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之末代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神啊赐个妞吧
蒋百里曾担任过黄浦军校的校长,对于军校的教育一事,他非常的有经验,首先,他把教学方针从以军事素质为主变为以爱国教育为主,以忠诚为主,他倡导学生们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自己所属的军队等,他认为,培养一名军人容易,培养一名爱国军人却不容易,军人能打仗是一回事,忠诚是又是另一回事,没有忠诚的军队越能打仗反倒越另人恐惧。
接下来,他又重新对现有的部队对行了编制,他根据一些军官们以前战斗的功绩又进行了人事上的安排。
蒙古现有包括后勤部队在内共一万七千余人。蒋百里将其统编我一个军,请溥仪兼任军长一职,自己兼任参谋长一职。
将一万七千余兵分为三个师,第一、二师为步兵师,师长由唐绍武任,溥仪提到的政治委员一职暂时空缺。
第二师师长于唐绍骧任,政治委员空缺。
每师下辖三团二营一连,约八千余人。
三团分为步兵团、骑兵团、装甲兵团,由于坦克还没有造好,故先进行训练。
二营分为炮兵营、警卫营。
一连为独立侦查特务连。
每团又分三营二连。
三营全为步兵营。
一连为警卫连、二连为侦查连。
重武器配比方面为:
步兵团每班一挺轻机枪,每排二挺重机枪,每连两门小口径迫击炮、一门38mm野战炮,步兵团还装备装甲车两辆。炮兵营各种口径火炮约70余门,最大口径火炮为105毫米轻型榴弹炮。炮兵营还配有许多用于载重的牲口。
由于很多武器还不能立即到位,所以暂时编制,等兵工厂生产出来以后再陆陆续续的配备,骑兵团也面临着马匹不够的问题,征来的战马还需要进行驯练,也只能陆陆续续的配备。
第三师为后勤师,师长暂由蒋百里担任,后勤师其实就是一个空壳,只有溥仪打归绥时征的几百个民兵,后勤师在战争期间起到后勤保障的作用,所以尤为重要,蒋百里这才决定组建一个师并亲自进行训练。
蒋百里之所以把现有的部队改制成一个军,有多方面的打算,最主要的还是要起宣传的作用,他要让蒙古成为别人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这样无论是在外交上还是在国内,都可以增加自己谈判的筹码。
经过与溥仪的商议,蒋百里将新改建完成的部队命名为“保安革命军”取保境安民的意思。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改建工作之后,蒋百里在抓训练的同时,又开始了扩大兵工厂的生产,新建了一个兵工厂,并淘汰、停产了一批枪械等,总要针对自己需要的军火进行生产,尤其是轻机枪的生产,还把枪炮生产与子弹炮弹生产分离了出来,以提高效率。
自从建立了税关之后,杨革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最起码的不是只进不出了,能供上杨革每个月的正常开支了。
在忙忙碌碌中,这一年又过去了,国内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北伐军在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吴佩孚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北伐军又转向江西战场进击孙传芳所部。11月起,北伐军向南浔路一带发动攻势,消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南昌、九江,随后又攻占福建、浙江。
孙传芳不得已乞怜于奉系。同年11月,孙传芳派手下去济南见张宗昌,取得张作霖对他的谅解;又前往天津见张作霖,申明合作之意。张表示不咎既往,由张作霖出钱出枪,孙传芳出兵,双方联合抵抗国民革命军。
南边打得热闹,溥仪和张作霖这边却相对平静,但这总平静不会持续太久,这点,杨革心里很清楚,蒋百里也看得很明白。
-www*69zw*com 六|九|中|文|书友上传/-
九转之末代皇帝 (1)建设锡林郭勒
***本章节来源六九中文 www*69zw*com请到六九中文阅读最新章节***
杨革为了方便,专门设立了一个招待处招待有意向来蒙古投资的商人们,招待处由陈宝琛与郑孝胥两人负责。
锡林郭勒盟,地处偏远,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098千米;东邻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市,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额吉淖尔所产的大青盐是锡林郭勒盟特有的资源之一。境内的额吉淖尔所产的大青盐是锡林郭勒盟特有的资源之一,锡林郭勒盟境内受大清封赐的共有十个亲王,这些亲王们也都共样欢迎溥仪来开发锡林郭勒。
杨革为了建设锡林郭勒盟,就优先修建通行锡林郭勒的公路,依当时的条件,修一条路是很不容易的,现在的喀喇沁,差不多吸引了几十万流民,其中还没有稳定工作的就有十余万,另外由于喀喇沁较早的开发,所以经济繁荣程度远超过蒙古其它各旗,杨革建立的军医院,还对老百姓们开放,人口出生率有了上升,非正常死亡率有很大的下降,周边蒙古族居民也纷纷迁往此处,这些因素导至喀喇沁周围人口的数量早已超过70万,而且还在不断的上升,这也是促使杨革向北发展的原因,喀喇沁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了。
杨革把没有工作或农闲在家的流民、牧民全部集中起来,并调集一切可调动的运输工具进行抢建公路。
经过四个月的苦干,一条全长290公里的碎石马路已经修好,马路交付的那天,杨革非常兴奋的拉着蒋百里在新修的公路上走了好长一段路。
杨革问蒋百里:“蒋参谋,公路已经修好啦,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干?”
蒋百里答道:“接下来,咱们要先把锡林郭勒修建成一个工业基地,皇上您可以先把一些军事工业挪到那里,这样,一些配套的工厂就会随着也挪了,以后工业的重心就要向锡林郭勒转移。”
杨革询问的说道:“那我先把坦克厂挪到那边?”
蒋百里摇了摇头道:“坦克厂倒是不用挪,但很有必要再建一个坦克厂,而且还要建一个汽车厂,现在的坦克厂正在生产,如果再挪动的话,那会耽误事情的,不如重新建一个,汽车厂是一定要建的,不过咱们可以让那些来投资的商人们建。”
杨革听完说道:“建坦克厂很花钱的,从东三省运材料,运输费也会高出很多。”
蒋百里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这个问题我也在考虑,但眼下的形式对国民军有利,如果不是孙传芳牵制了国民军,咱们这边就危险了,所以有些事情要未雨绸缪,至于运输的问题,就只有再想办法了,咱们先建好再说,或许今后咱们可以直接从北蒙古直接进原材料呢。”
杨革听完,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情况就是这样的,阎锡山把国民军逐出山西,并趁势把地盘扩张到了绥远,将来阎锡山是会投靠国民军的,他的军队被称为晋绥军。
蒋百里之后又把唐绍武的第一师调驻到锡林郭勒,然后又建议杨革把大部份流民们迁到锡林郭勒,流民北迁的想法与杨革不谋而合。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杨革又从国外购买了生产设备拉到锡林郭勒,很快的,投资办厂的民间资本也纷纷流入锡林郭勒,首先就有人兴办了火力发电厂,又有人在锡林郭勒开发了煤矿,一些生产军用配套产品的工厂也开始兴建,比如锣丝厂等等。
但王福旺却始终没有音信,杨革特意的嘱咐过陈宝琛、郑孝胥,只要王福旺一到,一定要马上通知他。
闻着味的日本人也纷纷赶来凑热闹,杨革对他们的投资进行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独资资源开发的行业,投资的比例也不能超过49%,对于日本人其它方面的投资他倒并没有特别限制,反而更加积极的鼓励日本人投资配套的军工行业,尤其是兵工厂等,但日本人很不买溥仪的帐,因为他们最主要的投资对象就是矿产资源,这使得杨革很是头疼,他既想得到日本军方的援助,又不想把矿产开发让给日本人。
蒋百里知道之后,对溥仪说道:“皇上,您可以找一个跟日本人熟络的亲王或贵族代表您与日方交涉,必要的时候,咱们可以答应他们,在保证咱们的需求之后,把各类矿产资源以低价售给日方。”
杨革想来想去,却想不到什么人能与日本人的关系熟到这种地步,最后,在陈宝琛的提醒下,他想到了久居旅顺的肃亲王善耆的第十八子宪开,这位宪开,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目前居住旅顺,此时的肃亲王已死,宪开就居住在旅顺的日本别府,因为其父的关系,所以他于日本军政商各界都有往来,而且他还有贝子的身份,所以这个人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杨革唯一担心的是这位宪开,是不是彻头彻尾的亲日,会不会为了日本人的利益而忘祖忘宗,但目前不论怎么担心都是多余的,必须把他请来办这件事了。
这位宪开与溥仪的年龄也相差不多,因为自幼受父亲的熏陶,所以比较亲日,但其亲日的目的与父亲一样,都是为了自家的江山考虑,自从溥仪逊位以后,肃亲王就躲到了旅顺,并积及的与日本取得联系,结交一些日本的贵族、军官等,主要目的就是要借助日本的势力,帮助溥仪东山再起,光复大清。
当溥仪的使者找到宪开并说明了来意时,他欣喜异常的答应了,本来他回国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投奔溥仪的,但这位皇上好像已经忘了肃亲王这一脉了,就一直住在旅顺没有投溥仪。
他先给溥仪去了一封信,信里面明确的分析了日本人的野心及日本国内的侵华倾向,他并不希望溥仪以后成为日本人的傀儡,并希望溥仪能够慎重的考虑与日本人的关系。
杨革收到信后,回信说这一点自己早就看明白了,希望他在谈判的时候多争取已方的利益,至于其它的事情,自己会处理好。
于是他连忙奔走于北京、旅顺、天津之间,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为溥仪说尽了好话,最终,日方答应了溥仪的条件,帮助他建立了一个火炮厂,主要生产坦克专用的37mm火炮,以及车载重机枪,还提供榴弹炮和单兵迫击炮的技术,并为溥仪培养一批技术工人。当然日本人不会这样轻易的答应的,顺带的条件是必须打破低于49%的股权,改为低于60%的股权,这样,日本人可以扩大开发资源产量,产量高了,自然往日本进口的也会多,宪开同时,也自作主张的向日本人借了五十辆汽车。
杨革在与蒋百里商量后,又分析了其中的利弊,最后还是忍痛的答应了日本人的条件。
宪开也因此被溥仪留在了身边,宪开又趁机向溥仪建议,希望能助建一支机要队,说白了就是特务组织,专门用于收集情报的队伍。
杨革与蒋百里商量之后,都觉得可行,就给了宪开二十万经费由他负责组建并训练,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要确保所有的情报人员忠诚,杨革或许还没有认识到情报工作的可怕,但蒋百里的心里却清楚的很。
-www*69zw*com 六|九|中|文|书友上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