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蒋百里在军用望远镜里看到这情景,指挥中国炮兵继续猛攻,接着,又有十几发重炮的炮弹落在英军的阵地上,这次的落点,与上次相比更靠近土垄,一发炮弹就落在督战重机枪阵地的附近,强大的冲击波将英军四十公斤重的马克辛重机枪推翻,褐色的泥土飞溅到在这指挥的英国陆军少将威廉的身上,他拍了拍裤脚的泥土,骂了一句,“****”,就要求副官命令英国炮兵用力还击。
中英炮兵的大决战开始了!
一般的人,分析炮兵的战斗力,喜欢去看炮的数量、型号、口径、威力,但其实,炮兵的关键在于人——炮的威力发挥在于指挥的人,特别是对视界外目标遂行炮击任务时,人的重要性立即凸显出来,炮兵射击指挥仪器的重要性立即凸显出来,炮兵地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所以,炮兵,更多的是脑力对抗,是计算速度和精度的对抗,中国的炮兵,都是李经述总统特批,从大学里招收的国防生,所以理论知识和军事素质一点也不比英国炮兵差。他们在蒋百里和军官们的指挥下,操纵方向机、高低机、装填炮弹并击发,用的参数都来源于炮兵参谋和炮兵观察所,靠着顽强的战斗力和人数优势,居高临下,让英国炮兵也乱了阵脚,捍卫了中国炮兵的荣誉。
威廉这时才感觉到自己太低估了中国的军队战斗力,他看着英国的炮兵一个个被炮弹的冲击波掀翻,内心痛苦不堪。他已经无力回天,更糟糕的是,在他把目光从炮兵阵地上收回的那一瞬间,英国机枪阵地上有了动静,一群穿印度仆从军军服的军人抖落身上的泥沙,慢慢地爬到机枪边,掀翻了重机枪。
威廉朝着副官喊道:“****,麦道夫,到底怎么回事?你快去看看,那些印度阿三是不是疯了?”
副官还没来得及回答,接着,英军机枪阵地上一片枪声。那上千名印度仆从军,竟然都是中国的军人。中国的军队在江孜大捷后,俘虏了数千印度仆从军,换了他们的衣服,早埋伏在峡谷里,这时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
威廉抽出腰里的指挥刀,指挥一队人马去对付那些伪印度仆从军,这时,东边的峡谷里响起激烈的枪声和隆隆的爆炸声,还有无数的马蹄在快速奔跑中踩踏大地发出巨响。同时,英国阵地前沿一阵死亡的痛苦喊声传来,中国一个骑兵营规模骑兵开始冲锋,从侧翼攻了过来。只见峡谷里远远出现黑压压的一片中国骑兵,数百名中国骑兵拍马飞奔,有的战士还不时举枪射击,向英军冲锋。威廉只好在仓促中指挥一队英国骑兵迎战中国骑兵。
“信号兵!炮兵甲号2、5、8、11阵位,所有火炮,按照预定方案,轰!”迅即,中国炮兵阵地响起了军号,蒋百里指挥炮兵发动了决战的攻击……无数个炸点在英军骑兵的队列中爆绽开来。强光一闪,褐土崩飞,人叫马嘶,一群英国骑兵被炸飞,被机枪的子弹割倒,被震得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可是,中国骑兵的冲击仍在继续,速度没有丝毫的变慢,他们手中的重马刀和步枪金属部位,也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那一场决战,在如血的残阳中进行。威廉的英军三面受敌,英国炮兵阵地很快被中国的军队占领。中国的军队调转了重炮的炮口,骑兵和混入印度仆从军里的军人都杀红了眼。英国指挥官威廉的额头,被弹片的碎片刮伤,渗出血来,流到嘴角边,咸咸的血腥味,他手里的指挥刀上,被副官的鲜血染黑了。他很绝望,这一次惨败,是无可避免了。他感觉到很沮丧。不过如果他知道自己输给了蒋百里——中国的炮神,他就不会如此沮丧和绝望。
威廉站在冰冷的夕阳里,下令放弃山谷阵地,英军撤退,来不及逃走的英军和印度仆从军很多选择了投降。那些掩护英军撤退的印度仆从军,又成了中国的军队的炮灰和活靶子,叽里咕噜死了一大片。
这一次年楚河大决战,英军伤亡一千二百多人,被俘四百人,印度仆从军被俘五千,死亡四千多。中国的军队再次取得了对英国的巨大胜利。明托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给伦敦发电报:“我们大英帝国的军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我敢把保证,将来我们的对手,将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英军一路溃败,蔡锷指挥军队追击,很快到了麦克洪马线附近。如果再打,中英就有全面开战的可能。蔡锷发电报请示李经述,到底还追不追,李经述回复说,“打了大胜仗,还不趁胜追击,那不是傻子吗?军人的天职,就是收复失地!我命令你们将英军赶出西藏,赶出亚洲!”
年楚河大战结束,英军溃逃。英军少将威廉带着大约三百英军和一千多名印度仆从军一直逃到不丹的境内。蔡锷和蒋百里接到李经述的电报,带着一万新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不丹的交界后停了下来。
不丹是不丹王国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的一个小国,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西北部、北部与中国西藏接壤,西部、南部和东部分别与印度锡金邦、西孟加拉邦、中国藏南交界,国土面积约38394平方公里,面积只相当于一个台湾那么大。不过,不丹主要是山地和冰川,冰川占不丹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些冰川是不丹河流重要的水源。
不丹在当地语言中叫“竺域”,意为“雷龙之地”,看名字就知道国民有古老的佛教传统。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领土,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但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
1865年,英国侵略不丹,同不丹签订了《辛楚拉条约》,强迫不丹割让包括噶伦堡在内的第斯泰河以东约2000平方公里的地区。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乌颜·旺楚克成为第一代国王,不丹对外关系,仍然要看英国的脸色。
英军在噶伦堡等占领区有驻军一千,首领为英国驻不丹特使为约翰·克劳德,他也是军人出身,不丹的兵力主要是民兵武装组织,兵力约3000人,武器装备很落后。
英军的威廉少将和约翰·克劳德在噶伦堡会合后,整合了一千五百人的英军部队,还有一千人的印度仆从军,并且让不丹的国王乌颜·旺楚克也出兵,狙击蔡锷的中华帝国的军队。因为威廉接到英国驻守印度军司令明托的电报,称大英帝国的远东舰队已经赶去黄海,让他坚守几天,相信中国的海军会不堪一击,很快中国人就会坐下来和英国谈判。
当时,蔡锷没有马上大规模进攻英军。打仗后勤补给很重要,因为战线有点长,中国的军队武器弹药后勤已经不足,他在等物资的到来,以及正在路上的二十辆坦克。在攻克了江孜后,李经述就命令坦克部队去支援蔡锷,还有五万帝国的新军从四川军区向不丹赶来。李经述决定这次要狠狠教训英国人,吞并不丹,将英国的势力赶出南亚,永保西藏和中国西南边陲的安全!
穿越1879 第198章 不丹回归中国
蔡锷和蒋百里收到李经述总统的密电,要求中国的军队武力占领不丹,马上执行了这最高指令。蔡锷为了解英军在噶伦堡的布防,派一部分军队对噶伦堡的英军阵地进行了几次试探攻击。但中国的军队每次进攻,英军就把印度仆从军派出来当炮灰用。那些拿着劣质的武器的印度阿三,比如拿着十九世纪早期的来复枪,还有燧发枪的印度仆从军,被中国的军队用重机枪不断扫射,死伤无数。
虽然中国的军队取得大捷,但蒋百里看着那些中国的机枪手和士兵们把子弹疯狂打出去,心里还是不太高兴,弹药消耗如此之大,干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印度仆从军,实在不值得。他下令军队停止了进攻,等待和英军进行总决战。
英军将领约翰·克劳德见识了中国的火力,大吃一惊。原本他以为,古老落后的中华帝国,绝对不可能拥有如此武器先进、士兵经验充足、军事素质高的军队。相比之下,因为大英帝国这些年在南亚地区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在印度的英军日子过得非常悠闲,战斗经验少,只是偶尔帮助商人去剿灭土匪。
鉴于中英军队战斗力相形见绌,英军将领约翰·克劳德火速向国内求援,电报里说“如果没有外援,不丹将在一个月内失守!”
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是个鹰派人物,他不相信中国敢占领不丹,他得到约翰·克劳德的求援电报,和内阁商定了增兵计划,他们在印度和密支那大量招纳仆从军,大约十万仆从军迅速奔往不丹,还在国内派遣五千英军去增防印度,以防不测。
与此同时,克劳德为了预防中国的军队飞机轰炸,命令士兵挖了很多的地下仓库来储存武器弹药,还让士兵挖了一种下面宽出口窄的战壕,他认为这样的战壕有利于顶住飞机的轰炸。
中国的援军很快就到了不丹,比英*队的援军先到,包围了不丹。眼看不丹就要陷落,不丹王族着急了!在不丹的宫廷上,不丹国王乌颜·旺楚克一脸愁容,和大臣们商议着对策。他们夹在中英之间,一旦选择错误,将会导致国家危亡,王族灭门。乌颜·旺楚克1909年才48岁,正值壮年,他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并规定国王世袭,一旦有闪失,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家族将被毁灭。
不丹的国王乌颜·旺楚克不是一位昏君,并且久经政治斗争的考验。乌颜·旺楚克的父亲是重桑佩罗部落的高官晋美朗杰,来自当地的贵族家庭,是佛教伏藏大师白玛卡玛林巴的后裔。他的母亲的家族源于扎西却结,也是当地名人拉鲁佩吉多吉后裔。因此,他属于在不丹两个最受尊重的贵族,他却从小在基层法院服务,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的首次政治斗争是在1878年,那年他未满16岁。为了夺回帕罗城堡,他与父亲并肩作战。不幸的是,他们失败了,他被抓获并关押在帕罗塔宗,受了很多苦,后来他的父亲晋美朗杰劫持了他的竞争对手的家族成员作为人质,乌颜·旺楚克才获释。
1881年,旺楚克的父亲去世,十九岁的旺楚克镇压了了一场密谋的暴动。此次暴动中,他的舅舅第八世佩玛卡玛林巴活佛被僧格朗加暗杀于重桑仲耶,旺楚克在其母亲的支持下成功平息暴动,开始掌管部落,并任命他的哥哥池勒托不加为帕罗彭洛官。后来不丹发生内战,旺楚克凭借自己的才学,得到英国的支持,还配合攻打西藏,最后统一了不丹,他还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那里得到了印度帝国骑士勋章。
不丹的首都延布,夏季的天气闷热,乌颜·旺楚克在普那卡颇章王宫里,满头大汗坐在金色的宝座。宫殿下面议事的有喇嘛中的精神领袖德布法王,还有高级喇嘛,贵族,议事官,还有不同地区的部落首领。乌颜·旺楚克一脸愁容,说:“现在,我们必须在大英帝国和中华帝国之间做出一个抉择,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各位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喇嘛中的精神领袖德布法王现在已经被乌颜·旺楚克架空,但他仍然有议事的权力,他倾向于不丹回归西藏地区,他说:“大英帝国虽然国力强盛,但是毕竟在亚洲实力不济。以前我们本来就是中华帝国的藩属国,我建议修书给中华帝国的蔡锷将军,说明我们的回归之意,免得生灵涂炭。我听闻中华帝国的总统李经述也是一位尊重信仰自由的领导人,断然不会为难我们。”
不丹的哥哥池勒托不加亲王听了德布法王的话,不以为然,甩动袍子的红色袖子,高声说:“我们之前就背叛过中国,还配合英军攻打过西藏,中国人或许不会轻易放过我们?”
底下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回归中国,有的主张联合英国,还有的主张中立。乌颜·旺楚克一时也没了主意,这次英军从西藏江孜被中华帝国的军队打败而逃亡的事情,在英军进入不丹时他就知道了,从逃跑到不丹的仆从军逃兵口中他得知了这次英军大败的经过,他想不到强大的英军竟然被中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让他更是惊慌,自己的军队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绝对不能和中国的军队去硬抗。最后,他拿定主意,派人去联络蔡锷和蒋百里,试探中国的态度。
在蔡锷的军营,不丹的特使阿尔扎伊还没开口,一身戎装的蔡锷开门见山,亮明了中国的态度,“我们大总统说了,不丹自古以来一直是我中华的领土,所以我们欢迎不丹再次回归祖国的怀抱。”
不丹特使听了这话,有点摸不清头脑,他想蔡锷的话意思应该是让不丹再次成为中国的附属国,这是不丹国王乌颜·旺楚克的谈判底线,阿尔扎伊说:“1907年以来,我不丹已经完全独立,还获得了大英帝国政府的承认,我们愿意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尊中国为宗主国。”
蔡锷摇摇头,说:“你还没明白我的意思,我们大总统的意思是,作为你们过去曾帮助英国攻打西藏的惩罚,我们不会承认不丹的独立,所以你们还是死了这条心,我们希望不丹王国并入中国的西藏自治区。这样,不丹国王仍然可以是不丹地区的民政长官。”
阿尔扎伊听了这话,身体有点发抖,结结巴巴地说:“这是不可能的,不丹的民众会与王国同生共死,除非我们全部死了,不然不丹不会灭亡。”
蔡锷冷冷地说:“你们先别着急拒绝。你回去转告不丹国王,我们的大总统一向恩怨分明。不丹的民众不是很多,不到万不得已,中国不会像美洲大陆的殖民者对付印地安人那样对付不丹民众。不丹的当权者不是不丹人民选举的,根本代表不了不丹人民,我们一旦攻破延布,只会对当权贵族和政府官员的家族展开杀戮!如果你们不同意回到中国的怀抱,那你们的贵族,我们将一个不留!”
“杀戮”这两个字,蔡锷说得特变淡定,不丹使者却一点都不淡定了,赶紧赶回王宫复命。不丹国王乌颜·旺楚克和一干不丹大臣都是一身冷汗,如果中国的军队真的这么做,首当其冲就是他们,他们也怕被灭族!
乌颜·旺楚克说:“蔡锷将军还说了些什么?”
阿尔扎伊说:“蔡锷将军说,不丹王国解散之后你还可以做这里的领袖,不过不丹将永远不得建立军队,你不能再有复国的念头,一旦不丹再次搞独立,按中国的律法,那就是犯了叛国罪,灭全族。这也是中华帝国总统的意思。”
乌颜·旺楚克瘫坐在椅子上,他问阿尔扎伊:“前方的战事怎么样了?”
阿尔扎伊说:“英军已经溃逃,中国的军队已经包围了首都延布。我们要是不投降,那城破之日,就是我们的死期。”
乌颜·旺楚克想了半天,考虑李经述提出的合并方案,不丹王国并入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反正自己还是这里的领袖,叫国王还是叫民政长官不重要,如果不接受,可能自己和家人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于是决定接受中国人的条件。
在1909年6月,乌颜·旺楚克驱逐了当地的英国人,通电全世界,宣布解散不丹王国,成为西藏下辖的一个自治区。
不丹国王通电世界,宣告不丹回归中国的怀抱,让英国在西藏的失败彻底被暴露,英国政府当即发表声明,说中华帝国入侵他国,还灭亡了不丹这个主权国家,不承认中国对不丹的占领,法国和俄国也同时声明不丹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则想拉拢中国,发表声明:不丹是中华帝国的领土,不丹回归中华帝国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美国不久前也这样吞并了夏威夷,没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发表声明,间接承认中华帝国对不丹的领导:“不丹的命运,应该由不丹国王和人民决定。”
南美的智利和秘鲁等国也承认不丹是中华帝国的领土,他们对于不丹在哪里都不关心,只是想让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国家难堪。
李经述总统对不丹的回归表示欢迎,发表声明:“不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一个部落,元朝统一西藏后,受宣政院管辖,直到清朝时才独立出去,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在不丹人民的心里,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曾经是,也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信念建立在真理与公平的基础上,它无可动摇、代代相传,在它面前,任何时间与环境变迁都是无力的。我欢迎不丹回归中国!今后关于不丹的一切,都将是中华帝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1865年11月,英国侵略者同不丹签订了《辛楚拉条约》,强迫不丹割让包括噶伦堡在内的第斯泰河以东约2000平方公里的地区。这些不丹失去的土地,中国将全部收回来!欢迎不丹人民回家!!”
李经述随后签发了总统令,让蔡锷和蒋百里一个月内拿下噶伦堡。
在1903年底,英印政府为了克服翻越喜马拉雅山给军需补给带来的巨大困难,修筑了一条经过不丹领土直接进入西藏亚东的道路。不丹回归中国后,中国坦克部队通过这条道路,很快就到了噶伦堡前线。蔡锷命令部队原地休整一天。第二天,中国的五万军团和坦克部队开始进攻噶伦堡。中国十余辆坦克轰隆隆开往英军的战壕阵地,而一队队步兵则紧紧跟在坦克部队的后面。战壕里的英军突然听到一阵阵巨大的轰隆声响起,他们紧张的看着前方,刚开始以为是骑兵来袭,做好作战的准备。一会儿后轰轰之声如雷,他们看到一群类似于汽车的可以移动的铁盒子发出轰轰的声音,中国研发坦克的保密工作做得好,英军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目瞪口呆看着这些新鲜战车。
很快,坦克开到了英军的战壕前面,英军举着快落伍的步枪对着坦克扫射,但是子弹只在坦克的钢甲外壳打出一串火花而已。很快那些铁皮盒子就到了英军的面前,铁盒子上面突然打开一块铁皮,每个铁盒子都有一个身着中国国防军军装的士兵拿着一挺轻机枪,对着英军就扫射。坦克附近的英军直接被机枪给打成几截。
英军看到那些铁盒子竟然能喷出冲天的火光,大吃一惊,英军的炮兵想炮击那些坦克,但是因为坦克已经冲入了英军的阵地,炮击的话会伤及自己,而且坦克的移动速度快,所以英军的炮兵不敢轻举妄动。
坦克浩浩荡荡越过英军的战壕,后面的中国步兵和骑兵这时也来到了战场,他们对着正在到处乱跑的英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英军人数本来就少。加之中国的军队英勇作战,英军很混乱,噶伦堡防线很快奔溃。
穿越1879 第199章 攻下锡金
北京,总统府,夜已经深了。李经述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袁世凯、段祺瑞等陆军高级将领都在,椭圆形办公桌正对着一张南亚地图。英军噶伦堡前方的防线奔溃,大批部队从不丹地区溃逃之后,朝锡金方向撤退。蔡锷电报请示军部,问还要不要追击?
在当天的会议上,段祺瑞首先表态,说:“按照我军的后勤补给线,拿下锡金、孟加拉这些地方不成问题。关键是,这样国际舆论会怎么看我们这次的中英之战。”
“别的国家怎么看,我不在乎,中国也不在乎。国家有实力,就会有话语权。”李经述站起身,说:“这次战争,由英印殖民政府挑起,那么就应该给他们必要的教训!这一次,趁现在英国政府在欧洲自顾不暇,就打到恒河吧!现在的中国,也需要更多的殖民地!”
蔡锷很快接到了军部的命令,他也很高兴,打到恒河,在他的计划之中。于是,蔡锷和蒋百里制定了严密的追击计划,付诸行动。
不久,中国的军队追上了英军。追击英军的坦克,开始对英军密集的地方开炮。一枚枚的炮弹“轰隆”落在密集的人群里,那些成群结队的英军和仆从军,被像割麦子一样扫倒。那些正在逃跑的英军,发现那个铁盒子还会进行炮击,像遇到魔鬼一样恐惧,他们喊着“上帝”呀,连滚带爬。
最终,英军指挥官威廉命令炮兵上尉麦金利对那些正在屠杀英军的坦克进行炮击。
麦金利拒绝说:“长官,那样会伤及自己人的!”
威廉拔出指挥刀,刀锋直指麦金利的喉咙,“上尉,服从命令!不然我们都将成为中国人的炮灰!”
麦金利脸上掠过一丝痛苦的表情,脑子里挣扎了一番,向上帝祈祷后。就命令炮兵攻击那些坦克,英军炮兵瞄准那些坦克就开炮,但是他们的炮弹,有的并没有打中那些坦克,只是炸出几个坑。附近的英军给炸飞上了西天。
“fire!”麦金利喊道,英军的炮兵不断炮击坦克,大地在颤动,有两辆坦克被炮弹的冲击波给掀翻,有一辆刚好被命中被炸毁了。
但这样一来,英军的炮兵位置,也被中国炮兵发现,蒋百里立即指挥中华帝国的炮兵,开始对英军的炮兵营地进行猛轰,坦克也开炮,对着英军的炮兵进行回击。愤怒的炮火,在英军的炮兵阵地上开花,掀起了一阵阵飞土,英军的炮兵阵地很快被摧残,冒起了一阵阵黑烟。
有了坦克军团开道,中国的军队迅速突破了英军在噶伦堡后方的防线,英军不断后撤,基本留着那些印度仆从军用身体来阻挡坦克的推进。
因为坦克的燃油和弹药不足了,需要后勤补充,第二防线的英军,蔡锷命令骑兵和步兵强攻。
中国嘹亮的军号响彻了噶伦堡的街头。不丹国王乌颜·旺楚克为了显示回归中国的诚意,派了三千不丹军队来帮助中国的军队巷战。他们比较熟悉噶伦堡的地形,加上当地的不丹民众的配合,仅仅半天就把英军第二道防线给攻破了。
英军指挥官约翰·克劳德听到从噶伦堡逃跑回来的威廉少将叙说中国的坦克,背脊感到一阵阵发凉,他想不到中华帝国竟然会有如此恐怖的武器,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主意,让仆从军拿着手榴弹爬进铁盒子里,去摧毁坦克。
从印度赶来的十万仆从军已经在路上,约翰·克劳德命令印度仆从军不许后撤,在不丹境内拼死抵抗,能拖延多久就拖住多久,但是他自己不想被俘虏或杀死,就往后先撤了,噶伦堡是锡金割让而来的城市,他躲到了锡金等待援军。
当天下午,噶伦堡基本上被中国的军队占领,蔡锷命令中国的军队乘胜追击,对英军的第三道防线发动猛烈进攻,一样是利用坦克来打前锋,后面的骑兵和步兵是紧跟在坦克后面,英军一看到坦克的到来,就命令大量的印度仆从军每人两个手榴弹,他们冲上前,对着中国的坦克扔手榴弹,但往往还没来到坦克前,就被中国的特种狙击兵一枪干掉了,自己炸得尸骨无存。
猜你喜欢