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李鸿章见朱帝象不学无术,叫人把他赶了出去,朱帝象怀恨在心,到广东成立了复明党,提出了“光复明朝、均分土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口号,这对中国的失地农民很有吸引力,于是复明党迅速壮大,在全国各地发展到十余万人。
朱帝象在美国学校受过演讲训练,还有点演讲天赋,他到处演讲,一针见血指出,李鸿章这总统非常愚蠢,把旧事物换一个新名字,比如巡抚改名叫省政长官,以为这就是共和,大错特错!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旧的官僚体制依然存在,第一联邦共和国行贿受贿、敲诈勒索都依然风行。
朱帝象天天在报纸上抨击李鸿章的政府是“假共和”,连辫子都不敢让民众剪,这是共和国的耻辱,他鼓动复明党成员采取暴力手段夺取一些地方的政权,组建真正的共和国,政党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很新鲜的,复明党的思想很有蛊惑性,一些青年学生也纷纷加入,一些地方的新军里也出现复明党的成员。
不久,安徽省长王之春被复明党成员暗杀。当时王之春正去参加该省巡警学堂的开学典礼,正要进入学堂的正门,一位复明党的学生拔出偷来的手枪,向他的脑门连开三枪,三颗子弹均击中了王之春的脑袋,这位最早支持李鸿章总统在东南搞独立的一省大员就这样当场毙命。
对此,李鸿章还没有发怒,有一个人就先怒了,他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见王之春被杀,兔死狐悲,意识到复明党下一步或许会威胁到自己,没等李鸿章下令取缔复明党,他就开始调集湖北、湖南两地五千名训练有素的新军,集结武昌,准备对当地的复明党大开杀戒!
张之洞的前任是湖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因此又俗称为湖广总督,总管湖北和湖南的两身军民政务。当时复明党在湖北、湖南的负责人是唐才常,是湖南浏阳人,早年就读于长沙校经书院、岳麓书院及武昌两湖书院,与谭嗣同时称长沙时务学堂教习中的“浏阳二杰”,对西洋的变法思想特别热衷。
李鸿章刚成立共和国时,唐才常很兴奋,期待国家能真正巨变,但很快就发现,一切如旧,共和国成立后,县官还是老爷,地主还是地主,他很失望,组织“正气会”,后易名“自立会”,组成自立军,唐才常任督办,号称武装了三千人,不过实际上装备很差,武器多是一些鸟铳和大刀,少量的西洋火枪。
朱帝象的复明党成立之后,唐才常加入了复明党,并负责湖南、湖北两地的党务,很快发展党员将近五千人,张之洞见安徽省长王之春被杀,就对复明党动了杀心,他假意邀请唐才常到武昌的总督府作客,说想和复明党谈一谈。
唐才常素知张之洞有“老狐狸”的外号,为官狡诈,接到张之洞的书信邀请,怕其中有诈,不想去武昌城。他电报请示复明党党魁朱帝象,朱帝象闻讯后大喜,电报回复:“张南皮多办洋务,思想开明,是国内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重要人物,在两江总督任职期内,他就曾在徐州练过一万江南自强军,军官全部用德国人担任。采用西法操练,在湖广总督任上,又练就新军一万五千人,如能拉拢他,我们复明党的大业可成,汝切勿失此千载难逢之良机!”
唐才常回电报说,“如果张之洞出尔反尔,借机剿灭我们,怎么办?”
朱帝象回复唐才常说:“你先带自立军去武昌,我将亲提五万复明党军去支援你。”
唐才常于是将自己的三千自立军乘船带往武昌,此时张之洞已经将五千洋枪洋炮武装的新军开进武昌城驻守,磨枪霍霍。
唐才常独立船头,汉水从北方流到这里与长江交汇,武昌和汉口、汉阳组成了大武汉。日落时分。唐才常到达了汉口,脚下是滔滔的长江水,滚滚流向前方,他往西看去,夕阳照耀下的蛇山和龟山层峦叠翠,廊檐高飞的黄鹤楼历历在目,低空中漂浮着金色的云彩,一切没有什么异样。他往南看,则是炊烟袅袅的山村。船再往前走了一会,便看见了高墙矗立的武昌城了。
坚固的石墙围住了巨大的城区,原来武昌老城区里建满了房屋,但武汉在太平天国的长毛作乱时,惨遭战火的洗礼。武昌城四分之三的房屋被烧毁,尽管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后有所恢复,但此时也只是恢复了旧城区的一半。
唐才常带着自立军要进武昌城时,守卫城门的新军说,总督大人有令,不许大队人马进城。
唐才常心中有点忐忑,赶紧让人给朱帝象通风报信,然后问城门的守军:“那允许我们带武器进去吗?”
守卫武昌的新军回答说:“可以。”
唐才常这才稍微放心了一点,带着二十七名自立军骨干,将毛瑟枪里装满了子弹,进了武昌城。到了总督府的会客厅,张之洞确认了唐才常的身份,寒暄了几句,话锋一转,道:“中国现在已经建了共和国,你们复明党还闹什么自立?”
唐才常道:“现在的共和是假共和,假民主,大人你睁开眼睛看看,社会上到处都是官商勾结。”
张之洞轻蔑地说:“共和是真是假,都由你复明党说了算?你们说的共和就是真共和?你们说的民主就是真民主?真是岂有此理!老夫看,共和就是官商合作!老夫办洋务这么多年,官督商办不是挺好的吗?你看汉阳铁厂,不是亚洲最大的吗?当然,你信口雌黄,硬要说官商合作就是官商勾结,那老夫认为,共和就是官商勾结!”
唐才常与张之洞话不投机,感觉不对劲,正准备再说两句,张之洞借口要去方便,走出会客厅,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冲进来一百多端洋枪的新兵,黑乎乎的枪口指着唐才常等人,唐才常等人意识到不妙,赶紧拔出手枪自卫,这时,太晚了,枪响了,他们被洋枪扫射,“砰砰”的枪声在屋里响个不停,唐才常身中二十几枪,倒在了梨木椅子上,二十七人全部遇难,鲜血染红了会客厅。
与此同时,驻守武昌的新军接到了命令,开始攻击武昌城外的自立军,自立军惨败,被屠杀两千多人。张之洞下令在湖北、湖南搜捕复明党人,逮捕复明党员三千余人,立即枪决。
而此时,朱帝象所承诺前来支援的五万复明党军,还在筹划当中,因为军饷不足,凑够了不足二千人。
李鸿章也意识到,把旧事物换一个新名字,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旧的官僚体制依然存在,行贿受贿、敲诈勒索都依然风行,中国社会根本无法摆脱家族和儒家文化而全盘西化,李鸿章认为,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各种民主乱象开始出现,各省督抚多各自为政,新政的各项改革也举步维艰,整个政府运转效率甚至还不如满清政府。而各省随后成立的议会,也举步维艰,要么被各地督抚架空,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吵得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加上访问美国时,李鸿章并没有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美国,而是满目苍夷,最终失望而归,李鸿章对联邦共和制度失去了信心,于是他解除了容闳的总统府秘书长职务,由李经方接任。
李经方在日本担任大使多年,趁机向李鸿章鼓吹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觉得联邦共和不适用中国国情,李鸿章此时已经年过七十岁,他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他想在临死前,能为中国找到一条开“万世之太平”的道路,加上李鸿章本来就认为中国政府不可能脱离家族和儒家文化体系而存在,于是,李鸿章决定尝试君主立宪制!
这时,一个流亡在日本的幽灵,漂洋过海,急切赶回北京,求拜访李鸿章,请求李鸿章重用自己,帮助中国实现君主立宪,这个幽灵,就是流亡日本的康有为!
李经述听说李鸿章要尝试君主立宪制,康有为还回京城了,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赶紧去京城见李鸿章。他知道,现在共和制度虽有很多弊端,但如果突然走回帝制的老路,会有更多的问题!
穿越1879 第129章 君主立宪
康有为流亡日本时,就拜会了李经方,抱了他的大腿。李经方觉得康有为还算是一位人才,颇为欣赏。康有为回国,也是李经方的安排。康有为回到京城,感觉一切都变了。本来,李经方已经为在京城安排了一处豪宅居住,康有为说原来曾国藩入京,都住贤良寺,康某人回京,也想住那,李经方便为康有为换了住所,安排住进了贤良寺招待贵客的厢房。
康有为要住的贤良寺,地位可不一般,最早在明朝时是“十王府”,临近紫禁城。满清入关后,成了康熙十三子允祥的怡亲王府。允祥信佛,雍正八年允祥死后,尊其遗愿舍宅改建为寺,允祥死后谥曰“贤”,雍正皇帝钦赐寺名,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此寺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居士寮房等,康有为就住在西厢的居士寮房中,顿觉自己的身份尊贵起来。
康有为回京时天气骤变冷,北风萧瑟,满地鹅黄色的银杏落叶在寺院的地面翻滚,但因贤良寺是外省朝廷重臣进京朝见的住处,不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炙手可热的人物进京都寄住于此,康有为的心情大好,大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感。
康有为一回来,李经方就主动登门拜访,求教他有关君主立宪的高见,毕竟他辅佐过光绪皇帝。这些年,李经方都被弟弟李经述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想借助这次帮李鸿章实现君主立宪,借从龙之功扬眉吐气。当然,如果李鸿章当了皇帝,他是名义上的长子,当储君也不是没有希望。所以李经方特别积极筹划此事。
康有为没有直接说君主立宪,而是扯到日本的情况,说小日本虽然可恶,但终究有两点特别值得中国学习,比如,日本对那些能增强民族力量的东西感兴趣,把神道教定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性和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每次开国会,天皇都会配着剑,坐在国会最右边的华盖下面旁听,“议员们谁敢不听话,就以天子剑诛杀之!”讲到这情景,康有位还做了一个拔剑刺杀的动作,把天皇的权威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最后一句,其实是康有为杜撰的。李经方也在日本呆了多年,以候补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使日期间,李经方与日本朝野关系十分密切,知道康有为这是在忽悠人,不过李经方还是没有戳穿康有为的牛皮,谦虚请教:“康先生的意思是?”
康有位哈哈大笑,站起身发表了自己的高见:“中国可以把孔教定位国教,李鸿章总统可以先祭孔,然后再择吉日登基称帝,再制定宪法,国之兴亡。在此一举!”
李经方有点疑虑,道:“现在共和已经写进联邦的宪法,人人知之,此时恢复帝制。天下人能同意乎?”
“中华文化,几千年不绝,大抵天下人还是习惯于皇帝,而不知道总统为何物!”康有为满怀信心地掏出一本厚厚的《日本政治考》,递给李经方:“有劳公子将此书递交令堂总。这是康某在日本期间,遍访日本写下的考察记,句句肺腑真言。针砭时弊。”
康有为的这本书确实下了功夫,文章写得妙笔生花,洋洋洒洒二十万字,李鸿章看了此书,里面既有实例,也有思考。李鸿章觉得这时的康有为,比鼓动光绪皇帝变法时要务实得多了。
李鸿章自己也对君主立宪制度颇为心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也是君主立宪制,李鸿章觉得这种制度恰好既民主又集权,很好地克服了共和制的种种弊端,不过康有为毕竟变法失败,害得光绪皇帝成了阶下之囚,李鸿章对康有为的能力还是有怀疑的,于是邀请自己多年老朋友,《华报》的主笔、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来到北京给自己当顾问,详细询问“君主立宪”制度。
李提摩太给李鸿章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君主立宪:“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英国,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通过议会的立宪和立法,树立人民主权,通过君主的权威,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样人民就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生活,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一切都以法律为准绳。”
李鸿章问李提摩太:“现在泰西列强,有哪些国家是君主立宪?”
李提摩太说:“现在泰西所有剩余的君主,都是立宪的君主,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等国,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李鸿章说:“李先生觉得,中国采用君主立宪制度如何?”
李提摩太说:“日本承的是汉唐文化,君主立宪在日本可以生根,我个人觉得在中国也能成功。”
听李提摩太这么一说,李鸿章坚定了把中国变成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决心,他让李经方试探了一下淮军高级将领的态度,像刘铭传、丁汝昌等跟随他多年的大将,他们都巴不得李鸿章当皇帝,给他们封妻荫子,他们都支持李鸿章实行君主立宪,刘铭传更是拍着胸脯道:“我当初就劝老爷子称帝,谁要是敢反对,我刘六麻子负责剿灭他!”
李鸿章还电报给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说明君主立宪的重点是“立宪”,而不是“君主”,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专政政体再行于中国。”
而且约定就算李鸿章成了君主,也绝对不搞三宫六院,臣子们也不用行下跪礼。张之洞这些帝国老臣经过共和制的混乱,见李鸿章这么说,也没有反对李鸿章搞君主立宪。
这时,李鸿章觉得,只要再争取一个人的支持,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尝试在中国君主立宪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手握十万新军的李经述。李鸿章曾经跟李经述谈过君主立宪的事,李经述觉得中国大多数民众都搞不清楚君主立宪和君主*的区别,再加上历史上有袁世凯的悲剧,他劝说李鸿章:“共和虽有许多弊病,但是现在社会上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已经深入人心,再有君主,会被人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会失去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容闳那些留学生!在新军中,很多年轻将领也赞同共和!”
李鸿章思虑再三,觉得让李经方去天津小站找李经述转达自己的意见。
李经方到了天津,坐马车直奔小站。刚好李经述在报纸上看到了李鸿章要搞君主立宪的文章,召集了段祺瑞、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商议此事。
李经方对弟弟李经述说:“本来我今日只是来找你,大家都在,就更好了,那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康有为应家父的邀请,已经回到北京了,诸位听说了吧?”
李经述一直在天津专心练兵,对北京的事关心得少,康有为此行又恨低调,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康有为回来了,便问道:“康有为?他不是流亡日本了吗?他回来做什么?”
李经方道:“父亲有意聘请康有为当顾问,研究君主立宪的事情。各位意下如何?”
李经述本来就不喜欢康有为,自然对此意见嗤之以鼻,道:“康有为这人,吹牛的功夫倒不错,他能懂什么共和?光绪皇帝都被他忽悠没了。”
李经方见李经述如此看轻他请回的康有为,内心很不悦,道:“康先生还是有些本事的。这件事我只是告诫大家。”
“何为君主立宪?”这时,段祺瑞吃了一惊,站起身问道:“共和二字,我们在练兵时,经常跟学员灌输,突然又回到皇帝的老路上,恐怕军心不稳!”
李经方道:“是君主立宪,不是家父又当皇帝,到时候,还是会有参政院,立法院,是以君主的权威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威严,这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制度,英国便是如此!”
段祺瑞说:“说来说去,还是有人想当皇帝。”
见段祺瑞站起身当面顶撞李经方,李经述抬手示意段祺瑞坐下,然后开口道:“兄长别见怪,段祺瑞是个武夫,只读过一年私塾,可能不太懂你说的君主立宪是什么意思。但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士兵,一年私塾都没读过,一提起皇帝,肯定就认为是要三叩九拜的那种满清皇帝。”
“家父绝对不是那种人。”李经方说:“家父的年号都想好了,就叫洪宪,取弘扬宪法之意。他让我来问问你的态度。”
李经述听说李鸿章取的年号为洪宪,这跟袁世凯取的年号竟然一模一样,袁世凯当年胜败名裂,硬是从中国的拿破仑、华盛顿变成了万夫所指的民族耻辱,李鸿章会是一样的结局吗?他心里犹豫不定,此时,丫鬟秦月正好进来问要备什么酒?李经述打了个岔,没有表态,然后问在座的将领什么意见。
阮忠枢、王士珍、林泰曾三人力挺君主立宪,刘步蟾、邓世昌偏向共和,冯国璋道:“我听大哥的。”
李经述老实说:“我觉得中国搞君主立宪的条件还不成熟。其实共和也好,君主立宪也罢,国家的道路,都急不得,要有耐心,只要一条道走下去,中国必定能繁荣富强。但是现在突然改弦易张,恐怕得先教育人民,至少得让人们明白君主立宪和君主*的区别。”
李经方见李经述对君主立宪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心里很不爽,对李经述道:“天下的百姓?他们明白不明白,有什么关系?关键是你们这些人支持就好。”
李经述还是很犹豫,道:“各地督抚恐怕也会有意见。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又陷入动乱!”
“你这分明是妒忌我!不给我面子!”李经方拂袖而去,回京城复命去了。那天晚上,在总统府的书房,李经方汇报说李经述对君主立宪不积极,正在埋头看文件的李鸿章听了面不改色,问道:“洋人那边呢?”
其实洋人那边,对李鸿章搞君主立宪也不太支持,但李经方骗李鸿章说:“外交总长伍廷芳说,英国、俄国、德国都是君主立宪制,他们的驻华公使都很支持父亲搞君主立宪。”
说完,李经方还送上一份当天的《泰晤士报》,上面有一篇署名“莫理循”的文章,这样写道:“李鸿章总统正准备重建一个皇权受到削弱与制约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在北京,接受过西方教育,真正懂得什么叫君主立宪的年轻官员不会反对这个想法。但是在南方,特别是居住在租界内受到条约保护的那些七嘴八舌空谈的学生和新闻记者则宣称。恢复帝制是不可能的。共和制度是国民意志唯一的表达方式。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他们这种无知的偏见和对共和的幻想错了,恢复帝制运动将赢得绝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拥护,他们欢迎它,不仅因为天子至高无上的思想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建筑在孔圣忠君之道的牢固根基之上。而且由于现在共和政权从中央到地方无不*麻木和混乱无序。我可以预计,李鸿章总统将用毕生的精力去推动中国的宪政事业,并将自己的一切献身于中国人民的幸福与进步!”
这一份《泰晤士报》,不是伪造的,李鸿章拿在手里,戴上老花镜看了半响,对李经方的话深信不疑,然后低头若有所思,对李经方说:“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发一封电报给经述,让他来京城一趟。”
李经方点点头,退了出去,给李经述发了电报。
李经述赶回了北京,已经是半夜。刚好有丫鬟端着一碗参汤要送到李鸿章的书房,他便接了过来,敲门进来,亲手将参汤端到案前,道:“父亲,夜已经深了,怎么还不休息?下人刚在厨房给您熬了一碗参汤,趁热喝吧。”
李鸿章抬头看了李经述一眼,目光里露出一丝少见的慈爱,李经述的孝顺,还是让他觉得无比温暖,开口道:“难得澹园一片孝心,你先放下吧。”
李鸿章并没有马上进入正题,跟李经述唠叨起家长里短,道:“你生下来就长两虎牙,眼睛炯炯有神,亲友们都感到很惊奇,私下认为大概龙子下凡,连一向善于识人的文正公见了,都忍不住夸奖你‘辅器也’,预言你将来必成大器。你的祖母也对你疼爱有加,逢人便说‘其父固亦如此,此子必肖其父’,现在为父老了,你也真的是长大了,也有出息了。”
穿越1879 第130章 不一样的甲午(1)
在总统的书房里,李鸿章和李经述促膝长谈,之后便进入了正题,李鸿章问李经述:“痴儿,你将来有何打算吗?”
李经述道:“本来父亲的年纪大了,我理应随侍在侧,调理饮食起居,其他的不敢多想。不过现在中国正是多事之秋,新兵的训练不能耽误,孩儿还是想在天津小站专心练十万新军。”
李鸿章点点头,道:“为父的身体尚好,身边有经方照料就行。你就专心练兵吧。对于君主立宪,事关军心民心,我想听听你的说法。”
李经述道:“君主立宪,重在立宪,立宪之后,君位就虚了。是故政府可以垮台,而君主不问政事,方能传承千秋万代。父亲真的只是想做一个不问政事的虚君吗?其实君主立宪也好,共和总统也罢,政体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政。”
李鸿章点点头,道:“现在共和政体最大的问题是权力不集中,一事无成。现在中国百废待兴,没有君主,国民一盘散沙,我们不妨一试!”
李经述百般争辩,李鸿章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要恢复君主,他挥挥手,让李经述退出书房。
看着李经述离去的背影,李鸿章生平第二次掉了眼泪,他年纪越大,心头越为这个孝顺儿子的前途担忧,觉得自己叱咤风云一生,最好能在临死前,给李经述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李鸿章这一次力推君主立宪,也有为李经述考虑的意思,他想等自己百年之后,就把君主之位传给李经述。
半个月后,李鸿章遵循旧制,在天坛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和祭孔仪式,现场还奏起了改良版的远古礼乐,这一次祭祀盛典的规模空前,除了日本以外的各国驻华公使、少数民族的王公和蒙古的活佛尽皆来朝,各地督抚和将领也纷纷来朝贺,李经述却在天津忙于练兵,没有来参加这次盛典!
为了让李经述专心练兵,李鸿章任人唯亲,任命丁汝昌为海军大臣,掌管北洋水师,还重新启用在朝鲜战场上大败的叶志超任陆军大臣,刘铭传、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邓世昌、刘步蟾等陆海将领纷纷表示不平,军队差一点哗变,李经述力压众异,让他们以国家大局为重,暂且忍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