵东西,那就是希望。
在民众们激动的鼓掌声中,百名亲卫保护着马车,缓缓驶进了明德门。
在兴庆宫御书房的议事堂内,李隆基正和哥舒翰以及几名相国商议出兵吐蕃一事,这是一场临时召开的会议,起因是李隆基记错了接见大食特使的时间,他提前一个时辰来到大同殿,却得知要一个时辰以后,接见才开始,作为帝王,李隆基当然不会承认自己记错了,于是,他便召开了这次政事堂临时会议。
李林甫因身体缘故没有来参见,杨国忠、张筠、陈希烈、韦见素、杨慎衿和刚刚升为相国的王珙以及新储君李豫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战役的另一名主要人物,安西节度使李庆安已经派人去叫了,应该很快就会到来,在具体谈军务之前,李隆基关心的是朝廷的钱粮能否支撑这次战役,根据哥舒翰的计划,这次战役将调河西及陇右共十五万大军参战,另外,李庆安也承诺将调五万安西军配合陇右军的作战,这样就是二十万大军,原定是深秋十月开战,但由于李庆安异议和高原特殊的气候,作战计划便提前到了七月,作战期约三个月时间,这样便需要调粮一百万石,其中七十万石供应陇右,三十万石调往安西,再考虑到路上运输消耗,朝廷至少需要筹集粮食一百二十万石,以及军饷、兵器、帐篷、草料等大量军需物资,此李庆安还提出了五万担茶叶的要求,这是因为安西军军粮不足时,便以牛羊为主食,军中急需茶叶。
这时,李庆安也赶到了,他悄而无声地站在队列中,听取各个重臣的意见,杨国忠作为太府寺卿,掌管储存钱粮的太仓和左藏,他正在解释粮食的筹备情况。
“陛下,臣昨天下午仔细盘查太仓及关中各大粮库的存粮,共合计出粮食六十万石,考虑到春天河东灾民会大量涌入关中,那最多只能拿出四十万石粮食。”
“杨尚书,你这五十万石粮食哪里够用?”
哥舒翰忍不住打断了杨国忠的话,怒道:“我按一百万石做计划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吐蕃高原的情况你是不了解,道路艰险,体力消耗极大,如果遇到恶劣天气,这场战役极可能还向后推迟,那时没有军粮跟上,十几万大军就将陷入饥饿之中,如果一旦因粮食断绝造成全军溃败,吐蕃军就将长驱直入,那时不但河湟尽失,吐蕃军还会打进陇右,那时谁来保护你杨尚书的万贯家产?”
哥舒翰这两天心中着实憋了一肚子的气,昨天朝会他一无所获,不仅郡王的封号遥不可及,甚至连普通的封赏都没有,去年他可是嬴了一系列的胜利,可李隆基视似乎而不见,令哥舒翰着实郁闷,直到昨天晚上,他的幕僚高适从一个兵部的官员中得到了真相,他在吐蕃的军报竟被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令狐飞重新改写,尽管内容不错,但高适那些华丽的辞藻和费尽心机写出的战争场面统统没有了,比如‘将军百战死,士兵不惜头’,这些令人激动的句子都没有了,只有阵亡多少,伤多少,杀敌多少等等干巴巴的数据,而且也把高适刻意用惨烈语句来修饰的唐军阵亡过多的情况给写实了,这样,就使他的军报大失光彩,李隆基自然也没有了兴趣,最后的结果就是李庆安、高仙芝风光无限,而他哥舒翰却成了被遗忘的人,尴尬无比。
这件事使哥舒翰对令狐飞痛恨之极,自然恨乌及屋,也连同杨国忠也一起恨了起来,他甚至认为令狐飞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应该就是杨国忠的授意。
杨国忠所做的这一切,无非就是为了压制他哥舒翰,李庆安虽得厚赏,但他距离中原遥远,对朝廷产生影响不大,而高仙芝的剑南又地域狭小,资源不足,真正能对朝廷产生影响的边疆大臣,只能是范阳的安禄山和陇右的他,压制住了他哥舒翰,也就等于捧起安禄山,杨国忠的伎俩他看得懂。
哥舒翰是个心中压不住事的人,性子火爆,当杨国忠说最多只有四十万石粮食时,哥舒翰的烈火脾气一下子爆发了,直指杨国忠在陇州的田宅,朝堂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十分尴尬,李隆基的脸也沉了下来,他既不悦杨国忠泼冷水,前两天杨国忠还告诉他可以走长江从江淮调粮,怎么现在又不提此事,只说关中存粮不足,同时他也不满哥舒翰没有涵养的当众发难,这种发难中明显带有个人情绪,李隆基也没有说话,朝堂中一片沉默。
这时,张筠咳嗽一声,上前奏道:“陛下,杨尚书说的是实情,臣可以作证,杨尚书说的句句是实,关中各地的三十二个官仓中,一共是六十一万石粮食,这里面还有欠朝官未付的二十万石禄米,所以形势还要更加严峻,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请陛下听我一言。”
关键时候还是老臣说得上话,李隆基的脸色略略和缓下来,道:“张爱卿请说。”
张筠看了一眼众人,笑道:“关键是这场战役的时间,哥舒将军若将战役时间定在三月或四月,朝廷确实来不及准备,但现在时间定在七月,而且还有几个月的作战时间过程,我想我们应该就有足够的粮食来支撑这场战役,我们可以考虑到各地的夏粮成熟,考虑到因夏粮成熟而使河东的灾情得到减缓,那样,我们就有足够的粮食支持这场战役了。”
张筠的中庸之言似乎很合情合理,没有漏洞,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他这个建议实际上很空洞,夏粮成熟一般在六月,但征收租赋需要时间,运送粮食到长安也需要时间,在把粮食从长安运费赤岭以西,又需要多少时间?如果按照往常的经验,最快也要等到年底去了,**月份运到军营,根本就不现实,就算关中和陇右的粮食能节省时间,但朝廷能从关中和陇右收到多少税?
没有历史记录和具体的数据作为依据,张筠之言只能是画饼充饥,但李庆安却发现了一个微妙之处,在这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上,张筠并没有走灰色路线,而是替杨国忠说话,难道张筠已经有和杨国忠结盟的意图了吗?
“皇祖父,臣孙有话要说!”
李豫的发言打断了所有人思路,大家纷纷回头向他望去,李隆基眼中洋溢着笑意,欣慰地点点头道:“孙儿尽管说。”
李豫慢慢走上前,对各个重臣微微欠身道:“我在去年十月秋收时曾遍游关中各地,大片田地都喜获丰收,稻谷累累,上田一亩地能产三石,可这些丰腴的土地中又有多少是缴纳田赋的呢?据我调查,不过十之二三,陇右也是一样,这样算下来,朝廷从关中和陇右的土地能收田赋最多只有五十万石,去年户部的记录是五十四万石,而且还是丰收年景,而今年只会少不会多,原因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那我请问张尚书,这五十万石粮食是不是全部打算给陇右,而朔方、河东、剑南、范阳都先勒紧肚子,眼巴巴地等其他地方送粮来?”
李豫虽然一个字没有提土地兼并,但他所指,依然是严峻的土地问题,朝堂中又一次沉默了,其实张筠的建议大家都很清楚,不过是个搪塞之语,廷租赋不足,只能通过资课、变造、户税等其他税赋剥削手段来敛财,购买富户粮食充军粮,还要承担日益沉重的军饷,随着逃户增多,大唐的财力日渐紧张,年年入不敷出。
谁都知道,以大唐现在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持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但李隆基想打这场战役,众大臣都不敢反对,便有了张筠用寅吃卯粮的办法来解决粮食不足,偏偏皇长孙李豫毫不客气地把这个画皮揭穿了。
“那皇孙的意思如何?”李隆基耐着性子问道。
“皇祖父,臣孙的意思是,关中其实有粮,都在各大权贵的手中,我们要想办法让权贵们拿出粮食来。”





天下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唐大食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唐大食
一场关于军粮的临时会议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李豫提出来的从权贵手中拿粮的办法经过王珙的修正,终于成为一个可行方案,方案只改了一个字,把‘拿’字改成‘买’字便可行了。
让权贵们无偿提供粮食无疑是要他们的命,但改成‘买’字,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但买也是要钱,钱从哪里来?很简单,命各地方官府献金银,朝廷刚刚准许流通的金银币此刻便可起到积极作用,命各地献金银献铜器,许以加官进爵,在考评上给予优待,以提高地方官的积极性。
尽管这个办法有些与制度不符,而且容易滋生贪渎民财等**,但作为权益之计,在李隆基的默许下,众位相国达成了一致意见,向各地方征缴金银,另外,王珙提出了另一个敛财的方案,每户每年加收百文钱的盐税和每间屋三十文钱的房产税,也同时被采纳了。
相国们都陆续散去,此时离接见大食特使还有半个时辰,李隆基便将哥舒翰和李庆安留下,商量对吐蕃战役的具体细节。
在李隆基御书房旁边的图书房内,放着一张两丈宽三丈长的沙盘,这是李庆安在石堡城之战中第一次采用沙盘后,哥舒翰便制作了一张河西陇右的地形沙盘献给李隆基,这张沙盘制作精良,深得李隆基的喜爱,便将它放在图书房中。
“李爱卿,朕也很希望你能早日把安西的沙盘献给朕!”李隆基站在沙盘前笑道。
李庆安连忙道:“陛下,安西地域广阔,制作沙盘着实不易,如果陛下只要安西北庭的沙盘,我那里有一张,可献给陛下,可若要连同岭右的地形沙盘,可能尚需时日。”
“朕不急,只要爱卿记在心上便可。”
李隆基笑了笑,取过一根长木杆递给哥舒翰道:“哥舒将军,由你开始吧!”
哥舒翰接过木杆道:“那臣先说了!”
他木杆一指青海南部道:“目前陇右军最西便部署在大非川一带,事实上去年我已经占领九曲,但因驻扎在青海以西萨毗泽一带的两万吐蕃军来援,使我不得不退回大非川,所以这次战役我需要得到安西军的配合,将西部的吐蕃军牵制住,使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南下,这次战役我的目标在这里。”
哥舒翰用木杆一指南面的两片湖泊道:“占领乌海、柏海及星宿川一带,这里是吐蕃人在北方的聚集之地,夺取这片地区,中间隔有多弥山和牦牛河,在千里之内,吐蕃人再无后勤根基,只能退守逻些和纳木错,这样,吐蕃对陇右的威胁就将彻底消失。”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吐蕃这一带的兵力如何?”
“回禀陛下,根据臣探得的消息,吐蕃在九曲一带有两万常驻军,在乌海有一万,在柏海有两万,加上吐蕃人全民皆兵,那我这次战役在遭遇到八万左右的吐蕃军抵抗,好在他们各自分散,我可以各个击破。”
“哥舒将军有没有考虑唐军对高原的适应?”旁边的李庆安问道。
“我已经考虑到了!”哥舒翰肯定地说道:“事实上这两年来,我一直轮番让唐军驻扎在大非川一线,那里空气稀薄,地势很高,这样,我陇右河西的十四万军中,至少有十万军能进行高原作战,当然,在高原上唐军士兵的战斗力不如吐蕃人,但只能用精良的兵器来弥补。”
说到这,哥舒翰的木杆便指向更西方,对李庆安和李隆基道:“这场战役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优势,在高原上,十万人对八万人,在体力上,我们还处于劣势,所以我最担心就是西面的吐蕃军来援,萨毗泽一带河流众多,牧草丰美,那里至少驻扎有三万吐蕃军精锐,再向西的羌塘一带,据说还有两万多吐蕃军,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大小勃律和吐火罗,对东线战役基本上不会有影响,关键就是萨毗泽的三万吐蕃驻军,如果他们赶来援助,或者截断我的退路,这场战役我必败无疑。”
李隆基看着地图沉思了片刻,又回头问李庆安道:“那李爱卿的想法如何?”
李庆安对这场战役已经考虑了很久,为了除掉吐蕃后背之患,他也认为需要彻底歼灭萨毗泽一带的吐蕃军,夺回萨毗泽,彻底消除隐患,萨毗泽一带原本是属于沙州管辖,背靠昆仑山,是一片土地肥沃的草原,吐蕃在开元初年夺取它,一直驻扎重兵,虽然没有北犯,但它却是安西脊背最大的隐患。
李庆安和哥舒翰手中接过木杆便道:“离萨毗泽最近的安西之地便是播仙镇,我打算以播仙镇为出兵点,或示以弱,诱引吐蕃军北上进攻播仙镇,同时,我出奇兵走中路。”
李庆安木杆一指敦煌,道:“我从沙州出一支两万人左右的奇兵,越过当金山口南下,截断萨毗泽吐蕃军的东进之路,和播仙的唐军前后夹击,将这支军队彻底歼灭,给哥舒将军以强有力的支援。”
“妙!”哥舒翰掌拳一击赞道:“这支中路奇兵果然神妙之极,有这支奇兵拦截吐蕃援军东进,东线战役我便有七成的胜机。”
李隆基趴在地图前仔细地研究李庆安的方案,如果按照李庆安的方案,那沙州就必须交给安西军控制,这一点李隆基不是很赞成,事实上沙州地域宽广,它是河西走廊去安西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敦煌的中转商业十分繁盛,曾经也属于安西,后来为了削弱日益膨胀的安西势力,便又把它划给了河西,置豆卢军镇守沙州。
李隆基虽然不知道李庆安的目的其实就是控制沙州,但依照他的本意,他不希望李庆安的势力再向东扩,他沉吟一下便道:“安西军的方案朕也赞同,不过有一点朕要说清楚,安西军可借道沙州,但战后不可常驻沙州。”
李庆安的心一下子便凉了半截,李隆基不答应他控制沙州。
这时鱼朝恩出现在门口,小声禀报道:“陛下,大食特使已经到了。”
“朕知道了,安排他在勤政楼,命杨国忠、陈希烈、张筠、王珙四人一起参加会见。”
李隆基暂时放下陇右战役,接见大食亲王也是他的一件大事,李庆安告诉了他,大食是和唐王朝地域相仿的帝国,一样强盛,来人也不是普通的使臣,而是大食皇帝之弟,大食帝国的储君,这便使李隆基心存的一些轻视之心尽去,换成一种比较隆重的姿态来欢迎大食特使来访。
他又对李庆安笑道:“李爱卿,你也一起出席吧!”
“臣遵旨!”
李隆基又对哥舒翰道:“哥舒爱卿的计划很好,但朕想再仔细参详,还烦请哥舒爱卿写一封详细的书面计划,李爱卿也一样,这一场战役,朕要全面参与。”
哥舒翰和李庆安连忙答应,他们俩对望一眼,这似乎是李隆基第一次有‘全面参与’的提法,虽然在后勤保障方面会有一定便利,但压力也是极重,胜了他们的功绩将加倍,可若败了,也同样将承受更重的罪罚。
接见大食使者的地方原计划在大同殿偏殿,但由于了解到了曼苏尔的真实身份,接见地点便改在勤政务本楼,并有几个主要的相国一同参加会见,从大同殿到勤政务本楼并不远,李隆基和李庆安一同前去,在半个月前的华清宫会面上,他们还保持着一种融洽友好的气氛,但随着明月事件的逐渐凸显,他们之间的单独会面显得有些尴尬了,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微妙的尴尬,但这种尴尬却是存在彼此的心中,从表面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相反,他们还保持着一种有说有笑的轻松姿态。
“李爱卿再过几天便要成亲了吧!”
“是!还有五天。”
“嗯!想当初朕初见李爱卿时,那时李爱卿还是李小将军,朕问你几时成婚,你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突骑施人已经灭亡,朕也终于听到李爱卿成婚的消息,可喜可贺啊!”
“微臣惭愧,臣今年已近三十,尚无子嗣,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微臣愧对逝去的父母。”
“是啊!三十岁还没有子嗣,这是一个大问题,朕也希望你早日成婚,早得贵子。”
两人边走边谈,穿过一道高墙,李隆基忽然想起一事,又笑道:“对了,上次朕问你天火雷配方一事,安禄山又向朕提起了此事,朕以为可以在唐军中推广,朕已找不到原来那份存放何处了,便让安禄山直接向你索要,你不要太过保守。”
1...162163164165166...4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