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再说了,徐达的名头这些元军将领也是听说过的。
去跟徐达这种狠人拼命,那才是傻子呢!
总之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朱元璋和元军合力对张士诚在长江以北的地盘进行了一轮清剿。
其结果就是,张士诚在长江之北的地盘几乎全部被别人夺走。
好在是张士诚在江浙还有大片富庶之地,足以支撑其继续当一方霸主,过逍遥快活的日子。
刘伯温说完了东征的战事,我少不得要恭维他几句,说吴国公大人此番能大获全胜,他这个心腹谋士的作用肯定也是不小呀!
刘伯温见我如此捧他,他自然是要谦虚一番的。
刘伯温越是谦虚,我越是拿出他的一些优点、长处说事儿。
比如说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啦,说他熟读兵书、用兵如神啦,说他周易术数、奇门遁甲无所不通啦……
我这么一说,刘伯温倒真被我捧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见火候也差不多了,便对刘伯温说道:“刘兄啊!早就听说你对奇门遁甲研究得很深,今天来找你,还真有些这方面的问题想向你请教。

我这么一说,刘伯温一惊道:“胡老弟,你什么时候也开始研究奇门遁甲啦?我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呀?”
我立即解释道:“刘兄你误会了。
我胡硕那点本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哪有研究奇门遁甲的能耐呀!我今天是替我这位小兄弟,来向刘兄讨教啦!”说完,我便指向马悦。
马悦立即朝着刘伯温深深地作了个揖,然后说道:“听四当家说,刘先生是个高人。
在下有一套祖传的奇门遁甲之书,只因在下才疏学浅,始终无法参透其中奥妙,只好前来向刘先生求教。

刘伯温没想到我身边这个不起眼的、被他视作普通小跟班的年轻人,竟然会向他请教奇门遁甲之术。
而且对方还说自己有一套祖传的奇门遁甲之书,听到这里,刘伯温立即来了兴趣。
刘伯温问马悦道:“你说你有一套祖传的奇门遁甲之书?”
听刘伯温如此一问,马悦连忙从怀中取出那一套三册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毕恭毕敬地递给了刘伯温。
刘伯温接过此书,翻阅起来。
起初,刘伯温的面色还较轻松,后来,面色却越来越凝重。
直到将三册书都草草翻看了一遍之后,刘伯温才缓缓说道:“此书世间罕有!其内容高深莫测,不仅包含很多奇门遁甲的详细注解,还包含许多堪舆风水方面的内容。
真是当世奇书呀!”
马悦见刘伯温对此书评价如此之高,心想对方算是识货,看来是找对人了。
马悦立即对刘伯温说道:“不知刘先生肯否对在下赐教?”
刘伯温问马悦道:“此书如此珍贵,而且是你家祖上传下来的。
你就不怕书中的内容也被我学走了?”
马悦笑道:
“我可不是一个思想保守之人。
这套书在我家祖上也不知传了多少代了。
反正传到我父亲这里,他老人家可是对书上的内容一窍不通。
如果始终不能参透此书的玄机,这书从我们马家再传上几百年,那又有什么用呢?而且这书年代越久,保存起来就越困难,越容易受到损坏。
我可不想咱马家祖宗留下的这个宝贝就此埋没了。
如果刘先生能参透此书玄机,顺带着将此书的内容发扬光大,那对天下苍生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听马悦如此一说,刘伯温也是点了点头。
刘伯温告诉马悦道:“真要想参透此书,可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我只能说咱们共同来研究此书,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对于此书中奇门遁甲的内容,咱们可以弄通个七、八成。
至于这书中的堪舆风水方面的内容,以我的能力,想要弄通个四、五成都比较困难。

马悦听刘伯温如此一说,也略微有些失望。
连我介绍的这位高人都不能全部弄通此书,马悦觉得他这辈子肯定是无法参透此书的全部玄机了。
看着马悦这稍稍有些失望的表情,我告诉马悦:
“如果连刘先生都难以弄通的内容,估计当世也没有其他人有这个能耐了。
不过,这件事情你得换个角度来看。
那就是能按刘先生所说的,将此书中奇门遁甲的内容参透个七、八成,那绝对也是当世数一数二的高手了。
另外,咱这位刘先生向来谦虚,他说的七、八成,按我估计,至少得是九
成。
另外那个堪舆风水方面的内容,他说能参透四、五成都困难,我估计,他应该能参透一大半儿。

听我如此一说,马悦脸上又露出了兴奋之色。
这时,刘伯温插话道:“这奇门遁甲方面,我还算研究过多年,帮助马老弟参透此书中这部分内容,应该问题不算大。
至于那堪舆风水方面的内容,真不是我的强项。
如果马老弟真想参透此部分内容,我可以推荐一个人,他在这方面的造诣相当之深,可以算得上是堪舆学当世第一人了。
不过……”
刘伯温说到这里,故意不往下说了。
马悦可是沉不住气了,立即追问道:“不过什么?”
刘伯温说道:“想见此人一面十分困难。
另外,就算见着了,他也未必有时间教你呀!”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马悦就更加好奇了。
他又问道:“这人派头很大么?这人是谁?”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五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称王
听刘伯温一说想见此人一面十分困难,马悦便更加好奇了。
刘伯温告诉马悦:“我刚才所说的这个人就是相城灵应宫的主持子阳子真人。
我并不是说这子阳子真人派头有多大,而是因为他身为灵应宫主持,自然有很多琐事。
另外,子阳子真人还经常闭关修炼,要是与他无缘之人,真是难得见到他一面。
当初他还没有到灵应宫当主持的时候,我就曾去拜会过他三次,但一次面都没见着。
现在当了灵应宫主持,想见他一面肯定是更加困难了。

听刘伯温说到这里,我立即想起来了,他说的这人不就是道衍小和尚新拜的师傅嘛!上次为偰斯求官之事去找张士荣,张士荣也告诉我他那个园子就是请的子阳子真人设计的嘛!
想到这些,我立即告诉马悦:“这子阳子真人我也听说过,甚至还有一面之缘,他的确是位高人。
即使以后想请教他,实在没有机缘,也不要紧。
我与他的一位高徒相熟,此书中的堪舆风水方面的内容,如果连刘先生也参不透的,我们就去找那位子阳子真人的高徒。
眼下,咱们要紧的是让刘先生先帮你参透这奇门遁甲方面的内容。

马悦还没来得及回我的话,刘伯温就惊讶地问我道:“胡老弟,你是什么时候去的灵应宫?什么时候见的子阳子真人?而且你还和灵应宫的人如此相熟?你厉害呀!”
我告诉刘伯温,我认识的这位子阳子真人的高徒,并非是灵应宫的人。
这人只是曾经在灵应宫待过一段时间,跟子阳子真人学习周易术数、堪舆风水而已。
我也正是因为去找这位好友,才在灵应宫与子阳子真人有了一面之缘。
听我这么一说,刘伯温总算是弄清了缘由,冲我点了点头。
这时,马悦算是回过神来了,他立即跪在刘伯温面前,说道:“如果刘先生不弃,在下愿意拜刘先生为师。

刘伯温一看马悦来这一出,立即是将马悦拉了起来,说道:“我早就说过了,此书的内容咱们共同研究、一起来参透,马老弟不要太客气了。
如果马老弟信得过我,就将此书先放在我这里,每天晚上你到我府上来,咱们一起来研究。
另外,我也有一个不情之请。

马悦见刘伯温答应教他参透此书了,心里自然是高兴,听刘伯温说还有什么不情之请,立即说道:“刘先生有话但讲无妨,在下能做到的一定竭力而为。

刘伯温说道:“马老弟这套书的确是好书,我想,我想将此书自己手抄一套,将来肯定能用得着。

马悦听刘伯温说的是这事儿,立即笑道:“刘先生果然是光明之人。
假如刘先生不说此事,我
的书放在刘先生这里,刘先生完全可以偷偷抄录一份。
可刘先生主动提出这个请求,足以证明刘先生的人品。
我先前早就说过,如果能将此书发扬光大,我会更加开心。
刘先生想抄录此书,但抄无妨。

就这样,马悦向刘伯温求教这事儿,算是被我圆满促成了。
从这一天开始,几乎每天晚上马悦都会到刘伯温府上来求教。
刘伯温对于马悦这个后生晚辈,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再来说说朱元璋。
东征凯旋归来的朱元璋,一回到应天就又赶上了另一件好事儿,那就是经过李善长去滁州的亲自活动,韩林儿册封朱元璋为吴王啦!
虽然这事儿早在意料之中,但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实锤之后,还是十分开心的。
朱元璋觉得这是个大事儿,得举办一场隆重的庆典仪式,可不能就是召集一下文武百官,宣读一下龙凤政权的诏书草草了事。
朱元璋晋升吴王的庆典就定在了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正月初一。
这一天,朱元璋府前是人山人海。
不过老百姓只能远远地围观看热闹,朱府大门口聚集着一众文武百官,自然是有不少兵士用人墙围成了一个警戒区。
由于滁州的韩林儿几乎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也派不出太监前来宣旨了。
这宣读圣旨之事,只好让李善长代劳了。
当李善长宣读完晋封朱元璋为吴王的诏书之后,朱元璋率先磕头谢恩,紧接着是君臣山呼“皇上万岁,王爷千岁!”
在众人的喧闹声中,朱元璋府前的“吴国公府”牌匾被替换为“吴王府”的牌匾。
接下来,朱元璋发布了即兴就职演说。
朱元璋的这个就职演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相当于农历龙年的新年贺词。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朱元璋将称吴王的庆典,放在龙年的第一天,其深意是不言自明的。
第二个部分,朱元璋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对于死去的冯国用、耿再成、胡大海、张德胜、赵德胜等将领,朱元璋是表达了无限哀思。
对于历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他们击败了陈友谅的大汉,朱元璋也是借着这个机会好好说道了一番。
第三个部分,当然就是展望未来、鼓舞士气。
这当领导的,就是要善于给属下讲故事,你的故事如果讲得不够精彩,属下就会离心离德,不愿意跟着你干。
遥想当年,曹操在征伐张绣的途中,由于天气炎热加上缺水,部队行军速度十分缓慢,甚至有少部分体弱士兵晕倒。
为了应对如此不利的局面,达到迅速行军赢
得战机的目的,曹操便编了一个故事。
他对兵士们说,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杨梅又大又好吃。
兵士们一听主帅此言,立即来了精神,加快了行军速度,顺利地克服了这个难关。
“望梅止渴”这个经典的成语故事也就此产生。
当年的曹操,就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当然,对于朱元璋来说,这讲故事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要论讲故事的能力,朱元璋可是一点儿也不比曹操差。
朱元璋滔滔不绝地为众将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宏伟蓝图,并将现场的气氛调动到了高潮。
不知是谁脱口叫出了“吴王万岁!”的口号。
这一下可是不得了,现场的气氛瞬间被引爆,“吴王万岁!”的山呼声几乎响彻了整个应天的上空。
幸亏这“吴王万岁!”的山呼声也只是响彻了应天的上空,要是这山呼声传到了滁州,估计韩林儿得被气得当场吐血。
晋封庆典仪式结束之后,李善长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吴王府前耍龙灯、舞狮子的传统节目让众多应天百姓是大饱眼福。
不过最精彩的当属这日晚上的焰火晚会。
在一声声巨响下,一个个焰火像一朵朵艳丽多姿的鲜花,在黑色的夜幕下盛开,有的像美丽的菊花,有的像艳丽的牡丹,有的像倒挂着的金杨柳,有的像气势磅礴的金色瀑布。
这些美丽的花一朵紧接着一朵,在短时间内盛开,又在短时间内凋谢了,但它们盛开的瞬间,却给应天百姓以无比的绚丽和震撼。
春节过后不久,朱元璋收到了朱文正从前线传回来的军报。
陈友谅的小儿子陈理在张定边、张必先的鼎力支持下,继位称帝。
话说身受重伤的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和小陈理回到武昌之后,大汉的百官震动,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强大的水军几乎被全歼,皇帝陈友谅被乱箭射死的事实。
在百官看来,本来是一场十分有把握的胜仗,最后却输得一塌糊涂。
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就好比是在斗地主的时候,你摸了双王、四个二,最后竟然输了。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既然陈友谅死了,那么当务之急便是尽快确定皇位继承人,新皇迅速继位,以稳定军心、民心。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有一些小插曲的。
陈友谅的大哥陈友当、二哥陈友直听说弟弟陈友谅战死、太子陈善也生死不明的消息之后,心中自然是会有一些想法的。
特别是陈友谅的大哥陈友当,他甚至认为这大汉皇位的继承人,非他莫属。
毕竟这大汉皇位的继承虽然算是国事,但在陈家之中,也可以称为家事。
老大陈友当认为,这事儿想要顺利成功,必须得到老父亲陈普才的认可。
于是,陈友当率先找到了父亲陈普才。
当大儿子陈友当说明了来意之后,陈普才认为大儿子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陈友谅死了、太子陈善也不知在哪里,大汉得有新国君呀!陈友谅的小儿子陈理毕竟也太小了,如果由他来继承皇位,怎么可能驾驭得了那帮如狼似虎的臣子?
权臣欺负幼主,甚至取而代之的事情在历史上无数次地重演。
陈普才当然是不希望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子孙们身上,按照中国人长子继承家业的传统,陈普才也认为让大儿子陈友当来继承大汉的皇位是最合适的了。
可就在陈普才、陈友当两父子密谋如何继位之际,二儿子陈友直也立即掺和了进来。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汉皇位之争
话说就在陈普才、陈友当两父子密谋如何继位之际,二儿子陈友直也立即掺和了进来。
陈友直掺和此事的目的很明确,他可不是来帮哥哥陈友当抢皇位的,他是来与哥哥陈友当争皇位的。
陈友谅五兄弟中,要论权谋、论阴险狡诈,陈友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但这五兄弟中要论忠诚本分,那还得是大哥陈友当排第一。
陈友谅最初随倪文俊起兵之后,先后将二哥陈友直和两个弟弟都带到了军中。
唯有大哥陈友当继续在老家照顾父母亲。
直到陈友谅取代徐寿辉成了大汉的皇帝,才将老父亲和大哥陈友当都接到了武昌来享清福。
老大陈友当可是一没打过仗、二没带过兵,如果真是由他来继承大汉的大统,估计不说是个昏君,至少也是个庸君。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老二陈友直才理直气壮地掺和了进来,要求由他来继承皇位,让老父亲和大哥陈友当继续享清福。
对于老二陈友直说出的理由,父亲陈普才还是赞同的。
毕竟知子莫若父,陈普才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还是相当了解的。
这老大陈友当忠厚老实了一辈子,真要让他去当皇帝,他驾驭得了群臣吗?
老二陈友直好歹带过兵、打过仗,虽然水平不及老三陈友谅,但比起老大陈友当还是要强出不少的。
如果抛开长幼之序而论,老二陈友直继承皇位的确要比老大陈友当更加合适一些。
但是,陈普才明明已经答应了老大陈友当,全力支持他上位的。
况且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老大陈友当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和老伴儿。
这会儿老二陈友直一来掺和,他就反悔的话,这也不是陈普才能做得出来的事情。
唉!手心手背都是肉,陈普才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
但在陈普才的内心深处,他还是更加倾向于老大陈友当继位。
因为长幼之序是他始终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由老大了陈友当来继位也是更能令群臣心服。
陈普才虽然心中有了主张,但是他一时也没办法说服老二陈友直,事情陷入了了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替陈友直出了个主意,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
这人是谁呢?这人叫罗复仁,他是陈友直的大舅哥,也是陈友直的心腹死党。
同时,他也是陈友谅的大舅哥,还是当时大汉国国都武昌的城防司令员。
哎!哎!哎!怎么回事?怎么这罗复仁既是陈友直的大舅哥,又是陈友谅的大舅哥呢?这似乎有点儿乱呀?
其实这个事情他是这么回事儿,罗复仁最初是与陈友直十分交好,陈友直娶了罗复仁的妹妹当老婆。
如此一来,二人的关系就更加铁了。
再后来,陈友谅当了皇帝,罗复仁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在陈友直的牵线搭桥之下,将自己最小的一个妹妹成功地嫁给了陈友谅。
如此一来,罗复仁又成了陈友谅的大舅哥,成了名副其实的国舅。
这陈友直、陈友谅两兄弟娶了两姐妹,也因此事成了连襟。
嘿嘿!你说这事儿乱不乱?
罗复仁告诉陈友直,咱不妨效仿宋朝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全力支持你大哥陈友当继承大汉皇位。
但是咱们的条件就是,让你大哥当上皇帝之后必须立你为皇太弟,将来你大哥陈友当驾崩之后,大汉的皇位就由你来继承。
陈友直一听罗复仁这个主意,是拍案叫绝,立即拉着罗复仁去找老父亲陈普才和大哥陈友当。
陈普才一听罗复仁这个主意,也是觉得十分不错。
这一来解决了兄弟之争的问题,这二来有了老二陈友直辅佐,老大陈友当驾驭那帮臣子就轻松多了。
为了彻底控制大汉的局面,四人还密谋陈友当继位之后,立即“晋升”丞相张必先为车骑大将军兼太傅,“晋升”太尉张定边为车骑大将军兼太保,另外加封太师邹普胜为车骑大将军。
与此同时,陈友直以皇太弟的身份接替张必先的丞相职位,罗复仁则接过张定边的太尉一职。
而陈普才则继续当他的太上皇。
如此一来,邹普胜、张必先、张定边三人成了地位尊崇但并无实权的“三公”,大汉的军政大权则牢牢掌握在陈家人的手中。
要说四人这番密谋,还真是不错。
四人达成协议之后,罗复仁按照太上皇陈普才的口谕,迅速关闭了武昌各城门,武昌城内实行了戒严。
第二天,武昌城内的各位高官都得到了太上皇陈普才命人传达的通知,十月初一为陈友谅举行国葬。
当然,在国葬的当天,陈普才会以太上皇的身份突然宣布长子陈友当继承大汉皇位。
由于武昌城内早已戒严,军权在握的罗复仁到时会帮着陈普才、陈友当父子控制局面。
当时的一切似乎都正朝着陈友当继位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但是他们却低估了张必先与张定边的能力。
要是他们做得再狠一些,在密谋协议达成的当晚,就派兵围了丞相张必先、太尉张定边的府邸,彻底控制住这两个人,或许他们的美梦真的能成为现实。
但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张定边回到武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自己的结拜兄弟张必先。
二人都不需多言,心灵相通地认为必须尽快帮助陈理登位。
当然,站在这二人的立场,于公于私都应该支持陈理继位。
于公来讲,陈友谅身亡,太子陈善生死不明,理当由陈友谅的小儿子陈理继位。
于私来讲,陈友谅是他们二人的结拜兄弟,助结拜兄弟的儿子继位是理所应当的。
另外,陈理继位,也是对他们二人地位的稳固更加有利的。
就在二人达成一致意见的第二天,张定边就开始行动了。
他要为陈理上位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
张定边虽然贵为太尉,掌控整个大汉的军权,但是这都只能局限于国都武昌城之外。
至于武昌城内的皇家禁卫军,张定边是无权调动的。
1...249250251252253...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