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李鸿章点点头,道:“其实家父也明白,要废黜皇上的,并不是太后,而是端王!”
作为政治权谋的高手,李鸿章早就看透了慈禧对光绪的真正态度,她并不想废黜光绪:当初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时,同治的老婆已有孕在身,只要她生下皇子,就是新的皇帝,慈禧就是皇奶奶(皇祖母),而慈禧正是担心自己的儿媳生个儿子,自己成为皇祖母级别的人,不能再以“太后”的名义进行听政或者训政,才不惜逼迫儿媳自杀,挑选同治的堂弟载湉过继给自己当“儿子”继位,她也就安安心心地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而光绪的懦弱和孝顺的性格是能够让慈禧满意的。
总体来说,慈禧出颐和园临朝训政,大权在握,光绪皇帝是个完美的道具,立溥儁为新君,对慈禧没什么好处!慈禧之所以要立溥儁为大阿哥,只不过是要拉拢端王,做给端王集团看看的,因为端王代表的满族皇亲贵族保守势力,他们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后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潢贵胄,而且这伙人还渗透进了军队,这也是慈禧为什么选择跟端王合作的原因。
当时,北京城内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军。虽然八旗军早已堕落不堪,战斗力惊人下降,然而,八旗军也有一项朝廷其他军队永远无法比拟的优势——驻扎北京。当时的整个北京分为三大区域:宫城、皇城和京城。宫城就是如今叫做“故宫”的地方,就是紫禁城。皇宫有4个正门——分别是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四门之外,就是皇城,是皇亲国戚、王爷王公的住宅小区。皇城围墙之外,才是常说的“京城”。禁旅八旗的三大主力:神机营、武胜新队和步军营。掌握神机营的人便是庆亲王奕劻。在神机营的外围,就是端王载漪亲自率领的“武胜新队”,除了协助神机营保卫皇宫,主要负责保卫王爷亲贵集中居住的皇城的安全。再往外,负责守卫和保障内外城治安的就是步军统领衙门,简称步军营,掌握在荣禄手里。
慈禧有足够的底气扼杀维新变法,是因为庆亲王奕劻基本不敢管事,端王载漪和荣禄都支持她。但是,扼杀新政之后,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加深了。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光绪皇帝废立的意见上——反对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他们的“政治共识”,但他们一开始就有分歧,慈禧反对的是要保持光绪的皇帝名号而由她临朝训政,而端王等人却怕慈禧死后光绪报复,要废掉光绪这个皇帝,在满族亲贵中挑选一个他们自己的人(溥儁)上台。所以端王集团的高官一次次在慈禧面前不是造谣就是哭诉,说光绪的坏话,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废了光绪。但问题是,溥儁成为新皇帝,就算过继给光绪皇帝,又是慈禧的孙子辈人物,那么慈禧又将面临当年同治去世后的难题:她要荣升为皇祖母!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极力反对废黜光绪皇帝。当时,他们这些汉臣,反对废黜光绪皇帝,更重的是因为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代表了革新的力量,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清廷内部新的党争就形成了:对阵的双方就是端王、刚毅等代表的满族亲贵势力“满党”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党”。
端王等满族亲贵希望“回到过去”,即复旧。不仅要回到洋务运动之前,甚至最好回到大清开国之时,那时的满人威风八面,特权压倒一切,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满人的,朝廷的统治本来就是建立在满人特权基础上的,一旦满人失势,就会危及朝廷统治。所以,他们复旧的呼声在打着维护朝廷统治稳定的旗号,刚毅就公开叫嚣:“汉人一强,满人必亡!”
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们希望改革继续,洋务运动是他们的主要奋斗之地,他们希望中国面向未来。
至于慈禧太后和荣禄,他们乐于见到两派的争斗,搞权力的制衡,是慈禧最喜欢的拿手好戏!
此时,光绪皇帝的废立,就成了端王集团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争斗的焦点,这满汉之争,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争,关乎中国回到过去还是面向未来。所以不仅刘坤一很大胆,发电报警告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的阻力很大——“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张之洞本来也是在这封电报上联名的,不过电报发出之后,他突然有些后怕,觉得还是让刘坤一和李鸿章在前面冲锋陷阵比较好,自己在背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叫人在半路上“截”下这封电报,把自己的名字给抹去;而李鸿章,更是不惜在颐和园和慈禧太后当面翻脸。
慈禧太后也并非铁了心要废黜光绪,不然李鸿章和她争论,就不是调任两广总督了,而是和翁帝师一样告老还乡了。李经述的想法,就是“以退为进”,造谣端王已经开始准备让儿子登上皇位了。
不久,京城里谣言四起,说端王府在忙着准备一场庆典,表面上自然是庆祝溥儁晋封“大阿哥”,而实际上却是为光绪皇帝“禅位”做准备和造势,他们甚至向各国驻北京公使发出了“喜帖”。同时,汉党这边也有很多大臣为了自己的名节和官位,纷纷弹劾端王,张佩纶等御史奋笔疾书,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王文韶等人纷纷上折,慈禧这下顿时觉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细一想,自己训政和垂帘听政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终于没再提废黜光绪皇帝的事。
这一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就尴尬了,入了宫却当不了皇帝,光绪皇帝才二十出头,有得等了。端王恼羞成怒,认为这都是洋人在背后捣鬼,记恨洋人,想找机会报复。他主管总理衙门,于是派人天天在慈禧耳边说洋人坏话,还又放出谣言,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匈帝国等洋公使已在密谋,准备派兵杀到北京,干涉满清内政,胁迫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所以集体不来参加大阿哥溥儁的册封典礼,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日渐加深。
穿越1879 第120章 东南立
慈禧最终没有废黜光绪皇帝,端王的儿子溥儁虽然入宫成了大阿哥,但这意味着他要等到光绪皇帝死后才能即位,而且他这储君还没得到列强的承认。端王心想,即便自己的儿子能等到即位的那一天,但自己肯定等不到那一天了,而且一旦慈禧太后归西,光绪皇帝执政,自己和儿子就危险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顾忌洋公使的态度惹的祸,他见到洋人就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激发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打击李鸿章等汉党,端王又开始造谣,他和刚毅联名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折子,里面伪造了洋人给总理衙门的四条照会:“一、勒令皇太后即日归政光绪皇帝;二、指明一道住处,供光绪皇帝居住;三、代掌天下兵权;四、代收各省钱粮。”
在朝堂上,慈禧太后看了端王的奏折,大怒,扔在了地上,道:“由谁当政乃是我爱新觉罗的家事,还轮不到洋人指手画脚,而且一国之兵权和征收钱粮,怎能落入外人之手?洋人真是欺哀家太甚!”
慈禧口里虽这么说,不过心里想的却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为此她在朝议时提出要跟洋人开战,翰林院侍读学士朱祖谋谏言道:“皇太后敌西洋,不知恃何人办此大事?”
慈禧道:“哀家恃兵部尚书荣禄!”
朱祖谋说:“荣禄骄妄无知,第一不可恃!”
慈禧听着这话特刺耳,心想这家伙谁呀?竟敢这么顶撞哀家,这御史看起来面熟,却叫不出名来,于是问道:“汝何姓名?”
朱祖谋觉得言官应该仗义执言,阻止慈禧的愚蠢行为,于是理直气壮大声回答:“翰林院侍读学士朱祖谋!”
慈禧还以为什么大人物呢,原来是一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她立刻下懿旨:“来人,将朱祖谋推出午门斩首!”
朱祖谋被两名太监拖了出去,还大喊:“洋人的洋枪洋炮,不是区区一个荣禄能敌的!”
慈禧咆哮道:“快拖出去!”
不一会,朱祖谋的人头就被太监送回大殿,这一下,大殿上安静了,主和的大臣像都睡着了一样不吭声。
这时,刚毅出列,大义凛然地说:“战亡国,不战亦亡国,吾等愿效死力,同心报太后大恩!”
大殿里的群臣一听,黑压压跪倒一片求战,慈禧太后一看,群臣主战洋人,道:“好,众爱卿士气可嘉,人心可用!不过,以何敌洋人的洋枪洋炮?”
这时,端王站了出来,说:“华北义和拳的十万拳民可用,他们个个刀枪不入,忠于我大清,仇视洋人!”
当年,北方各省大灾,李经述在山东禁拳,山东一些灾民逃荒到天津、河北,号称“刀枪不入,扶清灭洋”的义和拳在山东以外的广大华北地区死灰复燃。这些拳民还四处造谣,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人人自危,对洋人和教民恨之入骨。而且当时教会除了传教之外也兴医办学、提倡破除陋习,如缠足纳妾,传播新思想,比如宪政、民主,引起守旧势力的仇恨。端王载漪和刚毅不仅公开鼓励义和拳,下令各地官府不得抓捕拳民,还收编了一部分拳民为“官团”,发放粮饷,一时间华北拳民达十万之众,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了他们仇视的对象。
义和拳能不能刀枪不入,慈禧太后并不关心,她只是想利用义和拳对付洋人,于是下旨招安义和拳。义和拳从此成为合法组织,他们的领袖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隆重接见。这些自称爱国的拳民四处烧杀掳掠,一些地痞流氓趁机投坛附和,或仿效义和拳装束,鱼肉善良的百姓。义和拳民还闯入天津城,中日焚劫,火光连天,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杀,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
当时,在北京内城离皇宫不远、紧挨前门处,有一处专门是修建使馆的区域——东交民巷使馆区。这里有英、美、德、法、俄、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以及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十一国使馆,北京城里唯一的一座西式饭店——北京饭店也在这里。义和拳的拳民入京后,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使馆,放火烧各国公使馆。
当时,列强的公使都是从非洲殖民地来的,他们对了解大清国具体国情是没什么兴趣的,他们并不认为跟大清的外交需要去了解朝廷内部的满汉派别之争,他们甚至对北京这座城市都感到厌烦,意大利公使萨瓦戈就在日记里如此描述京城:“北京,真是可怕!举步维艰的街道,没有电灯,奇冷的严冬和闷热的酷暑。更重要的是,尾大不掉、散发着腐烂气味而且充满敌意的王朝,不仅外国人对它信不过,甚至连它自己的臣仆都怀有异心,在北京,时间过得很慢,百无聊赖,使团的夫人们传完了闲话,避开凋零破败的首都,到灰尘满天的郊区去野餐几次,到极少几个可以旅游的地方转转,然后就是从一家的客厅转到另一家的客厅,除此之外,这个城市还能提供什么呢?”
义和团进入内城当天,就烧毁孝顺胡同亚斯立堂、双旗竿(今外交部街西口外)伦敦会、八面槽(王府井)天主教东堂、灯市口公理会、东四五条西口的美国福音堂、交道口二条长老会、鼓楼西鸦儿胡同长老会、西直门内天主教西堂、西四羊肉胡同基督教堂、石驸马桥安立甘会、宣武门内天主教南堂共11所教堂。有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有42名法兵占据的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东交民巷的使馆区。拳民在北京放火烧掉教堂和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事物。
而山东发生的一件事件,更让中国人和洋人的关系彻底恶化。事情是这样的:四个德国人有一天闲逛山东德州,进了一间孔庙,他们恶作剧般地对待庙里的泥塑的孔子像,把这个泥人的眼睛戳成了两个洞,又弄断了泥像的一根胳膊。这件事被梁启超知道了,认为洋人侮辱中国的孔教,便写了一篇《圣像被毁,圣教可忧,乞饬驻使责问德廷,严办以保圣教呈》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在文章当中,梁启超指出,德国人“灭我圣教”的举动,实际上是对泱泱中华的试探,如果不挺身而出的话,孔教亡而国也将随之而亡。
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和乡绅都是很有骨气的,对儒家那是当宗教一样信仰的,梁启超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共鸣。朝廷都察院门前又出现了公车填塞的现象,几天之内,很多举子上书给朝廷,要求严惩洋人,整个社会迅速仇视洋人。
不久,前门一带约千家商铺,因老德记西药房的大火而被烧成废墟,正阳门楼、北京24家铸银厂也遭烧毁。拳民以此为借口,开始四处破坏教堂攻击教民,庄王府前大院被当成集体大屠杀的刑场。除了屠杀教民外,义和团更滥杀无辜,诬指许多市民为白莲教而烧死戮死,如据当时目击者记载:“乡民适趋市集,七十余人悉絷以来;伪饰优伶冠服儿童戏物,指为白莲教;下刑部一夕,未讯供,骈斩西市。有妇人宁家,亦陷其中,杂诛之,儿犹在抱也”;也有被公报私仇而杀者,如扶持义和团的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的好友副都统神机营翼长庆恒一家大小十三口因被寻仇被全部杀害。而义和团民的不同派别也互相武斗残杀,义和团及清军也掳掠洗劫商户平民,并将赃物公开拍卖。当时的权贵之家也不能幸免,如吏部尚书孙家鼐、大学士徐桐的家都被抢掠,时年快八十的徐桐更被义和团民拖出批斗。
此时的京城,彻底乱了,荣禄的脑子还算清醒,他急忙上奏慈禧,说这样下去不行,是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一度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但是,已经太晚了,乌合之众一旦被仇恨遮蔽双眼,就难以再收手了。
于是,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受到了拳民的猛烈攻击,拳民们见到了金发碧眼的洋人,就割下他们的头颅四处游街,让各国公使心惊胆颤。他们赶忙发电报回国内,要求派兵加强保护。
英国、俄国、法国、美国等迅速从天津派海军及陆战队349人,由英*舰护送登岸,水师提督丁汝昌不敢和英*舰开战,他们登陆后,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德国、奥匈也派兵83人抵京。
见了洋兵,义和拳拳民更加愤怒,挖断了电缆,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西摩尔率领。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前还筑起军事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三千人,当中二千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150匹可供食用。
西摩尔刚开始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了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
德国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见拳民即毫不迟疑下令开枪,打死约20人。后来,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往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士兵伏击杀死。各国决定加派一万联军杀进京城解救各国公使,这时候,端王还给慈禧上假奏折,云洋人出兵是为了逼她归政光绪帝。慈禧太后命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会刚毅、载漪、载濂、载澜等亲贵统领义和团。她还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荷兰国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同时,还悬赏捕杀洋人:“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
端王还趁着京城大乱,率拳民六十多人奔瀛台,欲弑杀光绪帝,慈禧太后知道后,转移了光绪皇帝。
此时,洋人增援的一万联军逼近天津,打散了拳民和清军,和西摩尔的两千多联军会师,杀往京城。慈禧太后急命荣禄为兵部尚书,领兵十万,到天津狙击七国联军,并节制北洋水师。她还让军机处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以及山东巡抚李经述速带兵入京勤王。
李经述收到军机处的电报后,荣禄知道自己这十万清军根本打不过列强的联军,可战之兵只有李经述的北洋新军,急令李经述调新兵到天津驻防,并指挥北洋水师狙击联军的舰队。
李经述率军赶到了天津,与谭嗣同、袁世凯、段祺瑞、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密议,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推翻满清王朝的绝佳机会!李经述觉得,彻底扭转历史车轮,开辟新时代的机会到了,于是给李鸿章发电报:“义和拳民虽扛着爱国的旗帜,但却干土匪一样罪恶的勾当,加上被险恶用心的端王和慈禧太后利用,给国家酿成巨祸。朝廷溃烂,百姓遭殃,父亲宜做好准备,力挽狂澜,肩上担起中国更重的担子!”
此时,慈禧太后已经向列强宣战,发了宣战书,号召天下四万万中国人向洋人死战:“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洩神人之愤!
这份宣战的电报发到各省督抚,引起轩然大波。李鸿章接到电报,大呼端王愚蠢,他第一个表态,马上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李鸿章未向北京派一兵一卒。
两江总督刘坤一接到朝廷跟列强开战的电报,也不发兵,对前来拜访的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道:“慈禧太后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秩序!”
两江总督刘坤一随即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人电报商议,对西洋各国宣布东南各省独立,保境安民,不执行慈禧太后和洋人开战的诏令。而且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第一任大总统,主持大局。
而“东南互保”,对清廷来说无疑是一种变相独立。李经述一边命北洋水师副提督琅威理去和爱德华·西摩尔率领的联军谈判,一边致电李鸿章,请他立即北上天津主持大局,必要时可以接受刘坤一等人的建议,担任中国的第一任大总统。李经述认为,推翻满清、改变历史的时机,终于到了!!
穿越1879 第121章 干掉慈禧
李经述带着三万新军和北洋水师,与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西摩尔带领的一万二千多名西洋联军对峙。李经述没有按照兵部尚书荣禄的命令,和西洋舰队和联军开战,而是带着北洋水师副提督、英国海军少校琅威理去找爱德华·西摩尔谈判。
刚开始,琅威理不想参与中国和英国的纠纷,对李经述说:“西摩尔是大英帝国的海军名将,是我当年在海军学校的教官,这次北洋水师肯定会惨败。我没有想到大清国的西太后如此愚蠢,竟然攻击各国公使馆,这一次各国都很愤怒!我恐怕帮不上忙。按照合同,中英两国开战,我作为英国海军的一员,理应回避。”
李经述拍了拍琅威理的肩膀,说:“亲爱的琅威理,如果中英两国开战,我一定会按照合同约定,让你回避,可是我们现在是和谈。北洋水师现在需要你,们现在需要你,中国人民都需要你。琅威理,我也知道英国皇家海军的厉害,你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训练出来的水师全军覆没吧?”
琅威理想起这些年,李经述对他确实不错,当年收复琉球,他在琉球国王尚泰举行的感恩宴会上,看上了那两位胸******沉的琉球舞女,李经述还游说尚泰,把两位野性舞女送给了他,他每天很性福,还生了一个混血的儿子和女儿,于是答应一起去找西摩尔谈谈。
琅威理向自己的教官介绍了李经述的和谈意愿,西摩尔发电报给英国公使朱尔典,询问有无必要和谈。朱尔典也和李经述关系不错,回电西摩尔说,现在北京各使馆已经一片火海,还遭到荣禄带领的清兵攻击,形势危如累卵,十万火急!李经述的新军和北洋水师的战斗力不容小视,就算不能战胜联军,也能拖上十天八天,这样各国公使馆就彻底完蛋了。联军如能不通过战争,直接开到北京城救人,再好不过了,强烈建议谈判!
爱德华·西摩尔于是邀请李经述到英国“不列颠”号巡洋舰上谈判。李经述命令林泰曾、刘步蟾、邓世昌等将领把北洋水师十艘三千吨级以上的铁甲战舰都调集到大沽口附近,做好战斗准备,并安排好四艘蚊子船在近海待命,大沽口炮台上的重炮也升炮待命,然后,他和琅威理登上了“不列颠”号巡洋舰和西摩尔谈判。
“不列颠”号铁甲战舰舰长270米,舰宽30米,七千吨级,动力是两台往复式四缸蒸汽机,还有一台低压蒸汽轮机,最高动力可达59000匹马力,速度超过30节,主火力炮为四门口径八英寸炮、十二门口径六英寸速射炮、十六门口径47mm速射炮、八门鱼雷发射管,火力和装甲都比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定远”号还要先进一点。所以李经述等人一登上军舰,西摩尔就先带李经述参观“不列颠”号,炫耀武力。
李经述把“不列颠”号看了一遍,看到这军舰不只船坚炮利,而且英国海军号令严明,北洋水师虽然训练也很刻苦,但气势明显稍逊一筹。这时,世界上海军实力最强的,确实是英国皇家海军。这世界排名第一和第六,确实有差距。而且联军还有其他各国铁甲巨舰十二艘,战斗力都不容小视。
不过,李经述知道这些西洋联军着急去北京城救各国公使,在谈判时并没有妥协,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和谈条件:“第一条、各国不许租军舰给日本人运送陆军,不许日本一兵一卒踏入北京城,因为日军一向素质低劣;否则北洋水师就算发射完最后一枚鱼雷,也要战斗到底!第二条、北洋新军不和联军作战,但联军进京城后,要遵守万国公法,只能攻打清军,不许烧杀掳掠平民。第三条、一旦抓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交由北洋新军处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