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需来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浪子边城
此人虽然为臣,可似乎因为年轻的原因,并没有多少为人臣子的觉悟。曾经被封为骠骑将军,那等于是正二品大员的存在,但却从来不上朝,甚至连他这个皇帝想要见到一面也非常的困难。这用着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还年轻,玩心太重,上朝议政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鉴于杨晨东的举动总是出人意料,朱祁钰也就允了他的这个要求,毕竟他也担心此人入了朝堂,今天弄点事明天弄点事的让人头疼。可想不到,即便是不入朝堂,依然还是能够掀起风浪的。
就像是弄了一个杨家书院,好好的生意你不做,学什么文人的风雅,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朱祁钰有些头疼,眼见着朝堂之上,有人大声的指责,但也有不少的官员低头不语,以沉默表示着支持,他更不感觉到有些头痛。“众爱卿,忠胆公不过是开了一个书院而已,且据朕所知,他所招名额并不多,只有五十人而已,这似乎算不得什么大事吧,又何需拿到朝堂上来说呢?”
“皇上,此言差矣啊!”就在朱祁钰的话音一落,群臣就有一位老臣站位而出,手持着笏板一脸的严肃紧张,“教书育人,非有大学问者,大德行者方才成行。想忠胆公虽然在其它方面颇有建术,但不过就是秀才出身罢了,怎又能当起如此的重任呢?”
说话之人名为何文渊,字巨川,号东园,又号钝庵,明广昌县盱江镇人。
何文渊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奏、疏、策、议写得很有文采,善诗。其著作有:《东园集》、《义庭训》、《四书讲义》、《礼记解义》、《钝庵奏议》、《牧民备用书》、《司刑备用书》等。
时任吏部左侍郎一职。他这一出现,便是代表着文人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对杨晨东所谓的杨家书院的一种排斥。
说起来,杨晨东出身名门,乃是三杨之一杨荣最小的儿子,又小小年纪中了秀才,原本应该是读书人中的典范才是。可他偏生选择了代官为商,且又统军而战,由文人转为了半武人的行列,得以国公之位。
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是国公了,这不知道羡煞了多少人,也让多少人在心中暗暗生出了不服之心,只想着一旦有机会了,定然要给杨晨东一个教训,让其好看。毕竟一个人不到二十岁就走完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追求到的巅峰道理,会生出这样的心理也就是在正常不过了。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三十二章 小原纯子
妒忌的成份原本就有,只是差一个机会将其点燃罢了。如今眼看着杨晨东竟然要开书院,做为当代大儒之一的何文渊,当然要有所表态才是了。
“是啊,是啊!”有人站了出来,当下很多的文臣们也是不住的点头称是,俨然一幅支持何文渊的态度。
之所以这么多的大臣站出来反对杨晨东,除了妒忌心之外,还有更重的一条,就是文人的规则。
文人有规则吗?
当然会有了。任何行业存在即有它自我的规则在其中,而任何人想要打破他,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像是文人,教书育人,开书院是平常之事。即可以将自己的名头发扬光大,又可以借机多收学生,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可以广收钱财。这也是文人中极为典型的一条发家之道。
可正是因此,书院并非是谁想开就可以开的。你若是没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或是不被文人集团所承认的话,书院开起来只会受到口诛笔伐,因为文人们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不然,是个人都可以开书院的话,那他们的饭碗何在?
不管是妒忌也好,亦或是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也罢,总之杨晨东想要涉足开办学院的事情,他们是一定会阻拦的。
何文渊站了出来,接着又连续有好几位有影响力的文官站了出来,表达了反对的意思,高座于龙椅之上的朱祁钰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知道文臣的厉害,更知道其实骨子里这些文人也是看不起自己这个皇帝的。这便是独尊儒学的弊端所在。因为曾几何时,大明的开创者也被文人所排斥过,只是因为大刀大棒太过威武吓人,这他们才不得不低下了这个头罢了。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更换中,显少有几位皇帝可以得到文人们真正的承认。相反在他们心中,真正的正统是孔老夫子的山东孔家。那里才是他们的朝圣圣地。
朝代的更换,不知道多少皇帝落马,不知道多少的文人被杀,不知道多少的百姓颠沛流离,可纵看孔家却一直是屹立不倒。孔家是把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一信条发挥的淋漓尽致。
蒙古来了亲蒙古,满清来了亲满清。李自成刚进入山东离曲阜还远就大呼永昌皇帝万岁。袁世凯称帝,便称“早日登极,以慰民望”。张勋复辟,又大喜:“普天同庆云云......”
到了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之前,衍圣公孔德成诗兴大发,鼓吹中日“同文同种”,诗曰:“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这就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了,您这是要向“蝗军”示好??
孔家的延绵,较之皇室的延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还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和圣地。便是连皇帝有时候做事情都要看其脸色的。
就像是朱祁钰,历史中为了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居然向朝中大臣行贿!
史书中记载,朝中的内阁大学士们得到了皇帝的一次“特殊”赏赐,“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不年不节的,景泰帝朱祁钰为啥要赏赐大臣呢?原来这次的赏赐其实就是“行贿”,景泰帝想利用赏赐,堵住大臣们的嘴,“以缄其口”。
这便有了吏部尚书王直,看着皇帝赏赐的金银,扣案顿足道:“此何等事,吾辈愧死矣!”之事。
连皇帝有时候都要看读书人的脸色,更不肖说杨晨东想要建立一个书院,以他的身份和资历会受到大家的反对与斥责,实在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只是杨晨东刚立下了大功,被封为忠胆公,且又被剥夺了其它的一切权力。此时的朱祁钰怎么又好对其说三道四呢?即然是文人不愿意让他开书院,那便让文人去处理便是了。这般想着,他的神态上轻松了许多,“有关忠胆公开设杨家书院一事,朕还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当然,若是有爱卿意见相左者,大可以前去理论就是,这也是弘扬我大明文化嘛。”
即不说反对,也不提支持,这就是朱祁钰的意思。你们有本事就自己去找忠胆公说好了,这也是朱祁钰给出的答案。
有了皇帝之言,何文渊等人立刻是喜笑颜开。他们担心的就是皇上应准了,如果是这样,他们在去杨家庄的话,便是有违圣意,这个把柄说不准何时,锦衣卫和东厂就会以此拿人。但现在有了皇上的明旨,他们在做起事情来的时候就可以少了许多的顾虑。
......
神仙居。
街道之上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间,将京师的繁华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里聚焦着天下美食味道最好,服务最周到的神仙居;有着天下奇珍聚集的天外天;还拥有着金银堆如山一般的杨家银行。凭此,带动着整条街是繁华不已,热闹非凡。
但凡是来到京师之人,如果不来这里看看的话,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京师了,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京师的一种标志。
尤其是神仙居的门口,从一早上吃早茶开始便是人满为患,在到节目上演时至中午时,这里已经在看不到一个空着的座位了。随着会员数量的日益增多,便是想要提前在这里订位置,也成为了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连会员都是如此,更不要说那些外来之客了。春节将至,越来越多的各国使臣前来,当他们想要来这里一品佳肴时,便少不得要与普通的大明百姓一起在外排队。尽管能来这里的大多穿的是锦衣绸缎,也拥有一定的身份,但让使臣们与他们一起在外排队,依然被视为一种侮辱的举动。
就这件事情,曾有大臣提出过不同意见。他们说应该对外使行特殊待遇,以表示大明泱泱大国的气度与胸怀。但这些奏本都被代宗皇帝着人送到了杨晨东这里,神仙居是人家的场所,怎么决定当然要看杨晨东的意思了。
对这些奏本,杨晨东除了将写奏折的人记下之外,内容并不怎么细看。为何外使就要高人一等呢?崇洋媚外是一种骨子里的软弱表现,即然杨晨东来了,那就绝对不会允许这样事情的发生。他一视同仁便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若非是现在需要赚外使的银子,怕是他会直接下一个命令,那就是非汉民不得入内了。
杨晨东的不闻不问,外使们想要进入神仙居中消费,那就只能去排队,尽管是满腹的委屈,一脸的不悦,可当知道规矩不可改变的时候,依然还是有人来到了神仙居外进行排队。今日,这排队中就有一位神色淡然,确是美貌惊人的女子。
女子一身大明百姓的女装在身,肤色如雪,眼如皎月。尤其是那精致的五官更是让男人见之心动,观之心痒。
说起来,此女子也是大有来头,具体来说她并非是大明人,而是海上的日本国人,名为小原纯子。
在众多的排队者中,小原纯子无疑就是个天使一般,她的出现,也让一些原本排队中大声嚷嚷的男子都闭上了嘴巴,似乎都想在这般美女的面前留下一个好印像一般。
在加上纯子的身边还有几名身材不高,但双目中透着冷光的护卫保护,更显她身份上的高贵。
她的身份的确不简单,纯子的父亲是彦仁,即是如今日本国的后花园天皇。这一次来到大明京师,就是为了增长见识和寻找机会的。
彦仁是日本室町时代天皇,为第102代天皇。1428年9月7日上位。是崇光天皇兴仁曾孙、伏见宫贞成亲王之子、后小松天皇养子。又称后花园天皇。
在后花园天皇的治世时代,不但有土一揆与嘉吉之乱的发生,南朝不满的人也持续暴动中,政局并不稳定。此外,将军足利义政奢侈逸乐,权势滔天,握有着军权,天皇还要加以劝谏。
正是因为国内局势不稳,后花园天皇这才想从外面寻找出路。这一次听人说新的大明皇帝打败了战力不凡的瓦剌精锐骑兵,便派了使臣前来,有意要增强两国间的关系,寻求一定的帮助。
纯子跟着使团前来,却是另有目的。按着后花园天皇的意思,如果女儿可以与大明皇帝联姻的话,那他就等于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外援,那时他在日本国说话也将会硬气许多。
为了让这个目地有完成的可能,女儿纯子的出现还是秘密的。至少在事情没有结果之前,是不宜外传,引来国内其它势力的防备和注意。
可是现在,纯子如此坦然的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正是因为她的事情已经有了结果,那就是大明的代宗皇帝已经有了新皇后和十几位妃子,她现在插手在难找到合适的位置,而儿子实在又太小,尚还在襁褓之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娶了纯子与日本国联姻的。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儒何文渊
正是目的不可能在达到了,纯子才公然的以女装亮相,从日本国使臣的队伍中走了出来。又听闻神仙居中有着外面没有的美味佳肴,有着外面没有的欢歌乐舞,这才生出了好奇之心,想来要看一个究竟。
继承了父母优点的纯子,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此时却有如一颗最亮星般伫立在人群之中,想要让大家去忽视都做不到。
“重磅消息,重磅消息,忠胆公开办了杨家书院,引得有些大臣的不满。就是刚刚,以吏部左侍郎何文渊大人为首,十几名大儒和大臣直奔杨家庄,tǎo shuo fǎ去了。”人群中突然传出了一阵惊天喊地的声音,让原本不少将注意力放在纯子身上的男子瞬间思想进行了转移。
杨晨东是什么人?想必不用过多介绍,能来到这里的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不管是神仙居、天外天,亦或是杨家银行,都是此人的手笔。这个被很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如今竟然有人去找麻烦,这绝对是一个大新闻,一件稀奇事。
得了消息的众人,本着看热闹和看戏的想法,一个个急急的向着城南而去,他们要看看东帅是如何面对何文渊等朝中大臣和儒学大家的。
这一刻,不仅在外排队吃饭的队伍瞬间变少了很多,就是原本还在神仙居中吃饭的食客们也有不少走了出来,使得原本还很拥挤的街道上,瞬间空散了许多。
走了很多人,留下的人就显的格外显眼。这其中正有纯子以及她的几名护卫。
“小林君,他们是去看东帅了吗?”操着有些蹩脚的汉语,纯子那黄莺一般的清脆声音响了起来。
护卫中,一位留着八字小胡的年轻男子原本还是一脸严肃的表情,目视四方。在闻听了纯子的声音后,马上转过身来,头向下重重一点,“公主,他们的确是去看东帅了。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东帅并不住在京师之中,而在城南十五里外的杨家庄。”
“杨家庄吗?纯子也想去看看。”眼神中带着一丝的渴望,纯子声音动人的说着。
“这个...”小林听到了公主的要求后,脸现犹豫之意。在京师之中,公主的安全还有保障,可一旦出了这里,他就真的不敢保证了。
没有听到小林的确切回答,纯子的脸上闪过一道纯真的笑意,“怎么了?小林君难道是对自己的实力没有信心吗?我父皇可是说过了,小林君可是我们日本国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便是父皇身边的护卫也强你不多呢。”
纯子肯定的声音传入到了小林的耳中,就见他身躯突然一直,这一刻似乎变得高大了许多,“好,即然是公主有意,小林当然会满足这个愿望,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好的,辛苦小林君了。”妙计得逞之后的纯子又恢复了原本青墨的脸色,似乎刚才那个在央求人的当女并非是自己一般。
......
杨家庄外。
何文渊等几位大儒正站在庄外五十米开外的广场上。他们都没有身穿官服,显然是要以非官方的身份来质问杨晨东。
这可不是何文渊等人不懂得以势压人。相反他们正是因为知道杨晨东的功绩,知道此是皇帝亲封的忠胆公,这才放弃了以官身示人。实在是以他们的身份还真无法让杨晨东主动做什么退让。
杨四、杨六就站在距何文渊等人五十米开外的地方。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眼前的一切,看着那几位大儒以及他们身后那人山人海的人群。
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并不过分,大概估算了一下,来看热闹的人已经超过了上千之数,当他们都集中站在那里的时候,使得官道上早就挤满了人,便是有些后来的还想看热闹都不得不站在路旁沟边里去了。
自这里成为杨家庄之后,还没有如此热闹的时候呢。便是杨晨东成婚的时候,来的宾客虽多,但也没有过千,哪里像是这一次般,竟然如此的热闹,自然让负责外院安全的杨四和杨六有些紧张。
人群之中,纯子在小林等人护卫的保护下也来到了这里。不得不说,很多时候,钱的用处还是很大的。当小林拿出了一些碎银子后,很快就让来的早站在前排的一些看热闹的大明百姓让出了最佳位置。也让纯子得以站在最有利的位置,看着这一场异国的文人争斗。
何文渊等人很早就来了,但并没有着急说些什么,为的就是等着见证者多的时候,给杨晨东一个难堪。
如今人已经聚焦了起来,何文渊几人相视一眼之后,达成了一致,最终还是由这位左侍郎大人一步上前向着五十米开外的杨四和杨六说道:“忠胆公如此大的架子吗?我等已经来了半天,为何还不见其踪影,难道是怕了不成?”
“怕?我们家公爷岂会怕了你们这些书生。”杨四眼中带着一丝的讥讽之意向前站了一步,“我们家公爷日理万机,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是没有时间浪费在你等身上的。倘若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几位还是请回吧。”
被一名家丁给蔑视了,何文渊一代大儒脸色怎么会好看。但终是为官多年,脸皮早已经练就了出来,生气不过就是一瞬间,很快就镇定了下来,反言问着,“你说我们是书生,可是忠胆公瞧不起天下读书人不成?”
突然间被反将了一军,抓住了口误,杨四即是脸色一沉,他很想反驳什么,但却不知道从何处落口。毕竟动拳头才是他的强项,耍嘴皮子上的工夫,他与几位大儒比就差之甚多了。
眼见杨四一脸的怒火中烧,但却不知做何回答的时候,何文渊仰天长啸着,似乎已经是赢得了胜利,做了什么大快人心之事一般。
“公爷到!”
正是此时,一道如巨雷响起般的呼喝之声响起,一身青衣,手拿一把折扇的杨晨东就在虎芒以及杨二等人的保护下由远及近而来。
尽管只是一身看似随意的青衣,可随着杨晨东脚步的不断靠近,一股扑面而来的压力也席卷向了何文渊等几位大儒的身上。便是距离他们较近的看热闹百姓,也生出了一种压抑之感,似乎对面来的并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洪荒神兽一般。
杨晨东总是这样,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觉。做为朋友,那就是温暖如阳;做为敌人,那便是有如狂风暴雨一般的痛快打压了。
“何时本公说过看不起书生了?书生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就像是农民、商人和做工的一样,都可以去创造价值,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他们都是值得尊重的。”人还未至,声音就先传了出来,且仅仅只是一句话,就引来了看热闹的百姓们大声的叫好。
来看热闹的百姓,多是农民、商人和工人的身份,杨晨东仅仅只是一句话,便是引起了大家的共识,他也瞬间转换了角色,成为了这些人的代言人,那怎么会不引起大家的好感呢?
但同样听到这句话的何文渊几人脸色却是难看了许多。不管别人是不是听的出来,他们几人是听的非常清楚,那就是这位忠胆公将农民、商人与工人和读书人相提并论了,仅仅是从这一点上来看,心生不满也就是在所难免。
大明时期,并非是所有人都可以去读书,有机会去读书的。
一来,读书的费用高昂,需要去请好的先生以教习,这可是需要花银子的。
二来,读书人也讲究门弟之分,如果没有好的家世,便是读了书没有人举荐也难有什么出路,往往只能做给人代写家信和帐房先生的工作,那样同样很难被人瞧的起。
三来,读书人中最终中秀才,成举子,入进士为官的比例也是相对较少,很多人或许读了一辈子的书,到死也难混上一个秀才的身份。
又费钱,费时间,还未必就会有好结果。使得多数的百姓是无力承担的。史书中就有统计,大明时读书人的比例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面都难平均到一个读书人,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地位越发的高贵起来。杨晨东将他们与普通百姓归类到一起,也难怪他们会生气,会不给好脸色。
“忠胆公?本官知道你善于言词,也知道你颇有一些才情,尤其是讲故事的天赋非常人可及,但开学院可非是靠着几个荒诞编造的故事就可以的,那只会误人子弟,你可知晓?”何文渊聪明的没有在读书人的地位上与杨晨东去分辨什么,而是直指要害,说杨晨东能力有限,不能胜任开学院这般的大事情。
“本公不知晓。”杨晨东等着何文渊话音一落便是很干脆的摇了摇头,“本公只知道教书育人是大德之事,能让天下的百姓认识更多的字,懂得更多的知识为善之大道矣。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本公教学不收一文钱的学费,还两餐管饱,倘若是学生才情卓著的话,本公还会为其推荐出适合他的位置,让其光宗耀祖,光大门庭。”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三十四章 施氏食狮史
“哗!”
杨晨东话音一落,看热闹的人群之中顿时传出了阵阵的惊呼之声。
教授于人,不收分文的学费,还要管上吃食,这是任何学院和先生都无法做到的。有心之人,会因为本身实力不允许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有实力的,却不会有这样的心思,巴不得多赚些银子呢,又怎么可能白忙一场,还要搭上吃饭的银两呢?
正是这般的矛盾,杨晨东忽出此言,这才让众人如此的吃惊,但同时也无比的兴奋。一些个家境贫寒的年轻后生们不仅动了心思,想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进入杨家书院学些本事呢?
何文渊也想不到杨晨东会如此之做,一时间也被这些话给憋了一下,站在那里硬是半天没有说出什么来。直到身边人上前小声的提醒了一句什么,这才恍然大悟一般,看向杨晨东露出讥色而言道:“忠胆公,本官知道你很会经商做买卖,但授人学问可不是教人经商,那是要见真东西的,你又可知晓?”
“哈哈哈。”何文渊的话引来了一众同行者的笑声。他们都用着看不起的目光瞧向着杨晨东,似乎在说,你是一个商人,教出来的学生也只会是商人罢了,怎么能算正了八经的读书人,又怎么可能会被天下读书人所承认呢?
几人传出的讥讽声音,并没有让杨晨东有一丝的动容,甚至他还跟着反笑了起来,“哈哈哈,谁说本公只会经商的,难道诸位忘记了,瓦剌大军是被谁带兵打败的吗?再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去试一试,怎么能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几位,怕是你们也不会打娘胎中出来的时候就会识文断字,就文采非常吧?”
一句瓦剌大军是谁被带兵打败的,传入到了几位大儒耳中的时候,便是让他们脸色一沉。脚步不自主的就向后缩回了半步,他们此刻才想起,眼前之人,可是能带兵打败强大的瓦剌之人,在战场上可是杀人不眨眼的,莫要真给惹怒了,砍了自己,当真就是无处去说理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