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李经述见叶志超不到一周就开到了汉城,大喜,马上让袁世凯通知叶志超,让他带兵进驻汉城,以保护朝鲜王室为由,控制景福宫,只要能将朝鲜国王李熙和闵妃控制在手里,一旦段祺瑞平息东学党的叛乱,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朝鲜国王下诏,请日本和俄国退兵。而且叶志超率军进汉城,还可以保护各国驻朝使馆和侨民,一箭双雕。
叶志超这个人,向来狂傲自负,他是淮军的创业老将,此时年过半百,担任直隶提督,武职从一品官员,但负责拱卫京师,是李鸿章的爱将,他觉得自己的官衔比李经述要高半级,加上他年纪比李经述大得多,战功也显赫,这次李鸿章让叶志超听从李经述的调度指挥,叶志超觉得很憋屈,不把李经述放在眼里,虽然他也知道进驻汉城控制朝鲜王宫的战略意义,但因为这主意是李经述出的,袁世凯三番五次催促他,叶志超竟然置之不理,屯兵汉城外的牙山,既不派兵南下帮忙剿灭东学教乱党,也不进驻汉城,每日与诸将置酒高会,日日笙歌。
李经述一看叶志超按兵不动,为了不影响大局,便告知叶志超负责牵制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五千日军,自己带八千淮军进入汉城,马上派军保护各国使馆,还控制了朝鲜王宫,让李熙下诏,明确拒绝日本出兵;另外,让他发布《罪己诏》:当前朝鲜混乱的局面,都是由于国王的失德和官吏渎职*造成,朝廷将承诺改革,满足乱民提出的部分要求,包括停止迫害东学教徒,自愿回乡者既往不咎;查明贪官污吏,一律严惩;改善起种贱民的待遇;不强制白丁戴平壤斗笠;允许青年寡。妇再嫁;废除一切扰民的苛捐杂税。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李经述根据唐绍仪的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朝鲜国王的《罪己诏》发布后,朝鲜南方民心大稳。段祺瑞本来在北洋军官学校就表现优异,又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学习一年炮兵,在著名的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了半年,此时指挥炮军作战,如鱼得水,不到半个月就收复了忠清道、庆尚道,轰死打死日本浪人六百多人,还派兵包围了全州府。
内田良平一看这段老虎比唐绍仪凶狠何止百倍,加上制造暴乱让日本出兵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赶紧带着浪人撤了,剩下的东学教徒,都是一些衣衫褴褛的农民,朝鲜朝廷一说既往不咎,他们带着锄头就回家了,东学乱党很快溃散,崔海月最后带两千教民开城门投降,暴乱基本平息。
正当李经述觉得大局已定,汉城外传来一阵轰隆隆的炮响,叶志超的两万淮军和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带领的五千日军打起来了。
当时中日两军阵地很近,牙山地势较低,日本人积极备战,早修筑了炮台,九门重炮居高临下,占据炮火优势,一阵乱轰。叶志超根本就没想到大鸟圭介这文弱公使,就敢凭五千日军单挑他两万淮军,每日照常醉酒笙歌,炮声一响,仓促备战。
叶志超靠着李鸿章,带领的淮军经过十来年的休养生息,战斗力大大下降。面对日本人的炮轰,叶志超异想天开,竟然派两千骑兵杀出,企图闪电夺取日本人的阵地。大鸟圭介惊讶之余,命令日军集中炮火攻击,淮军的骑兵跑到半路,就被炸上了天,可怜淮军骑兵死伤一千二百多人,锐气尽失。
淮军骑兵大败,日军反而士气高昂,继续发射杀伤力比较强的榴霰弹,这种炮弹弹壁薄,内装火药及小钢珠或钢箭、钢珠,弹头装有定时引信,能在预定目标上空爆炸,杀伤敌方。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不懂这新式武器,大鸟圭介亲手发射了一发定时的榴霰弹打到他的身边,刚开始没有爆炸,他竟然毫不知情,继续指挥火炮发射,还击日军。结果,榴霰弹过了一会爆炸,弹片击中的左宝贵的右眼,他伤重殉国。
如果叶志超能带领淮军坚守阵地,李经述带着城里的淮军杀出,内外夹击,日军肯定大败。但左宝贵一死,叶志超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心理防线竟然奔溃,带一万多名兵狂逃一百多里,退守平安府。
当时,天空下着大雨,叶志超带着残兵败将,恐日军截杀,不敢走大路,光挑荆棘密布的羊肠小路,很多士兵的军服和脸都被荆棘所破,惨不仍睹。日军一路追杀,淮军死伤六千余人,而日方只损失两百人。
李经述带五千淮军出汉城,叶志超早已逃之夭夭,王士珍一看叶志超驻防的牙山,对李经述说:“此处地势低洼,孤险无援,叶志超竟然在此驻兵,真是没用兵常识,天下第一等蠢材,难怪会大败!”
李经述默然不语,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他决定立即接管叶志超的淮军,于是带兵连夜赶往平安府,叶志超竟然给李鸿章发电报,谎报军情,说牙山一仗,淮军大捷,淮军死伤二百,日军伤亡两千!
李经述收到消息,强压住内心的怒火,把叶志超和一些淮军将领请来营帐中议事,叶志超到了之后,李经述马上命袁世凯带亲兵把叶志超五花大绑,叶志超反抗,大叫:“老子也是提督,你凭什么抓我?老子跟中堂大人打仗时,你还光着屁股呢!”
李经述听了面色突变,拔出袁世凯送的匕首,众将以为李经述要杀叶志超,一半默然不语,也有将领站出来替叶志超求情:“提督大人,大敌当前,杀大将恐会乱军心!”
叶志超长期习武,体格非常健壮,长着稀疏的胡子,脖子圆滚粗胖,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粗壮的辫子。袁世凯带着两个亲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按倒在地。
李经述拿刀上前,怒斥叶志超:“我全权指挥在朝军队,你不听军令不入汉城在先;两万淮军对付五千日本陆军,竟然不到两个时辰就溃逃,贻误军机,导致淮军伤亡惨重;兵败之后,竟然还谎报军情,还有,中堂大人每年拨付给你的军费,一年少说也有几十万两,你去营地看看,你的兵,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他们打仗时穿草鞋,平日则赤脚,士兵们五年没发新军装,只在胸前和背后缝上‘兵’的大布块!你自己却天天酒宴笙歌!这样带兵,打起仗来能不溃不成军吗?刚开始不惩罚你是怕动摇军心,今日若不严惩你,莫说死去的几千兄弟们不答应,你的兵都不答应!”
说完,李经述抓起叶志超又黑又粗的辫子,一刀割掉,这在当时,等同于“杀头”,李经述道:“今日两军对阵,我姑且念你跟随中堂大人多年,暂且饶你不死,收押入狱!”
叶志超本来就贪污军饷,飞扬跋扈,李经述逮捕了叶志超,大快人心,众将惊愕,对李经述大为信服。李经述收编了剩下的一万多名淮军,整编成二十营,多派北洋军官学校出身的军官指挥,和自带的五千淮军一起,迅速回攻汉城外大鸟圭介带领的日军。





穿越1879 第76章 中日大战(下)
李经述和袁世凯带了将近两万淮军回汉城后,袁世凯在朝鲜多年,熟悉汉城的地势和防务,对李经述建言:“大人,俺们虽然人数上有优势,但俺看大鸟圭介的数千日军,都是日本陆军精锐,武器装备和军事素质明显比现在的淮军要强,俺们不宜强攻。朝鲜国王已经发诏严惩私通日本者,琅威理、邓世昌率领北洋水师的军舰又封锁了对马海峡,后勤补给是日军的致命之处,俺建议淮军占领汉城制高点,以守为攻,长时间对峙,必可拖垮日军,不战而胜。”
李经述认为袁世凯的分析得很有道理,问道:“依项城之见,我军驻守哪里比较有利?”
袁世凯指着作战地图上的牙山,说:“卑职认为,俺们可以牙山上驻守。这里离汉城和仁川都比较近,我军的海路补给都很方便。而且,聂士成现在守牙山东北的成欢,俺们可驻牙山东南的公州为后援。”
李经述就没有着急进攻,而是把淮军分成两部分,自己带领一万人占领牙山附近的制高点,与日本人对峙;另外派袁世凯率领另一半一万淮军入汉城驻扎,守住汉城的各个城门,一旦有变,内外夹击,击溃日军。
当时,四川提督宋庆要求率队进驻中朝边界要地义州,以备不测。当时庆贺慈禧的六十大寿提上日程,李鸿章希望列强出面调停,还不想全面和日本开战。宋庆请战,李鸿章不允,复电四川提督宋庆说:“日必不占朝地,义州去汉城千余里更不必虑。”
李经述发电报给李鸿章,“日竭力预备战守”,让李鸿章断了和谈的念头,和日本人背水一战。
李鸿章回电说:“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
聂士成也收到李鸿章“不可轻举妄动”的电报,派人询问李经述如何是好,李经述回电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更何况中堂之令,全力备战!”
李经述心想,李鸿章虽然牛叉,但也有他思维的局限性,对英法可以议和,对小日本这样狼子野心的国家,早一天开战对中国就越有利,于是直接给醇亲王和朝廷兵部发了一封电报告急,告急的电文飞进了颐和园,慈禧太后急招李鸿章商议。
光绪皇帝、醇亲王和军机大臣、兵部侍郎刚毅也参加了那次重要的会议。
当时,颐和园沉浸在筹备慈禧六十大寿的喜庆氛围中,刚毅冷着面孔直着眼睛向颐和园的大门走来,却被太监总管李莲英拦个正着:“皇太后看戏有个规矩,不准人来人往的,刚大人,您暂且止步。”
刚毅脑门上已经挂满了汗粒,他直着眼睛说:“下官是太后懿旨来的。”
李莲英半点都不示弱:“奴才是奉太后懿旨在这里拦住来客。”
刚毅拿着朝鲜前线的战报,抹着额头上黄豆大小的汗珠说:“下官是有要紧的公事!”
李莲英面不改色,不紧不慢反问一句:“是您的公事要紧,还是皇太后看戏要紧?打扰了老佛爷看戏的心情,你担得起这个责吗?”
刚毅知道慈禧最爱看戏,不敢说他手里的战事电文比慈禧听戏要紧,只好问一句:“皇太后看的什么寿戏?”
李莲英啧着嘴,一脸谄媚,说:“太后她老人家,看戏都惦念着国泰民安,看的是猴戏《闹天宫》。”
当《闹天宫》的锣鼓停住,艺人跪满了舞台,高声谢赏谢宴,山呼万寿无疆,这倒是皆大欢喜的场面。欣赏完猴戏,慈禧喝了半晌的茶,才和光绪皇帝、醇亲王、李鸿章、刚毅等人商议正事。
醇亲王对李鸿章要和日本和谈表示不理解,对李鸿章慷慨激昂:“日本不过扶桑一岛国。大唐盛世,小日本才有众多遣唐使前来,文字、经学、诗文、佛学、典章、技艺、服饰无一不是移植而去。近些年来,明治有维新之举,稍有所成,竟敢藐视天朝,窥我属邦,斯可忍孰不可忍?中堂大人,连你儿子都觉得可以和日本开战了,打吧!”
刚毅对李鸿章的“和平外交”也早就不满了,道:“当初中法之战,我们打得不错,结果却是趁胜乞和,直到现在还有人责难声声,倭夷如今又来欺负我,万万不可再行示弱,中堂大人,贵公子都说了,北洋水师可战,打吧!”
李鸿章默不作声,他心想着朝廷现在大把的钱都花在修颐和园了,打仗是要烧钱的,这一点朝中却没人考虑。善于察颜观色的慈禧见李鸿章不发话,问道:“李中堂啊,你统帅北洋水师和淮军多年,也就别‘哑巴吃饺子,光心里有数’了,这仗究竟能打不能打?”
慈禧问话了,李鸿章当然得回答,说:“北洋水师可打,但淮军洋枪洋炮现在恐怕不如倭夷,不能打!”
海军还行,陆军不行,慈禧听到这里,心里有数,道:“据说袁世凯的兵已经进了汉城,怎么撤回来?总得有个台阶,总得照顾上国的体面啊!”
一直端坐侧座,装聋作哑的光绪却蹿了起来:“朕实在忍无可忍,不能再做活哑巴了。这样逆来顺受,连朝鲜都可以任倭夷宰割,朕这皇帝也就不必再做摆设了。再不开打,天朝威严何在?上国体面何存?”
光绪一席话,把养心殿的人都说愣了。慈禧一声叹息,望着李鸿章。
这时候,叶志超先前发的“重创倭夷”电报也到了,刚毅拿着这封电报说:“叶志超带六营兵就打了这样的胜仗,李公子必然能打败日本人。”
醇亲王这时也站出来表态,说:“李中堂,你就豁出去大打一场吧,皇太后六十大寿,颐和园落成了,朝鲜战事大胜了,三全其美,这可也是为贵公子建立千秋功业的机会。朝廷先嘉奖叶志超,让其他人也向他学习,力战倭寇吧。”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醇亲王的意思,开打吧。”上司都发话了,李鸿章听到这,知道中日不开战已经不行了,便电告李经述,可以便宜从事,全权指挥与日本的战事。
李经述接到李鸿章的“开战”电报,这才喜笑颜开,召集袁世凯、林泰曾、邓世昌等海陆将领开会,宣布:“给日本人一点颜色瞧瞧的时候到了!”
大鸟圭介的数千日军,也驻扎在汉城外,等待援军。三天后,日本后续的五千援兵乘“高升”号等三艘英国商船到了汉江水域。
李经述在派邓世昌封锁对马海峡时就已电告各国驻华公使,美英各国如租借给日本军舰,就是对中国不友好,所租借军舰将被视为日本军舰,北洋水师将有权予以击沉。所以英美就不再借给日本人军舰。
日本的海军在1890年也还不是北洋水师的对手,西乡从道很狡猾,知道北洋水师不敢和英国开战,就高价租借了英国“高升”号等三艘商船,运送陆军去朝鲜,仅“高升”号就运送两千日本兵,想不声不响把日本陆军送到朝鲜。
但遗憾的是,商船在夜幕下可以无影无踪,到了朝霞满天,大海一望无际的那刻,每个烟筒都在浓烟滚滚,尽管这些商船刻意躲避北洋水师的战舰,用的是好煤块,浓烟似乎变轻了些,但还是留下一道道连绵不断的烟痕。烟痕迅速被林泰曾、邓世昌率领的北洋舰队搜索到,他们开足马力,疯了似地向这些商船靠近,拦截住了这三艘商船。
林泰曾电告李经述:“发现运送日本兵的英国商船,如何处置?”
李经述毫不犹豫回电:“视同日本战舰,俘虏或击沉之!”
于是,封锁对马海峡的左翼总兵林泰曾乘“镇远”号,带着中翼总兵邓世昌的“定远”号,将“高升”号等三艘商船拦截,不准通过汉江。
双方在海上僵持了两个时辰,“高升”号英国船长觉得自己是大英帝国的商船,朝鲜是对英国开放通商的国家,他们有权进入朝鲜。
“三艘船上都是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我们水师提督李大人有令,不允许日本一兵一卒踏入朝鲜。”邓世昌义正言辞回复:“这是战时封锁状态,中方要求派人上船检查,除非运送的真是货物,才允许通过。”
“高升”号船上的英国人适度抗议后,就妥协了。
邓世昌派了十名北洋水师的官兵上船搜查,还没登上“高升”号,就遭到了船上日军步枪的攻击,邓世昌电报请示李经述,李经述回了两个字:击沉!
于是,只听“轰隆”几声巨响,汉江上白浪滔天,“定远”号、“镇远”号升起重炮还击日军的步枪袭击,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就将“高升”号这艘笨重的商船轰出十来个几米直径的大窟窿,“高升”号底舱进水沉没,船上两千余名日军或战死,或溺水死亡。另外两艘商船,也毫无还击之力,很快被北洋舰队击沉。汉江上血流成河,到处是像死猪一样的日本兵的尸体,漂浮在江面上。那些没有死的日本兵,也被北洋军舰的重炮轰上了天。好不容易抓着木头的,也被北洋水师的火铳枪手点射了。
日本的五千援助陆军就这样白白死在了汉江上,大鸟圭介驻扎在汉城外的日军既缺后勤补给,又不见援军到来,而朝鲜南部的叛乱又被段祺瑞摆平,李经述拿出朝鲜国王李熙的手诏,明确让日本撤军,大鸟圭介孤立无援,便发电报回去要求撤军。
西乡从道还不死心,大怒不允,他一天拍了十封电报,几乎疯狂下令大鸟圭介带剩余的日军强攻下汉城。大鸟圭介畏缩不前,因为这道命令完全是异想天开,他的四千日军别说攻不下汉城,李经述和袁世凯内外夹击,他们能保住小命就算运气好了。




穿越1879 第77章 直隶提督
日本租借英国的商船“高升”号被李经述击沉之后,西乡从道去找日本首相大隈重信,要求宣布和中国开战,大隈重信本来就想多搞几年经济建设,便借口日本海军还需要加强建设,驳回了西乡从道的建议。
日本在明治初期,海军把有力舰和新锐舰编成主力部队“常备舰队”,老朽舰编成沿岸防备的二线部队“警备舰队”。常备舰队一直到1889年7月29日才组建,力量跟北洋舰队不是一个量级。西乡从道握紧刀子,拔了出来,锋利的武士刀闪着寒光,问大隈重信:“我们大概还要忍耐多久?”
大隈重信面不改色,说:“接下来日本将举全国之力来发展海军,否则日本将被中国水师围成一座孤岛,寸步难行。我想五六年时间足够了。西乡大人有生之年,一定会看到日本舰队击败中国舰队。”
西乡从道面色稍微平复了一些,把拔出鞘的武士刀收回,说:“难道我大日本帝国五千战士,就这么冤死在汉江了吗?”
大隈重信说:“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找英国人帮忙讨回公道。”
英国商船“高升”号被北洋舰队击沉,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后,英国舆论对中国很不友好。大隈重信便派人借机找对中国人很愤怒的英国出来调停,让大鸟圭介去找英国驻朝大使朱尔典,让他出面和李经述谈判,企图将日军开进汉城,驻守日本公使馆。
这时,俄国陆军中将安德列夫已经带一万俄军到了朝鲜,也驻扎在汉城外。英国方面虽然对“高升”号的遇袭表示强烈不满,但一万俄国的北极熊到了朝鲜之后,英国的态度随即发生了改变,愿意居中调停中日两国。
因为英国人知道,斯拉夫人天生就对土地是很贪婪的,搞不好就把朝鲜给占了,那样会损害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当时,俄罗斯帝国的军事实力还比较强,在19世纪达到空前鼎盛,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自称第三罗马,但19世纪后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远不及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强国。但俄国人的泛斯拉夫情结比较严重,他们主张斯拉夫人和俄罗斯人有着共同的历史和血统关系,语言文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居住地域毗邻,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利害关系,俄罗斯民族是斯拉夫人的领导者和“保护者”,依靠沙皇才能保障斯拉夫人的前途,俄国沙皇想建立以俄罗斯为“盟主”的大斯拉夫帝国,使斯拉夫人摆脱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达到使俄国的欧洲疆界向西面和南面推进的目的。北极熊经常觊觎他国的国土,在晚清,曾让中国割让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英国驻朝大使朱尔典极力拉拢李经述,想让清军阻止俄国兵进入汉城,因为一旦俄国控制朝鲜,将威胁英国在东亚和远东的利益。
李经述问袁世凯是否认识这个朱尔典,袁世凯说:“他是爱尔兰的一个农家子弟,跟俺是老朋友。”
朱尔典在1876年就作为一名见习翻译首次来华,开始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国期间,他工作出色,后被派往朝鲜。当时的朝鲜与英国并没有所谓的邦交关系,英国一直承认中国为朝鲜之宗主国,英国在朝鲜仅派总领事驻扎汉城,并直接受驻华公使管辖。朱尔典在朝鲜前期,正是中国力图继续维护与朝鲜的属藩关系,但日、俄等世界列强不断侵蚀朝鲜的时期。此时袁世凯正在朝鲜,由于列强对朝鲜窥视已久,不满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地位,加之袁世凯外交之专横,导致日、俄、美等国与袁世凯关系进一步恶化。只有英国与袁世凯关系密切。时英国总领事贝德禄、禧在明等与袁世凯都关系甚好,对袁世凯所推行的加强控制朝鲜的政策助力也甚大。朱尔典也就是在英国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的这一时期与袁相识,并成为密友的,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
李经述一听袁世凯和朱尔典比较熟,说:“你看英国人调停的诚意如何?跟日本人和谈怎么样?”
袁世凯说:“英国人最希望维持朝鲜的现状,也就是说支持中国控制朝鲜。朱尔典也托人给俺带话了,希望朝鲜保持稳定。如果我们硬攻日本人,有可能会使日本人和俄国人联起手来,那俺们淮军就不占优势了。而且如果拒绝英国人的调停,英国人很可能会租借军舰给日本人,望大人三思。”
李经述想了一会,考虑到日本陆军也都是新式武器,如果此时和日本开战,淮军确实不占优势,加上他也想尽快回国练新兵,推动中国宪政改革,便答应和日本人谈判。
于是,大鸟圭介、英国驻朝大使朱尔典、李经述、还有俄国中将安德列夫坐到了一起,在牙山附近的一家驿站谈判。
李经述开门见三,要求日本撤军:“眼下最要紧的,是平定朝鲜的叛乱。现在中国已经派兵做到了这一点,日军应该马上离开朝鲜。”
大鸟圭介很狡猾地问:“朝鲜叛乱,为何贵国可以出兵,而我国不可以出兵?”
大鸟圭介猜想李经述必定会拿宗主国的规则说事,那就正入了他的圈套。英国公使朱尔典虽然支持中国控制朝鲜,但宗主国规则和万国公法毕竟有区别。李经述一听就明白了大鸟圭介的奸计,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贵国为何要出兵?”
大鸟圭介大义凛然道:“朝鲜暴民作乱,日本出兵为了保护日本国侨民和各国公使馆。”
李经述望了安德列夫一眼,道:“想必俄国也是为了保护侨民而来?”
安德列夫点点头,用俄语叽里呱啦说“是的”。
李经述说:“现在暴民已平,各国大使馆很安全,日本兵和俄国兵为何还赖在汉城外不走?”
大鸟圭介一时无语,又把问题绕了回去:“贵国可以出兵,为何我国不能?”
1...3233343536...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